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确实有这样一种说法,吴国的第一大将是周瑜,蜀汉的第一大将是关羽。
而且在大众中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吴首将周瑜,这就不用多说了,赤壁之战足以名垂青史,如不是36岁英年早逝,三国之形势,定会事另外一番光景!
而关羽的地位和实力,在蜀国那也是无人能出其右。襄樊之战前期,水淹七军,力撼樊城,打得曹操差点迁都。
而魏国则就有点麻烦了,人才比较多,曹仁、张辽、夏侯惇,个个都是名将!
个人能称得上魏国第一武将的人是“拔矢啖睛”的夏侯惇,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资历深
夏侯惇很早就跟随曹操,他资历很深。夏侯惇出生于贵族大户,和曹操的关系很好在曹操攻打黄巾军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他身边了。后来曹操在陈留起兵,多亏了夏侯惇一起张罗。他是曹操势力的建立者之一,后来多次随曹操一起出战,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同样,周瑜和关羽也是很早就跟随了他们的主公。周瑜早在孙策时便跟着一起打天下,关羽更是刘备开局三头狼之一
其二,地位高
夏侯惇为曹操驻守要地,夏侯惇始终是他最信赖的人,二人分工明确,基本上时曹操前面打,夏侯惇坐镇大后方。在曹操势力变大以后,夏侯惇的官位也在逐渐上升,并且他还让夏侯惇去驻守必争之地东郡,这足以见得夏侯惇的地位。当时刘备在扩张势力的时候,也是将重要地点荆州交给了关羽。
其三,能力强
在曹操与吕布对抗中原的时候,夏侯惇与其他两名将领奋力保住城池,最后吕布只好败北而归,后来,夏侯惇又镇守后方,使得很多百姓获益,为曹操稳定了势力,他放弃了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换来了后方的稳定。
其四,功劳大
夏侯惇官至大将军,对于武将来说,这个官职可谓是很高了,这也是封他为魏国第一大将的直接原因,之后,他的孩子担任要职,并娶了曹操的女儿,夏侯惇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
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什么是首将,我理解为排名第一的将领,可能是文官,也可能是武将,三国时期的将领一般来说文武不分家,例如周瑜是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关羽是荡寇将军,领襄阳太守,将军是武职,太守则是文官。
但说到首将,吴国首推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以周瑜为首将;而蜀汉首推五虎上将,赵云因为在《三国志》蜀书六中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共列一传,姑且算做五虎上将吧,以关羽为首将。
但说到魏国,似乎很难说谁是首将,因为魏国的人才太多了,而且能力又比较平均,但我们仔细分析,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曹魏的将领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诸夏侯氏及曹氏,另一个是五子良将。
诸夏侯氏及曹氏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
五子良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魏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不同的时期首将也不相同,但曹操在世时,夏侯惇是当之无愧的首将。
夏侯惇
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不仅是曹操的亲戚,而且能力出众,作战勇猛,深得曹操信任。夏侯惇是魏国军队的开创元老之一,与曹操一起创建的魏国军队,曹操征徐州时,陈宫、张邈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夏侯惇是唯一留守曹操大本营兖州的武将,与荀彧、程昱一起为曹操守住三个城池,曹操就是靠着这三个城池,东山再起,用了2年时间,还打败吕布,重新占领兖州。
此战,夏侯惇不仅被劫为人质,还被流矢射瞎了一只眼睛,尽管困难重重,夏侯惇仍为曹操守住三城,立下大功,因功受任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之后开始作为曹魏的首将参加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徐州之战,夏侯惇不敌高顺、张辽; 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被刘备击败;占邺城、平卫固、讨张鲁,夏侯惇参加过多次战斗,并且在公元216年时,夏侯惇都督淮南二十六军,成为曹魏东部军区总司令,成为仅次于曹操的魏军军事领导人。
