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爱干净是个好习惯,太过分的,真的是病,轻则耗费钱财,重则失去朋友,还有不分场合的犯洁癖,结果要了命的。有洁癖的“樟脑丸”

先说个亲自经历的旧事,1980年代我住的大杂院里住着一户人家,祖上在大清朝时是管水牌的,好像就是管理城里做生意人用水的。这家的老太太出身大户人家,有洁癖,当时年纪有六七十岁了,白白净净的脸上多会都飘着雪花膏的香味,而且爱穿白衬衣,因为姓张,小孩子背后叫她“樟脑丸”。她家里地上铺的大青砖被老太太擦得包了浆,砖缝间半寸多深被扫得没有填土,砖就像一块一块立在地上一样;蔬菜、水果全部用紫色的“屁屁粉”水泡后才吃,上中学后才知道那叫高锰酸钾,俗称PP粉;他们家的孙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脸,不认真洗就会挨骂,夏天门口摆着大木头水盆子,洗了澡才能进门,现在家家有浴室很普通,但在1980年代那是相当“辣眼”;他们家的小孙子们也不喜欢这样,全部被洗怕了,放学后都不愿意回家,总是在邻居家做作业,天黑透了才溜回家;邻居都不会去她家,因为进了门脚不知道往哪放,屁股也不知道该往哪坐,她们家就像院子里的孤岛,和有洁癖的人住在一起确实尴尬了。其实古代有洁癖的人也很多,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一次厕所换一件衣服

西晋时有个文人叫石崇,他爱干净成癖,去浊臭的厕所成了头疼事,于是他准备了各种的香熏、香水、香膏,每次上完厕所不但要洗手、洗脸,而且必须将出恭时穿的衣服脱下扔掉,不再穿了。因此他上一次厕所场面宏大,需要十多个婢女侍候。客人到他家也是这样的待遇,上个厕所婢女除了伺候洗漱外,还帮客人换好全套的衣服才能出去,这种“礼遇”让很多客人既不好意思,也接受不了,去了他家硬憋着。有个刘寔去石崇家拜访,想上方便一下,走进厕所一看,里支着绛色蚊帐,铺着绸面垫子,锦丝褥子,还有两个打扮艳丽的婢女捧着全套衣服准备给他更换,吓得倒退出来,一脸惊恐地对石崇说:"我错进了你的卧室了。"石崇说:"那就是厕所!"刘寔说:"这个我受不了啊!"说完捂着肚子跑出石府,找块野地解决问题。

“一泡尿”害死洁癖君王

春秋的时候有个小诸侯国叫邾国,国君曹穿特别爱干净,在宫中只要看到哪有一星灰尘,对侍者轻则责骂,重则毒打。当年纸张还没有发明,上茅房时是用木头做的小棍棍拨拉干净菊花,由于物质馈乏,就是这种拨拉屎蛋的“厕筹”也是清洁一下重复使用。曹穿当然恶心这个了,利用君王的特权,他让人在厕筹的一头裹上棉花,蘸上干净的水擦菊花,当然是一次性使用的。

有一天曹穿和大臣夷射姑喝小酒,夷射姑喝多了,就出去小便,一个被砍掉脚的看门人拦住他,要口酒喝,夷射姑大骂:“一个受过刑的人敢要酒喝,滚一边去!”看门人怀恨在心,他知道君王“性急而好洁”,专门在曹穿门前的柱子下面上倒了一碗水。曹穿看到柱子上的水很像尿上去的,大怒:“这是谁干的。”看门人说:“我看到夷射姑在这站了一会。”有洁癖的曹穿暴跳如雷,马上派人杀了酒还没醒的夷射姑。曹穿心里还是感到特别恶心,余怒未消,怒气冲冲往屋子走,一不小心绊倒了,正好坐在火盆里,大腿成了烤肘子,没多久伤口溃烂死了。因为太爱干净,一泡假尿竟然害死了两个人!

