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在汉朝时期,虽然一统天下,国力强盛,但它也时常遭受来自西北的匈奴的滋扰,匈奴处于北方的苦寒之地,生产力低下,经常没有吃的,不得不到中原来抢劫一些粮食等财物,使得边境地区鸡犬不宁,让皇帝非常头疼,如果倾其国家的财力物力未必就不能剿灭匈奴,但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自己也将承受巨大的损失,未免得不偿失,如果采取和亲的方式向他们示好,用自己的女儿换取一方平安,免动干戈,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汉朝时期以示弱的方式向匈奴送去了十多个公主,却说来也巧,没有一个匈奴女子嫁入汉室,是汉朝皇帝不愿意娶她们吗?

匈奴的游牧民族,在生产方面十分落后,她们不懂农业生产,不种粮食,没有文字,没有书籍,而且匈奴的居住地大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有些地方甚至还是原始社会,而当时的中原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因此汉人对匈奴难免会产生轻视、瞧不起。像苏武在匈奴近20年,他就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但在正史里,对苏武的这个匈奴妻子却只字未提,就是持有一种排斥、不屑的心态。

所以匈奴为了学习汉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都非常喜欢娶汉人女子为妻,并且将匈奴女子嫁给处在困境之中的苏武、李陵等人,就是希望通过妻子跟家庭来将他们拴住,让他们留在匈奴,替匈奴出力。

此外匈奴还有一个土得掉渣的习俗,就是继婚制,所谓的继婚制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还有父亲的一些小老婆们,这就叫子承父业,父亲所有的东西,包括女人都一并笑纳;兄弟之间也是如此,哥哥去世了,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财产和老婆。

中原是比较讲究伦理道德,长幼有序,与这种丑陋的习俗格格不入,这如此大反差的习俗也让许多汉朝男子望而却步,无法接受。

匈奴女子以牛羊肉为食,又很少洗澡,身上难免有一种异味,再过匈奴人是马背民族,匈奴女子也经常骑马,身体彪悍,经常日晒风吹,因此皮肤粗糙,肤色偏黑,又没有文化,不像汉人女子那样贤淑,知书达理,所以匈奴女子是不为汉人男子所动心的。而汉朝的皇帝更是无法接受匈奴女子,如果他们接受了匈奴女子的话,势必是对中原礼仪的颠覆,那么此举将会激起巨大的民愤,这种滔天愤怒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这根本不是匈奴女人美与丑的问题,所以汉朝皇帝在皇权与美女作出了理性的抉择,他们选择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打悲情牌,让民众化悲愤为力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古代所谓和亲,就是一国的公主出嫁到另一个国家,而匈奴人是经常取了汉人公主的。然而在古代汉人的思维里面,取匈奴的女子是万万不可的,这又是为何?

蛮夷之国

中国一直以地大物博、礼仪之邦而居,对周边国家均视之为蛮夷,作为天朝上国,去接受蛮夷国家的公主,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这样不但会污染了汉朝皇室的正统血脉,也会让天下士子唾骂,皇室这张脸丢不起。而作为草原的国家,其文化还未达到汉人那样“自傲”的程度,所以他们从没把汉人的血统当回事。

相反的,匈奴人觉得汉人提出和亲,是一种示弱的行为,而能够取到汉人的公主做妻子也是非常的荣耀。相比草原风吹日晒的、皮肤黝黑的、身上带着牛羊骚味的匈奴女子,汉人公主细腻白嫩的皮肤,温柔婉约的性格,让匈奴单于爱不释手。

辈分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汉人的公主嫁给匈奴皇帝,那么汉人的皇帝就等于是单于的老丈人,这在礼仪道德上占了便宜。

相反,如果汉人皇帝取了匈奴的公主,那么皇帝就得叫他们单于岳父大人,这对于泱泱大国的汉王朝是绝对不能忍的。

历史上有个典型的例子:

突厥时期的佗钵可汗非常的强大,以至于当时的北周和北齐争相与他和亲,然后缴纳岁贡。为了拉近两国王朝的关系,佗钵可汗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周武帝宇文邕,其结果就导致了佗钵可汗直接叫北周的皇帝叫儿子。

