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弹鼓还是用的,但主要是用于轻机枪,普通步兵的自动步枪是不会用了。

原因如下:

第一,弹鼓的可靠性问题。

弹鼓其实有很多种结构,但都比较复杂。

二战期间,德国人很羡慕苏军波波沙的71发大弹鼓,但用多了又退回自己的弹匣。

为啥?

弹匣结构简单,供弹故障率比较低,而波波沙的弹鼓经常会出现问题。

对于弹鼓的可靠性问题,其实美军也有认识。

美军汤普森机枪在国内也是可以使用弹鼓的,但军用的就不配备弹鼓,也是可靠性有问题。

对于现代化自动武器来说,可靠性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弹鼓被逐步淘汰也是正常的,没什么稀奇。

第二,弹鼓的重量问题。

弹鼓重量偏大,还是以波波沙为例,装上35发可拆卸式弹匣为4.15公斤,装上71发大弹鼓则高达5.3千克,重了1公斤多。

要知道,AK47已经很重了,空枪才不过4公斤。而M16装弹也就是4公斤。

而波波沙还是冲锋枪,是发射手枪子弹的,如果发射自动步枪弹就会更重。

由于该枪过重,我军在朝鲜战争使用了一批,基本都是用弹匣,没有用弹鼓。

第三,实战意义的问题。

在二战时期,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普遍存在,这是因为步兵班连发武器很少。以二战初期德军为例,步兵班只有1挺轻机枪,其他都是单发步枪,只有冲锋枪是连射火力。

这种情况下,冲锋枪数量不能很多,就要尽量提高装弹量,增强火力压制性。

但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步兵班人手一支自动步枪,火力已经很强。

就步兵班战术来说,需要持续进行火力压制的是配备弹箱或者弹鼓的机枪,自动步枪是不需要持续扫射的。

实际上,正规作战中,普通士兵参加一次战斗,未必有机会打光一个弹匣,除非胡乱扫射。

所以,普通步兵的自动步枪采用弹鼓增强火力没什么意义。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就说这么多吧。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谁说不用了?现在弹鼓这种大容量的供弹具使用的还是很多的,只不过这些大弹鼓都不是大规模配发的供弹具。

现在的突击步枪主要使用30发弹匣,但是各个公司一般都会开发出一些大容量的供弹具,这种大容量弹鼓属于选配产品。使用弹鼓供弹,枪械的横向尺寸加大太多了,不容易携带,而且做战术动作也收到影响。

现在的步枪使用的一般是30发弹匣,对于步枪来说,这个弹容量是够用了、,用不着再大了,再大装满子弹的弹匣一个是太长而且太重了。

象新加坡的MAX100和苏联的RPK,包括中国的81、95式轻机枪都是用弹鼓,但是也可以用弹匣,和步兵班里的供弹具保持一致,同样象81 、95步枪也可以使用弹鼓,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

使用45发弹匣的RPK,可以看到45发弹匣太长了,不如使用弹鼓方便。使用这种长弹匣才正经是提高了火线的高度,容易暴露目标。

不过,对于班用机枪这种需要有一定火力持续性的武器来说,弹鼓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了,班用机枪现在一般都是一个人使用,这样使用者就希望这只武器能够尽量轻一点,所以武器的携弹量也是够用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军队装备5.8mm95系列枪械,有20余年历史了,与苏俄5.45mm、北约5.56mm形成了全球三大著名的小口径枪械,三大口径中,中方居其一,可谓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95式步枪和短突击步枪(卡宾枪)装备30发弹匣,有效射程400米,95式班用机枪,则采用75发弹鼓供弹,有效射程600米,也能使用95式步枪的30发弹匣。

由于95式班用机枪未采用当下流行的弹链供弹,而采用了全球许多军队已经舍弃的弹鼓供弹,显然军方考虑到了班用机枪的便携性,以及步兵班已普遍装备30发弹匣供弹的步枪以后,实际上对于班用机枪的依赖性已经下降了,将95式班用机枪设计成弹鼓供弹也是未尝不可的。

在军队实际使用过程中,95式班用机枪射手,更愿意携带30发步枪弹匣,而不是75发弹鼓,原因是弹鼓不仅重量死沉,而且装填子弹麻烦,故障率也比弹匣高。

此外,95式班用机枪手,在携带两只弹鼓行军,特别是跑步时,显得非常不方便,弹鼓会不停地啪啪啪敲打腰间或是屁股,视两只弹鼓的挂载高低不同程度而言,真的让95式班用机枪手非常难受,这两个玩意挂在身上就是不舒服。

