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

里面大多数都是练习和仪仗用的兵器,在战场上,很少有人会用。

战场上真正使用的兵器,无外乎刺击类兵器、劈砍类兵器、打击类兵器几种,里面代表性的兵器,就是枪、刀、锤,其余的兵器,都是在它们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异化而来。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冷兵器退出战场,枪的地位从来也没有动摇过,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不会用长枪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直到晚清,对旗人的军事考核标准还是:马上三箭,马上三枪。

枪是由矛发展而来,其他的兵器比如戟、叉、戈、槊都是与枪同类型的兵器,只是在形制上有所区别。

吕布的方天画戟大名鼎鼎,实际上吕布用的也是长矛,他和郭汜单挑时,就是用矛刺伤了郭汜,可以说,马上将领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长矛。

刀被称为九短之首,它是一种短兵器,主要用于近身肉搏,一旦距离被拉近,过长的长枪就施展不开,这时候的首选是刀。

刀的种类千千万万,无法计数,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刀以劈砍进行杀伤,有所区别的只是形制与重量。

至于长刀,当然也有,但那都是练习和仪仗使用的兵器。比如清朝的武举考试,要求武举人们能舞动120斤的大刀,不过实战中,没人会用这样的刀,它远不如枪灵巧。

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实际上是一种仪仗类兵器,并且在他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这只是罗贯中杜撰的,关羽用的兵器,其实也是长矛。

其他劈砍类兵器与刀类似,比如斧、钺等。

锤是打击类兵器的代表,在历史上一度大行其道,演义中还诞生了四猛八大锤这样的击兵团伙。

打击类兵器的流行与战场需求密切相关,背景是唐朝中期到宋末重甲的流行,特别到了南宋,女真的重甲骑兵和步兵一度让宋军苦不堪言,为了破甲,打击类兵器有了生存空间,因为相比长枪,锤、鞭、锏等击兵破甲效果更好,就算不是致命部位,只要给锤到一下,哪怕身披重甲,也会暂时失去战斗力。

打击类兵器的辉煌时间其实不长,到了宋末,随着火器逐渐出现,重甲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了对手,打击类兵器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面对长枪短刀,过于笨重的击兵又不是对手,于是逐渐被淘汰,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再说剑,剑虽然能刺能砍,但限于形制,刺击威力不如长枪,劈砍威力又不如短刀,显然在战场上地位比较尴尬,毕竟,中国的剑不是西方那种双手重剑。

不过没关系,剑本来就不是用来上战场实战的。

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名字上可以看出剑的地位,因为剑主要是高级军官佩戴的。

早期的剑,确实是用来实战的,从春秋到战国,剑都是主要的短兵器,等到刀普及之后,剑就逐渐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在战场上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弱,成为仪仗与练习武器。普通大头兵是不会佩剑的,佩剑,说明你是个有身份的人。

还有“剑客”,多出自民间,以套路练习为主,到了战场上,往往是一招定生死,花拳绣腿的剑术可没有用武之地。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对传统兵器有个说法,就是“十八般兵器”,后来还延伸为“十八般武艺”,指精通这十八般兵器的功夫。这十八般兵器有多种说法,一般来说是: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在曲艺界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另一种说法,不过是大同小异。那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这么多的武器,主要是个人进行习武健身之用。在单打独斗上,每样兵器都能够发挥各种独特的作用。但是,到了战场上,就要受到战场条件的制约了。有些兵器虽然在战场上流行一时,但是,由于战场条件的改变,也会慢慢的淘汰掉。

我们忽略掉曲艺界的说法,就按照第一种说法来看。在这十八般兵器里面,最后淘汰的是弓箭。这种兵器,在问世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战场。它以攻击范围远,杀伤力大而闻名。尤其是骑兵称霸战场时,它无论是在进攻和防御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成吉思汗的大军依靠它横扫欧亚大陆,英国依靠长弓几次大败优势的法军,中国的清朝更是号称骑射得天下。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步枪成熟时期。在步枪刚问世的时候,它因为操作简单,速度快还和初期步枪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

剩下的兵器里,按照战争的要求,要满足制造简单,使用方便,杀伤力强的条件。这些武器里面,刀、枪、剑、鞭、锏、锤、斧等脱颖而出。其他的一些兵器有些成为装饰用的仪仗兵器,有些成为一些武将的独有兵器。比如演义里面的宇文化及使用的鎏金镗,金枪手徐宁的钩镰枪等。

