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早在1945年5月上旬,德国就已经被迫投降,但是日本却孤注一掷,以东条英机等人为首的顽固分子还在做最后挣扎,他们叫嚣着“本土作战”、“一亿玉碎”,要与盟军战斗到底。在冲绳岛战役中,日军为了挽回败局,居然组织“神风敢死队” ,年轻的敢死队员驾驶着只有燃料装置的飞机,纷纷撞向美军的战列舰和航母,这种自杀式的玩法使日军损失惨重,但也让美军吃尽苦头,此战历时两个多月,美军以伤亡近八万人代价才赢得这次战役,他们在这次战役中见识了日军的疯狂,也有了避战的念头。

美军高层做了一个估算,以日军的顽强程度来看,如果要占领日本全境,至少还要付出50万人伤亡的代价,美军为了早日结束战争,抢在苏联前面控制日本,决定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所以说,美军扔原子弹肯定是故意选择老百姓多的地方,不然怎么对日本予以震慑,迫使其投降呢?

当时美国军方打算在日本的东京、新潟、京都、广岛、小仓等地投放两颗原子弹,不过因为攻击距离、气候条件等因素,小仓、新潟、京都都被排除在外,而东京早就已经被美军的燃烧弹烧得满目疮痍,就没有再摧毁的必要了,最后美军把攻击目标选择在了广岛和长崎。

虽然原子弹爆炸造成了日军几十万平民的伤亡,但是美军此举迫使了日本快速投降,还是有功的,其实美军在投放原子弹前早就给日本民众撒下传单,劝他们早日撤离,但是这些民众被日本高层洗脑,根本不相信,我想美军之所以撒传单,宣传“人道主义”,其实是怕战后留下把柄罢了。

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美国投到日本的第一颗原子弹名为“小男孩”使用枪式,将一块低于临界质量的铀-235以炸药射向三个同样处于低临界的环形铀-235,造成整块超临界质量的铀,引发核子连锁反应。其当量为1945年8月6日由保罗·提贝兹(Paul Tibbets)驾驶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Enola Gay)在广岛上空三万一千英尺呎(9000米)投下。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八时十五分,在1,800呎(550米)高度爆炸。“小男孩”包含64千克的铀,可是只有不超过1千克的铀参与了核裂变,其中只有0.6克的物质真正地转化成能量,释放的能量约相等于一万三千公吨的TNT烈性炸药,即大概为5.4乘10的13次方焦耳。美国当时用原子弹空袭日本且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性质,叫嚣本土决战全民皆兵也不投降,而美国想要尽快结束战争。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男孩是当时唯一的一颗铀-235原子弹,美国连实验都没有进行就直接进行实战,其投放地点笔者自己观点是有验证原子弹威力的意思。

美国投放到日本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代号“胖子”名字是由于丘吉尔体形的启发。1945年8月9日,即广岛首枚原子弹爆炸后三天,由查理士·斯文尼驾驶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博克斯卡”(Bockscar)在长崎上空三万一千英尺(9000米)投下。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十一时零二分,在1800尺(550米)高度爆炸。“胖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次使用的核武器。由于长崎地势多山,造成的损害比平坦的广岛较低。但还是有四万人直接死于胖子的原爆,约二万五千人受伤,约七千平方米之建筑物被夷平,之后数万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当时美国计划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的时候,挑选投放目标的标准是,受核弹攻击的城市必须是日本的重工业区,重经济区,重军事基地,无美国及盟国俘虏,地势平坦,有利于核辐射的扩散。所以根据以上要求,美国就挑选除了四个攻击城市,分别是:长崎,广岛,小仓,京都,这四个城市虽然不是日本的首都,但是分别都是日本的重工业区,军事基地,海军港口,经济枢纽中心等,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把原子弹投放在了东京,日本也只不过没了首都,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对日本的经济,重工业,军事力量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东京没有在攻击城市的选择范围内!美军最终决定,投弹城市分别为小仓,长崎,广岛!1945年8月6日执行轰炸的B29轰炸机飞过小仓时,由于油料消耗过多,再加上小仓上空云雾过多,能见度低,导致无法投弹。情急之下,飞行员紧急改变航向飞往长崎。

