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主要是两个:
第一,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实在太乱了。
说实在,南北朝一些历史,萨沙都搞不清楚,经常会把国家和君主名字搞错。
别的不说,之前的五胡十六国,有几个人能说清十六国是哪十六个国家?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
更夸张的是,实际上并不止十六国,北方还有诸如:冉魏、翟魏、西燕、仇池、谯蜀等等国家。
第二,是汉族的灾难历史。
南北朝其实还算凑合,但之前五胡乱华时代汉人不知道被杀了多少。
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汉人也有很大的损失。
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
然而,而在北汉亡国时仅有三万余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
839年唐文宗时期,全国户口有499万0000户,到宋朝再度统一时,全国户口只剩379万0000户,在这一百四十年间减少达一百二十万户。
要知道,中国人古代出生率是很高的,人口永远应该是增加。保守估计,这140年内死亡的汉人平民超过千万人。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几千万。
由此可以想见唐末五代战乱的剧烈和民生的痛苦。
第三,弱肉强食,没什么正义可言。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基本就是弱肉强食的局面,同当年蒙古大漠差不多。
这里没有正义和道德,谁强谁就是真理,他说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或某一王朝是否为现代人了解熟知,取决于正史记载和民间史料的翔实与多寡,也取决于人们愿不愿意主动学习了解谈论宣传这个王朝或历史时期。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如汉、唐,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稳定发达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在中外历史上树立了强盛良好的形象,军事科技文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管是正史还是民间都流传下来很多翔实且脍炙人口的史料,国人提到汉唐这些大一统王朝都很骄傲自豪,也愿意了解学习这些王朝的历史知识。
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两个历史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大地处于四分五裂的王朝割据状态,长期残酷的战争和频繁更迭的政权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之中,导致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史料很少或者并不完全。由于政治的动荡,导致经济科技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没有太出彩的事件,使得现代人缺乏学习研究宣传的动力。
但不管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两个时代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使很多少数民族逐渐认同并融入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为隋唐和宋元的大一统王朝打下来坚定的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士族和流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人口和先进的农业及科技文化知识,为中国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直接促成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这两个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很多王朝也很短命,有几年也有十几年,很多皇帝也都以荒淫奢靡、昏庸荒唐、死于非命著称,但也出现了北魏孝文帝以及后周世宗柴荣这样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们为推动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的统一都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当然,在现代人最感兴趣的文化艺术方面,这两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成就。南北朝的乐府诗很有名,很多文人的诗作为唐诗开辟了启蒙之路,绘画和书法也逐渐成熟。五代十国的花间词派及李煜等人为宋词的大放光芒奠定了基础。
最后,八卦一下几个比较出名的影视作品,它们的故事背景都是出自这两个历史时期,如:夜宴、兰陵王、琅琊榜、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因为这两段历史的确混乱,所以编剧导演们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是不是呢?