一个国家的皇帝被另一个国家的皇帝叫儿子,这种行为让整个国家的百姓都抬不起头,这是赤裸裸的羞辱。

后宫争斗

我们假设一个情节,如果皇帝取了匈奴的公主,那么就必然得给她名分,但这里有个问题:

  • 假如匈奴的公主只当皇妃,那么匈奴那边就很没面子,人家这么强大的帝国公主远嫁过来只能当个侧房,未免太丢面了;
  • 但如果把她立为皇后,那么汉人皇室被毁载入史册让人骂几千年,我们大汉帝国也很强大的,国家汉人女子众多,倾国之色比比皆是,让匈奴女子当皇后,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即便人家当不了皇后,这里又出现问题了,匈奴公主所剩下来的孩子该怎么算?

她的儿子也是皇子,也有资格参与皇位争夺,并且他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有匈奴整个国家做后盾。如果争夺皇位输了,那么两国关系会恶化,和亲也将结束;如果顺利上位,那汉帝国就算完了,整个国家迟早还是匈奴人的。

并且,这个有着汉人和匈奴血统的皇帝还得叫匈奴单于叫一声外公,匈奴也会趁机进入汉朝最高权力中枢,干涉内政,然后汉朝和匈奴统一。

历史上,太子没做成皇位的比比皆是,比如李建成、李承乾等,而安禄山取得唐玄宗信任后直接发起叛变,这些人还只是小部分势力在支持着。可想而知,如果汉皇帝与匈奴女子生了个儿子的话,后面有整个匈奴帝国在支持他,太子、皇帝分分钟就被搞下台,王朝灭亡只在朝夕。

因此,汉皇帝不管是从皇家利益还是政治因素,以及两国和睦等各方面原因,都不会取外族女子为妻。因为,这会造成各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危险因素。

然而,事实上古代的和亲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匈奴人的脑子比较简单,他们更喜欢用武力来征服,而汉人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都是政治老手。

所谓和亲,都是找一些血缘关系已经疏的不能再疏的远房亲戚嫁过去,更甚着认一些干女儿,给他们的父母高官厚禄或金银财宝,她们也愿意。

这些女子对皇族没感情,自身没地位,到匈奴那边还能做个单于的妃子,想想也不错,这样匈奴人有面子、嫁过去的“公主”有了地位、汉王朝也没半点损失,何乐而不为?

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看汉朝与匈奴的历史,就会知道,从汉高帝刘邦经历白登之围后,在娄敬的建议之下,就开始有了和亲这一政策,汉朝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从未嫁过皇帝的公主女儿,级别最高的是像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这样的诸侯王之女儿,级别最低的是像王昭君这样的宫女,同时陪嫁一定数量的财物,开放两国的边境,换取匈奴对汉朝的和平。

和亲从诞生之初就注定是一个政治手段,西汉建立之初,因为多年的战争,国力衰微,不适合大规模对匈奴作战,如果勉强作战, 就会打击刚刚建立的西汉帝国,况且刘邦建立之初,还有大量内部的叛乱要优先处理,只有内部稳定了,才能对外作战,和亲在实行之初是汉朝有求于匈奴的政治手段,说得直白些:就是以政治联姻和赠送财物,换取和平

匈奴

和亲也是分几个阶段,早期的和亲完全是汉朝主动示弱向匈奴和亲的,或者是匈奴主动索要的,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早期,每个皇帝在位期间都有一次和亲,这个阶段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仍然是和亲,即使匈奴屡次犯边,汉朝担心实力不够,还是采取和亲政策,但汉武帝中后期,即使对匈奴作战大获全胜,到了汉武帝晚期,为了休养生息,仍然采用和亲政策,嫁出去的都是宗室之女或者诸侯王之女,皇帝才不值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出去,这些嫁出去的汉朝女子当然有漂亮也有丑陋的,毕竟是宗室之女,谁敢保证一定是漂亮的。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汉朝晚期,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这种情况完全不同了,这个时候匈奴已经很弱小了,呼韩邪已经投降了汉朝,算是汉朝的归附,这个时候汉朝嫁女已经不是示弱了,而是巩固双方关系,这个和亲还是匈奴主动提出的,但性质完全不一样了,是匈奴向往汉朝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向汉朝提出的,同时当朝嫁女的级别也低多了,王昭君只是个平民性质的宫女,当然她长得是很漂亮,这是个意外。