狱卒用粪桶当刑罚

说到洁癖,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元末明初的倪瓒,因为他是不但生活上有洁癖,精神上也有洁癖,历史找不出第二个了。

因他太爱干净,朋友在他家住一宿他难受半个月。但有一次,他被一个姓赵的歌姬迷住了,思前想后,终于忍不住带回家留宿。可是等要上了床了,他的洁癖又犯了,担心歌姬不干净,于是让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他用手从头摸到脚,用鼻子从上闻到下,始终觉得哪里还是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洗,再闻……折腾了一晚上,终究也没办成好事。

倪瓒不但生活上有洁癖,精神上也有,元朝末年张士诚造反自称"吴王",他的弟弟张士信想让倪瓒画几幅画,就送来很多画画用的绢布和金钱。倪瓒大怒曰:"我不做草头王的画师!"撕烂了绢布退了钱。一天张士信在在太湖上划船游玩,闻到一股很浓的香气,抬头一看,是从一艘整洁精致的船上发出来的,他便问:“这船是不是倪瓒的。”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命人将倪瓒抓了起来,痛打了一顿,倪瓒挨打时竟然咬住牙关连哼都不哼一声。后来朋友部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一出声便俗"。倪瓒还做了一首诗: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到了明朝的时候他被打入大牢,到吃饭的时候,狱卒给他送饭,他又犯病了,告诉狱卒送饭时要把碗举到眉毛以上,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在大牢里了你还装啊,我得改改你这臭毛病,于是用铁链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吃饭睡觉都挨着臭哄哄的马桶,不知道有洁癖的老头是怎么熬出来的。

爱干净是个好习惯,如果过分了,就真是病。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爱好干净,是好事。我们每一个人都爱好干净。衣冠整洁,仪表堂堂,谁都喜欢。如果加上才华洋溢,品德高尚,那就是人中龙凤,可遇而不可求了。

不过爱好干净,也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那么就是洁癖了。

说到洁癖,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自己身边的人,和他的奇闻异事。但是填哥今天要说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他才华洋溢,可以说是学富五车,尤其是精通诗画,他孤独清高,甚至拒绝当官,但是他也洁癖深重,最终害死了他自己。

这个人,就是明朝有名的诗人——倪瓒。

我们可以先来认识一下这一位倪瓒大人。

倪瓒(1301-1374),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从他的号里面,我们就能够见识到他的不拘一格的风采啦。

在元代,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倪瓒的生活反倒是不错的。虽然作为大地主的父亲早早就死了。但是倪瓒的大哥和二哥都是道教的上层人物。在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九儒十丐”的排行当中,道教的地位还是挺高的。更何况是道家的上层人物了。所以,倪瓒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且他也传承道教的洁身自好的精神,加强自身修养,饱读四书五经和佛道两家的经典著作。

虽然后来他的兄长的去世,经济窘迫起来,但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小日子过得还不错。曾经云游太湖,广交朋友,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倪瓒《对酒》

他对绘画和书法也有不少研究。

倪瓒的书画

他还是个有名的孝子。对于母亲和恩师王辅仁的去世悲伤不已。

不过,他也是一个具有洁癖的人,而且是非常严重。我们可以从他的衣食住行方面来看看他具有哪些洁癖。

衣着

根据记载,倪云林每天洗头时要换水十几次,穿上衣服每天也要拂试至少几十次。

同朝的,有一个叫做杨廉的,家里面有个小脚的歌姬,杨廉夫见她的脚比较小,就把她的鞋脱下来,作为饮酒的酒器。倪瓒来了,也用这个招待,结果,倪瓒连酒桌都给翻了。起身走人。虽然杨廉夫的行为,很对不起他的“廉”字。不过倪瓒的行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爱好洁净。

同时杨廉夫耽好声色,每会间,见歌儿足小,即脱其鞋,载盏行酒,谓之“金莲杯”。一日与倪会饮,杨脱妓鞋传觞。倪怒,翻案而起。杨亦色变,席遂散。后二公竟不复面。 ——《古今笑史》

