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额,理论上可以,只要你能靠近坦克,并且能把燃烧瓶扔对地方,那即使是坦克这样的“铁王八”也得趴窝,至于什么才是“对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坦克的发动机舱,只要你有机会能把燃烧瓶扔到坦克的这个部位,那么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使坦克“熄火”的,为什么?先看下图,下图为坦克动力舱外部的的“百叶窗”:
▲散热/进气的“百叶窗”结构
而在坦克发动机舱的外部弄成这种百叶窗结构的引擎盖,目的就是给发动机散热和进气,因为坦克的发动机就是柴油机,而柴油机又属于内燃机的一种,这些内燃机如果想要保持正常工作的话,那么与外界之间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气、热交换,即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气(燃料燃烧),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废气同时也需要及时排出去,但是这种百叶窗结构的引擎盖虽然有利于坦克发动机的散热和进气,可同时也相当于为燃烧瓶创造了一定的打击条件,因为燃烧瓶里面的燃料是流质的。▲简易燃烧瓶
所谓的简易燃烧瓶,无非就是使用玻璃瓶再加上一些易燃物质来制造的,这些易燃物质可以是汽油、酒精或者是白磷,如果想要增大燃料的附着性,还可以往里面再加入一些淀粉、橡胶等物质,但无论怎样,燃烧瓶里面的物质是仍然是流质的,可以很容易的顺着百叶窗引擎盖上的格栅、缝隙流进动力舱内部,而这些燃料的燃烧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以及产生极高的热量,所以,不管是缺少氧气还是由于散热问题而导致的热负荷过载,都会使坦克的发动机直接“罢工”,而因为发动机撂挑子而失去动力来源的坦克,也就跟一条咸鱼没多大区别了,此时让拆迁队的过来扛着筒子直接怼就行了。
▲虎式坦克炮塔上的观察窗
▲观察窗的视角
用燃烧瓶对付坦克,除了可以对着发动机舱扔之外,还可以对着坦克的观察孔或者观瞄设备扔,这种用燃烧瓶打击坦克观察孔的方法在二战期间还是挺常见的,因为在当时很多坦克都有在炮塔或者车身上开个观察窗的习惯,比如大家熟知的虎式坦克,在炮塔的顶部就有一个观察窗,这个观察窗还是360度全方位的,如上图所示,如果燃烧瓶能扔到观察窗这个部位,不说能直接烧伤里面的乘员,就是燃烧的大火也可以严重影响观察手的视野。当然,上面说的两种方法都是理论上的,毕竟不管是步坦协同还是坦克上面的机枪,都能教那些想要扔燃烧瓶的步兵做人。
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别看坦克外表“坚不可摧”,但也只是相对的,只要外部的破坏力超过他的承受范围就算是钢筋铁骨照样也得变形。
那如果缺乏威力强大的武器,遇到坦克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既然打不破这龟壳从内部攻破不就完事了吗?于是燃烧瓶就这么产生了。
当初气势汹汹的德军在攻克斯大林格勒时,就被苏军用简易的燃烧瓶阻挡住了前进的步伐,因为缺少反坦克的制式武器,所以苏军只能自己手动制作燃烧瓶,正是靠着这批简易的燃烧瓶,德军战无不胜的坦克闪击战就这么被苏军挡在巷子之中。
那么这些燃烧瓶到底该如何制作呢?燃烧瓶主要是用易碎的玻璃瓶配上一些易燃物制成。瓶口棉布塞严,瓶内装一些汽油、酒精或者白磷。有的时候为了增加液体的粘附性还会添加一些淀粉或者橡胶。瓶内液体都在百来毫升左右。需要使用时会先点燃瓶口的棉布,再用力扔向坦克,在接触坦克表皮的一瞬间,玻璃破碎,燃烧的棉布会瞬间点燃四散开来的液体。
虽然这种东西制造方便、造价低廉。可是对于装甲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轻则坦克趴窝重则机毁人亡。但是这个东西也是要讲技巧的,不是说随便往坦克上一扔就可以让坦克趴窝,这都是抗日神剧里的剧情。
那现实中是怎样的呢?扔燃烧瓶一定要看准坦克的发动机位置扔,只要扔到这个位置基本上可以让坦克趴窝。因为是发动机位置所在处,所以一般会在周围设置佷多通气口。而坦克又都为内燃机——柴油机,如果想要保持正常工作,就得与外界空气保持交流(也就是需要足够的氧气支撑,同时也得排出多余的热量避免发动机过热),这种百叶窗式的散热设计虽然方便了散热,但是也给燃烧瓶提供了良好的投掷点,燃烧瓶都是液体,极容易顺着散气口渗透到发动机里面,只要内部着火,就会迅速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高温,而发动机就会因为受热过多或者氧气交换不足而停止工作。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这个时候燃烧的液体还在继续流动,它们会将坦克内部的易燃物一并点燃,不管是高温还是浓烟都会将驾驶员从坦克内部逼出。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扛上一个火箭筒,就可以轻松报废这辆坦克。
