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主要问题在南宋。宋朝根本就没把沦陷区的百姓当子民对待,沦陷区的百姓又凭什么对宋朝有好感呢?当然,中原汉人对南宋的感情是随地域和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的。不能把整个北方百姓都一概而论。
一、幽云由于割让的时间早,幽云地区的人对宋朝的感情最淡。用南宋抗金将领马扩的话说:燕云汉人随事俯仰,契丹至则顺契丹,夏国至则顺夏国,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谁来都是爷)
另据元祐四年(1089)出使辽国的苏辙在回国后写给皇帝奏章《二论北朝政事大略》中的记载,早在辽国中后期,幽云地区的汉人就已经习惯了契丹的统治,对北宋没有特别感情。是宋与还是辽,幽云汉人无所谓。
更有意思的是,在幽云以北,曾被契丹人掳掠过去的汉人,由于常年和异族杂居,居然还胡化了,变得跟契丹人一样了。
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契丹)俗。唯中衫稍异,以别番汉耳 。——苏颂后来金灭辽,北宋趁机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本来是宋朝改变幽云地区习俗,让幽云百姓对大宋重拾信心的大好机会。但是由于宋徽宗实在太昏庸了,彻底伤了汉人的心(塞外汉人逃到宋朝境内,金人向宋朝要人,宋朝直接就把人遣送回去了),因而幽云老百姓对宋朝皇帝气的是咬牙切齿。
金灭宋后,幽云变成了金国领地。由于统制者依然是胡人,并且幽云汉人也习惯了胡人的统治,因此在整个金朝统治期,幽云汉人倍受信任,多人担任过宰相,担任地方大员的幽云汉人更多。至于对南宋,则没有特殊感情。(对汉人同胞还是有感情的,但对南宋朝廷则完全没感情)
二、山西、河北再说山西和河北的汉人。由于这两个地方被宋朝统治了一百年多年,并且还是被宋朝直接割让给了野蛮的金国,因此南宋初年,这两个地方的汉人对宋朝抱有好感,对金国统治十分厌恶,抵抗的很激烈。
比如,南宋初年活跃在太行山区的八字军就是由河东和河北汉人组成的抗金义军。
还比如岳飞北伐时,被岳飞派去河北招兵买马的部将赵云、牛皋等人只要振臂一呼,立马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不过,由于宋高宗无心收复故土,他一方面打压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一方面切断南宋对北方义军的支援,最终导致起义军被镇压。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冀两省的百姓也对南宋也没什么感情了。(皇帝都不要他们了,他们对赵宋还能有什么感情?)
三、河南、山东、陕西河南、山东、陕西的宋人与山西、河北的宋人类似,但他们抛弃南宋的心理过程比较复杂。
北宋灭亡初期,由于金军撤走,宋高宗也南逃了,这几个地区变成了没有皇帝管理的无主之地。当时这几个地区的汉人很迷茫,不知道向谁效忠。(金朝、南宋都不把他们当子民看)
后来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统治这几个地区。由于伪齐是汉人政权,且伪齐政府也鼓励生产(赋税甚至略低于南宋,不过要当兵和服劳役),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去,因而百姓便逐渐接受了伪齐的统治。
再后来,刘豫为了取悦金国,横征暴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三地百姓便纷纷转投南宋,支持南宋的北伐。(刘豫的伪齐军队连刘光世都打不赢,这不单单是战斗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刘豫不得民心)
金国权臣完颜昌意识到刘豫不能再留,否则河南、陕西、山东危矣。于是,完颜昌就废黜了刘豫(刘豫得罪了完颜昌),并组织了第一次绍兴合议,把河南、陕西主动还给了南宋。此举相当于以退为进,拿河南、陕西换取南宋对金国控制河北、山东、山西的官方承认。
百姓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回归宋室,日子就不会那么苦了。可是岂不料南宋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只是派了几个代表作为中央的代理人去接受二地。至于伪齐官员,则一个不动。老百姓对此是看在眼里,伤在心里,认为伪齐和南宋统治,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区别。
并且当时只要金朝说句话,千辛万苦逃到南方的中原汉人就被南宋遣送了回去,简直伤透了百姓的心,进一步的加深了北方汉人对南宋的不信任。(跟北宋是一模一样)
一年后,完颜宗弼和岳飞大战于河南,宋高宗在宋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叫停战争,并令宋军南撤,又把河南、陕西拱手送给了金国人。金国恢复对陕、豫二省的统治后,伪齐官员一样留任,并赋税降低,以降低陕豫二省老百姓的恐慌感。
随后,宋金进行第二次绍兴和议。这次宋高宗大出血,他不仅在官方上承认了金国对幽云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的统治合法性,同时还一口气割让了宋金边境的四个州给金国。
这四个州是唐州、邓州、商州、秦州,此四州的百姓完全是莫名其妙啊!莫名其妙的就被皇帝给卖给了金国人。
绍兴第二次和议后,宋金双方维持了二十年和平。在这期间,北方百姓逐渐习惯了金国的统治,对宋朝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不习惯也没办法,北人若是大规模南逃,只要金国抗议,南宋就会遣返)。
用当时宋朝赴金归国使臣的话说,靖康之变后出生的北方人,完全不知道有宋朝,他们完全认可了自己是金国人的身份。