房子

像倪瓒这样的人,对住的地方当然是挺讲究的。

据说,他的书房的东西,每天都要两个书童轮番清洗。不允许片刻停留。不过这也太夸张了点,可信度不高。至少晚上要让他们两个睡一下吧。

轮番清洗,只不过让两个书童累点。但是他的一个洁癖,却把他家庭院前的梧桐树给害死了。

为什么呢?随着梧桐树的成长,倪瓒老是觉得梧桐树不干净,所以也让仆人每天不停的清洗啊。梧桐树的树皮都给洗烂了。没多久就挂了。

庭前有梧桐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古今笑史》

人说“爱屋及乌”,倪瓒这样的这么喜欢洁净的人, 肯定不会放过他的厕所啦。他家的厕所建在一个很高的地方。高楼下面有一个敞口的木格子,里面装着许多鹅毛。每当上厕所的时候,需要先爬到高楼上。排泄物掉到木格子里,又轻又软的鹅毛会马上飞起,将排泄物覆盖住。如厕完毕后,仆人立刻换上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鹅毛,以保证厕所环境整洁。真的是挺讲究卫生的,不过害苦了仆人啊!

其溷厕以高楼为之,下设木格,中实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一童子俟其旁,辄易去,不闻有秽气也”。他的香厕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云林遗事》

交往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倪瓒也是挺讲究卫生的。上面的与杨廉夫喝酒的就是一个例子。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倪瓒的母亲生病了。他请了当时很有名的葛仙翁来诊治。不知道葛仙翁故意要整整倪瓒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故意要骑上倪瓒的白马,而且专门往污泥的地方踩。还把倪瓒的藏书楼弄得乱七八糟的。倪瓒这个大孝子,为了母亲,当然是忍了。但是,大夫走了之后,他就让人把藏书楼锁了起来。并且不再用了。估计重新建造一座了。

有一次,倪瓒的一个朋友来到倪瓒家里做客。他担心朋友把家里弄脏了。于是,半夜起来偷听朋友的动静。果然听到朋友的几声咳嗽。这下倪瓒不高兴了。早上起来,倪瓒让书童去找一下朋友昨天吐痰的痕迹。哪里还找得到?书童拿了一件上面似乎有一些痕迹的东西随便交差。倪瓒掩着鼻子,让人把它扔到很远的地方去。

更为滑稽的是,有一次,生平很少靠近女色的倪瓒带了一个很钟意的女的回来了。到了晚上,倪瓒先让她去洗一下。洗好了,在床上,倪瓒闻了一下,不干净,由令她再去洗,如此反反复复,到了最后,不用洗了。为什么呢?天亮了。只好让女的回去了。

食物

倪瓒对其他的都这么讲究,对吃的当然也不例外啦。

倪瓒的同乡中有一个富翁。有一次,富翁倪瓒去家里吃饭。倪瓒答应了。,厨师是个满脸大胡子的人。倪瓒一见,站起来就要走了。主人非常惊讶,这菜还没吃一口,怎么就要走了?倪瓒说到:“厨师那么多胡子,肯定好脏,我还吃他做的菜干嘛?”

倪瓒很喜欢喝茶。有一次,倪瓒与朋友谈论诗文,茶兴大发,便派童子去邓尉山中的七宝泉挑水。水挑回来之后,倪瓒问童子:你挑水的时候,哪个桶放在身前,哪个桶在身后呀?身前桶里的水,可以用来煎茶;身后桶里的水,就当洗脚水吧!他怕童子的屁,污染了清水!

拒绝为官

倪瓒名气不小。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曾经想花重金聘请他去画画。被他大怒拒绝。说道:“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张士信遇到倪瓒,差点要把他打死。众人都来劝解,最后,张士信还是鞭打他数十下。但是倪瓒一声不发。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一语不发,他说道:“一说便俗。”

后来,连大名鼎鼎的朱元璋都听说倪瓒的名声。想让倪瓒出来当官。被倪瓒拒绝了。且倪瓒一生,都没有用“洪武”年号来纪年。

作茧自缚

尽管倪瓒家大业大,但是也经不住倪瓒的折腾啊。所以,到后来,倪瓒就变卖了家产。来到太湖边,打算了此产生。但是他还没有交当年的赋税。所以,官府派人抓他。本来不知道他在哪里的,但是官兵在太湖边问到一股龙涎香的味道。随着香味而来,抓到了倪瓒。把他关入牢狱。