可见美国虽然制订了计划,但执行性不高,所以在投放时投到平民多的地方还是军事基地多的地方也就不重要了。

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1945年,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法西斯遭遇了惨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945年8月,日本遭遇了“灭顶之灾”。

8月6日早晨8时整,由3架B-29美国战机,组建的美国机群,突入了日本广岛上空。只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广岛城被灰烬掩埋,一朵大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数以万计的日本百姓消失在漫天的烟尘中。

可是灾难没有停止,8月9日,长崎也遭到了同样的灾难。

两颗原子弹不仅彻底毁掉了两个日本城市,也让几十万日本人丧命,其中不少是无辜百姓。

战争是不许伤害平民的,投放原子弹这么大的玩意是精心策划的,不存在误炸,美国为什么要向人口密集的城市投放原子弹?

一、美国为什么要想日本投放原子弹?

1945年,二战进入尾声。

1945年5月上旬,德国纳粹投降。

7月26日,美国、英国、中国三国发表了《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等于是对日本的最后通牒

但日本政府毫不理会,打算困兽犹斗、顽抗到底。

日本内阁甚至制定了“一亿玉碎”计划,打算跟盟军拼个鱼死网破、玉石俱焚,让一亿国民为法西斯殉葬。

日本还有两百多多万军队,而且他们都被军国主义洗脑,作战非常顽强,甚至不惜发动叫人恐怖的自杀式攻击。

日本的神风敢死队让美国闻之胆寒,让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让日本屈服,就必须攻占日本本土,当面对狂热的日本法西斯,美军为此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付出了12万人的伤亡。

1945年2月,盟军发动硫磺岛战役,在付出6871人阵亡、21865人受伤的沉重代价后,美军占领了硫磺岛。1945年4月,盟军发动冲绳战役,盟军伤亡7万余人。

攻占日本本土,战斗一定更惨烈,美军对日军的抵抗能力和己方可能的伤亡重新做出评估。预计盟军方面伤亡在100万人以上。

这在过去,美军必须硬冲,付出这样的代价,但是现在不用了。

因为美国在1942年就制定了曼哈顿计划,经过三年时间,成功在1945年7月试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巨大的威力,让美国人信心倍增,觉得可以用它让日本人很快认输,避免美军付出更大的伤亡。

二、为什么选择是广岛、长崎?

广岛和长崎是大城市,城市居民多,原子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用原子弹一定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美国为什么要在这两个地方投放原子弹?

广岛是日本的陆军之城

广岛有陆军之城之称。它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广岛附近还有著名的吴海军基地,拥有日本第一流的海军造船厂。

广岛还是日本三菱重工的所在之地,神风敢死队驾驶的“零”式战斗机就是从广岛制造出来的,美军摧毁日本的这个重工业基地,就能让日本军队失去抵抗的武器。

广岛是日本最大的陆军集结地,多年以来日本发动对外战争,军人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日本广岛25多万居民,有半数以上都是日本军人。

因此广岛就成为美国投放选择的的首选城市,长崎只是备选目标。

长崎是日本造船基地,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是战略物资集散地,是工业城市,但长崎是备选目标。

美军有三个轰炸目标,广岛、小苍、长崎,长崎是备选目标。

投放第二颗原子弹“小男孩”的时候,小仓上空天气不好,云层太厚,只好转投天气条件比较好的长崎。

为什么不用原子弹“核平”东京?

