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每个领导农民起义想要成功的人,除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领导者本身,领导者本身的德行能够决定这个人所做出的策略正确与否,陈友谅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注定他的失败。
鄱阳湖陈友谅和朱元璋的战争之所以会失败,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陈友谅这个人不懂得审时度势,不能够及时进行取舍。陈友谅对于南昌应该有着很深的执念,南昌本来是陈友谅派部下镇守的,这名部下叛变,投靠了朱元璋,并且将南昌送给了朱元璋,并且南昌是重要的战略基地,放在朱元璋的手上对于陈友谅来讲是个阻碍,所以陈友谅的想法是攻下南昌,在与朱元璋大战,但是他并没有弄清楚朱元璋的情况,彼时的朱元璋可谓是腹背受敌,在夹缝中生存,如果陈友谅挥师顺流而下直捣朱元璋老巢南京,那么南昌早晚都是陈友谅的囊中之物,可惜,陈友谅错误的估计了南昌的防守,只顾得上眼前的利益,最终导致朱元璋卷土重来,救南昌于水火,也使得自己直接走向了结局。
第二点,陈友谅在吃了败战之后慌乱无主带兵之人最忌讳的就是慌乱,这样会失去自身的判断能力,让将士们都没有了主心骨,陈友谅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杀掉了所有的俘虏,他以为是鼓舞自身的士气,其实不然,他这是帮朱元璋鼓舞士气,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朱元璋的军队,你们不能输,输了就得死,反观朱元璋却扬言不杀俘虏,将士们看见陈友谅大势已去,并且陈友谅这个人心思狠辣,许多人跟着他也是因为他得势,迫于无奈,现下,看见他即将惨败,都收拾包袱跑路了,这也导致他的军队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不堪一击。
第三点,陈友谅的军队声称六十万大军,其实根据史学家推断并没有那么多的人,陈友谅可能只是虚张声势,让朱元璋的军队慌乱,并且陈友谅带领军队远道而来,又在南昌死磕久攻不下,将士们无论从精神和体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从军作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陈友谅在南昌死磕两个多月都没能攻下南昌,他已经不可能成功了,更何况后期朱元璋还搬了救兵前来,所以说,陈友谅是注定会失败的。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事集团之间的互相火拼,并不仅仅是兵力多就能获胜。
第一,就军事实力上,陈友谅并没有绝对优势。
表面上陈友谅兵多,但多而不精,无非是因为控制湖广、江西几省。
鄱阳湖大战就可以看出,陈友谅的部队打不过朱元璋的兵。
陈友谅认为自己60万大军,所向披靡,对于朱元璋极为蔑视。
结果,陈友谅大军居然围攻南昌三个月不克,这大大超过他的预料,导致军粮不济,军心浮动,士兵疲惫。
此时朱元璋20万大军杀到,锐不可当。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处,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陈友谅措手不及,一下子兵败身亡。
第二,就战略上,陈友谅有很多问题。
双方主力交战,应该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第一目标。
但陈友谅只顾抢地盘,在攻打南昌久攻不克,仍然强行不退兵,导致损兵折将。
相反,朱元璋大军虽远道而来,但实力完整,锐气很强。
这说明陈友谅过于狂妄,缺少冷静的战略头脑,犯了很多根本性的错误。
第三,内部上,陈友谅的问题非常多。
陈友谅此人是个玩弄权术的老手,以此为荣,而且毫不掩饰。
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了,但陈友谅掌握了实权。徐寿辉想要迁都,陈友谅不让。在徐寿辉到江州的时候,陈友谅埋伏了士兵把徐寿辉的兵马全部诛杀了。然后慢慢将徐寿辉的心腹都除掉。不久后,把徐寿辉诱骗到采石,然后杀害。他自己当了皇帝。
看看,连自己的大哥都可以随便杀掉,部下谁还能服他。
再说,不久之后,陈友谅又杀害了得力大将赵普胜。
由此,赵普胜的部将张志雄投降了朱元璋,并且献上了取安庆的策略。