倪瓒这会儿又作死了。他要求送饭的狱卒把饭菜举过头顶。

这是为何,倪瓒怕狱卒的唾沫玷污了他的饭菜啊。

狱卒勃然大怒,把他用铁链锁在厕所的马桶旁边。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倪瓒因此得了脾泄。洪武七年,倪瓒因脾泄病死在朋友家中。

喜好干净,人皆有之。喜好得像倪瓒这样的,就少见了。也许,这才是真的性情中人吧。不过,他喜好的过了点,有点不近人情了。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作者:史遇春

时间飞逝,每每坐下来拨弄文字的时候,不经意间,思绪就会飞驰,飞驰到往昔的场景之中,与那时的时空对话。

记得,几年以前,我曾放下了很多牵绊,回到住处,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

那个时候,不用早起,不用晚睡,一切,井井有条:饿了,自己做饭;困了,倒头就睡;闲了,要么翻书,要么看电影……

这样的日子,是我工作以后,前此未有的一段;猜想,这样的日子,也是我再次工作之后,后此不会再有的一段;除非退休,除非人生有别的重大变动……

我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人;所以,我做不到潇洒地放下一切,去任性地生活。虽然,我知道,人生也就那么会事,人生也就那么短短的一瞬;但是,还是做不到放下。

那一段安定的时光之中,我看了很多电影。那些电影,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从中有太多的感悟。

那些电影,或许,剧情只是在讲一个小小的人物;或许,剧情只是在关注社会之中一个非常普通的现象;或许,剧情只是在演绎一个从来没有人注意到的微小群体……但是,其中往往能够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能够照见人性的关怀……

想来,这一切,我永远都会记得。

至今,仍然清楚记得,有一部名叫《尽善尽美》的电影。

那部电影,演的是一个有洁癖(强迫症)的老头,演的是他与一个带着哮喘病孩子的女人的故事,演的是他洁癖的转变,演的是他人生态度的转变……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回头去查了一下《尽善尽美》的资料。

那部电影是1997年拍摄的,距今已二十余年,恍若隔世之间,颇有值得纪念的意义。

关于那部电影,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之所以记得那部电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电影中那个老头的洁癖,让我印象至深,至今不忘。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在外在、在信仰、在表现上……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会让大多数人不安。这种不安,会导致一些人的反感、排斥、甚至是暴力罪行等等。但是,当大家真实走进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同类时,可能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善良、有仁慈;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会犯错,也能够知错就改……

所以,在面对我们的同类时,作为人,首先,我们要有人性的美好,这才是这个世界好下去的希望和唯一出路。

读清人笔记,也有记载洁癖的事情。

看到关于洁癖的记述,于是,先有了上面的一段文字。

下面,就来看一看清人陈恒庆在《谏书稀庵笔记》的《洁癖》一节中,关于一例清人洁癖的载记。

在说其事之前,先说其人。

陈恒庆笔记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称之为“裕相国斋田”。

那么,这位相国裕斋田又是谁呢?

根据“相国”、“裕”、以及载记者陈恒庆的生平,简单推断,这位裕斋田,就是裕德。

关于裕德的资料,并不多。

所以,这里就只能依照《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七《裕德传》,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抚崇纶之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编修;累迁为侍读。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充咸安宫总裁;五转至内阁学士,督山东学政。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擢升工部侍郎,调任刑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升迁理籓院尚书,调任兵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协办大学士,又授体仁阁大学士。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充任会试总裁。明年(公元1905年),改任东阁大学士。卒,谥文慎。持躬谦谨,礼贤下士,人有一得之长,则誉之不容口,时人皆称之。

从《清史稿》中裕德传看,这位裕相国的仕途还算顺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裕相国的礼贤下士。这一点,也是他最最值得敬仰的!下文虽然是在讲裕相国的洁癖,但是,从中也可以看见他性格中从善的一面。

