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不用怀疑,就是假的!

“越军抱着枪冲锋,却不射击”的最典型场面,是《我们曾是战士》的情节。在电影里,越共士兵像海浪一样,顶着美军步兵的枪弹冲锋,把美军步兵像打靶子一样,一个接一个打倒。因此给人这么个印象:越军士兵像傻子一样,不会开枪,只会胡乱冲锋。

实际上,这个电影情节与真实历史完全是相反的。越共战士虽然经常在战斗中伤亡巨大,但并不是傻子。

《我们曾是战士》的战斗原型是“德浪河谷战役”,在这场战斗持续了四天。交战双方,分别是美军第一空中骑兵师的两个骑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对越军两个团(第33团、第66团)。

美军自称战死234人,宣称打死越军1000多人(肯定严重夸大),但是越南自称只战死了208人。也就是说,这场四天(约90小时)的战斗中,越军平均每小时仅战死2-3人,即使按照美军夸大的战绩,也不过是每小时10多人,大约五分钟才能打死一名越军。

事实上,美军步兵在此战中完全被越军压着打,尤其是开始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美军1个营700多人,对越军2个营约1000人)。由此可见,参战越军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悍。所谓“越军只会冲锋”,完全是美军为遮羞而撒谎。

在四天的战斗里,美军不断投入援军,而且动员了几乎东南亚所有的作战飞机进行支援,从A-1、OV-10到F-100、F-105甚至出动大批B-52进行地毯式轰炸,才勉强克制住越军的围攻。

在铺天盖地的轰炸支援下,美军伤亡才勉强和越军达到1比1,甚至美军死得比越军还多几个。可见,《我们曾是战士》剧情里对美军步兵作战能力是严重涂脂抹粉的。

真正“站着不会开枪”的,很可能反而是美军。

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假,但事实上确实发生过,而那一次进攻也被美国人成为了一场噩梦。

整个越南战争期间基本上的画风,那就是美国人天天在丛林里面找着越南人,而越南人时不时的给每个人打下冷枪,然后美国人天天就喊着空中支援,空中支援,就这么一种画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越南战争的电影里面,我会发现美国人怎么一天到晚全在丛林里面,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又在做什么?

根据现如今越南方面的披露以及各处景点的开放以后,大家对于越南战场的发掘研究证明越男人其实是土工作业玩儿的比较好的几个国家。

在越南的丛林里面,我会看见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方形的圆形的洞,这些实际上是地道的入口,越南人在丛林里面挖掘出了各种各样的地道,用来防备美国人的偷袭和掩藏自己的力量。美国人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进入丛林,也正是为了找到这些越南人的藏身之处,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纪录片里面,在美国人的抱怨里面,在各种各样的记录里面,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大兵一直都待在丛林里面,不停地找着回家的路,不停地找着自家的直升机。

但是也有人就会问了,美国人这么一直在从里面找着那所谓的越南电影里面拍出来越男人不顾一切的冲,这是不是假的?根本就没有发生这种事情了,确实发生过,这件事情或者说那一天晚上几乎成了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当时为了增加美国人的压力,所以选择在复活节那一天针对美国人进行一次进攻,也正是那一天晚上造成了美国人的巨大损失以及美国士兵的一场噩梦。

但是在这一场进攻结束之后,越南人本身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导致越南短期以内不能对每个人造成太大的军事行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这一次进攻的得失与否并不是有人能说的清的,好处便是,任何一个在越南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一次越南人攻击的美国人,都已经被吓破了胆,都产生了巨大的战争阴影,坏处便是越南人自身承受的巨大损失,致使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里面,越南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从道理上来讲,也正是这一次反击作战,让很多越南电影里面可以出现越南人拼命的朝着美国人充分这样一个画面,这也正是那天晚上的真实写照,说这些电影都是神剧的,其实也都没认真看这段历史,当然越南战争嘛,这些人连中国历史都懒得去看,更何况去看这个东西。

不过真的来说的话,其实越南人的作战方式更加接近于中国的游击战战略,这种战略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都证明它的可行性,不愧是我们的徒弟,这一手玩儿的是真漂亮。

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美国越战电影里又有名又奇葩的是《我们曾是战士》,片中越军宛如弱智,迫击炮和各种机枪基本不用,AK-47系列的弹匣容量明明高于美军的XM177(M16),要么胡乱开火,要么上刺刀胡乱冲锋。

美国拍摄的其它著名越战电影并不是如此:

《野战排》里的越军基本遵守了游击战的原则。

《现代启示录》重点是表现美军自己,越军地方游击队一闪而过,但是好歹知道用高射机枪对付直升机。

《全金属外壳》里的越军狙击手在巷战里使得美军大吃苦头。

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和电影的拍摄年代有关,那些著名越战电影大多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而《我们曾是战士》是2002年的电影,恰逢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次是美国本土遇袭,让人回想起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而且遭到袭击的地点比珍珠港的规格高得多,是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美国舆论需要营造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我们曾是战士》迎合了这一需求,这部电影号称改编自亲历者撰写的畅销书《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实际电影情节恐怕只是用了参战美军的姓名和德浪河谷这个地名而已,努力营造美军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

越战时期美国巨大的反战浪潮,对不起,这电影里没有,反而人人都想去越南打仗。

家属受到种族歧视困扰,反对军人去越南,对不起不存在,黑太太白太太亲如姐妹,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

