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慈禧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慈禧一个人灭不了清朝,光绪一个人也救不了清朝。
历史的走向,往往是一个集团和另一个集团强烈斗争的结果。
以往中国封建朝代,不和外界交流,基本是内部的集团更替。
所以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顶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杀过来,然而成立政权以后仍然也是实行之前那套,没有区别。
满清为什么覆灭?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国家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不可能同列强对抗了。
大的话题不说,我们就从甲午时期的军费来谈谈。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并没有费什么力气,就筹集了1亿3000多万两白银的军费。
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日本财政盈余的积累,还有一部分则是来自于战争债券。
相反,大家知道满清的军费储备有多少,当时国库竟然只有几百万两而已。
后来不惜临时征税,勒索本国富商,甚至以高利贷向英国德国银行借款,也就凑集了7000万两白银而已。
而日本当时军费其实还颇有余力,有必要还可以再筹集1亿两白银。
相反,满清则已经无法再迅速搞到钱。
要知道,日本比中国要小的多,人口也少得多。最关键的是,1894年,日本明治维新也不过20多年时间,还没有满清洋务运动的时间长。
然而,双方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差距。
当时日本已经开始从农业国转变为了掌握先进技术的手工业国,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
军费的差距有什么差别?
差别就是,本来北洋水师战斗力强于联合舰队。
然而,因为没钱,北洋水师连续6年没有购买一艘新军舰,连速射炮也没钱更换。
相反,联合舰队一半的主力舰,都是在这6年内购买的。
只要北洋水师有足够的军费,可以购买几艘新式军舰,更换速射炮,黄海海战的胜负还很难说。
那么,日本是很强的列强吗?
对不起,根本不是这样。
同时代普法战争中,法国被迫赔款给德国高达50亿法郎,合7亿两白银。
而法国只花费了3年时间,就付清了这笔巨款。
更夸张的是,法国还了50亿法郎,对本国经济却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就国家和国家的差距。
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清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首先把清政府放在世界大格局来看,封建社会统治王朝行将灭亡。
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这些工业国家透过强大的生产力与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数地区,并以倾销的方式破坏许多古文明国度,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日本则于1868年展开明治维新,工业化改革成功,成为东亚一强。
而满清政府1840年前后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基础薄弱,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经济结构形式。由于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清政府行将结束的大格局。
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重农轻工商,导致了经济、科技、军事的落后。
当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时,军队没有战斗力,国库亏空,清廷官员政治生活腐败。在与列强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每次失败,清政府都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地割地,一次次地赔款。国家负债累累,民间灾难深重。
三、民族没有文化凝聚力。
在思想上,清王朝的统治是封闭的、保守的,满族统治者疑心太重,清廷各部主要大权均由八旗子弟承揽,一直怕汉民族起来造反,清朝近三百年没有实现满汉的和谐共处。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残酷的“文字狱”、窒息的“八股文”,压制了人才,限制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清朝落后于西方文明。
结语
晚清时期曾经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进行探索,试图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改良中国,但由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导致改良失败。但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输入,加之民国初年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发生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于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溥仪退位,清朝从此结束。 (祁连鲁冰)
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清朝的覆灭最根本的原因是实行了反人性的“剃头令”。因为这个反人性的“剃头令”汉人自始至终是口服心不服,所以“反清复明”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所以清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激烈。清朝统治阶级生怕汉人造反千方百计驯服汉人,一是搞“文字狱”,二是实行紧密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造成后来的挨打赔款割地。也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迫使了老百姓的反清斗争,最终被武昌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不崇尚科学教育,主体教育还是以孔孟八股为主,看中提拔人情关系永远比科学地位要高,其后面导致结果就不用说了!
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从公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确定为“大清”开始,截止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在历史上总共经历了276年,12位皇帝的历任统治,有盛世明君,也有守成之君,更有亡国之君。从康乾盛世到闭关锁国,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满目疮痍的大清至此灭亡。
清朝的覆灭除了统治者慈禧,还有哪些因素呢?
覆灭的根本原因:中国历代王朝都有的历史规律,从“创立—兴盛—衰落—灭亡”,而清朝也无法避免规律的发生,清政府后期不断积累矛盾,封建制度呈现疲态,贪污腐败和闭关锁国是导清政府兴衰的导火线,导致了朝代灭亡的趋势。
经济上:清朝长期重农抑商,维持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当时的西方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工大规模生产,由此中西方的经济差距大到了一定程度。
文化方面:统治者禁止思想进步,科举和八股取士限制了人的思想,导致科技文化都相对落后。
军事方面:慈禧对于军事的发展并不用心,反而是掏空了军资力量,把原本运用于建造军事建设的资金当作军队给自己做寿的礼金,用来建造颐和园。因此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船舰用作战争。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让清朝政府毫无招架之力,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速度。
清朝覆灭慈禧是始作俑者,慈禧太后一人掌握皇权,私欲至上,上行下效,腐败丑恶的一面显露出来。
清朝的覆灭除了慈禧,还有哪些因素?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清王朝的灭亡,其实包含诸多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慈禧太后专政的后果。其政治上的腐败,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诸多因素促成了这个覆灭的结局。
另一方面则是——科举制度的废除,正是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士”这一阶层脱离了清政府,促进了清王朝的覆灭。
01科举制度,作为清王朝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他的存在为大清提供了许多有才能的官员。同时,正是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清王朝可以轻易的掌控“士”这一阶层。这一阶层恰恰是清王朝能够延续的核心贡献阶层。清王朝在废除科举制度后,便将这个核心贡献阶层排除其统治之外,而这也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1905年9月, 清政府宣布废除一系列科举考试,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对于当时的清政府属于弊大于利,随后宣布各省学政专管学堂的事务, 并于12月设立学部。从此,存活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清朝被永久的结束了。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当时“士”阶层的利益,并且对以后的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2清朝科举制度下, 士子一旦考取一定功名,便可以免除很多差异役,不受刑责。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更近一步,平步青云,,因此科举成为诸多学子的荣显之阶。由于科举考试形式上是公开竞争, 它确实为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提供了有效地途径。而这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存在,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断更新, 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所以在传统社会, 士不仅是上层社会的精英而且还是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
而科举制的废除, 损害这些了传统“士”的根本利益, 因此他们自然背离了清王朝, 而这个阶层正是清王朝所依赖的核心力量。士阶层的背离, 使得清政府无法再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统治阶层。而其他的农、工、商其本质属于被统治阶层, 因此它们一定不会选择与清政府同舟共济,所以不会成为维系清政府统治的核心力量。
总结综上所述, 清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 它统治的核心力量便是“士”这一阶层, 而科举制度是维系这一稳定的前提, 当科举制度废除后, 士阶层利益遭到破坏,因此他们必然背离清王朝, 清政府的核心力量也随之消失。
清朝统治最后几年的加强满族贵族的中央集权, 究其本质而言是国内无任何一个阶层的精英肯为之服务, 清王朝只能盲目的依靠狭隘的民族主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而这是饮鸩止渴, 激化了社会各阶层对清王朝的不满,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 社会各个阶层一致努力将清王朝埋葬了。
所以清王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慈禧的专权统治,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