话说,裕斋田相国有洁癖。

因为洁癖的缘故,所以,裕相国的禁忌非常多。

据说,裕相国的家中,凡是他常坐的地方,从来都不让别人坐。他掀动帘子、开启风门时,手捏过的地方,也从来不让别人捏、动。

裕相国在其执掌的部署里面办公,审阅签署文件时,部署里办事的官员都知道他有洁癖,在给他呈递毛笔时,都是轻拈笔管的顶端,呈递过去。因为笔管中间是裕相国拿捏的部位,所以,大家都会自动避开。

洁癖之外,裕相国还很讲究,遇到四离四绝的日子,他一定会呆在家里,绝对不会出门,也不会审阅文件。

所谓四离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称为离日;四绝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绝日。四离为四季之开始,四绝为四季之终末,古人害怕穷尽,总结之后,认为这几个日子不吉。所以,一般不在四离和四绝之日操办大事,因为他们觉得,这几个日子於事多有妨害。

裕相国所穿的衣服,干净整洁,纤尘不染,而且平整妥帖,不见一丝皱褶与印痕。

裕相国在所执掌的部署办公时,坐得时间久了,衣服上偶尔会有褶叠,回家之后,他会让人用熨斗熨烫平整。

有一天,天已傍晚,裕相国步行到了一个巷子口。

巷子口有一家卖烤羊肉的,裕相国就在那边吃了起来。

那个时候,一到冬天,京师满街都是手挽车。

手挽车上载着羊肉、锅垆、酒壶、木炭等。做小买卖的人,会现切羊肉用木炭来烤,然后卖给行人。

这似乎就和现在的烧烤差不多。

虽然都是烧烤,但是,那个时候的吃法和现在还是略有不同:

吃烧烤羊肉的食客,都站立在手挽车旁边,一只脚踏在地上,一只脚蹬在手挽车上,拿着筷子吃。

这一天,刚好下过雪,突然间跑过来一只狗。这只狗闻着肉香味,一下子就窜到了手挽车边。因为下雪,所以,狗的身上全是还没有融化的雪花。

裕相国吃得正香,这只狗忽然就从他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这一钻,事情就大了。裕相国的白狐裘衣,被这只狗给弄脏了。

这只狗的动作,一下子就中了裕相国的忌讳。他非常懊恼恨气,羊肉也不能吃下去了。

然后,裕相国就命令仆从把那只狗给抓起来绑了,然后,还剁掉了那只狗的尾巴以发泄心中的恼恨。

这个做法,其实还是很可议的。

裕相国虐狗这件事情,正好被笔记作者陈恒庆给碰到了。

陈恒庆笑谑着对裕相国说:

“古语有云‘貂不足,狗尾续’(即所谓的狗尾续貂),请裕相国把狗尾巴给我吧,正好我的貂皮褂子坏了,我好拿回家去用这狗尾巴补一补。”

陈恒庆接着又说道:

“今天的天气太冷了,我的裘皮褂子没办法御寒过冬,如果相国嫌弃自己的狐裘被狗弄脏了,您可以把它送给我啊!”

然后,大家一笑而散。

看来,那个时候的相国,官架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大;

看来,那个时候,相国并不那么森严可憎。

裕相国回家之后,对自己的家人说:

“刚才那位在路上与我笑谑的人,是位山东汉子,他现在在朝廷做给谏(清为六科给事中别称),是我的朋友。”

裕相国还说:

“这位山东人,他似乎不那么爱干净,食量很大,身体强健,他已经五六十岁了,仍然可以徒步走十多里路。”

裕相国最后感叹到:

“看来,我以后也不要再自讨苦吃了。”

从这以后,裕相国的洁癖慢慢就改过了。

陈恒庆听到这些话之后,说道:

“我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裕相国进行劝谏,裕相国能够从谏如流,真可以说是贤良的相国了!”