在这些武器中,剑在战场的使用是比较早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就大量使用于战场。在秦始皇的兵马俑坑就出土了青铜剑实物,历经千年而如新。还有著名的勾践剑,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西方,古罗马军团的主要制式武器就是青铜短剑,罗马军团就是依靠它打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战场条件发生了变化,防御甲胄的逐步完善,剑已经难以适应战场的需要,慢慢退出了战场。但是,剑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君子的象征,成为士大夫的装饰性武器随身佩戴,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剑的退出,刀代替了剑的地位,成为战场的主宰。到发展出很多的式样,比如在唐代,陌刀称王。步兵持有,可以克制骑兵。后来我国的唐刀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模仿的对象,发展出了现代的日本刀。

而枪也一样,枪也随着岁月慢慢的变化。从戈到矛,从矛到枪,历经的漫长的进化,才成为现在的样子。枪号称兵器之王,可攻可守,是战场不可或缺的兵器。枪中的马槊曾经是唐军骑兵致胜的法宝。

随着重型盔甲的流行,重型具装骑兵成为战场主力。为了对抗这种兵种,钝型武器也随着发展起来。锤、鞭和锏成为流行的武器。在宋朝,为了对抗金国的骑兵,宋军发展出了大斧,下砍马腿,上砍骑兵,在战场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兵器的发展,古代的绝大多数武器都退出了战场。这些武器大多成为人民健身的器材。但是,在古代漫长岁月中,它们发挥的作用是不应该被我们所忘记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在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时代,绝不止只有十八般兵器,这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

冷兵器从用途上来说有长兵器、短兵器和软兵器。

长兵器来说有大刀、长枪、戟、叉、鎏金镋等。

短兵器有单刀、锏和鞭等。

而软兵器则有流星锤、套索、还有抓钩。

如果按分类来看,大体有用于刺杀的,比如长枪、长矛、长朔等。

有的是用于砍杀类的,比如大斧、大刀、单刀和朴刀等。

除了上述的刺杀和砍杀之外,有的兵器专门用于砸,比如狼牙棒、棍、大锤等。

有些兵器的用途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比如长矛、长枪、大朔等,都是属于刺杀类。

锏和鞭的使法在格斗上基本没啥区别,而叉和鎏金镋在用法上也比较类似,原来的戈和戟在使用上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其实真正上阵交锋的也就那么几种,越是看似显得普通的也是在战场上用的最多的兵器,有些兵器看似很另类和很威风,其实并不适合大面积装备。

如果就《三国演义》中的武将所使用的兵器来看,一般是大刀和长枪最多。

只有徐晃和徐质两人使用大斧、典韦是用双戟、廖化用的是三尖两刃刀、还有就是蛮王沙摩柯使用的是铁蒺藜骨朵。

再到后来的《水浒传》和《说岳全传》里面也是以大刀和长枪最多。

在商朝以后和三国以前,戈和剑还有盾牌和弓箭,曾是战场上的主角,在进入三国以后,它就被长枪和戟取代了。

在《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全传》等古典文学里面,都有大将单挑的描写,其实这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作者为了增加一点阅读量而刻意的艺术加工成分。

然而不管有没有大将单挑这回事,大刀、长枪、盾牌和弓箭是构成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作战过程的全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其它的那些另类的奇门兵器,也就是显得有些锦上添花而已,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

至于说到剑的问题,其实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有些人把它比喻成现代的手枪,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它打野战不行,但却是绝佳的军官自卫武器,除了自卫以外,它还是绝佳的暗杀武器。

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杀而不是砍杀,在用途方面其功效是要高于单刀的。

它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不太适用,但是小集团形式的作战,它是绝对的上乘之选。

诗仙李白就特别喜欢佩剑,他之所以喜欢佩剑可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剑术高手。

更为奇特的是,剑成为了各个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招牌兵器,但凡是写武侠小说的,都不能少了剑客。

一来携带比较方便、二来显得风雅,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主要的是,它的杀伤力确实比刀和棍更厉害一些。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十八般兵器〕指多种武艺、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十八般兵器”之名称,始见于〔元曲〕、后演变成〔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兵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武艺和古代冷兵器的象征!〔Sword〕-剑

剑---近博之器、短兵器之祖,以道艺精深、逐入玄传奇。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有“百兵之君”之美誉。剑---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历王公帝候、文士武侠、商贾臣民、以持之为荣也!剑与义、方可称之为武林至尊、立身立国、行仁仗义、古传至今、世人敬之、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也!