汉匈和亲

一、从匈奴的角度

既然是汉朝有求于匈奴,所以早期在政治上汉朝其实是弱势的一方,和亲又是汉朝提出来的政策,因为对于匈奴来说,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匈奴单于平白无故地多了一个妻子,又得到不少汉朝的财物,何乐而不为,所以对于和亲,匈奴是被动地接受,享受好处。

同时,匈奴自认为接受这种和亲是心安理得的,是获得胜利的,匈奴这个民族有崇尚强者,鄙视弱者的传统,《史记 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内部是强壮的人吃最好的食物,老年人吃剩饭剩菜,你让匈奴向汉朝和亲,送匈奴公主到汉朝,不等于是叫匈奴向汉朝示弱吗?这跟匈奴女人长得美丽还是丑陋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民族传统的问题。

匈奴女子

二、从汉朝的角度

纵观汉朝与匈奴几百年的交往中,汉朝皇帝确实没有娶过匈奴女子为妻,这并不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对于汉朝来说,这就是文化的原因。

这得从数千年华夏民族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来说,在上古华夏民族形成之时,因为没有地理知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整个天下的最中间,称为中国或者华夏,又以华夏天子居住在中国或者华夏的正中间,天子的四周是天子所封的近臣或者嫡系诸侯王,再外面是天子所封的外臣或者诸侯王,再向外就是臣服于天子的方国或者进贡国,最外面就是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外族。

华夏与蛮、夷、戎、狄

又因为华夏之外的四个方向,外族又被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当时的匈奴就生活在汉朝的西北方及北方,属于北狄,是标准的外族。

早在春秋早期,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周朝的诸侯国一起代替天子行使职权,这个职权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打击蛮、夷、戎、狄等外族,将他们赶出华夏的地盘,保卫华夏的安全,这个思想一直在华夏流行,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尊王攘夷

这种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华夏和蛮、夷、戎、狄等外族不仅仅因为居住地域不同,而且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各种礼仪都不同,相对来说,华夏的文明更高,科技更先进,礼仪更高尚,生活更富庶,华夏统治者一直是看不起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外族,从心理上也不能接受他们,就更不用说娶他们的女子为妻了。

所以汉朝皇帝从来不会娶匈奴女子为妻子,不论这个匈奴女子长得多么漂亮,首先从心理上就无法接受,在文化上就不会接受了,匈奴的文化是:弱肉强食、父妻子娶、兄妻弟继,这在汉朝看来是违背伦理的

昭君和亲

因此,匈奴不向汉朝和亲,是因为汉朝皇帝根本就不想娶匈奴女子为妻的意愿,这是文化原因,也是政治原因,从文化上看,汉朝无法接受甚至看不起匈奴,从政治上看,汉朝向汉朝和亲从早期的被迫,随着汉匈战争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转变为以巩固双方关系的和亲,即使汉朝强大后,仍有和亲发生,但性质已经转变,唯一不变的是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女子为妻。

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匈奴人属于游牧民族,整日生活在草原之上,少不了风吹日晒,是马背上的民族,匈奴女人也是如此,因此,相对于汉族女子,匈奴女子多了些豪迈与强壮,而由于文化原因,汉族男子喜欢柔弱迁细一点的女子,所以在审美方面还是本族女子更讨喜欢。审美归审美,和亲是国之大事,关乎两个民族之间的兴衰,自然不会单以审美为考量,而之所以很少听说汉族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原因也是多方多面的,下面为您详细解答一下。

匈奴女人是丑是美

这个问题不太有讨论的价值,每个民族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现在也是如此,就像是白人大多喜欢白人,以白为美,黑人也大都喜欢黑人,以黑为美,而我们黄种人也是如此,喜欢黄种人的这个身材与皮肤。古时也是如此,匈奴人自然喜欢,强壮健康一些的女子,认为此才是美的,而汉族则喜欢汉族女子柔弱纤细的。所以,匈奴女人谈不上美丑,因为其美不美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汉族皇帝为什么不愿意娶匈女子呢?