最后,再补充一下文中的相关资料:

四离四绝。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和天体运行的研究,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四离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称为离日;四绝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绝日。

《玉门经》中说:

“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

分就是春分和秋分,至就是夏至和冬至;前一辰就是前一天的意思。

春分前一日叫做木离;夏至前一日叫做火离;秋分前一日叫做金离;冬至前一日叫做水离。

四离日在“黄历”上一定是写着“日值四离,大事勿用”的字样,是一般择日忌用的日子。

《玉门经》中说:

“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

一年中共有四个“绝日”。

“立春木旺水绝,立夏火旺木绝,立秋金旺土绝,立冬水旺金绝。故先一日为绝也”。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作为颇有名气的元代画家倪云林,是最夸张的洁癖者。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画作,独具风格。

此人的名气很大,单纯后世给他的称号就有很多,比如:荆蛮民、幻霞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曲全叟、东海农。

然而此人有高度的洁癖,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倪云林是元末明初的人,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无锡。

他并不是穷画家,而是大地主家的孩子。

家族在老家梅里(就是那个梅里古镇)是名门望族,实力强大。

倪云林的大哥早年出家,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道教领袖,在当地很有权势。

所以,倪云林虽然生活在乱世,确实一辈子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大哥还专门为他请来道教“真人”王仁辅做他的家庭老师。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教育养成了倪云林清高冷傲,洁身自好的品性,一生沉浸于诗画创作,不事稼穑,不入仕途,与世无争。

然而,倪云林从小就有洁癖,这最初同他优越的生活有关系。

他小时候就很讲究卫生:文房四宝每天都有专门的人来擦洗整理,客人来访凡坐过的地方都必须重新刷洗干净,每天穿戴的衣帽要仆人擦拭多次。

更夸张的是,他还嫌院子里的树不干净,经常让仆人去清洗。

结果几年内,几棵大树都被弄死了。

据说倪云林甚至拉屎都非常讲究。

他的厕所是完全封闭的,拉完屎以后立即由仆人清洗,不能留下一点粪便痕迹。

而且厕所当然只能他一个人使用,别人根本不能用。

甚至他的仆人也必须每天洗澡更衣。

有一次,一个仆人在院子里面远远放了个屁,倪云林认为此人肮脏,不顾仆人已经跟随他多年,将他赶走。

倪云林最夸张的洁癖在于,连女人都不碰。

他家财万贯,人品又正直,当地说媒的人不计其数。

但倪云林认为同女人同床共枕,还要做夫妻之事,都很肮脏。

所以,直到20多岁,他还是孑然一身,以至于很多人怀疑他是同性恋。

结果,一次出门去拜会另一个画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刚刚出道的歌姬。

这个歌姬不但美貌如花,而且颇有艺术才华,可以说是色貌双全。

倪云林终于动心了,拿出大价钱为歌姬赎身,娶做为妾。

结果当天办了喜事,两人同床。

倪云林让歌姬先去洗澡,后者洗好了上床。但倪云林还是觉得不干净,仔细检查,觉得洗的不干净又让歌妓去洗,洗完再摸一摸、闻一闻,还是觉得不干净,让再去洗,反反复复不停洗,一直折腾到天亮。

歌姬忍无可忍,认为倪云林是故意折磨她,放声大哭起来。

倪云林也很尴尬,命令仆人带走歌姬去其他房间休息。

后来倪云林因得罪官府,曾经被抓进去关押了几天。到吃饭的时候,狱卒端饭给他,他却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后经人求情方得释放。

其实用今天的观点来说,他是有强迫症,不是单纯的爱干净。

有意思的是,倪云林寿命却长,一直活到74岁高龄才善终。在明代,这个年龄绝对是高寿了。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说两个极品,米芾和倪瓒,他们关于洁癖的故事绝对让人啼笑皆非!

米芾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非常严重的洁癖。

米芾爱干净到什么程度?只要用手拿过东西,就要立刻洗手,洗手还不能用盆,他嫌盆不干净。所以他有一个仆人,每天都带一壶水,每次洗手时用壶倒水,他用手接着水洗,洗完也不擦,因为嫌毛巾不干净,只能自动晾干!