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侵宋,由于这次是金国背盟,不守信用,因此南宋便也不遵守协议,开始招揽北方汉人到江南效力。比如著名的辛弃疾就是在北方长大,趁着海陵王侵宋战争期间投奔到南宋的北方人。
事后,虽然宋金和解,但至此之后南宋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招揽北人投奔江南。(不一定要求是汉人,契丹人、渤海人,甚至是女真人都可以投宋)
不过就总体而言,北方人投奔南宋的数量并不多。
蒙古人崛起后,猛攻金国。金军在与蒙古大军多次交战受挫后,契丹人和不少北方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金国。比如当时山东的红袄军就是北方汉人组成的义军。不过红袄军主要是因为土地矛盾才造反的,与民族矛盾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代,皇权不下乡,换朝廷不换地主。对农民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无所谓。只不过有的人念旧,当了一辈子宋人,突然让他们改做金人,他们心里面自然是非常不乐意。而对于北宋灭亡后出身的北人来说,他们生在金国,长在金国,他们就是标准的金国人。至于宋朝,对他们来说那是外国。
并且,宋朝皇帝对北方百姓也不咋地,八字军在太行山坚持抵抗那么久,皇帝根本就不管不问。北方百姓背井离乡南迁,皇帝居然还把给人家遣送回去。既然如此,那也怪不得老百姓对宋室没好感了。
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国占据中原的过程,就如同后来的日本鬼子,总而言之,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总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欧冠,日夜盼着南宋的北伐大军过来解救他们。
换句话说,只要南宋的北伐大军一到,中原人民就会都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甚至帮助他们一起打金国鬼子。但其实,这不过是南宋方面史书的政治宣称而而已,再金国征服中原的整个过程,显然是充满了各种政治攻势。
这一套流程,简单点来说,就是启动各种舆论造势,不断告诉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晕残暴,大宋官员贪污腐败,在他们的统治下,你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我们大金国是特意来来解救你们,总而言之,开城门,迎金军,金军来了不纳粮。
当然,金国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他们的军队在出征前,大金皇帝也会反复告诫各级将领:遇到敢抵抗大金军队的,自然一律格杀勿论,但是有人敢不顾大金国征服天下的战略,为了自己私利,就随便烧杀抢劫的,也一律严惩不贷。
所以,从金国的宣传上来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里,也得表现出王者之师的样子。当然,金国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只要中原地区给征服,以后就可以躺在家里当公仆,到时子孙后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抢光、杀光和烧光的政策,那不是饮鸠止渴吗?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放弃后面无尽的长远利益,实在得不偿失?更何况,弄得大宋人民都起来反抗,那损失就更大。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国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统治下的中原,本质不会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不管是金国统治还是北宋统治,他们都是干种地和交税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们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
当时,在南宋进行北伐时,中原已经被金国统治近七八年,说句不好听的,当地的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生活,谁愿意再打战?所以从内心里,当地的百姓并不愿意看到南宋军队又跑到北方来打战,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经历战乱之苦。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曾有过亲金的历史,因为他们毕竟在金国统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复了中原了,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多多少少都有汉奸的嫌疑,可能会受到大宋各种形式的打压。
所以基于他们这群人的利益,显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复这篇土地,否则他们将来搞不好会被清算。也正因为此,在宋金开战时,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劲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钱粮支持,一旦北伐开始,又是多收税,又是多征丁,尤其是当南宋的北伐军进入中原地区后,应该如何解决后勤问题呢?
