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么多英雄,辛弃疾为什么独赞孙权呢?
辛弃疾的诗词中有两处提到了孙权。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其实这句话属于引用了典故,抒发出对古代令人景仰的英雄的感怀。出处来自于曹操说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在三国时代,19岁执政,力排众议,面对曹操席卷而来的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长期稳固了江山,甚至开始攻略魏国的土地,可谓是一代人杰。
辛弃疾借用了这位英雄君主的典故,影射的是南宋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浑浑噩噩软弱之态。犹如在说:呵!和孙权这样的英雄来比,瞧瞧你们现在的样子,不知发奋,纸醉金迷,得过且过,叫什么东西!
更深层次的含义,蕴藏了辛弃疾的愤懑之情,他渴望有个孙权那样的主公,来让自己的报国之心能得到用武之地。这也是辛弃疾的词中经常展现的一种情绪。
辛弃疾一辈子都是坚决的主战派,也因此长期受到主和派和投降派的打击,两次被迫辞官养老,有过长达20年的赋闲生活。蹉跎岁月,绝不是弹指而过,辛弃疾就是在这种不断梦想北伐、收复故土的情绪中辗转不安,也留下了大量的词作。
后期年逾花甲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在收复中原的忧愤中遭人弹劾,最后郁郁而终。
须知当年镇江本叫武进,而武进原叫丹徒,这是孙权改过的名字,意为:以武进取,北拒曹魏!镇江这个地方,与满腹抱负的辛稼轩交织在了一起。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都是辛弃疾在说自己;说自己的壮怀,说自己的意志、说自己的忧虑。
如何能得到解脱呢?封建社会文人最大的悲哀——他们只能祈求一个伟大英明的君王出现,以使他们不负于这个时代,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
孙仲谋,就是这个姑苏吴地,最完美的模板,是辛弃疾渴望的英雄的黎明。
三国那么多英雄,辛弃疾为什么独赞孙权呢?
你不觉得吴魏的国境分界线,跟宋金的国境分界线差不多嘛?
他感叹缺少孙权那样的雄主,孙权曾四次北伐,虽然都失败了,
辛弃疾也写刘裕(刘寄奴)北伐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一心想着北伐,所以喜欢那些北伐的人物,古人写诗写词,都喜欢借古讽今,李清照这项羽,王勃“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同样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