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如果动武会怎么样?

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当时北洋水师什么时候回国的,事发时完成维修了吗

如果当时真动手的话,那么中国海军会略占优势,但是要击败日本不大可能。

1886年8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舰前往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维护、涂油等保养工作。结果在停靠长崎期间,北洋水师水兵在购物期间和日本警察发生冲突。继而日本警察又有预谋的伏击了上岸的水兵,造成北洋水师水兵5人死亡,6人重伤,38人轻伤,5人失踪,时称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发生后,丁汝昌原本有意强硬对抗,驻日公使徐承祖也建议断交撤使。不过此时刚刚经历了中法战争的清政府不愿意事态扩大,最终决定和平解决,中日双方互赔损失告终。

如果双方真的动手,当然不会当场开打,而是等双方谈不拢撕破脸才会开战。此时双方都会调集自己全部海军参战。

从实力来说,中国海军略占优势

1886年的北洋水师尚未完全成军,适合出海作战的主力舰只有铁甲舰“定远”、“镇远”,防护巡洋舰“济远”,碰撞巡洋舰“超勇”、“扬威”。

不过除了北洋水师外,清政府还有一支近代水师——南洋水师。在1886年时南洋水师有无防护巡洋舰“开济”、“南琛”、“南瑞”、炮舰“保民”。另外在1886年8月30日无防护巡洋舰“镜清”完工入役。

“开济”无防护巡洋舰

因此清政府可以动用的海军包括2艘铁甲舰、7艘巡洋舰和1艘炮舰,总吨位29780吨。

而日本海军此时的主力舰有旧式铁甲舰“扶桑”、“比睿”、“金刚”,防护巡洋舰“浪速”、“高千穗”、无防护巡洋舰“筑紫”(和“超勇”同型),总吨位17057吨。

双方相比,中国海军总吨位大于日本海军,而且中国还有“定远”、“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而日本海军的铁甲舰都是小型铁甲舰,3艘加一起吨位不过和“定远”差不多。因此单纯就实力来说,中国海军优势巨大。

“浪速”号的主炮

不过中国海军虽然占据优势,也有自身的弱点,难以取得胜利

自萨英战争后,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列强再次从海上进犯,在海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大肆修建海防炮台。到1886年时,在很多重要地区都已经修建了配备重炮的炮台。而军舰和炮台对轰很吃亏,因此一旦日本海军采取龟缩战术依托炮台死守的话,中国海军对他们没什么办法。

此外受限于经费不足,当时中国海军的军舰除了“定远”、“镇远”外,大多吨位有限,煤仓狭小。这就导致了军舰无法长期在外航行,必须经常回港补充煤炭。因此中国海军也很难通过长期封锁的方式迫使日本屈服。

而且日本海军总吨位虽然不如中国,但是其新购买的“浪速”、“高千穗”两艘防护巡洋舰航速高达18节,比当时中国的任何一艘军舰航速都快。如果“浪速”、“高千穗”采用游击战术,袭扰中国沿海的话,那么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浪速”级巡洋舰

因此要击败日本海军没那么容易,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列强调停,双方互相赔偿损失告终。

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如果动武会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客观来说的,就海军实力来说,确实是北洋水师占优势。

大家看看黄海海战,日军的主力舰如下:

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舰长大佐野村贞)、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彦之丞)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

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

而在长崎事件的1886年8月,这些主力舰不是还没服役,就是刚刚建成下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我们一个个来看:

吉野

1892年1月3日开工,同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浪速

1886年3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高千穗

1886年3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秋津洲

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松岛

1888年2月开始建造,1890年1月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严岛

1888年1月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桥立

1888年8月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

1886年8月该军舰没有建成

可见,黄海海战的日军7艘主力舰,有5艘根本没有建成,2艘刚刚下水还不到半年,军舰没有形成战斗力。

相反,在长崎事件的北洋水师有“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

“威远”、“超勇”、“扬威”较弱,但“定远”、“镇远”、“济远”实力都很强。

尤其是“定远”、“镇远”即便在多年后的黄海海战中,日军倾其全力,也没有能够将它们击沉。

在当年,“定远”、“镇远”的实力更是惊人。

而这两艘军舰是1885年10月交付北洋水师的,到长崎事件已经接近1年,早就形成了战斗力。

如果这6艘北洋军舰配合海战,当时日本舰队是完全没有把握获胜的。

当时日本舰队实力最强的是1878年下水的扶桑舰。

但扶桑舰没什么了不起,排水量才3000多吨,还不到定远镇远号一半。它的火炮也是老式火炮,非速射炮,只有4座单联装克虏伯240毫米主炮,2座单联装170毫米。

扶桑舰的技术比较老旧,同定远号、镇远号不是一个档次,真正开战压根就不是对手。

至于其余的比睿号、金刚号之流,都不堪一击。

后来的黄海海战中,比睿号都被打出屎来。

当然,满清在1886年是绝对不可能同日本开战的。因为1885年刚刚打完了中法战争,至少花费了30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

当时一艘昂贵的定远号铁甲舰,也就100多万两白银而已。

满清精疲力尽,根本不可能持续作战。

而定远号他们去长崎不是维修,而是涂油。鉴于铁甲舰在作长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维护,加上1886年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

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如果动武会怎么样?

我是天刑,我来回答。

有很多人认为长崎事件时候日本海军确实不如清军,如果当时开炮把长崎港内日本军舰击沉,可以把小日本的军舰都击沉,让日本海军几十年都发展不起来。可是,当时事实真相是什么?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真有全灭日本海军的实力吗?