除了投掷引擎盖,还可以将燃烧瓶投掷到坦克观察孔或者瞄准镜上,不仅可以阻挡视线还可以将火焰直接引入坦克内部,像德国的虎式坦克就有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观察口,只要扔到了这个位置,保准里面一片惨叫,如果火焰再不小心沾染了弹药。那恭喜你,可以免费看一次烟火表演。
就算再不济扔偏了那也可以阻碍坦克观察手的视线,让他们致盲。 要是这两个地方都不好扔,那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坦克的行走装置也比较薄弱,这个地方如果中了燃烧瓶,经过充分燃烧后,扭杆弹簧就会因为高温变形,坦克自然也就会失去机动性,变成一座固定炮台。
这个时候的坦克也就失去了威胁性,一发榴弹就可以和他说拜拜。
这种燃烧弹虽然在二战中给坦克造成了不少伤害,可是前提也得是能绕过步兵的攻击啊,像德国都是讲究步坦协同作战,哪有那么容易就被燃烧瓶给击中,恐怕你提着燃烧瓶还没跑到坦克周围就被拿着冲锋枪的德军打成马蜂窝了。
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兔哥回答。我们在一些描述二战的外国电影中总是能看到燃烧瓶打坦克的镜头,燃烧瓶真的会对坦克造成破坏吗?答案是肯定的,二战时期,苏联和芬兰的作战中,芬兰人发明了燃烧瓶,许多苏联坦克就是被燃烧瓶打垮的。二战时期的坦克防火性能并不好,特别是发动机的动力舱,这也是燃烧瓶的投掷目标点。坦克的动力舱里面有发动机,各种电机的线路,这些都是怕火的,并且,由于坦克行驶中动力舱的温度很高,动力舱里面也是油气聚积的地方。二战时的坦克有很多的都是汽油动力,如,德国的坦克就是汽油机。燃烧瓶通常通常是用易碎的瓶子如玻璃瓶制成,里面灌满汽油,瓶口用碎布塞紧,点燃碎布,然后投向坦克动力舱部位。燃烧的汽油会流入动力舱,点燃里面的线路管路,在发动机舱高温,油气的作用下会使整个动力舱燃烧。发动机最怕的就是高温,因此,燃烧瓶会损坏坦克的动力,使其无法工作,坦克,一旦不能动就失去了价值,而且还能引起油箱爆炸,危及乘员,因此,乘员都从坦克里钻出来,而外面也是危险重重,战场上是不会让这些乘员顺利跑掉的。燃烧瓶虽然可以打坦克,但对投掷者也是个考验,首先需要接近坦克,这个并不容易,坦克都有步兵伴随掩护。别看坦克这么强大,它也有缺点,就是观察不便,特别是巷战,这是坦克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坦克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非常被动。除了机动性受限制,对于隐蔽的袭击者也很难应对,坦克的武器仰角有限,如果从高处投掷燃烧瓶坦克就歇菜了,一旦乘员失去了钢铁的保护就是被攻击的目标,乘员的武器只有轻武器。正是因为这样,坦克都需要步兵的保护。即便燃烧瓶投到坦克的车体上,也会对坦克造成威胁,量少了还行,反正燃烧的时候不长,坦克是钢铁的不怕你烧,但燃烧瓶里的酒精,汽油会顺着坦克上的孔,缝隙进入坦克炮塔内部,坦克内部狭小,一旦进入火源就很危险了,即便你用灭火器灭火,你也不能在呆里面了,只能开舱门透气,这样就会更危险。二战中的坦克装甲也比较薄,会使炮塔内的温度升高,也会烧到里面的乘员,二战时的坦克并没有三防功能,架不住这个。现代坦克抗火烧的能力强多了,密封性也好,动力舱都有三防装置,能扑灭火险,而且具有空气过虑装置。应付个燃烧瓶没问题。但火大了可不行,越是先进的东西越是怕烧,而且,坦克的轮子都是挂胶的,发动机舱也是薄弱的地方,来个大燃烧瓶也够呛。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指正,探讨,(欢迎关注,图片来源网络)
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坦克装甲燃烧瓶是烧不穿的,然而燃烧瓶对坦克的发动机,行走装置以及观瞄和光电测量装置都有一定威胁。
以诺门罕战役为例,日军64步兵联队就曾经利用燃烧瓶发动夜袭,摧毁了上百辆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史称燃烧瓶之夜。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为一般来说步兵是难以接近坦克集群的,不过至少说明了燃烧瓶本身还是有很大威力。燃烧瓶内拥有数百毫升的汽油,有时候还会放入橡胶,打到坦克上碎裂后,汽油会粘在坦克上持续燃烧一段时间,这个才是最要命的。如果是燃烧位置是发动机盖,发动机会因为过热而趴窝。而且不要以为汽油机怕燃烧瓶,柴油机一样也怕。如果是行走装置中了燃烧瓶,扭杆弹簧会因为长期的高温变形,相当于回炉做了一次热处理,失去原有的机械性能,这个也是很要命的。
被燃烧瓶命中的T-60轻坦
在冷战时期东欧发生的一些列反抗苏联统治的运动中,也可以看到燃烧瓶的身影。当时苏联真的就有不少坦克和装甲车辆被这种不起眼的燃烧瓶给瘫痪了:
XX之春中被民众用燃烧瓶攻击的苏联T-55坦克
XX之春苏军放弃一辆被燃烧瓶瘫痪的坦克,燃烧瓶的威力还是不要小看
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我是萨沙从,我来回答。
基本没有蛋用。
严格来说,就算喷火坦克持续对敌人坦克火烧10秒,也不见得有很好的效果。
看看萨沙的视频。
战场上,燃烧瓶真的能够对“钢筋铁骨”的坦克造成威胁吗?
