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粘杆处”,清朝特务机关,雍正时期最恐怖的情报机构,集卧底、暗杀、谍报于一身的秘密组织。

粘杆处既是雍正的杀人刀,又是防冷箭的藤甲盾,非雍正亲信者不可入其门,凡入其门者再无姓名、生死、好恶。

心中只有命令,手中只有刀剑,誓死捍卫帝王皇权,终生隐藏在黑暗之中品尝血与酒的荣光。

粘杆处的来历颇为传奇。

粘杆处的创始人雍正皇帝是一位极其冷酷、理性的帝王,他性情好静,犹如一座岿然不动的冰山般庄重沉静。

雍正皇帝在当阿哥时佛道双修,因此对周围的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奴仆们走路不得跺脚,府邸中不得有鸣虫,如果有人在雍正修佛时吵闹便会被治罪。

夏天时蝉虫鸣叫,吵的雍正十分心烦,便吩咐管家挑几个眼疾手快的奴仆拿上杆子在庭院中的树下粘知了,这便是粘杆处的前身。

后来养的人渐渐多起来,无蝉可粘时这些人闲着没事干,便“东家长李家短”的四处打听些小道消息。

直到“九王夺嫡”的时候,十三王胤祥训练了一批武功高强的好手帮助雍正刺探情报,雍正让这批人乔装打扮成粘知了的家奴,白天在府上干些杂活,晚上则化身为“特务”监视政敌。

一方面暗中保护雍正的安全,另一方面刺探情报辅助雍正制定战略,而十三王胤祥就是“粘杆处”的特务头子。

雍正上位后,政局不稳,人心不定。

外有蛮族入侵,内有八王乱政,雍正在龙椅上如坐针毡,“粘杆处”则成了雍正皇帝为数不多的可以信任的机构。

当上皇帝的雍正最惧怕是曾经帮助雍正夺得帝位的幕僚。

俗话说“狡兔死, 走狗烹”,曾经的朋友很可能会变为以后的敌人,雍正为了除掉潜在的威胁,将“粘杆处”武装成为夺人性命的暗杀机构,而这些杀手使用的武器正是杀人于瞬间的“血滴子”。

血滴子是一种阴毒暗器,为“粘杆处”特有,血滴子的外形如同一顶“官帽”,帽延内外由一个皮革制作的囊链接着,囊内藏有多把折叠的利刀,利刀由特制的机关控制,使用者只要将血滴子扣在目标者的头上,按动机关,瞬间便可取下头颅。

古时候没有指纹、无法验血,无头的尸体不好辨认身份,而且血滴子夺人性命只在弹指之间,更加加大了探案难度,简直是杀人夺命的最佳武器。 雍正的儿子乾隆登基之初,秉承着康熙皇帝以仁治国的方略管理朝廷百官,所以逐渐将“粘杆处”边缘化。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乾隆的心中从此没有了“白月光”,开始变的专横跋扈,乾隆大兴文字狱,对文武百官的态度也从春天变为了严冬。

对文字狱颇为重视的乾隆皇帝“重启”粘杆处,将粘杆处的分布设在御花园中,时刻监视宫中人物的一举一动。

乾隆去世后,嘉庆继位便废除了“粘杆处”,从此粘杆处便消失了清朝历史之中,结束了它长达百年的黑暗使命。

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大家如果仔细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皇帝亲信图里琛(TuliSen)在怒斥山西巡抚诺敏作假抗拒钦差查办之时,无意间提到了粘杆处这个有意思的名字。那么,所谓粘杆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粘杆处又叫尚虞备用处 ,一度被坊间称为血滴子(一种杀人武器或秘密组织,四爷可以黑的点略多),充满了恐怖色彩。