如果从江南运粮过来,恐怕北伐还没有什么结果,大后方就会乱了套。想当年,宋徽宗收复幽云后,就是这种结果,因为帝国收复了大片国土,老百姓什么现实利益也没有见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笔沉重的赋税。于是,一时间叛乱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一时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仅靠江南来供给北伐军的后勤,显然是支持不起军队长时间作战。在这种背景下,北伐军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粮,要求当地百姓交钱交粮交壮丁。
这样一来,当地百姓还会积极拥戴南宋的北伐吗?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吗?总而言之,南方军队过来解放我们,见面就是为了北伐大业,让大家勒紧裤腰带,把家里的余粮都献出来,你说当地老百姓真会欢迎他们吗?
事实上,当时南宋军队在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糟糕,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刘琦在打顺昌大捷时,都不敢让顺昌本地军民参与战斗,因为害怕当地军民背后打黑枪。更主要的是,在开战前,为坚壁清野,刘琦把顺昌城外几千户民房都烧毁了,更拆当地人房屋的门板做工事。
面对这种内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顺昌的百姓,会怎么看待来解放自己的宋军?恐怕拿刀砍他们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南宋才是侵略者。
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宋朝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举例,说说北宋有多么荒唐。
在战争年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黄河之险,东有太行之固,据雁门关可阻大漠,出娘子关可窥幽燕。三晋不稳,中原难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坏山西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用了将近20年,才将割据山西中北部的北汉搞定。晋阳城,这座千年著名的雄关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难攻。原本凭借晋阳城,北宋进可作为进攻契丹的前进基地,退可作为防守要塞,赵光义却是一把火烧了!
原本三晋大地,当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对山西中部南部进行了大破坏——多次强制迁出人口,破坏了当地经济生产,也让人们流离失所。
看看辽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设山西的?与北宋不同的是,处于辽国(后来是金国)统治下的山西北部,辽国和金国,都对云州(大同)进行了大建设——大同被辽朝和金朝的列为西都,经济繁荣,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发动两路大军,东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么?为了议和,竟然要将太原割让。太原百姓和当地官员自发抗击的情况下,北宋只是勉强派兵进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属于后娘养的,城小民寡,物质匮乏,挣扎几个月还是沦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进攻开封时候,太原已经成为金国的前进基地。从太原南下的西路军,与河北南下的东路军,会师合围开封,“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山西在北宋手里是“破鞋”,可以随时丢弃。在金朝手里,却是个“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焕发生机,发展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在金朝时,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么厚待山西——金朝科举考试的十个考点,有三个就设置在山西。
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对于山西的不同待遇,谁是得民心者,一目了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经寒透的山西人,会支持南宋吗?
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这里头主要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其实,在南宋初年,中原百姓对宋朝还是抱有认同感的
首先,在南宋初年以岳飞主导的几次北伐行动中,中原百姓其实还是心系宋室内,支持南宋官军,期盼着王师北定驱逐金军的。
当时,中原地区的百姓也自发组织起众多支义军,不断的进行抗金斗争。因此,岳飞北伐抗金过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战略,那就是“连结河朔”,即让前线的宋军主动与北方河朔等地的各支汉族义军联合,共同抗金。而事实上,“连结河朔”之策也确实收到显著效果,北方义军不断滋扰金军,从而极大的支持和配合岳家军的北伐行动。
由此可见,在南宋初年,中原百姓的心并没有倒向金国,而是还对南方的宋朝抱有较强的认同感的。
然而,随着金国政权日渐汉化,尤其是经过“北国尧舜”金世宗的治理后,金国国势强盛,社会繁荣,中原百姓对宋朝也就不再具有认同感了。实际上,金国虽是女真族政权,但自入主中原后,金国统治者就开始快速汉化。尤其是金国的世章时期,这两代金国皇帝都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位期间都大力提倡儒学,使得金国政治汉化程度日渐加深,进而开创了著名的“世章盛世”。
正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河湟有感》所言:“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上下反而都以汉人自称,以正统自居,而中原百姓自然也视金国为正统,而反过来把南宋视作是“南蛮”。所以,在南宋后来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过程中,中原百姓对南宋军队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南宋初年那般支持,而是转而协助金军攻打南宋。
及至金国末年,中原百姓不仅视蒙古为入侵者,更是视联蒙灭金的南宋为入侵者。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金国最后的时刻里,为金国奋战到最后一刻的,除了女真人外,也还有大量的汉族士子和将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知半解的人,不要胡说八道了。
其实民族仇恨始终是存在的。
在金国灭亡的时候,留在中原的女真后裔遭到蒙古和当地汉人的清洗,导致一些女真人逃回东北,一些则自称为汉人。
当时的屠杀并不留情,虽然主要是蒙古人所谓,但所谓的金国子民汉人也是参与者。
这主要是长期的民族仇恨导致的,以及猛安谋克在中原长达百年的胡作非为。
所以,中原汉人并不存在协助金国攻打南宋一说,而本来的仇视女真人,认为他们是野蛮民族。
诚然,金军到了中后期,有大量汉族士兵,也是混口饭吃而已,又被严厉法律压制,无法不这么做。
这个可以理解。
毕竟金国统治北方长达100多年,大家可以想象100多年是什么概念。
新中国建设到今天,也还不到70年时间,但是问70后、80后对民国还有什么记忆?