美军曾经考虑过把原子弹扔在东京,但最后被否决。

首先,美军在半年前对那里进行过“东京大轰炸”,战略目标基本都被炸毁,战略意义不大。

其次,东京有许多文物和重要建筑,轰炸这里会引起争议。

最后一点也很关键,东京是日本政治中心,如果直接轰炸东京,有可能造成日本天皇、政府高官和大批公务员在爆炸中丧生,会引起日本各界的愤怒,也给战后美国管理日本增加很大困难。

为了不伤害无辜平民美国做出了最大努力,面对可能造成的伤亡,美国高层也是压力山大,唯恐日后受到全世界谴责。

因此,为了减少平民伤亡,美国可谓是绞尽脑汁。

美国在投放原子弹的前两天,派出飞机,到广岛上空,用飞机撒下了数百万份传单,告知日本民众,他们要投放原子弹,呼吁他们尽快逃离。

但是日本民众已经经历了大轰炸,对轰炸见怪不怪,对于原子弹这个前所未有武器的威力,大家一无所知;对美军的宣传就没当回事,这才造成了那么多的平民伤亡。

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原子弹的投放位置是精挑细选的,不存在“无意”这个词。既然是精挑细选那么自然考虑过平民的问题,美国并没有刻意将平民排除在战略轰炸的范围之外,甚至说是有意利用持续的对军民目标的轰炸削弱战争潜力并迫使日本高层投降。从1944年开始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持续性战略轰炸共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800万人无家可归,而且美军使用的是燃烧弹,从对人员的杀伤效果来看远比高爆弹轰炸要好的多,人死的也痛苦的多,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人道”。

说到平民我们举个例子吧:下图为经历过3月9日、4月15日、5月23日、5月24日轰炸后的日本东京,美军对这座城市投弹超过1万吨,城市损毁率达到56%。其中3月9日的轰炸中美军动用334架B-29对东京市中心实施轰炸,根据美军战后统计的数据当晚死亡人数为8.8万人,重伤10万人,市中心损毁建筑26.7万栋,损毁面积41平方公里。这次轰炸超过广岛原子弹爆炸、长崎原子弹爆炸、德累斯顿轰炸、汉堡轰炸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重的战略性空袭。有人戏称这次空袭为“东京BBQ”,直接贴一段记录吧:

待到天亮后,幸存者被眼前的一幕彻底惊呆: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街道已经无法辨别,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残骸。家附近的房屋都变得根融化的糖块一样,无数烧焦的尸体遍布在河床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烧焦的臭味。这一刻,我怀疑我是否还在人间。

除了东京之外,日本67大中城市全部遭到同样的待遇,其中最惨的是福井,城市摧毁率达到96%,另外大阪、横滨、神户、名古屋在5月到6月期间多次遭到400架以上B-29燃烧弹的轰炸,城市摧毁率全部超过50%,市中心全部遭受毁灭性打击。这是大阪、静冈、名古屋和仙台遭受战略轰炸后的航拍。东京没有被列入原子弹袭击目标很大程度是因为已经被炸的没有任何价值了

其实从上面这一系列例子已经表明了美国人的态度,他并没有完全刻意的规避对平民的打击,甚至为了达到遏制日本战争手段、震慑日本军政高层的目的干脆实施军民不分的“无差别轰炸”。特别是美国人选用的燃烧弹,这种落地后连消防员都控制不了的大火一旦沾染根本无法干脆利落的甩掉,对木质建筑为主的日本城市直接就是灾难性的后果,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平民被直接活生生烧死。如果单论残忍程度那么原子弹都比不过燃烧弹,因为“死的太慢”。战后一手策划“火攻战术”的李梅和投掷原子弹的保罗蒂贝茨也因为对平民大规模“无差别轰炸”遭受质疑,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报复性”的战争行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反而李梅最后官职美国空军参谋长,空军四星上将军衔。

回到原子弹的话题上,既然美国人没有刻意规避对平民的伤害,那么在原子弹目标选择上并不需要完全将平民排除打击目标,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我们就要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一定要投掷原子弹,总结来说主要就是以下几点:

  • 尽可能摧毁日本的军事及军事工业设施

  • 通过原子弹的杀伤震慑并逼迫日本高层同意接受《波茨坦宣言》

  • 通过真实的目标来测试原子弹的实际杀伤效果

  • 通过原子弹的威力表明在国际的政治和军事地位(这属于美国为战后考虑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受打击城市必须有以下几个硬指标:

  • 军事或工业重镇

  • 城市规模至少中等偏上水平

  • 城市没有遭受过大规模袭击,结构完整

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因为只有没有遭受过打击的城市才能测试出真实的效果,被炸成废墟的城市挨过原子弹后还是一片废墟,军民也早已疏散,最后根本无法测试出真实的效果,更起不到震慑作用,所以城市必须有一定规模并且是完整的。最终选定的城市是:广岛、小仓、新泻和长崎。其中广岛为第一目标,小仓为第二目标,这4座城市都是日本军工重镇,其中广岛还是日本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日本海军四大镇守府之一。在1945年8月6日广岛遭受第一枚原子弹攻击,8月9日小仓作为第二目标应该遭受“胖子”打击,结果当天小仓上空天气不佳无法找到投弹目标所以转飞长崎,这样长崎就“替代”小仓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也是目前最后一个遭受战争核打击的城市。

当然,美国在投掷原子弹前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投放传单的行为,但是那些传单并没有标注自己到底要打哪个城市,也没有说明自己使用的是原子弹,对日本来说疏散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许这就撒传单的行为就是美国所谓的“人道主义”。美国标注可能受到轰炸的城市:

水户 八王子 郡山 前桥 西宫 大津 舞鹤 富山 福山(隶属广岛县) 久留米 高冈 长野

但是最终入围的四个城市都不在这里面,也就是说美国人似乎只是在跟日本人象征性的搞“人道主义”,一定程度上为战后扫除一些“麻烦”。其实美国人也压根没有指望日本民众能够乖乖撤离,或者说美国人其实根本就是知道原子弹投弹前广岛和长崎是存在大量平民的。

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原子弹无论是在二战还是现代,都是最强的战略武器,它所攻击的目标都是具有很高战略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如果单纯就是为了杀更多的平民,那就应该投到人口最多的东京了。

虽然东京是日本中央的所在,但由于东京具有大量的古建筑和平民,和最后实现的战略价值是不平等的,这样做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反而会被人道主义谴责。

美军之所以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因为广岛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长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提供了大量支援。

如果将这两处炸毁不但日本本土会受到影响,就连日本海军也会出现来自后勤上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部署。

由此可见将这两处城市,选做原子弹投掷的目标,并非是因为有大量的平民。

美国扔原子弹到日本,无意还是故意扔到老百姓多的地方?

按照美军自己的解释,他们并不是故意要杀日本的平民,他们的目标在于消灭日本的战争能力。这...谁叫平民也是“战争能力”的一部分呢?何况美军在投弹前的确进行了传单示警,无奈日本人不相信。

1943年,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谈论到未来对轴心国作战问题时,罗斯福对记者这样讲道:“只有完全的、彻底的消灭德、日的有生力量,世界才能和平!”,随后他又补充道:“消灭了德、日的有生力量,就意味着德、意、日将会无条件的投降!”

上图.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在答记者问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明白,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真要有本事,把对方杀光是最通俗的胜利法门,罗斯福在表态中并不避讳通过杀戮来走向胜利,我们凭什么说美军的原子弹就不是冲着日本平民去的呢?

上图.史汀生是具有战略家名头的美国政治家,传闻其有骷髅会身份

罗斯福在胜利前夕逝世以后,副总统杜鲁门火线接替了他的职务。1945年7月2日,在与陆军部长,负责监督曼哈顿工程的前国务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交谈取经时,后者为总统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即说服杜鲁门“缓行登陆作战,以其它方式取得胜利”的《对日本作战计划的建议》。

上图.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摄“最后一个死人”,1945年4月18日德国莱比锡阳台上被狙击手射杀的美国大兵鲍曼,该照引起了全美国的反响

史汀生建议杜鲁门重视前线将士作战的艰难性,以了解到日本是一群凶残可怕的敌人,日本人并非媒体中渲染的都是“疯子”,反而因为拥有千年的文明积淀,能在危机关头更理性的解决问题;日本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汲取到了西方的文明精髓,组织性、社会性都相当现代,他们的民众有极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旦遭受入侵,肯定会疯狂的还击。为此,史汀生的结论是:“美军如果登陆,会发生比德国更残酷的最后一战,所以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给日本一个警告”。