220年三月曹操病故,四月夏侯惇也因病去世,夏侯惇在去世前,被曹丕任命为大将军,仍是魏国最高军事领导人。
夏侯惇去世后,曹魏进入调整期,由于曹操去世前后,有很多名将去世,曹纯是210去世的,乐进是218年去世的,夏侯渊是219年去世的,张辽是222年去世的,曹仁是223年去世的,徐晃是227年去世的,曹休是228年去世。
夏侯惇去世后,曹仁以车骑将军升任大将军,接替夏侯惇大将军的职务,并且统率荆州、扬州、益州军事,成为曹魏自夏侯惇之后的首将。
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也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经常是曹操领一支军队出战,曹仁带领一支偏军协同曹操作战,曹操征徐州陶谦,曹仁攻陶谦部将吕由。曹操征吕布,曹仁攻句阳;曹操征张绣,曹仁打周边;眭固叛乱,曹仁讨平。
官渡之战,曹操在正面抵御袁绍,曹仁在后方打败刘备;赤壁之战,曹操在前方开战,曹仁在后方守江陵城;南郡之战,曹操退回许昌,曹仁坚守江陵城一年有余才退回襄阳。曹操征关中,曹仁跟随,之后曹仁受封征南将军,假节,驻樊城,担当镇襄阳之重任。
襄樊之战前,曹仁平定宛城叛乱,斩候音,屠城。关羽围攻襄阳,威震华夏时,曹仁宁死不降,坚守樊城。曹操去世后,曹仁升任车骑将军,并在襄阳击败东吴将领陈邵,夺回襄阳。夏侯惇去世后,曹仁升任大将军。
濡须口之战,曹仁由于大意,被东吴将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逝。
曹仁去世后,魏国首将就是曹休。
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休在父亲去世后从吴地前来投奔曹操,自至开始跟随曹操征战,曹休最早是在虎豹骑任职,之后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曹休识破了刘备军队的意图,并击败刘备军吴兰部,此战后,曹休升任中领军。
曹操去世后,曹休升任领军将军,之后又升任镇南将军,曹丕征吴时,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率张辽、藏霸攻洞浦。
曹丕去世后,曹休受诏辅政,当年在皖城斩杀东吴将领审德,收降东吴将领韩综、翟丹,因功受封大司马,都督扬州,成为曹魏军队最高统帅。
石亭之战中,曹休中了东吴的诈降计,损兵折将,不久后因病愤愤离世。
曹休去世后,曹真就成了魏国首将。
曹真
曹真也是曹操的族子,跟曹休一样,最开始也是在虎豹骑任职,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曹真以偏将军与曹洪、曹休一起击败刘备部将吴兰,受封中坚将军,升任中领军。
曹操去世后,曹真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军事,成为曹魏西部战区军事长官,在平定张进的叛乱后,升任上军大将军。之后曹真在221年击破诸胡叛军,平定河西,并打通了曹魏与西域的通道,曹魏恢复了在西域名义上的统治。
曹丕征吴时,曹真率夏侯尚、张郃、徐晃进攻荆州,先后击败吴将孙盛、诸葛瑾,包围江陵城,之后由于吴国的求和而退兵。
曹丕去世,曹真成为辅政大臣,升任大将军,但低于曹休的大司马,蜀汉诸葛亮北伐时,曹真击败赵云、邓芝的疑兵,并加强陈仓城的防守,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由于曹真的预先判断,诸葛亮无法攻克陈仓。
曹休去世后,曹真接任大司马,成为曹魏最高军事长官,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病逝。
曹真死后,曹魏进入司马氏时代,先是司马懿掌权,之后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一直到曹魏灭亡,此处暂且不表。
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曹魏的武将之首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武将之首也不同,仅以魏武帝、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来说,分别有以下变化。
魏武帝曹操时期:曹仁魏武帝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所以他手下武将的军职应该是汉献帝任命的,汉献帝曾任命曹操代理车骑将军的职务,又任命袁绍为大将军,但这不能算曹魏阵营的武将之首。
曹操手下的众将有许多都很出色,“五子良将”和“诸夏侯曹”几乎并驾齐驱,个个都很出色,但也没有特别突出的。
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将军或偏将、裨将,其中于禁、乐进是偏将,将军有李典、程昱等人,张辽、张郃、徐晃都是裨将、偏将,许褚的军职稍低些,是校尉这一级。