米芾对手尚且如此,对衣物更是十分在意。有一次上朝时候,米芾的朝靴被人动了一下,这下米芾简直心都碎了!回到家,米芾把朝靴洗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朝靴都被洗破了才算完。题外话:那不如直接扔了,白洗这么多遍。

自己的衣物别人不能动,别人穿过的衣服,米芾当然更嫌弃了。

由于米芾曾担任太常博士,主持朝廷祭祀活动的时候,要穿规定的祭服。但是祭服不是新的,都是别人穿过的,米芾嫌弃得不行,就拿回家又开始洗,得,这回衣服没洗破,但是也被洗得变色发皱,因此被罢官。

最可笑的是,米芾的洁癖还反映在女儿的定亲上。米芾挑女婿的时候,挑来选去总是感觉不合适。后来有个小伙子,名叫段拂,字去尘。这名字一下入了米芾的法眼:“这个年轻人好,已经拂去灰尘了,再去一次尘那就更干净。”于是就把亲事定了下来。

所以,米芾的洁癖绝对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著名书法家如此有趣的另一面。

图:米芾的书法

倪瓒

倪瓒是元末明初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同为四家,倪瓒在洁癖上一点也不输给米芾。

有一天,倪瓒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在他家中留宿。因为担心朋友弄脏他的家,一晚上他起床好几次过来查看,突然听到朋友咳嗽一声,他立马开始担心朋友在家里吐痰,于是一宿未睡。

等到天亮朋友走之后,倪瓒赶紧让佣人寻找朋友在哪里吐了痰。佣人找遍了家里也没发现,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找了一片比较脏的树叶糊弄倪瓒,说痰就吐在这上面。本来就极度嫌弃的倪瓒也不细看,就捂住鼻子,摆手让佣人把叶子丢到三里外。

接下来的故事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倪瓒太爱干净,所以很少近女色。好不容易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位歌姬带回家里,怕她不干净,先叫她好好洗个澡。

等到歌姬洗完了躺到床上,倪瓒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又让她再洗,再闻再洗,这样循环了几回之后,天都亮了,倪瓒只得作罢。照现在话说,倪瓒真是十足的大直男,求那位洗了无数遍澡的歌姬心理阴影面积!

后来倪瓒坐牢时候也不忘洁癖。狱卒发饭的时候,他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里,狱卒问他为什么,他很直白地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结果可想而知,被惹怒的狱卒把他锁到了马桶旁边,让你爱干净!。这下倪瓒终于自作自受,后来经人求情才被释放。

这样看,倪瓒的洁癖程度绝对不输给米芾。整个历史上名人里面,他俩绝对都是数一数二的洁癖!

说到洁癖,历史上有哪些记述的奇人趣事?

历史上有洁癖的著名人物很多,并由此演绎出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诸多趣事。

(王维)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王维。

据说王维平生特爱干净。隐居在辋川的时候,专门请了几个仆人打扫庭院,容不得家里有一丝尘埃,“地不容微尘”。为此还又雇请了两个杂役专司制作和修缮扫帚,以保证每天都用十多把扫帚使用。

再比如王安石的夫人吴氏。

这可是一位大家闺秀,出身官宦之家,是王安石的表妹,也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和王安石的邋遢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次,王夫人打算给女婿做一件衣服。在即将完工时,家里的一只小猫似乎瞧上了这件衣服,在上面小憩了一会儿。吴氏认为新衣已脏了,宁愿扔掉都死活不给女婿穿。

后来,王安石回家养老时,将一张跟随自己多年的藤床带回了家。官吏前来索要,可吴氏知道王安石喜欢,想将他买下来。王安石获知消息后,心生一计,穿着鞋爬上藤床和衣而睡。吴氏看到后,认为这张床已被王安石搞脏了,下令手下人立即归还了。

(王安石)

这两人的洁癖和南朝王思微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同王思远同一时代的贵族,其洁癖的趣事闻所未闻。