汉族皇帝不愿意娶匈奴女子原因众多,上面说的有关审美的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而除了审美主要还有三点原因。

一、攻守关系

汉族人居住的中原向来是富足的区域,而我们汉族人又是小农经济的属于农耕文明,因此我们不具有侵略性,所以我们常听到保家卫国而很少听到入侵他国的消息。匈奴人则不同,是游牧民族,具有狼性文化,因此侵略性强。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匈奴人常常骚扰汉族边境,抢夺财物。

在匈奴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匈奴属于功,汉族属于守。而在匈奴强势的时候,汉族人自然要讨好匈奴人,安抚匈奴人,不骚扰自己,于是便开始送钱送女人,一般的女人地位又不够用,起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便送公主,进行所谓的和亲,而这场和亲主要是汉族人为了使匈奴人安定,自然是送人,而不能要人了,总不能说,你把你女儿嫁给我,然后你别打我了吧。

二、匈奴女人地位相对较低

上一点是匈奴强而汉族弱的情况下,而在汉族强匈奴弱的时候也喜欢采用嫁公主的方式进行和亲,而不愿意娶匈奴女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两方的想法不同,在匈奴,匈奴单于都以能够娶到汉族公主为荣,并且很多单于都是很爱自己的汉族媳妇的。而汉族则不同,因为审美的原因,都不喜欢匈奴女子,更重要的是在匈奴女子地位是很低下的,汉族皇帝贵为天子,自然不会找一个地位低下的匈奴女子为妃了。所以即便是强势的时候,也只需嫁公主过去安抚匈奴人就够了,自然不会去娶匈奴女子了。

汉族皇帝不愿意娶匈奴女子很正常,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都是美之至极的女人,琴棋书画,歌唱舞蹈,样样精通,有这么多女子供自己享用,又何必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粗狂的匈奴女子呢,除非想体验体验异国风情。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我们知道,匈奴的可汗经常会向汉朝求娶公主。在整个汉朝期间,有十多位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可汗(或者是王爷)。但是,汉朝皇帝从来没有向匈奴求娶过匈奴女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匈奴女子长得丑吗?

(匈奴和亲)

“长得丑”显然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美有丑。如果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话,找个美貌女子,那是轻而易举的。就算不在全国范围内选,而是只在匈奴的王公贵族中选,选美貌公主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匈奴王公贵族所娶的女子,都是美貌的。基因决定了,她们生的后代,模样绝不会太差。

可能又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匈奴女子长期吃牛羊肉,又不洗澡,身上很脏,汉朝皇帝嫌弃。

这个说法,也没有道理。草原上确实比较缺水,但不洗澡的只能是一般的贫穷老百姓。对于贵族女孩子来说,她们是非常重视个人卫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吃牛羊肉,身体会产生不好闻的气味,也并不存在。如果是那些很少洗澡洗衣的女子,身上沾染了生熟牛羊肉的油迹,久而久之,产生了难闻的气味,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匈奴贵族女子衣服肯定是经常洗的。若当她要嫁给汉朝皇帝的时候,怎么还会穿有油迹的衣服呢?再说了,古代贵族女子,都会大量使用香料熏染衣服,同时她们使用的胭脂花粉也有着浓郁的香味。因此不会有难闻的气味。

(影视中的匈奴女子)

还有人说,气味不是衣服上的,是从毛孔里透出来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人的毛孔里,怎么会透出牛羊肉的味道!至于胃和口腔里传出的气味,只要胃好,口腔保持清洁,这种气味也是不会存在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匈奴人的婚姻状况很混乱,有“弟娶嫂”“子娶母”这样的现象。不过,就算是有这种情况,也与汉朝天子娶匈奴公主没有关系。因为汉朝天子要娶的是公主,公主肯定是不存在这种现象的。