而当时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奖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到赤壁之战后,首先被委以重任的将军是曹仁,他负责守江陵,为便于指挥,曹操让他代理征南将军,后来又任命曹仁为征西将军,考虑到曹仁初次担任征西将军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可以说曹仁的称得上当时的武将之首。
后来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但已晚了约10年,而夏侯惇在曹操生前只是伏波将军,曹洪是都护将军,他们都不能与曹仁相比。
“五子良将”也很快成为四征一级的将军,在曹操晚年他们又进了一步,张辽、于禁、乐进等人成为四方将军,高于四征,而曹仁的军职未变,曹魏武将之首的概念有些乱了,但从资历上说,曹仁比“五子良将”要高一些。
魏王曹丕时期:夏侯惇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主要依赖的是诸夏侯曹,其中夏侯惇担任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曹仁是车骑将军,相当于副总司令,在他们之下曹洪担任卫将军,曹真担任镇西将军,曹休担任镇南将军。
此外还有一个骠骑将军,介于大将军和车骑将军之间,也可以算全国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曹操生前已给了孙权,这与曹魏无关。
魏文帝曹丕时期:曹仁就在曹丕发动第一次南征之战前,大将军夏侯惇病逝了,曹丕以献帝的名义谥夏侯惇为忠侯,由他的儿子夏侯充继嗣。
夏侯惇生前以大将军的身份镇守寿春,是曹魏东线战场的统帅,他死后曹丕命曹休接替,曹休升任征东将军。
曹丕称帝后,在武将方面曹仁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为武将之首,这个职务原来是汉朝的,现在自然过渡过魏朝,军职不变。
曹洪仍居其下,为卫将军,但他只是挂个名。以下是四方将军,即前、后、左、右将军,魏文帝右分别任命了张辽、张郃、徐晃、朱灵。他们4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一代名将,为曹魏大业连年征战,肝脑涂地,屡建殊功。
典韦、许褚战死了,不然轮不到朱灵,还有一位本应是四方将军中的第一位,但兵败降敌,关羽被杀后,又被“接管”到了孙吴,他就是于禁。
此外,“诸夏侯曹”中的第二代也成长得很快,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威,侄子夏侯尚,还有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等一批年轻将领纷纷脱颖而出,迅速走向前台,即将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曹魏的兵权。
曹真此时担任镇西将军,坐镇关中一带,他随后成为曹魏西线作战的总指挥。曹休此时担任领军将军一职,是禁军的统领,不久之后晋升为镇南将军,成为曹魏中线作战的总指挥。
魏明帝曹叡初期:曹真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朝廷新设了太傅、大司马二职,分别由钟繇、曹休升任,他们的地位均高于三公。
魏明帝还诏令升任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他们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
这时,四方将军中的文聘病故,魏明帝想起了曹洪,任命他为后将军。
当时,曹真负责西线战场,即关中方向,曹休负责东线战场,即合肥方向,司马懿接替夏侯尚成为中线战场的总指挥,形成了军中“三巨头”
魏明帝曹叡后期:司马懿魏明帝曹叡时期,曹真、曹休先后故去,“五子良将”只剩下张郃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以大将军的身份成为曹魏的武将之首。
司马懿之下,是车骑将军张郃,他们一个是总司令,一个是副总司令,曹叡让他们都去了西线战场,与诸葛亮作战,这也埋下了张郃被杀的伏笔。
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人们常常说蜀将看关羽,吴将看周瑜。这两个人都分别是各自阵容里被称为一号大将。从地位来看,蜀国的关羽是刘备时期官职最高的武将,实权也是最大的。关羽掌握着刘备的荆州集团,并且掌握了当地的生杀大权,甚至对刘备的小舅子都可以任意训斥。同时关羽的战绩也非常辉煌,一度打得曹操想要迁都躲避。周瑜在东吴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东吴实权最大的大将,也有自己的一帮幕僚和将领,并且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蜀汉和东吴都有自己的一号大将,那么曹魏的一号大将应该是谁呢?