徐寿辉的旧将大多不服陈友谅,认为跟着他太危险。于是,徐寿辉的旧将于光也投降了朱元璋,送上一个县。陈友谅的袁州守将欧普祥也投奔朱元璋,送上一个州。
除此外,祝宗援、康泰、余椿、李明道、王汉二等陈友谅的多位名将也都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陈友谅之所以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失败,是与当时的战争背景,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战术分不开。
我们先来看战争背景。其实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国力是有差距的,这与双方占领的地域不同有关。虽然说陈友谅占领的是中游,朱元璋是下游,但其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都赶不上朱元璋,这就导致了双方在后勤补给方面有了实力的差距。而且龙湾之战失败后朱元璋还夺取了陈友谅一部分土地,双方差距就更大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值得一提,那就是朱元璋刚刚救起了小明王。要知道,元末的农民起义是有宗教背景的,那就是明教,明教宣扬的就是明王会带领大家走出黑暗,迎来光明。所以哪怕起义军内部都可能打来打去,其实对于最底层的士兵而言,明王才是真正的精神领袖。现在刘福通战死,明王和朱元璋在一起,那么朱元璋无异有一种正统,嫡系的意味了。
再从战略上来看,陈友谅最大的败着就是久攻洪都,他如果不攻洪都,或者是分兵去攻打南京也会好一点,甚至在攻不下洪都之后立即转而攻打南京,都行。可惜,陈友谅就那么一根筋的死打洪都。耗尽了自己的士气与机遇。
最后看具体的战术,这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连船成片,生生的为自己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墓坑。仅是朱元璋的那一次火攻,陈友谅就损失了一半的战船。自那以后,陈友谅就沿着这个坑不停的下滑,直到终点。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在加剧陈友谅的失败,比如那场火攻时的风向,还有最后射向陈友谅的箭。这些因素的改变也有可能改变结局。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各股势力中最能认识内陆水军威力的人,他善于利用舰队提高部队机动性,搞战略性突然袭击,堪称朱元璋最大最强劲的对手。
但1363年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60万大军被朱元璋20万部队击溃,陈友谅也战死沙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火烧陈友谅的典故外,原因可以从战力下降、战略失当、情报不明和丧失人心四方面来分析。
陈友谅60万大军多为新军,实际战斗力大打折扣一是陈的主力部队曾在1360年攻打南京的失利中折损大半,当时明军俘获陈友谅100多艘大船和数百条小船,占陈的舰队半数以上。陈撤回到九江后虽然重建了部队,但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1363年陈友谅动员了湖南湖北所有丁壮,建立了一支新水军,号称60万。实际上这其中还包括军队的家属以及陈汉政权的官员等,较为可信的战斗人员数量应该在一半左右,也就是30万。
三是陈友谅大军围攻南昌三个月未能攻克,部队战斗力已非三年前攻占太平、俘斩花云时可比。
陈友谅大军首攻南昌而不是南京,犯了战略选择错误一是陈之所以倾巢出动,与明军决战,是因为当时朱元璋面临内忧外患,根基摇摇欲坠。1362年,朱元璋方面浙江江西等地先后发生苗兵叛乱、大将邵荣拥兵为变、祝宗、康泰据南昌叛乱、罗友贤池州叛乱等事变,导致朱元璋四处灭火、疲于奔命。
二是1363年四月陈友谅大军空国东征,未能趁虚直扑南京,攻克朱元璋大本营,而是在南昌耗时三月,消磨了大军锐气不说,还给了朱元璋调兵遣将应战的战略机遇期,不得不说是陈被打败的战略原因。
战后朱元璋对谋士刘基坦言,假如陈友谅趁我外出、南京空虚时,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友谅不攻南京而围南昌,是下策啊,他能不失败吗!看来天命属于我啊。
