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从"隆中对"而言,刘关张和诸葛亮是英雄际会,当时四人的心情格外凝重而激动,绝对是冲着匡扶汉室、再效光武中兴而来。
刘关张三人戎马半生,从响应勤王令起,身经百战,浴血千里,然到头来还是辗转四方,寄人篱下,双手空空。三人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有时还要怀疑人生:"匡扶之路难道错了吗?"
而诸葛亮卧居隆中,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他曾拒绝了胞兄推荐到东吴当个师长旅个干干,也婉拒了堂地到北方和徐庶一起混个中将高参。
他今日终于等到了从勤王令中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桃园老游击队员,他们是可信赖的志同道合的汉家义勇军。当诸葛亮和盘托出"隆中天下计"时,他惊异地看到了刘备双眼放光,仿佛在追溯着汉高、光武的峥嵘岁月;他看到了关羽满脸通红,欲铁马金戈、一腔热血洒在中原大地;他还看到了张飞厚重的胸膛在剧速地颤动,心潮澎湃连九州。
当时四个身无分文的草莾英雄,就是第一次在草棚中举行了第一次北伐研讨会。具体军事预案就是"兵分二路,委任关羽担任北伐先锋,兵出荆州;刘备自率中军兵出益州。二路人马逐鹿中原,会师洛阳,击灭强曹,天下可安。
从上看出,荆州和关羽是"隆中计"关键。没有了荆州和关羽也不再是"隆中计",而成了"梦中计",已不可言喻。
关羽兴奋太早了,他提前发动了襄樊之战,虽然水淹七军、生降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确实已逼迫曹操要迁都退让了。
但关羽没有很好贯彻"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过早北战尚可,而彻底和孙权闹掰是极不理智的。孙权愿同关羽结儿女亲家,无疑是可以考虑的,至少如刘备"甘罗寺结亲走过场。但刚猛而孤傲的关羽却回复了"虎女岂嫁犬子",深深刺痛了孙权,单方面撕毁盟约,反与曹操联手,夹攻关羽。关羽被暗箭射落马下,身首分离。终将荆州北伐大门关闭了。
参考分析,倘如关羽很好处理与孙权联姻,势必将来对关羽兵出荆州,还可得到孙权亲家鼎力相助,就会真的逼迫曹操迁都。然后刘备再领大军二路夹击,"隆中计"说不定大有成功的希望,不是空穴来风。
军事上,一着不慎,步步惊心;三着出错,满盘皆输。关羽大意失荆州,失的是"隆中计"啊!
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失不失荆州,刘备很难统一中国,他只不过是一个枭雄而已。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而已😊!
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关羽即使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也不可能统一中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看看!
1、刘备没有那个胸怀。刘备有他的局限性,他的人生信条里就是为了匡扶汉室,他的思想里从没有想取代汉朝,从这点上说,他就不可能打败曹操的,因为曹操代表的就是汉室,是正统,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团队管理不行。刘备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等名将!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刘备的管理水平有限,他只重哥们义气,感情用事。而且这些名将单打独斗都是高手,没有足够的带兵打仗能力,因此他们不可能做好封疆大吏!
3、执行力不行。诸葛亮呕心沥血为了刘备的事业操心,刘备虽然口头上答应听军师的,事实上刘备并不会完全放手让诸葛亮去发挥,再加上他的兄弟关羽与张飞也不会完全执行命令,屡屡违法乱纪!
4、军事力量不强。刘备虽然后来的队伍不断壮大,但他的力量无法跟北方的曹操抗衡,跟东吴的孙权不分上下,所以诸葛亮一直强调联吴抗曹,诸葛亮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虽然曹丞相说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但我认为曹操的内心未必看得起刘备!能三国鼎立对刘备来说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局面啦!