因此,95式班用机枪手,在行军或军演时,携带的是30发弹匣,而不是75发弹鼓,平常弹鼓基本上被枪手舍弃了,当然,75发弹鼓按军方规定,仍然是95式班用机枪的标配。

但是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对于95式班用机枪手来说,75发弹鼓使用时,确实不方便,不如30发步枪弹匣,用起来称心如意。

因此,不乏有95式班用机枪射手,平常使用时采用的就是30发步枪弹匣,在军事类刊物、或是网络图片上,经常能看到军方在演习时,95式班用机枪上顶着的是那只30发步枪弹匣,而不是标配的75发弹鼓。

一般人很难从外观上区别95式步枪和95式班用机枪,两者75发弹鼓和30发弹匣是通用的,如果将95式步枪换上75发弹鼓,不仔细辨认的话,就以为是95式班用机枪;同样将95式班用机枪装上30发弹匣,就认为是95式步枪。

95式步枪和95式班用机枪,两者实际上是同一把枪械,只不过95式班用机枪采用的是重枪管,且在枪管前方下端装有可收拢的两脚架。

而95式步枪是不装两脚架的,但是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是可以装两脚架的,但容易和95式班用机枪混淆,就不再装两脚架了。

军方代表有一年,去澳大利亚参加射击比赛,95式班用机枪被拒绝以机枪的身份参赛,原因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规范,使用弹链的才算机枪,此后,参与机枪射击比赛时,就用装上两脚架的88式5.8mm通用机枪当班用机枪参赛了。

军方在参与国外步枪比赛中,就使用了枪管加厚,取掉了两脚架的95式班用机枪,装上30发步枪弹参赛,由于95式班用机枪射击稳定性和精度可靠性更好,参赛成绩自然要比原先95式步枪要强,那年的比赛中,我军方代表用95式班用机枪作为95式步枪射击,取得了包揽前三名的好成绩。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哪需要什么弹鼓啊,弹鼓这东西又大又重的,虽然说现在弹鼓的可靠性问题上是有所解决了,但是奈何其重量太高。即便是装五十发的弹鼓,重量也是摆在那里的。更何况你要是装个八十发甚至上百发,很难想象。

现在来说,弹匣还是弹鼓,哪个更方便?肯定是弹匣,弹鼓的优点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装弹多,除了这个没别的优点了。但是这点,弹匣也可以弥补,你快点换弹匣不就行了,你硬要一个弹匣换两三分钟,那么被击毙也只能说是有点活该了,你弹匣都换这么慢,换个弹鼓不是更难受么。

而且,弹鼓和弹匣相比,带在身上的,也是弹匣更方便,直接插在背心上的弹匣包里面就可以了,但是弹鼓呢?你咋办?当年苏军都是腰上有个袋子放弹鼓的,走路也都不怎么舒服,还是弹匣比较香。

最重要的是:你确定你枪里需要那么多子弹么?

以前有外国老兵在网上说,越是老兵,出任务时带的子弹越少,多数情况下都是靠悍马车上那挺车载机枪疯狂输出。

一般来说,现代战争里,用到步兵出击的时候,大多都是仗打完了,步兵上去收尾了,这会儿你有坦克,你有步战车,天上有直升机,你手头子弹不需要特别多的。而如果是出其他任务,你都是可以看情况携带弹匣的,毕竟现在背心都是模块化的,一旦子弹没了,都是出现非常严重的情报失误的。

这里面不是弹鼓是否好用的问题,而是你需不需要那么多子弹。一般来说,除了机枪之外,都是弹匣供弹的。但是现在时代也变了,比如马润使用重枪管的M27 IAR,当年就是拿来代替M249的,马润高层直接就否决了弹鼓供弹,也要弹匣供弹,替代班机的枪,也是30发的弹匣供弹了。

当年马润要换M249的时候,出于的原因也是M249太重,机动作战不方便,要求换个轻一点的。别看这轻一点重一点,不是累不累死人的问题,而是真的不方便。网上会有人说了,你一个当兵的还嫌枪重?但是事实是,能轻一点肯定是更好的。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实际上现代不少枪械都是能使用弹鼓的,弹鼓不过是个兼容件,想要使用的话一点难度都没有。

