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必须可以。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为德意志帝国陆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协约国主要是英国)的装甲车辆所研发生产的反装甲武器,初次登场时间是1918年2月。
该枪其实很牛逼的,在65米内可击穿25毫米装甲。
我们再看看M113装甲车的装甲厚度。
众所周知,M113装甲车只能防备轻武器的子弹和炮弹破片,不能对抗北越军队手中的大口径机枪,更别说反坦克枪。
M113装甲车侧厚度达到28毫米,正面更是达到38毫米。
可惜,这是所谓的铝装甲,并非钢制装甲。
所以,M113装甲车根本不足以在近距离抵抗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子弹可以射穿。
不过,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的子弹仅仅能够贯穿。
也就是说,子弹可以射穿装甲板,但不会爆炸。
那么,子弹即便射中装甲车,如果没有射中重要的设备,射死装甲兵,就没有实际上的作用。
他的比方,四川袍哥有一种血腥的家法叫做三刀六洞。
也就是犯了帮内大罪以后,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体上对穿三个窟窿,此之谓“三刀六洞”。然而,袍哥往往会选择在小腿上穿三刀,三刀下去就是六个洞,称为三刀六洞。
但小腿没有重要的奇怪,只要把握的准,只是轻伤而已。
所以,13.2毫米反坦克步枪子弹射中装甲车,也可以只剩三刀六洞而已。
其实,这就是反坦克枪的最大问题。
因为反坦克枪的射击难度很大,效果却很难:巨大的后座力会让射击姿势没有准备好的射手,肩膀出现撕裂伤或脱臼;就算做好射击姿势,也会因为剧烈的摇晃导致晕眩。
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看你打哪儿了,M113为了追求轻量化,用了5083和5086航空铝材
车正面是两块38mm的铝板,首上和首下分别呈45°和30°,算上装甲转正的话能在200米上抵御12.7mm的穿甲弹
然后问题来了,他这个抵御的是12.7那批是最标准的M8 穿甲燃烧弹,由于这批弹头里头还塞了燃烧剂,因此弹头质量只有40克。虽然他的动能比M1918的13.2x92mm弹更高,但远距离穿深衰减的比后者更快。所以我觉得...既然12,7mm的M8穿燃弹能在200米内打穿M113的正面,那M1918也能打穿。
在看M113装甲车的侧面是一块44mm的垂直铝板,后边是32mm垂直铝板,这两都只能抵御常规中口径步枪弹,对大口径没防护能力。所以1918的13.2mm稳穿
另外,M113A3装甲车在正面又上了一块钢板...这板子连14.5mm也打不穿,所以不用去考虑M1918了
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M114装甲车是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研发的一款多用途装甲运兵车,特点是车体坚固,宽大,由于采用铝合金车身,重量较轻,可以搭载步兵伴随主战坦克作战,但火力较弱,初期型号只有一挺M2机枪,后来改装型,火力有所加强。
由于采用铝合金装甲,厚度31.75毫米,但防御力只有10毫米钢装甲的水平,因此,只能防御7.62毫米枪弹的射击,再大口径的就无能为力了。
毛瑟1918式反坦克步枪是一战时期德国应对英国的“水柜”设计研发的,实质上就是将毛瑟1898式步枪放大版,全长接近1.7米,口径13.2mm,有效穿甲距离150米,能击穿25mm的装甲。
所以,M1918式反坦克步枪可以在理想状态下击穿M113的主装甲。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M113大概率是会被打穿的。虽然没有直接的射击实验,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的通过历史事实比较一下M1818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射击英国一战时期装备的MK1型坦克,而且在实战表现中还算有效。而MK1型坦克能对战场带来极大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有效防护一战步兵手中的各种轻武器,其中以各种7.62mm等级全威力弹为主。而这个等级的弹药其实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过太大变化,所以可以大概理解为一个定值。现在我们看M113的防护,M113只能勉强防护住7.62x51NATO弹的射击,稍微大一点的都能打穿。那么以上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得到如下逻辑链:M1818》MK1防护》7.62NATO=M113防护。所以M113大概率是会被打穿的,而且实战中也证明了此观点12.7mmBMG就已经能击穿M113防护了,更不要说用穿甲能力还要更好一点点的M1818射击了
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泻药,不过我对陆军武器不是很感冒,更何况是一战装备。
一战时期M1918反坦克枪可以击穿M113装甲车主装甲吗?
M113装甲车,装甲是铝合金的,薄得可怕,怎么可能防得住大口径反坦克枪的攻击。人家作战的时候,基本都是把步兵送到目地之后,就不动了。不然要主战坦克和重型步兵战车干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