陈友谅先是忽视了南昌实际情况导致围而不克,后是草率上船进湖与明军决战导致被困鄱阳湖,情报上一错再错。一是对南昌城防的认识还停留在三年前。陈的主力舰船是拥有三层甲板的大型战舰,它的船尾有很高的登城云梯,在攻打沿江而建的城池时能直接开抵城下登上城墙,在当时颇具威力。但南昌面江的城墙在前一年已经改建,从江边往后挪了一段距离,使得陈的军队无法像以往那样从船上直接登上城墙,这打乱了陈的计划,他被迫封锁南昌,改为常规的攻城方式,结果久攻不克,反遭重创。
二是对明军在鄱阳湖的战略动向掌握甚少。随着时间推移,季节性江水低潮期即将到来,对陈友谅大军的巨型战舰十分不利,围攻南昌的战略主动权逐渐丧失。因此陈得知朱元璋大军进入鄱阳湖时,便改变战术,率军登船赴湖内决战。而此时,明军已在长江北岸与鄱阳湖口相对的泾江口建筑了防御阵地,又在鄱阳湖面至长江上的湖口的狭窄水道筑有防御阵地,陈友谅大军是钻进了口袋,被重重围困在湖里了。
陈友谅内部离心离德,与朱元璋攻心计形成鲜明对比。一是陈弑主自立,失大义。三年前杀徐寿辉而自立,已导致威望大不如前。
二是陈指挥失当,失将心。与朱元璋决战时,其决策犹豫不决,导致身边左右金吾将军均率部投降明军。
三是陈大开杀戮,失人心。其被围困在湖内不敢出战,要求抓到明军俘虏都要杀头,而朱元璋听说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释放俘虏,还医治伤者,命令所获敌军将士不能格杀,还给陈友谅战死的弟弟和侄子开了追悼会,导致陈军军心浮动,大势已去。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陈友谅出生于延祐七年(1320年),是元末群雄之一,陈汉开国皇帝。原本投靠在建立天完政权的徐寿辉麾下,1357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反遭陈友谅杀害,其军队也被陈友谅吞并。随即起兵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此时长江以南属陈友谅的势力最大。次年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这块绊脚石后就登基称帝,建立大汉。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朱元璋,这是他的全部家当,准备一举击败朱元璋,进而统一天下,可惜天不遂人愿,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不敌朱元璋的二十万大军,汉军或死或降,陈友谅也阵亡了,此时距他称帝才仅仅过去了三年。为何实力强大的陈友谅会败在当时实力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手上呢?还成就了一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
其一,陈友谅师出无名。自古以来,发动战争都需要师出有名,否则很难得到百姓支持。师出有名,占领舆论制高点,能够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可是陈友谅进攻朱元璋却并没有找什么借口。当时天下大乱,北有元廷自己内讧不断,南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诸多枭雄。但是这三人中只有陈友谅称帝了,虽然建立了大汉政权,但北边还有元朝政权呢,南方也还未统一,故大汉根本不算正统王朝,各地都人心不齐。而且他这个国号也有问题,我们可以细数一下历史上的国号为“汉”的王朝,有刘邦的西汉、更始帝刘玄的玄汉、刘秀的东汉、刘备的蜀汉、刘渊的赵汉、刘知远的后汉、刘旻的北汉、刘䶮的南汉等,可以发现以“汉”为国号的开国皇帝都是刘姓,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自称是刘汉的后人。反观陈友谅,以“陈”姓建立大汉政权,虽说可能有重振汉家江山之意,但确实不符合王朝国号的命名规律,对百姓的号召力并不强,甚至让人有些反感,有点蹭刘汉名气的意思。人心不齐,国号不服众,贸然出兵攻打同时义军首领的朱元璋,很难得到舆论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
其二,陈友谅虽然有六十万大军,但这是他的全部家当了,所以是能上的人都上,军队的组成非常复杂。陈友谅的家当本就不是自己拼下来的,而主要是由倪文俊的人、赵普胜和徐寿辉的人马组成的,作战前再在各地征集一些普通老百姓当兵员,拼凑成一支六十万的军队,组成复杂就意味着军队的凝聚力不强,凝聚力不强那战斗力自然也不强,只不过是看着人多,浩浩荡荡的很有气势罢了,一旦打起来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不然也不至于六十万大军两个月都打不下一个只有两万守军的洪都城。