但是,弹鼓不一定适合某些战斗情况,也确实存在难用的问题,因此它近些年确实愈发不受待见。

弹鼓的好处是一次性的供弹量大,适合火力的延续,不至于关键时刻断片儿。

如一战时期德军伯格曼MP-18冲锋枪使用的蜗形弹鼓,它原先是卢格P08的手枪弹匣。德军持着插了蜗形弹鼓的P-08清扫战壕,在狭窄环境的近距离交火中能压住一片栓动式步枪。

后来德军装备了MP-18冲锋枪,尽管其配有直弹匣,但蜗形弹鼓还是成为了MP-18上常见的标配。

当年伯格曼兵工厂既生产炮兵型卢格手枪,也生产MP-18冲锋枪,很多东西出自同样的加工线。比如炮兵卢格的重型枪管就与MP-18加工指标相同,仅加工尺寸不同。

同理,蜗形弹鼓也被用到了MP-18上面,此时战争已近尾声,MP-18产量也不算很大,因此德国人为了省钱省时,在部分长弹匣外,直接拿已经生产的蜗形弹鼓充数。

后来著名的“索米”1931冲锋枪也使用了71发弹鼓,这是因为芬兰人当时并未真正搞明白冲锋枪的定义,初期他们将冲锋枪视为轻机枪,甚至还安装了脚架,整枪质量极重;手枪弹压制力本来就不足,再不增加点火力持续能力怎么行?

这个71发弹鼓还被与之作战的苏军看上了,将之发展成了PPSh-41“波波沙”的弹鼓,也造就了一代打嗝神枪之名。

波波沙冲锋枪属于傻大黑粗的糙货,按苏联高层的意思,这种武器就得便宜、省事儿还省机器和人工,苏联需要把更高端的机床和技术人员留给飞机大炮。

但有趣的是,按照糙货标准生产出来的枪身可靠性极高,波波沙大部分的问题集中在不堪一击的弹鼓上。

这种弹鼓很容易因为磕碰损坏,稍微的形变就能令射手胆战心惊——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卡壳。而且它名为弹容71,实际却塞不了这个数,为了降低要命的故障率以及对付经常瘫软的机簧,士兵们起码得空出3-15枚弹的空间。

装上弹鼓后,本就笨重的全枪质量进一步提升,让人端着它跑都费劲,以至于战场上出现了一帮德国MP-3840冲锋枪的苏联拥趸(德军那边也有大批波波沙粉)。分量的提升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枪身给坨住了,因此波波沙扫射起来极为稳定。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经使用的汤普森冲锋枪也遭遇过同样的弹鼓可靠性和重量问题,陆战队前期使用了带50、100弹鼓的汤普森M1928A1,士兵们一边对持续性的火力赞不绝口,一边也对弹鼓的可靠性和重量骂不绝口。

所以,后来汤普森M1和M1A1型供应上战场后,美军已经不使用弹鼓了,直接使用20或30发弹匣。其中30发的弹匣由于生产过多,至今都没卖完。

实际上苏军在战争后期已经逐渐取消了弹鼓的装配,改成了35发的弹匣。

之所以之前不这么做,纯粹是苏联将PPSh-41当成了廉价的爆兵装备。弹鼓供弹能够让一个新兵轻易地喷吐出致命的火力,他连瞄准都不需要学,只需要冲上去的勇气,就能在近距离压得那帮98k们头都抬不起来。

后来新兵经历残酷的战火后成长起来,苏联也渡过了将人整师整军往肉磨子里填的危险时刻,不可靠的弹鼓自然也就被弹匣所替代。

我国在建国初期引进了波波沙冲锋枪,称其为50式冲锋枪,早就打仗打得溜熟的中国军人一眼就看出弹鼓的华而不实,也是干脆就使用了弹匣。

当年很多机枪使用的是比弹鼓更简单的弹盘技术,如英国刘易斯,苏联的DP-28大盘机。要不就干脆像德国那样用弹链盒。

二战结束以后,弹鼓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窄胡同。突击步枪的普及让自动火力变得极为寻常,人们也就不太看重弹鼓带来的那点持续火力了。

不过,弹鼓弹容量较多的优点依然难以割舍,因此一些轻机枪、自动步枪仍然在使用弹鼓。

比如我国的81式班机就使用了弹鼓供弹,这种75发弹鼓采用开式设计,直接打开上弹拧发条,相当的快捷。95式班机同样沿用了该设计,只不过是5.8mm口径的。

之前的56式轻机枪看着也像有弹鼓,但那个其实是加了内衬的弹链盒。

俄罗斯的RPK机枪也使用了弹鼓,最新的RPK-16采用了一个95发的傻大弹鼓,上弹方式依旧是一发发的往里塞。

实际上,弹鼓技术并不难,只是其结构相对复杂,重量也较大,体积更是巨大。耍起枪来跑不快,背不起,跳不动,连持枪姿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天也就机枪们玩玩,主要保证单次援护中火力能不断。