粘杆处最早的成员基本都是雍正的亲信与耳目,在雍正皇帝还是和硕雍亲王时创立的,具有强烈的特务与纠察特征,是皇子的近侍部门。粘杆处的选拔一般是: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捷者为执事人,也就是自己人当家。粘杆处其职能范围大致是: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随着官署与职能正式化,又开始掌协助护卫并随侍皇帝钓鱼娱乐。由于功能的不确定特征,其管理大臣无定员,由王、公、额驸及满蒙大臣内“特简”,整体的私密性与民族性较强。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青年时期的雍正皇帝可能就有神经衰弱和惊惶症等疾病。他还是皇子时,邸所位于今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当时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那些门客家丁们操杆捕蝉,这是粘杆处名称的由来。也就是说,粘杆处起初只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实际上,康熙晚年太子之位不定,导致九子夺嫡,各种竞争与暗流已经到了白热化状态。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引发了八阿哥、十四阿哥的反弹。

有野心的人都是心怀鬼胎和规划明确的。四阿哥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塑造自己沉稳的形象,暗地里却制定相关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一些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效忠自己,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建立情报网络。当然,他们就是以粘杆处的名义存在的。能进粘杆处是一种家族荣誉和皇帝的信任。而且,粘杆处其实也是一个安排宗室、八旗以及功臣的机构。雍正登上皇位后,在内务府之下正式设立了粘杆处机关衙门,总部设在雍亲王府,给予一定品级。粘杆处的首领名叫粘杆侍卫,一般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

从这些首领的出身来看,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雍王府)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他们一般出身于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与皇帝很接近,跟随左右,故而也是呼风唤雨。粘杆处一度与皇帝贴身太监的职能合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有负责稽查官员二人,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的人员,有权命令上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

雍正三年,胤禛降旨原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其为"龙潜禁地"。这种神秘感导致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甚至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是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粘杆处深得雍正欢心。在其晚年,于紫禁城内又旁设了一个分部,位于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内,那里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雍正一旦有交办的任务,由粘杆处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

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继续借助于粘杆处掌控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搜取情报。故而粘杆处一直存在,直到乾隆龙驭宾天之后,由于嘉庆皇帝诛杀和珅并清洗其亲信党羽,牵连到了粘杆处,至此粘杆处权力逐步失落,到了晚清慢慢被废除。

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这个“粘杆处”本来是康熙帝时期的皇四阿哥胤禛,还是皇子时候,在他的读书时,因为夏天“蝉鸣”使皇四子胤禛感觉烦人,他就命他府中的亲近家丁用竹竿子粘“知了”(一种昆虫),以便安心读书,这就是粘杆处的初期。传说:由于九王夺嫡的争夺的激烈,四阿哥胤禛就网络了好多江湖人才术士及八旗贵族子弟,通过训练,使这些人有组织的为“四阿哥胤禛”刺探情报、搞暗杀对手,实则是一个类似现在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人员必须对四阿哥及后来登基雍正帝“忠心耿耿”,对外看做是侍卫,其中的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与招募的江湖人士充当“粘杆侍卫”的下属人员,平常只要“雍正帝”的一个眼色,对方就有可能消失!据说“雍正帝”登基坐皇帝,粘杆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雍正帝的后期保留了粘杆处这个团体,主要的目的是对付反对雍正帝的人过于打击。粘杆处的存在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比如文字狱等等,久之,雍正帝感到对皇权有威胁,后来雍正帝又设立了一个“血滴子”的机构来牵制粘杆处的权利发展。到了乾隆帝执政的年代,对粘杆处又进行了“改造”,长期驻扎在“雍和宫”,“嘉庆帝”的时代才被废除。

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清朝的“粘杆处”因为缺少史料的记载,因此被大家认为是一个神秘机构,加上一些清代小说把“粘杆处”写成是情报机构,特别是配上雍正发明的独门暗器“血滴子”,更是给这个机构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目前大部分人认为“粘杆处”始于雍正,止于嘉庆,是一个专门为雍正收集情报、排除异己的部门。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皇位来的不光彩,小说中把他描述成一位篡改诏书而得来的皇位。其实关于雍正是否篡改诏书早已真相大白,那就是他并没有更改诏书,他是一位合法的皇位继承者。既然他是名正言顺的做了皇帝,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专门设立“粘杆处”,还用血滴子到处杀人。