符合一号大将的条件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地位足够高,第二点就是有足够辉煌的战绩。曹魏的夏侯惇的地位比较高,不过主要是依靠的关系,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司马懿属于曹魏后期的将领,在曹操时期并没有出色的表现。曹仁的地位也比较高,不过战绩胜败参半,不能算是辉煌。
曹魏真正的一号大将应该是张辽,张辽在曹操时期就是征东将军,和曹仁的级别是一样的。后被升任前将军,张辽没有做到车骑将军是因为曹魏的最高军事将领大部分都是曹家人,张辽的前将军在非曹姓将领里面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张辽的战绩非常的辉煌,特别是在抵御孙权的时候,张辽不仅没有败绩,甚至让东吴听到张辽的名字就害怕。当时曹操征调张辽的军队去西征,张辽明白孙权肯定会来进攻,向曹操询问破敌的方法,曹操留给了张辽锦囊。张辽当时的军队只有7千人,孙权带领十万人来进攻张辽。张辽打开了锦囊,原来里面只是简单的人员部署方案,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计谋。张辽明白这是曹操让他自由发挥,于是张辽找了800勇士,吃饱喝足之后冲向了孙权的阵营。孙权的军队虽然多,不过没有见过这么勇猛的阵势,反而被吓破了胆。
张辽以少胜多击败了孙权的前锋部队,并且还一度邀请孙权来单挑,吓得向来喜欢身先士卒的孙权躲到了盾牌的后面。到了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突袭没有防备的孙权部队。如果不是孙权侥幸跳过了断桥,恐怕就要成为张辽的俘虏了。东吴的众多将领都在这一战中战死,张辽也因此名扬天下。后来张辽生病了,孙权的部下想要趁机来偷袭合肥,不过孙权已经被张辽打怕了,不敢于出击张辽。后来张辽病死在合肥,他所受到的尊荣是非曹姓将领里面最高的,曹丕和曹操多次用各种方式来奖励张辽,显示他受宠信的地位。
张辽是五子良将里面战绩最好,从来没有败绩的一个将领。在他的一生中,东吴始终没能攻下合肥这个桥头堡,曹魏东南地区的稳定都是依靠着张辽的功劳。张辽的地位和功劳,作为曹魏的首将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许褚
有人说“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你觉得魏的首将是谁?为什么?
按《三国志》排序来看,魏国的首将当然是独眼龙夏侯惇了啊!
你看,蜀国的传记里,二主妃子传是第四,诸葛亮传是第五,关张马黄赵传是第六。按照皇室、文臣、武将的顺序,妥妥是关羽是第一将。
吴国传记里,宗室传第六,文臣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武将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因此周瑜是吴国第一将。
至于魏国,是二公孙陶四张传,也就是那些汉末诸侯第八,然后诸夏侯曹传第九了,甚至排到了荀彧荀攸贾诩这些文臣的前面。当然这个没办法,曹老板是家族企业,那些个夏侯和姓曹的都是带资本来的。
诸夏侯曹传里排第一的是夏侯惇。
而从关系、权位、封赏来看,夏侯惇也是魏国的第一将。
首先,夏侯惇跟曹操最铁,“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其次,夏侯惇的权位也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节制诸将。
最后,夏侯惇的封赏也厉害,“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然后还被封为前将军,到了曹操死后,曹丕称王,夏侯惇直接被封为大将军,这可是汉末三国的第一军职。
简单一句话,在魏国诸将里,曹老板最罩着夏侯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