完全可以,但是请注意,一切以接近战消灭坦克的战术,必然具备相当高的伤亡率。
西班牙内战时期燃烧瓶就已经在使用了,并且发挥出了相当不错的反坦克能力,这种东西只要砸到坦克上面,带火的汽油液体便会顺着坦克缝隙往里灌,如果汽油里面再加点橡胶块、白糖等杂质,还能形成强烈的浓烟和附着性。
如果被燃烧瓶掷中,陷入滚滚浓烟的坦克会相当凄惨,内部人员即便有厚厚的装甲阻隔,也会给熏得六神无主,就算熏不着,也会因为浓烟遮蔽观察口,导致态势感知能力剧降。如果发动机被点燃,那么这辆坦克直接就可宣告弃车了。
后来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芬兰人学来了西班牙内战的反坦克经验,制造了大量的简易燃烧瓶,并冠以“莫洛托夫鸡尾酒”之名来恶心苏联人。因为苏联莫洛托夫书记曾经公开谎称丢在芬兰人头上的炸弹是“提篮面包”。
冬季战争中莫洛托夫鸡尾酒表现的也极为良好,它是芬兰人除反坦克枪外最重要的反坦克手段。芬兰人焚毁了许多苏联坦克,但不得不说他们的胜利源于苏军低劣的战斗表现。因为大清洗的缘故,苏军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芬兰军队轻易就能通过狙击手和连续的射击分割开苏军的坦克与步兵,然后由埋伏的人员将燃烧瓶砸在苏军坦克上。
令苏军抓狂的是,不久以后的日苏诺门坎战役中,被逼到墙角的日军也使用了燃烧瓶,他们临时将各种玻璃瓶集中起来,灌装汽油后交给敢死队员使用。这些人员在苏军坦克必经之路挖散兵坑埋伏,当苏军坦克夜间通过时发动了突然袭击。
这晚被称为“燃烧瓶之夜”,苏军坦克和摩步旅惨遭大破,损失上百坦克装甲车辆,连指挥官第11坦克旅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摩托化步兵第149团团长苏米偌夫两人都葬身火海。
这些战斗给苏军带来了极大的感触,当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们很快生产出了装备版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这种燃烧瓶按照比例混合了橡胶溶液、汽油、黄磷和糖,令液体极为粘稠,可以轻易糊在坦克上并爆发出滚滚浓烟,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点火,直接扔出去砸碎就行。
为了应付寒冬的战争,苏联人还对燃烧瓶进行了改进,他们为瓶身加装了一个带硫酸的细管,当瓶子砸碎时细管破裂,里面的硫酸液体马上产生放热现象,继而令黄磷达到自燃温度,否则动辄零下的气温,真没法使用燃烧弹了。
只是这种机构并不好用,很多时候战士们宁可敲下瓶口,塞个布条点燃了事。
苏德战争时,战场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为强调装甲协同的德军坦克部队很难被步兵靠近,更别说冲过去用燃烧瓶攻击了。我曾经见过一种苏军丢燃烧弹的统计数据,据说他们平均出动30人次左右,才能成功对一辆坦克进行一次有效燃烧瓶攻击,而30人次按人头算生还率的话,不足10人能回来,相当残酷。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苏军疯狂的制造反坦克枪的原因,在冲锋而来的机械化集群面前,根本轮不到人上去投弹。在大多数情况下,燃烧瓶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罢了。
到了现代战场,燃烧瓶的作用就更差了,几乎完全被战场淘汰,人们更多的是在爆乱中见到它们。对于现代坦克来说,只要不直接命中发动机后盖,那么就无法对坦克造成威胁,具备三防能力的坦克可以做到密封,且M1A2 SEP等坦克还假装了聚碳酸酯的防火网,专门防御巷战中可能遭遇的燃烧弹袭击,避免油液顺着缝隙给坦克造成伤害。
实际上,对付现代坦克,就算扛门RPG上去都极度危险,远不像电视中展现的那么简单,在应对一切反坦克武器上面坦克都做好了准备,而燃烧瓶,在现代甚至不能算反坦克武器,很多时候燃烧瓶提供的只有牵制能力,毕竟人面对火焰时,心里多少都会有点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