既然粘杆处不是情报机构,那又是一个什么机构呢?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粘杆处又叫“尚虞备用处”。如果只是从名字上分析,这应该属于一种后勤机构。“尚”一般是指主管的意思,比如尚书大人,在清史稿上也会通上,表示皇帝。虞则是通娱,表示娱乐。这样就可以理解为皇帝娱乐项目的备用机构。

皇帝娱乐项目比较多,比如琴棋书画、花鸟鱼虫、骑马打猎等等,当皇帝要进行这些娱乐项目的时候,粘杆处就要协助相关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

当然,这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因为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机构的用途。但小说和野史说粘杆处在嘉庆年间取消,这是错误的。因为在道光年间还有提到这个部门,当时有人假冒都察院呈递奏折,道光皇帝就下令给粘杆处,要求他们留意接收奏折的时候有没有可疑之人,如果发现就当场拿下。

正是因为道光皇帝的这一举动,让后人感觉粘杆处成了皇帝的情报机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粘杆处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既然粘杆处是皇帝娱乐活动的备用机构,为什么可以参与调查“假冒都察院”这种大案呢?关于这一问题,只能在未来挖掘更多的史料来填补这一空白,才能得到最终答案。

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你可以把这个组织看成是清朝的“锦衣卫”“军统”这样的组织,说白了就是一个特务组织。“粘杆处”就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血滴子”的原型。

“粘杆处”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帮人原本是拿着竹竿陪着皇帝粘知了的,皇帝身边的人肯定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平时表现的身份就是粘知了。但是暗中的身份却是一个特务组织,而且是由雍正一手成立的。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探消息、刺杀等等,给雍正干一些见不得光的活儿。

这样的组织古来就有,汉朝汉武帝的绣衣使者、唐朝唐太宗的飞骑百骑、明朝朱元璋的锦衣卫、清朝雍正的粘杆处、民国的军统等等,再古老一些甚至还有秦朝的黑冰台。

或者说的现在化一点,你可以把他理解成“克格勃”、“佛播了”这样的存在!

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粘杆处,通认为清朝雍正时期的特务组织,看过电视剧的会与血滴子联系在一块,杀人于无形,令人闻风丧胆。

《雍正王朝》里有一段,粘竿人员明为配雍正玩耍,暗为特务机构。

但这个粘杆处,到底是个什么部门,是不是特务组织,为什么令人害怕,还要分开了两说。

清朝确实有这个部门,据《大清会典》介绍,为宫廷服务的除宗人府外,还有侍卫处、奏事处、銮仪卫、总理行营、善扑营、虎枪营、尚虞备用处等。

这个尚虞备用处是正称,别称为“粘杆处”,康熙时期就有了,主要是皇帝出巡、围猎服务的,侍奉皇帝打猎、网鱼、捕雀等。

每年盛夏时,树上很多知了叫的烦人,影响了皇帝的休息和宁静,于是令尚虞备用处的人员用长杆粘蝉,久而久之有了粘杆处这个别称。

其实清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与教训,是没有专门特务机构的,打听情报各有各的渠道,康熙众多皇子角逐储君之位时,时为雍亲王的胤禛就利用了粘杆处,把自己府邸的旧人安排进粘杆处,以长杆粘蝉的名义,打听情报,进行特务活动。

图为雍和宫,当年雍正府邸,也是粘杆处的总部。

所以粘杆处在雍正时期最盛,《啸亭杂录》有段隐晦的文字“凡闾阎细故,无不上达...故人怀畏惧,罔敢肆意为也”,这里记载的是雍正派情报人员查访官民,但只要关系到年羹尧,情报系统就失灵了。

历史上的雍正是个无所不用极之人,既有残暴、诡秘一面,又勤政爱民、任劳任怨,一边处心积虑巩固皇权,又有干练明君的美誉。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对年羹尧痛下杀手的原因,什么贪污、结党,这都不是事儿,主要是自己亲手建立的情报网到年羹尧这儿就出了问题,这是绝不能容忍的,可见年羹尧当年也是粘杆处人员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