完全没有 了。
尤其是到了金国中后期,女真人基本汉化,同汉人区别不大。
在很多汉人看来,是换了一波统治者而已。
古代皇权不下乡,地方大多是自治。虽然猛安谋克四处圈地,掠夺汉人农民,但造成的影响并非很巨大,基本生活还是能够维持。
而这边在岳飞1134年到1140年北伐时,北方汉人群起拥护,揭竿而起,为此遭受金军镇压和屠杀,伤亡极大。
到了20年后1163年北伐时,北方汉人仍然全力协助,最终失败后再次遭到屠杀。
不过,到了1206年北伐,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这是40年以后,当时北方汉人因为同南方割裂太久,虽感情上支持,但行为上基本中立。这也是人之常情,不难理解。
但北方汉人在第一次北伐差不多60年后的行为,不表示他们从内息深处效忠女真人。
在当时汉人来看,他们是骨子里蔑视女真人,认为他们是劣等民族。而当时女真人表现出的凶残、荒淫、懒惰以及迅速腐败,也可以印证当时北方汉人的观点。
所以,北方汉人即便不支持北伐,他们同女真人也不是一伙。
南宋两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一下子就刺破了谎言的遮拦,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这份回答,但我可以保证:司马言史,必求真实!
忠臣孝子喜欢谈民族大义,在他们看来,金是戎狄政权,他们攻破了东京汴梁府,掳走二帝。就好象岳飞说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说的好不好,当然好。可事实是南宋不但不能收拾旧山河、渴饮匈奴血,还被女真人一路追打,宋高宗甚至向南逃亡到了温州。而岳飞自己,最高纪录也就是打到开封附近的朱仙镇,在那个时候,北方百姓群起响应,然而宋朝大军是如何回复北方百姓的:
“俺们要回去了!”
这不是开玩笑么?北方百姓当时就派出代表,拦在宋军马前:“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意思很明确,我们今天响应你们北上,金人能不知道吗?现在你们一溜烟跑了,他们能不报复我们吗?
宋军大将的回答是五个字:“吾不得擅留。”(岳飞)
于是哭声震野,这可不是简单的哭啊!这是悲伤,亦是怨恨,伤的是自身的命运,恨是南宋的无义(结果便是:北方忠义军孤掌难鸣,兀术回到开封,整军弹压,参与起义者悉数被杀)。
岳飞自己也明白其中道理,他在班师途中说: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没错啊!人都是怕死的,你们南宋就是这样搞事的啊,中原百姓的命就这么贱吗?被你们随便玩啊?
所以,从此之后,黄河流域的汉人,便很少再有响应南宋的了。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害怕金人报复,另一方面,金朝的统治也逐渐出现了缓和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女真人日渐汉化,金庸小说里的王重阳丘处机这类人,在金庸笔下还颇有点爱大宋反金反元的意味,可在事实上,王重阳是大金国的进士,考中过武略甲科。他的悟道,不是因为反金,而是因为对仕途的失望。他的徒弟丘处机,更是助力金国的驸马都尉仆散朝恩,招抚乱民,使当时爆发起义的山东等地迅速恢复平静。
一句话:北方的汉人,早就被南宋伤透了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