那么,汉朝天子不娶匈奴公主。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古代皇帝的婚丧嫁娶,虽然与皇帝直接相关,但也不能完全凭皇帝的喜怒嗜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帝是一个政治人物,他的一切活动都是政治活动。他娶哪个妃子,在哪里娶,也是政治活动。就算皇帝的房事,也都是政治活动,明清时期设置了敬事房,这可不是无聊的机构,而是关涉到整个皇室家族江山稳固和延续的重大问题。

明宣宗的时候,因为胡氏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生儿子,因此,明宣宗就废黜了她的皇后之位,把皇后之位给了孙氏。也就是因为在明宣宗看来,这是重大政治问题,必须严肃对待。

所以说,汉朝皇帝娶不娶匈奴女子,所考虑的,主要是政治问题。

(话剧中的司马迁)

那么,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考虑什么政治问题呢?

最重要的问题是“和亲”。要知道,汉人对“和亲”的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和亲”的认识,是用女人换和平。但汉人不这么认为。汉人觉得,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是对匈奴的一种“施恩”。因为汉朝天子居于中原地区,是上邦大国。匈奴居于边陲地区,是蛮荒下国,所以说把公主嫁过去是“施恩”。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把匈奴当作“列传”来写。我们知道,“列传”都是写给那些“侯国”的。如果是“王国”,至少也得是“世家”。司马迁的这个安排,也可以看作是汉人普遍的思维认识。

既然汉朝皇帝把公主嫁给匈奴,是一种“施恩”,那么,把匈奴女子嫁给汉朝皇帝,那叫什么呢?那可就是对这个女子极大的抬举。问题是,汉朝皇帝有必要抬举匈奴吗?汉朝对匈奴一贯是“打抚”结合,抬举了匈奴,对汉朝并没有什么好处。

除了考虑“和亲”外,还有就是“德行”的考虑。古代皇帝娶嫔妃,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德行”。“德行”是一种礼仪问题。匈奴女子出生了蛮荒地区,从小很少接受“德行”的教育,因此,把这种没有经过教化的女子娶到中原来,进宫当皇帝的妃子,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礼仪问题,其实也是政治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是礼治国家,礼仪是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

也因此,汉朝皇帝不会考虑娶匈奴女子。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汉朝的和亲政策》)

匈奴女人是美还是丑?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为何不愿娶匈奴老婆?

匈奴女子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她们原本就是夏朝遗民跟草原其他游牧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因此匈奴女子美丽的居多。汉人认为真正的美女标准有三个:其一、容颜美丽;其二、能歌善舞;其三、举止得仪。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皇室血统,二是匈奴女子在“举止得仪”方面十分欠缺,也调教不过来。汉朝皇帝没有娶匈奴女子是他的遗憾,比如苏武、李陵都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且夫妻恩爱相处过程很愉快。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越国人也是夏朝的移民,只不过匈奴进入了草原,而越国居于江浙,越国生产美女,故匈奴女子也不会长得丑。西施有沉鱼之容,痛心之美,千百年来已经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姿色颇好的女子都可以冠以西施之号。郑旦跟西施是闺蜜,她也是一位绝代佳人,曾经迷住了越国大夫范蠡,更是将吴王夫差迷得甘心伏于其石榴裙之下。战国时代的楚国攻灭了越国,越国郑氏一族成为楚国昭氏的领土,郑族盛产美女,昭氏上层都到郑族选美。楚怀王的王后郑袖就是昭阳从郑族选出的第一美女,经过精心调教后献给楚怀王的。

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之上,以牛羊肉为食,长年风沙侵蚀,容颜或不及中原丽人,身材亦非细腰,但是匈奴上层的女眷必然生得十分美丽。冒顿单于的第一任阏氏就生得十分美丽,东胡国王听闻阏氏是草原第一美人,就下国书向匈奴冒顿单于索要阏氏,冒顿以江山为重将第一任阏氏送给了东胡国王。后来冒顿单于又得一佳人,生得貌美无比,被确立为新的阏氏。汉朝人陈平秘密偷窥新阏氏,也被她的容颜惊呆了:冒顿单于跟新阏氏经常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形影不离。由此可内见,匈奴女子还是美丽的,只是地位较低,可以任意送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