越军机动灵活,对不起不存在,就会挤在一起傻冲,用生命把美军的弹药消耗光。

美军凭借火力优势杀伤越军,对不起不存在,头发斑白的老军士长站直了,一把M1911老式手枪轻松一枪一个端着AK-47的越军。

某个知识分子模样的越军,拿着AK-47不开火,上刺刀一个人穿过美军战线没有被发现,一直冲到美军营长哈尔·摩尔背后,被后脑勺长眼睛的后者一枪打死。

到了电影最后,意犹未尽的导演还编造了雷人的情节,明明当时美军以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全员乘坐直升机撤退,非要安排美军全体上刺刀,从正面向越军机枪阵地发起大冲锋,还打赢了。

所以,电影里营造的气氛就是,越战没有那么不堪,美军英明神武,那么下一步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大家没意见吧。

2002年的美国年轻人,出生的时候美军已经撤出越南,他们是感受不到当时压抑的舆论氛围的,那么以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为第一印象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美军对于那些表达反越战思想的电影也有办法,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把《现代启示录》里美军游骑兵乘坐直升机空袭越南村庄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然后在部队里放映。很多年轻士兵对于这段《飞行的女武神》伴奏下一边倒的胜利大声喝彩,士气为之一振。

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越南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战斗的历史,19世纪抗击法国侵略者,二战开始后抗击日本人。二战胜利后又打了8年的抗法战争。战争结束后马上又与美军打了血腥的越南战争,然后才与解放军作战,如果越军真的那么傻,他们能撑到现在吗?

客观来说,虽然在对越反击战中,越军的整体战略出现了偏差,但是其战术素养和单兵素质还是非常厉害的,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些士兵都是群众演员扮演的。自然无法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了。事实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能够从战场上生存下来的越军各个都是身经百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你想想,仅越南战争中,北越就与美军打了整整20年,给予了美军难以言状的巨大损失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那可是美军啊。所以说,越军作战其实还是很厉害的。

二战结束后不久,越南刚刚独立没多久,法国人就找上门来,因为此前这里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不甘心丧失这里,越南人就打了整整8年的抗法战争。当时越南连一支正规军队都没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越南马上求助于我们,我们也很慷慨,当时越南的第一个正规军就是在我国境内接受培训后组建的,当时他们的所有装备,包括军装等等,都是我们无偿赠送的。

抗法战争结束后,越南战争很快爆发,几乎没有给越南喘息的机会。而在对越反击战中的那一代越南军人,几乎就是在战火中出生的,他们从小就学习游击战法。当时越南许多人口甚至都不会务农,只擅长打仗,而且一打仗就十分兴奋,是真正的亡命徒。

据当时的解放军回忆,越南士兵的单兵素质很强,非常擅长游击作战,依托越南境内复杂的地形,曾给解放军造成过很大的伤亡。

据记载,当时越军最擅长利用地形构筑火力网和各种掩体工事,组成了非常复杂的防御体系。各个掩体工事遥相呼应,互相都能进行火力支援。越军还尤其擅长在远距离火力压制和在近距离埋伏后突然开火,而且越南士兵非常有经验,常常是打机枪就开始机动,没有相对固定的藏匿地点和火力点,这一点与影视作品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不仅如此,狡诈的越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救治伤员和掩埋尸体的速度极快。这是为了在心理上给我军施加压力。当时我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占领的地点却只能发现很少的越军尸体。导致部队士气低落,正是因为越军处理尸体极快导致的,总的来说,越军是一直非常狡诈凶狠的部队,切莫被影视剧所欺骗。

越战电影里,越南士兵全都抱着枪冲锋不射击,大部分都成了活靶子,这是真的吗?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双方士兵抱着枪埋头冲锋的剧情,这种剧情并不符合真正的战争实情。在真正的战争中,士兵在冲锋的时候都会寻找掩体来保护自己不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同时士兵在冲锋的过程中也会开枪反击敌人。除了极少数的敢死冲锋队,大部分战场上都不会出现士兵抱着枪埋头冲锋,既不躲避敌方的子弹也不开枪反击的情况。

在越战时期,因为解放军的战斗力更强,越南军队在同解放军交战的过程中,主要以防御作战游击战为主,冲锋进攻的次数并不多。而且越战时期的交战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的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射速快、射程远、弹容量大,不适合大规模冲锋作战。越战时期的近距离作战都是以对射为主,士兵寻找掩体进行射击,依靠着地形进行阵地战和巷战,很少出现士兵集体冲锋的情况。

其实不仅是越战题材的电影,其他题材的电影在描述战争情节的时候,也存在很多不符合事实的情况。例如在一些战争题材电视剧中,主角在冲锋的过程中从来不找掩体躲避,却始终不会被子弹打中,而敌人在冲锋的时候也从来不找掩体躲避子弹,心甘情愿的做了主角的活靶子。这些情况也都不符合战场的实情,子弹不会长眼睛,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军官,在战场上都有被击毙的可能性。

实际上士兵在作战的过程中,也会尽量的保全自己的性命,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去“送人头”。军官也不会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士兵白白去送死。为了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没有必要冲锋的情况下,士兵也不会贸然发动冲锋作战。

当然在战争史上的确出现过士兵埋头冲锋,充当敌人的活靶子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出现于二战后期,二战后期的日本军队经常会组织万岁冲锋,万岁冲锋指的就是日军冒着美军的火力压制,一路埋头冲锋,用大部分士兵的性命,来换取少量人冲到美军阵地上,同美军进行白刃战。不过日本的万岁冲锋都是在晚上组织,当美军发现日军之后,日军也会找掩体射击,并不是完全的埋头冲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