所以,如今普通扛突击步枪的士兵也实在没必要端个弹鼓打仗。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如果你对七十年代的部队有了解的话,对81式班用机枪的弹鼓一定是印象深刻。

因为在越野拉练时,必须扛上弹鼓供弹的81机枪,还要带上2只各有70多发子弹的弹鼓,步行就很吃力,要是急行军就更艰难,咬牙也要坚持,有苦难言。

如果把供弹的方式来个论资排辈,弹匣供弹是一代,弹鼓供弹是二代,弹链供弹是第三代。

弹鼓是弹匣的替代品,由于容弹量要比弹匣高得多,因此可以相对保持火力的持久。

因此很多国家军队的班用机枪,就放弃了弹匣供弹,采用了弹鼓供弹方式。

不过凡事都是各有利弊的,弹鼓也是如此。

弹鼓容弹量高不假,但是体积也大,重量也相对大,超过了弹匣。

而且它的形状是圆形的,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

比说说81式班用机枪的弹鼓,为了携带,就必须要使用专用的弹鼓袋,如果部队要进行5公里越野,还要好好固定,不然的话,掉下去砸到了脚面,真够疼一阵子了。

总之,弹鼓会影响枪械的灵活性,枪手的机动性,弹鼓确实机动不便,其实用性反倒不如弹匣。

对于长途奔袭作战,弹鼓供弹并不是首选。

众所周知,在朝鲜战场上,在我军步兵中最受欢迎的50式的冲锋枪,就没有采用弹鼓供弹。

即使是机枪,弹鼓供弹也有很多弊端,因为弹鼓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要求工艺很高,行军时也容易对它的性能产生损坏,当使用它时很容易出现故障,对提供火力支持的班用机枪来说,中途抛锚是很要命的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组的火力输出。

枪械专家们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弹鼓供弹的方式,于是一种既可以保持充足弹容量,有比较便捷,还不容易出故障的供弹方式出现了,那就弹链供弹。

现代各国军队代表性的班用机枪,供弹方式都是弹链供弹。

譬如著名的M-249班用机枪,使用的弹链可以高达100到200发,子弹放在了长方形的弹箱里,携带方便了许多。

这样既能像弹鼓保持火力的持续性,而且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说,原先的弹鼓供弹,二战之后都停止了使用,除了携带不便,娇气容易出故障外,弹鼓拆卸也不方便,不带上三脚架不能使用,慢慢的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遭到淘汰是难免的了。

可是弹鼓在枪械上也并没有绝迹,有的枪械依旧采用弹鼓供弹不过已经做了很大改进。

2003年,美国佐治亚州的BETA公司推出了100发C-Mag(全称译:世纪弹鼓)双室型弹鼓,这种弹鼓g是一种左右对称排列的双室型弹鼓,材料全部是塑料,两个弹室中间可以相通,用弹匣适配器进行连接,可以容纳100发子弹。

这种世纪弹鼓不但能供冲锋枪、步枪、轻机枪使用,连狙击步枪、手枪都能使用。

塑料材料让它的重量大大减轻,携带非常方便,只要把它放在挎包里就OK了。

受到启发,美国的另一家公司以C-Mag弹鼓为原型推出了150发容量的CL-Mag弹鼓。

还有一种弹鼓,叫蜗牛弹鼓,它是弹鼓供弹的领军者,能容纳90发5.56毫米枪弹。但它的形状已经由圆形变为弯曲的蜗牛形,携带更加方便,更受士兵欢迎。我国北方公司的出口的新型武器——LG5自动榴弹发射器,也是弹鼓供弹。

该武器发射的是40毫米枪榴弹,LG-5在重型状态下重25千克,配备三脚架。

该武器主要来对付顽固坚硬目标的,发射的是狙击破甲杀伤弹,还能发射高速榴弹。

LG-5在800米范围内无论是轻型状态还是重型状态,均可精确打击敌方工事射击孔或建筑物门窗及轻型装甲目标;2200米内,可杀伤暴漏和隐蔽的敌方有生目标。

轻型状态下重13千克,配备4发弹鼓。重型状态下,使用的是15发弹鼓。

由此可见,只要设计合理、与时俱进,弹鼓供弹方式是不会过时的。特殊情况下,弹鼓还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