首先看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事件发生在1886.8.15日,当时北洋水师的主力,以有名的八远为例,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平远五艘尚未服役,八远只有定远7300吨,镇远7300吨,济远2100吨三艘,主力舰再加上超勇1350吨,扬威1350吨,共5条船而已。

而当时在长崎的,只是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其中威远是木制自制军舰,1368吨,航速12节,装备170前膛炮1门,120前膛炮6门,在北洋水师里面,主要是作为训练舰使用,可以说就是凑数的,有战斗力的,就是定镇济三艘而已。

这三艘舰共拥有305炮8门,210炮2门,150炮5门,共15门主要火炮,平均航速15节,都是1885交付才一年多的新船。

而当时日本海军的主力,是3777吨的扶桑号装甲舰,和2250吨的金刚、2250吨的比叡、1350吨的筑紫三艘巡洋舰。这四艘舰共拥有254炮2门,240炮4门,170炮8门,150炮12门,共26门主要火炮,平均航速13节。其中扶桑等三艘是1878左右的8年船龄略微落后,筑紫是1883的新船。

可见就仅是当时主要军舰,北洋也不过是3:4,主要火炮是北洋15门对日舰26门,虽然8门305口径大,但是火力并不占绝对优势。

然后,更为不利的是,当时日军在英国订购的两艘3700吨的浪速级巡洋舰,已经于1886.6.26,和1886.7.3分别交付日本海军。这两艘舰拥有260炮4门,150炮12门,航速高达18节。如果加上这两艘,北洋水师当时就是3:6,以15门火炮对抗日军42门,基本上是碾压级别的弱势。

而尤为不利的是,根据记载,当时北洋水师去长崎,是因为旅顺船坞尚未建成,国内没有能容纳7300吨的定远级维修的船坞,所以到长崎三菱船坞进行入坞油修。事件发生的8.15日,一艘定远级已经修理完毕,另一艘正在船坞中修理,可以说全无战斗力。可以说,真要打起来,北洋水师是要以定远、济远、威远三艘,对抗日军扶桑、比叡、金刚、筑紫、浪速、高千穗六艘,几乎肯定是要全军覆没的。更不要说日军当时港内还有大量鱼雷艇,鱼雷齐射,停泊在港内的北洋三舰就是死靶,而船坞内的镇远理所应当肯定会被俘虏。

另外,要知道当时军舰是蒸汽动力,生火备战都要好几个小时,而日本有很多沿海炮台是可以立即开火的,这几个小时,定远济远威远也是死靶子。

我们来看看当时日本沿海炮台的火力:

自萨英战争后,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岸要塞的修建。明治13年开始修建东京湾要塞,15年参谋本部专门成立了海防局,20年下关与对马要塞开始建设,22年由良要塞开始建设。到明治26年,东京湾要塞大部分完成,下关与对马要塞完成一半时,政府却以赤字为理拒绝继续拨款。最后是天皇拿出了宫内金为表率,其他大商人又纷纷献纳了230余万日圆,用来制造火炮。由海防献纳金制造的火炮,炮尾部铸有“献纳”两字,后来所有献纳者也获得了天皇颁发的黄绶勋章作为褒奖。如果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日本,也许能在一些纪念公园里看到这些火炮。

明治前中期海防要塞配备的火炮

火炮名称 数量 制造者

19厘米加农炮 2 意大利技师

27厘米加农炮 2 大阪炮兵工厂

24厘米加农炮 28 同上

12厘米加农炮 25 同上

28厘米榴弹炮 110 同上

24厘米臼炮 34 同上

15厘米臼炮 11 同上

合计 212门。

我没有去查当时这212门装备在长崎多少门,不过当时长崎是日军重点设防城市,虽然黑崎炮台还没有后来的45倍410毫米战列舰主炮级别火力,但是数门240/120火炮是肯定有的。被

这样级别火力打上几个小时,等定远济远威远生火完毕,最多也只剩定远一艘了,然后直接给日军鱼雷打得粉碎,都不用日军主力的浪速扶桑等六舰出手。

所以,长崎事件时候,北洋水师无论是备战状态、在场军舰,和总体实力,都是被日军碾压的,开战就是送死,绝对不能打。

所以当时的处理结果是半个月后镇远维修完毕,北洋四舰直接回国,然后各自以互相赔偿死伤人员为结束。

最后说一句,所谓北洋水师对日军优势,其实只是1888年致靖经来回国,而日军三景舰和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共六舰尚未服役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其余大多数时间,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于日军的。

结束。

清日长崎事件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如何,如果动武会怎么样?

事件发生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是远强于日本海军。 “长崎事件”发生后,中方强硬质问日方是何居心,而李鸿章得知后很生气,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语带威胁地说:“开启战端,并非难事。”当时清政府表现如此的强硬,也是因为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远超日本海军。 日本人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海军,于是采取委曲求全的策略,由政府官员亲自上军舰向中国水兵赔率道歉。 其中交涉的过程基本遵循了外交顾问伍廷芳所提出的方案。首先,清朝驻长崎领事与长崎县知事谈判;其次,更高层面的中日双方调查委员会继续进行艰难的谈判;然后是最高层面的驻日公使徐承祖和外务卿井上馨谈判。谈判的过程艰难而漫长,中方的耐心几乎消耗殆尽,徐承祖已致电国内准备撤使断交。最后,日本迫于压力让步,双方达成协议。中国赔偿日方死伤者的抚恤金,日本赔偿中方死伤者的抚恤金,在此次事件中,日本的赔付的金额要远高于中国,事件就此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