经典之作也!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影视作品中,古代将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总是齐聚一堂,非常吸睛,古代战场上真的玩的这么红火吗?从历史记载上看将领用的武器名字很好听,如果你搞清楚这些兵器的前身是什么玩意,可能大跌眼镜。先秦多用戈、弓、剑

先秦时期,由于冶炼铸造技术限制,常规长兵器是曲头横刃的戈,使用方法是以砍、割为主。这和当时的作战方式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攻击力最强的是战车,出击前,先来一通羽箭远程攻击,之后战车部队率先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士兵分为左右站在战车上,借助战车的冲击力,用戈头的利刃"收割"附近敌人的头颅,就像用大镰刀割麦子一样,非常疯狂。短兵器是剑,用于短兵相接。当时的武器多以青铜制作。

秦以后以戈被矛、戟、刀取代

戈主要以砍作为主要攻击方式,在白刃战中,使用不方便,秦以后长枪攻击更直接,取代了戈。当时制作的枪杆很长,有一丈左右,折合现在尺寸,也有两米多长,兵车上用的长达两丈,适合站在车上远距离刺杀。短兵相接时,士兵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可攻可防。

王侯将相用的兵器很精制

王侯将相使用的兵器很讲究,咱们常说的吴王金戈越王剑,都是武器中的精品,特别是越王剑,两千年后依然锋利无比。将领用的武器更是花里胡哨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武器都是常规武器的升级版。比如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再牛逼也就是把精铁打造的长杆大刀,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就是长矛的枪头整了个蛇的造型而已,赵云用的亮银枪更是扯淡,矛头打磨的光亮些罢了。

民间武器很出奇

民间有十八般兵器之说,是因为当年制造武器的条件有限,帝王穷兵黩武,不能全部配备制式武器,打仗时,特别是农民起义军,或者执行特殊任务时,经常随手拿件田间地头使用的劳作工具上阵。比如朱亥,随信陵君救赵时,由于力气大,随手拿个铁锤子,砸碎了老将晋鄙的脑袋。

这些平时务农的人力气都大,农具用顺手了,要比军队里配备的铁片刀,木杆枪好用多了,于是干脆带着顺手的家伙上阵,于是耙地用的耙子制作成武器“九齿钉耙”,通火用的棍子成了武器“棒”,铁匠用的锤子成了武器“锤”,砍柴用的斧子成了武器“斧”;打猎用的叉子成了武器“铁叉”,估计笨重的鬼头刀的原型就是铡草用的铡刀。

剑在战场上用处很大

剑虽然短,但使用灵活,两面开刃,适合步兵近战,在战场上使用率很高,特别是大将,都要配备宝剑,一是当指挥棒,二是防身。比如项羽在垓下和刘邦最后一役,杀的兴起,将宝马送给亭长,徒步挥舞宝剑冲进汉军重围,一口气杀了上百人,可见剑在战斗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暴露出剑的缺陷,太短,需要接距离杀敌,楚霸王项羽力能举鼎,身经百战,武艺高强,身上也负了十几处伤。

在古战场上,好体力,好武艺,顺手的武器都是保命法宝,只要能杀敌,就能在古战场上见到。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兵器,那么到底真正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就像剑真的在战场上有用吗?

关于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并没有一个定性的说法。像民间戏曲界流传最广泛的十八般兵器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镗、抓棍槊棒、拐子流星”。

但是明代的军事界流行的说法却是“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清代略有改动,将后三个改为“代、抉、弓矢 ”。此外还有宋代的九长九短一说,即“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

如果说看实用性,自然是后面的军界流传的最为靠谱,尤其是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都是战场上实用性很高的冷兵器。反倒是戏曲界的说法多少有花哨的成分在里面。

不过兵器固然多,实际上在战场上被广泛运用的长兵也就是枪戟斧镗,短兵是刀鞭锏锤。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还是刀枪。其它武器如槊其实就是马枪,从东晋到宋初马枪一直被称为槊,宋神宗之后,便不再称槊,槊自此也就是进存在于一些诗人词人的诗词之中了。

至于剑,我国古代真正把剑运用到战争的时期也就是西周末期到西汉初期,而且一直到西汉以前,长剑并非士兵的通用武器,只有什长以上的军官和少数精锐部队才有资格使用。这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盛行古典长兵器方阵,而剑虽然杀伤力大,但是造价昂贵,因此像影视剧中那种士兵人手一把剑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汉武帝开始,环首刀出现,而且被大规模装备,中国自此掀起一股长刀热,一直到大唐,社会各阶都以用刀为荣,包括军官指挥,也是使用直刀。

一直到北宋中期,指挥官才开始规范式的使用剑作为指挥象征。而在明朝也出现了尚方宝剑一词,起作用就是指挥掌军的凭证。

至于剑的杀伤,西周末年,长剑因为可以劈砍也可穿刺,而且对于皮甲具有较高的破甲杀伤,故而取代了短戈在军中的地位。自此就出现了军官用剑、士兵用长戈的局面。

西汉冶铁技术发展起来之后,铁铸长剑也取代了之前青铜剑的地位,不过铁长剑的造价高于环首刀,而且使用繁琐,故而刚刚出现不久便被直刀挤没了市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