上图.冲绳战役被击落的美军战机,“钢锯岭”也发生在琉球的战斗中

实际上美军给了日本不止一次“警告”,比如波茨坦公告的传递,但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选择了“默杀”。而硫磺岛、冲绳战役日军摆开了在美军看来毫无意义的“杀戮战阵”,在牛岛满大将等人的带领下,日本来了个全民皆兵,号称要“一人杀死一个米国兵”,以巨大的人员伤亡来阻止美国的进军。

上图.华西列夫斯基等人早已按照密林安排了出兵事宜,战争还未结束,势力范围已经开抢,美国人不得不急,第二颗原子弹爆炸与苏联出兵其实是同一天

在惨烈的伤亡与北边蠢蠢欲动,想要争夺战后胜利果实的苏军面前,美国人已经管不上什么杀不杀日本老百姓的问题了,形势根本容不得美军阵前搞慈善。而且很难说史汀生为杜鲁门做报告时,是不是早就打好了使用原子弹的腹稿,毕竟原子弹就是这位陆军部长直接负责督造的,他可没有丝毫怜悯日本平民意思。相反,如果原子弹不能在最后的战争中被使用,那么整个“曼哈顿工程”会显得毫无意义。

所以,美国投掷原子弹并非只是轰炸日本那么单纯,除了“迫使日本尽早投降,降低美军作战损失”之外,原子弹轰炸还负担着“遏制苏联兵势”、“确立战后威势”、“新武器数据采集”等多重任务,甚至杜鲁门总统的选票也寄托在其中,美国人可以说几乎不存在“无意”、“故意”这种念头,他们只是选中了合适的地点,将超级炸弹丢出去完成政治目的罢了,日本老百姓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不必考虑在内。

在投掷原子弹的选址问题上,美军也并非只选定了广岛和长崎,他们对轰炸地点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调查和筛选,最终从日本近百座大小城市中选出了东京、京都、大阪、川崎、横滨、名古屋、长崎、神户、广岛、吴市、八幡、福冈、熊本、山口、下关、佐世保、镰仓、横须贺等多个地方。

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呢?因为它们都是当时日本重要的城市,不是日军重要的军事港口,就是重要的工业都市,或者干脆就是工商业繁华的区域。总之,美军选择这些核爆地点的要求很明确——日本哪儿好就炸哪儿,哪儿痛就炸哪儿,制定轰炸计划的军人可不会怜悯对方的百姓,他们在乎的是消灭日本的战争能力。

拿日本的坦克制造业来说,能生产坦克和部件的工厂企业有:小仓兵工厂、大阪兵工厂、川崎汽车厂、名古屋兵工厂、三菱重工、横须贺工厂、神户制钢、日立制作所等等,民营企业达到95%以上,这些工厂的工人当然是平民,但我想他们该不该挨炸是不需要讨论的。

上图.1945年的东京,价值不大了

日本继而从这些名单中又筛选出来了一部分,东京很快被去掉了,因为美军希望看到的是日本政府在高压下迅速投降,而不是炸散这个政府然后留下个乱七八糟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当时苏联在东北的部队已经大规模集结,随时会向日本关东军发动攻击,美国需要日本政府能识时务的尽快投降,从而为美军遏制苏军省略下时间,避免苏军兵峰持续南下,这样美军就可以撕毁之前让苏军上北海道的协议,反而把势力范围一口气推到北边。如此,东京不可能被核爆,日本的政府首脑必须留下。

上图.疯狂投弹的B-29

而且当时的东京也没什么好炸的了,美军曾经在原子弹轰炸之前制造了“李梅火攻”,采用大规模的凝固汽油弹焚烧日本,东京是重要的攻击场所,在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几乎烧成白地,连天皇宫都烧了。