其三,陈友谅制定的战略战术问题很大。陈友谅最强大的是水军,他的战舰十分宽大,不是朱元璋的小船能比的。在最初交战中,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由于陈友谅的军舰实在太大了,朱元璋的小舰无法仰攻,接连受挫。但是陈友谅太过自负,将自己的巨舰联结布阵,展开足有数十里之远,虽气势逼人,可缺陷非常明显,那就是机动性不强。恰巧朱元璋的小舰机动性十分强,陈友谅就自断手臂将战舰连起来,那么以小舰火攻陈友谅舰阵就是最好的办法。老天也是眷顾朱元璋,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随即采用郭兴建议,组建了敢死队驾驶七艘小渔船就向陈友谅的舰队开去,迫近敌舰时顺风放火,火势很快蔓延起来,转眼间陈友谅的数百艘巨舰都被烧毁了,军队死伤过半。可以说陈友谅的“联结布阵”战略十分失败,以至于自己命丧鄱阳湖。
与朱元璋打天下时善待众兄弟不同,陈友谅对待下属十分刻薄,他本就是凭借弑主罔上起的家,诚信丢失,还十分猜忌手下兄弟,所以在与朱元璋决战前汉军就已经人人自危了。在诸多因素都不利于陈友谅的情况下,纵使陈友谅拥有再多的军队,也难逃被击败的命运。
陈友谅拥兵六十万,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他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第二,他在战略指挥上也犯了严重的错误;第三,他遇上了朱元璋和刘伯温这样强大的对手。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出身于渔民家庭。当朱元璋占领应天府(即今南京)时,陈友谅早已在湖北湖南一带建立了强大的政权,是朱元璋在江南的第一劲敌。当时陈友谅的实力大约是朱元璋的二至三倍,如果陈友谅举措得当,他是完全有条件消灭朱元璋的。
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第一,政治上的重大错误。
陈友谅原是天完政权徐寿辉的元帅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了倪文俊,并吞了倪的部队,成为最大实力派。
1360年,陈友谅又杀死了天完皇帝徐寿辉。把国号改为汉,自己做了皇帝。从此过上了荒淫奢侈的生活。
他的行为为其部下所不满,有些人投奔了朱元璋。大将明玉珍脱离了他,自己在四川另立了一个政权。
这些,为陈友谅的最后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在战略指挥上的严重错误。
1360年,陈友谅偷袭应天府,被朱元璋打败。为了复仇,他造了很多又高又大的战舰,每艘都有好几丈高。
1363年3月,朱元璋率大军去安丰营救小明王。陈友谅乘机率六十万大军,水陆并举,浩浩荡荡,沿长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朱元璋。
就在这时候,陈友谅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大错误。
当时,南京空虚。如果陈友谅集中兵力,直扑南京,就会抢占先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极有可能占领南京,击败朱元璋。
可是陈友谅却在中途包围了洪都(今南昌),在那里同守城的朱文正整整纠缠了85天!
85天,战机发生重大变化。
7月,朱元璋从安丰返回,率20万大军来到湖口。21日,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上作战。
朱元璋及时采用火攻,大败陈友谅。8月27日,陈友谅被常遇春用箭射死。陈军全军复没。
次年,陈友谅的汉国被彻底消灭。
第三,陈友谅遇上了朱元璋和刘伯温这样强大的对手。
在元末诸路起义军的领导人中,除刘福通外,属朱元璋最为杰出。刘福通在中原与元军血战,最终战死。朱元璋却乘机兵下江南,夺取应天府,最终成功。
刘伯温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定计策,先啃硬骨头,打陈友谅。这对朱元璋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友谅资材平庸,目光短浅,遇上了朱元璋和刘伯温,自然也就只有送死的份了。
欢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