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即使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之败,蜀汉也不可能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大凡一个政权的成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刘备这三项都不具备,或者有两项欠缺:
一,天时不利,曹魏政权已经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己令诸侯”,已经在三国中基本上是达到共识。虽然东吴只是半认同,刘备蜀汉不认同,但是军事力量都不是曹魏政权的对手。曹操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对吴、蜀两国下行政命令,而吴、蜀两国只有服从或者抗命的份,没有向曹操下命令的权力;
刘备关羽密切的关系
关羽的英姿
二,地利不利,曹魏政权控制了北方及中原广大地区。北方居高临下,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又实现屯田制,发动农民大力开荒种地,渐渐地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能保障部队的供给;而刘备的蜀汉的地域挟窄,山高路远,崎岖不平,不胜军事展开。虽然诸葛亮足智多谋,六出祁山无功而反,反而丧失了生命,主要是地利不如曹魏的优势;
三,人和不利,刘备起兵时是一个布衣,号召力有限。而汉朝末期又特别重视门伐观念,虽然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相隔年代久远,没有多少人相信。所以刘备难以大规模扩充部队;反观曹操家里几代人为官,特别是曹操的父亲是汉末太尉曹嵩,是汉朝末期太监曹腾养子,所以曹操十足的是一个官二代。而且曹操为人机灵,善于广交好友,人脉关系是刘备不可比拟的,而且他还得到了汉献帝的控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人和的风头。
综上所述,假设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也不可能统一中国。因为刘备的蜀汉在“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都不如曹魏政权,所以他们不可能统一中国。诸葛亮在“马前课”上已经知道了三国的结果,自感无力回天了。
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即使荆州仍控制在蜀汉手中,其仍然难以统一天下,理由如下:
第一,据有荆州虽满足了《隆中对》中北伐中原的两大条件,但仍有一个条件难以达成诸葛亮的《隆中对》被视为蜀汉立国的“顶层设计”,就其本身内容而言确实有高超的预判性和严密性,统一天下是《隆中对》的终极目标,但在步骤上分为两步走:先鼎立,再北伐。
《隆中对》给北伐设定了3项条件:一是从襄阳出兵,二是从汉中出兵,三是北方“有变时”。最后一个条件容易被大家忽视,其实它更重要,因为它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但最后面的这个条件却很难达到,北方“有变时”意味着曹魏统治失序,要么出现昏君,要么出现严重内斗,届时趁乱出兵无疑是最佳时机,但从曹操到曹丕、曹睿,很难有这样的情况,后来的司马懿倒是权臣,但魏晋以禅代形式实现权力交接,留给外界反击的机会实在有限。
第二,在敌我双方都不出错的情况下,综合实力是取胜的最终决定因素,在这方面蜀汉劣势明显如果以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来分析,天下共13个州,蜀汉占有益州,荆州即使不失也并非全由蜀汉所占,荆州七郡最北面的南阳郡在曹魏手中,南郡的襄阳也在曹魏手中,东部的江夏郡大部分在孙吴手中,蜀汉只能说占有荆州的一大半,总实力算一个半州。
孙吴占有交州,扬州的江南各郡在孙吴手中,在江北也有少部分,扬州的重镇寿春、合肥仍为曹魏所占,考虑到孙吴对交州的控制并没有那么严密,所以将孙吴的总势力也算为一个半州。
假如关羽不失荆州,鼎立三方的总实力对比是:曹魏占有13个州中的约10个州,孙吴、蜀汉各占一个半。司马懿在曹操晚年做出“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的判断虽夸张了些,但“十分天下而有其七”是有的。
第三,从各方支撑战争的经济能力看蜀汉和孙吴都容易先崩溃,而曹魏的战争后劲更足从地盘大小分析三方实力,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蜀汉地盘虽不大,但益州是“天府之国”,支撑战争的经济能力更强,其实这是错觉。
益州面积虽然广大,但占面积一大半的南中地区经济并不发达,真正的“天府之国”仅是成都附近的蜀郡、广汉郡的一部分县而已。据东汉最后一次人口统计情况,益州总人口为700万,也仅占全国的约13%。
为维持一支能与曹魏抗衡的军事力量,益州百姓必须承受更重的负担,即便如此,蜀汉也只能保持10万人左右的常规军,再多就无法承受了。
从货币的角度更能看出三方实力的对比,魏、蜀、吴三方一开始都用五铢钱,但在通货膨胀下蜀汉首先扛不住了,发行“直百五铢”,还是一枚铜钱,但铸上“直百”就当100枚铜钱使,等于滥印钞票。孙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推出了“大泉五百”,一枚当500枚使,后来干脆铸“大泉当千”。
反观曹魏,因为战争影响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曹魏有屯田的传统,又占据北方广大适宜农耕的土地,内部缓冲能力相对较大,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曹魏曾于黄初二年(221年)至太和元年(227年)实行了一阵“实物交换”的货币政策,但很快又恢复了五铢钱的地位。
尽管曹魏在经济上也在“死扛”,但人家扛住了,相对而言蜀汉和孙吴都没有这样的能力,如果继续鼎立下去,时间并不站在蜀汉或孙吴的一边,曹魏或由曹魏所衍生出的政权统一它们是迟早的事。
假如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会不会统一中国?
不会。荆州之战,东吴是进攻方,关羽是防守方,赤壁之战中实力受到削弱的曹魏是投机方。即便关羽守住了荆州,但是三国之间角力的核心依然是荆州,随着曹魏渐渐恢复元气,曹魏对于荆州就会加大用兵力度,蜀国难以抵挡魏吴两国。再说,由于诸葛亮在战略上本来就是以荆州为暂时根据地,经营巴蜀是根本,因此,当荆州成为烫手山芋时,蜀国会通过吴国的其他利益交换逐步放弃荆州,从而维持蜀吴联盟。当然,失去荆州的蜀国,国力就大大弱于吴国,更弱于魏国,而吴国的国策基本上是偏安型的,没有跟蜀国长期结盟的决心。因此,蜀国统一天下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