上图.飞越富士山的美军轰炸机

数次“火烧东京”造成的人员伤亡极为惨重,美军3月9日的夜间轰炸丢下了2千吨凝固汽油弹,烧死了83793人,另有10万人烧伤,100万人无家可归。4月19日明治神宫被焚烧,5月9日大规模轰炸再临,东京的火焰4天后才被扑灭,尸体清了一个月。5月26日,美军继续“清扫”,东京的残余居民区被4000吨燃烧弹覆盖,事后美军自己也承认“东京死城一座”,失去了继续浪费炸弹的资格。

上图.被轰炸蹂躏过后的横滨,已经成为废墟

实际上,美国人的“李梅火攻”走的就是杀伤平民的路子,寇蒂斯·李梅在设计这种战法的时候就将“敌方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作为重要的打击对象,因此成百上千吨凝固汽油弹被反复砸向繁华的街市和大片的居民区等场所,吉卜力工作室的《萤火虫之墓》就描写了这种场景。

上图.炸平的东京

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根本就不怜悯日本人的生命,燃烧弹都如此,原子弹难道会因为地上有水手服萌妹子就手软吗?

毕竟在美军看来,硫磺岛和冲绳的日本人已经够疯狂了,那些皇民化的义勇队、 姬百合队完全是不要命的疯子,与其让他们被武装起来,等着美军上岛的时候搞“一亿人玉碎”,倒不如先尽可能的弄死一些,好减轻上岸的压力。

上图.被火焰吞噬的名古屋,几成白地

最终美军筛除了大量在“李梅火攻”中受损严重的城市,在他们看来,轰炸一片废墟毫无意义,不仅威慑不到日本政府,更无法在日本平民中传递恐慌,削弱掉对方的抵抗意志,亦浪费了借着战争搞实战核试验的天赐良机。

何况美国政府丝毫没有什么轰炸日本平民的负罪感,核武器1不是化武2不是违禁品,在当年只是“科学的超级炸弹”罢了,杜鲁门还做出了“拯救大兵”的承诺,日本人少死几个,难道让美国兵多死吗?

美军最后确立的核爆目标城市固定在京都、小仓、横滨、广岛上面,它们普遍拥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属于日本的战争支持力。特别是京都和广岛,都被美军列为AA级目标,其中京都本就是日本有名的大城市,战争末期日本将大量厂房和机械迁往京都,这座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了日军的大工业基地。而广岛则是日本的“军都”,云集了大量的军工厂和企业,甚至还有毒气工厂,城市也比较完整,几乎没有被损伤。

上图.轰炸长崎的“博克之车”

美军的筛选标准其实相当粗犷,城市的规模和地形都有限定因素,城市面积被要求不小于4.8公里的圆心直径,地形则要求平坦无遮挡,适合核爆炸完美展开。最好是有价值的军事、工业基地,或者军队的指挥部门或集结地点。说白了,美国人就是拿日本人做核爆炸试验,小白鼠的生命他们会在乎才怪。

上图.1945年的神户

轰炸方案的批复是由时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的马歇尔将军执行的,按照他的意思,能快点让日本服输就行,选好了就炸,不用太费神。于是陆军部长史汀生又修改了一下名单,京都被剔除,长崎、新潟被加入,这仅仅因为史汀生认为京都的古建筑和宗教建筑多。说到底,最终拍板轰炸日本哪座城市,只是因为寥寥数人的直接安排和观感罢了,而他们的思虑中并不存有日本民众的位置。

唯一参加过两次对日原子弹投放的飞行员查尔斯-斯韦尼少将1995年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被国人称为“原子弹下无冤魂”(Fulltext of Charles W. Sweeney"s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的演讲,他痛斥了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原子弹事件的反转态度:“日本幻想自己要统治亚洲,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屠杀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没有丝毫的怜悯和犹豫...他们杀死了2000多万无辜的亚洲人。我相信那2000万人,他们的家人和后代永远不会感激日本人的崇高努力...日本是残暴可怖的杀人机器,杀战俘,杀平民,他们要杀死更多的美国人...美军离日本越近,日本人就变得越疯狂。”

“就像任何一场战争,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胜利!”他如是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