家里的仆人服侍王思微宽衣时,必须用干净的白布将手指头缠起来,以免接触衣服。家中的狗在门柱上撒了泡尿,王思微大发雷霆。命人用清水将门柱冲洗了若干遍还不放心,又叫人将柱子刮去一层皮。还是觉得不干净,最后干脆叫人将这根柱子撤换了。

又比如北宋书法家米芾。

宋人张知甫在《可书》中记载了米芾的一些洁癖趣事。

米芾洗手从不用盆子,他嫌盆子太脏,专门制作了一个长柄银壶,让童子提着,从里面放水洗手。洗完手后也不会用毛巾擦拭,因为毛巾也是脏的。

米芾的私人用品,是容不得别人染指的。有一回上朝,他铮亮的朝靴被人踩了一下。散朝后,米芾足足将朝靴刷破了才罢手。

当然了,米芾也为自己洁癖付出了一点代价。

(苏东坡)

众所周知,米芾被称为“宋书四家”之一,对各种名砚情有独钟。

有一回,米芾得了一方宝砚,请好友苏东坡鉴赏。苏东坡知道米芾有洁癖,于是仔仔细细地将手洗净后,接过了宝砚端详,果然是天下少有。

苏东坡想看一看宝砚的实际研磨效果,就请米芾取水来。可米芾取水返回后,发现苏东坡居然用唾液开始磨墨了。这一下,米芾只好忍痛割爱,将苏东坡弄脏了的宝砚送给了他。

更为可笑的是,米芾还把他的洁癖用在了择婿上。

米芾的女儿成人后,出落得貌美如花。但总是找不到如意郎君,原因就是米芾有洁癖。终于有一天,米芾相中了一位小伙子。倒不是这位小伙子有多大能耐,而是米芾对他的名字非常满意。

小伙子名叫段拂,字去尘。米芾思忖:这名儿好,拂去尘土,够干净,配当我的女婿。

(倪瓒)

还有一位患洁癖的名人,能和米芾媲美,他就是明初画家倪瓒。这位仁兄的洁癖可谓登峰造极,空前绝后。

他不但有专人随时清洗笔墨砚台,还雇人每日两次清洗庭院里的一颗梧桐树,硬是将它活生生地洗死了。倪瓒的茅房是专门建造的,好似一座空中楼阁,还在便池中铺上了一层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更夸张的是,倪瓒命仆人上山取水泡茶。水取回来后,倪瓒吩咐下人,把取水人身前的一桶水用来泡茶,身后的一桶水拿去洗脚。原因是身后之水有可能被仆人的屁污染了。

当然了,这几人的洁癖趣事虽然好笑,但还情有可原,至少没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可春秋时期的邾庄公就不一样了,他居然因为洁癖丢了性命。

话说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晚上,邾庄公宴请手下大臣夷射姑。君臣二人酒酣耳热之际,夷射姑内急,起身上茅房。刚走到门口,却被又冷又饿的守卫拦住了,伸手向他要肉吃。

按说这个夷射姑平时待手下人不薄,转回身给他取一点不就完了。偏偏这时夷射姑的酒劲上来了,加上他正尿急,于是夺过守卫的木棒,边敲他的头边呵斥到:“不长眼的东西,没看到我内急吗?”

(邾庄公)

这个守卫至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夷射姑。

时间来到了第二年春天,气温回暖,草木复苏,鲜花绽放。邾庄公饶有兴致地登上城楼赏春。

突然,一幅让他不能容忍的画面映入了眼帘:只见一名守卫提着水桶,将地面洒得到处都是水。这还了得,邾庄公本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洁癖患者,马上拘捕了守卫。

守卫“据实”相告:“我不是故意的,只是夷射姑在那里撒过尿,我正在清洗。”可怜的夷射姑就这样被邾庄公通缉了,不过他跑得倒挺快,溜之大吉了。

爆脾气的邾庄公听闻消息后,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准备去追。谁知不小心扎进了熊熊燃烧的取暖炭盆里,被严重烧伤。后来医治无效,送了性命。

《左传》对这事儿记载如下:“庄公卞急而好洁,故及是。”

(参考资料:《左传》《宋史》《可书》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