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鲜为人知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两段历史战乱频频,留下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都不够多不够完整(晋朝甚至缺少像样的正史),让后人记住和引发后人评议的对象也就相对欠缺。
另一方面,应该是与人们的以下偏好有关。
一是喜欢清晰的,不喜欢混乱的。这两段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乱,很少有人能说请楚讲明白,而那些统一的王朝发展脉络是清楚有序的。
二是喜欢讲英雄的故事,不喜欢讲
平凡人的事。这两段历史上虽然也不乏了不起的人物,但比在那些大一统时代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其众多文臣武将,就逊色多了。
三是喜欢讲汉族的故事,不喜欢讲少数民族的。这不是说少数民族的故事不好,而是大家不熟悉,讲不好。这两段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主要是各少数民族主导的,其风俗文化各异,汉人不熟悉,也就不好大肆演义传播。
四是喜欢讲过五关斩六将,不喜欢讲走麦城。这两段历史正是汉人走麦城的时期。比起文景之治、大唐盛世,显然让人没胃口。
五是喜欢讲有利于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故事,不喜欢讲与之相反的东西。以儒家眼光看,这两段历史应该是礼崩乐坏的时期,许多人的言行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格格不入,但却屡占上风。对他们的事讲多了,易把大家思想搞乱了。
虽然这两段乱世不容易搞清楚,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搞清楚。为此,有许多聪明的牛人编了口诀。
例如网名叫伪文青嘉哥的简书作者,是这样记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
他先澄清了以下五个问题:
1.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于广大北方地区和西南巴蜀地区的十六个较大的割据政权。
2.十六国只是较大的割据政权,当时还先后存在过冉魏、西燕、代国等至少20个小国。
3.晋元帝建立东晋后,北方成为五胡逐鹿之地,但其中也有汉人政权。
4.东晋十六国之后就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灭亡东晋开启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荡平群雄统一北方。但北魏并不在十六国之列。
5.十六国中只有一个位于西南的巴蜀的成汉。这个由氐人建立的国家,初号成,后改为汉,故称成汉。
余下十五个,国号其实只有五个――夏、赵、秦、燕、凉,出现的频次分别是一二三四五:
一夏:胡夏(匈奴)
二赵:前赵(匈奴)、后赵(羯族)
三秦:前秦(氐族)、后秦(羌族)、西秦(鲜卑)
四燕:前燕(鲜卑)、后燕(鲜卑)、南燕(鲜卑)、北燕(汉族)
五凉:前凉(汉族)、后凉(氐族)、西凉(汉族)、南凉(鲜卑)、北凉(匈奴)
以上并非兴亡时序!
其中,前赵最初的国号为汉,后来改为赵,也称汉赵。相同国号的政权,通常先按时序分,如前赵、后赵;时间交叉则加上表示空间方位,如西秦、南燕、北燕。
关于五代十国的记忆,传统的口诀是:朱李石郭刘,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还有网友虾米老师特别有才,TA编了两个小段子,也很有意思。
靓汤(后梁、后唐)被进屋(后晋)的汉子(后汉),当粥(后周)喝了。
一前一后两只老鼠(前蜀、后蜀),都流着汗(南汉、北汉),把无糖(南吴、南唐)口香糖,放到醋瓶(南楚、南平)里,然后去听五月天(吴越)唱民歌(闽)。
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中最为破碎和混乱的两个时期,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什么存在感,还是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讲起。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从公元420年开始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到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结束,按说180年左右的持续时间,存在感应该不低,可是为什么说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呢?
南北朝时期,一直都是北强南弱,从北魏与刘宋对峙,到北魏与南齐、西魏东魏与南梁、北周北齐与陈。在一系列的交战中,除了刘宋早期的数次北伐稍微有点成果,其他时候,基本上南朝都被北朝吊打。而从传承上来说,北朝一直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统治,相比之下南朝是东晋的延续,这样一来,北方虽强,但是不能算作正统,南方虽弱,但是在传统意识中,一直都是汉文化的正统所在。在将近180年左右的时间里,正统的传承一直被非正统的所压制,自然在后人眼中不被重视,甚至是选择性忽略掉。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始,一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征服北汉结束,持续仅仅70余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没存在感的时代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朱温建立的后梁开始,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连着4个朝代,都是持续时间不长,领土也仅仅只有关中和中原一带,剩下像江南、巴蜀、岭南等传统领地,都处于割据状态,各路诸侯经常是今天你来打我,明天我又回头去打你,整个时期乱的不可开交。加上中原的五代对其他十国也没什么控制力,在后人眼中甚至连正统的传承都没有了,一直到宋太祖建立北宋,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并最终由宋太宗所完成,这才算是把唐王朝的正朔传承到了宋王朝。自然,这混乱不堪的几十年,也不会被后人所重视。
总结:为什么说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没什么存在感,主要还是因为太混乱的历史时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线能吸引后人的目光,加上在当时的乱世,传统意义上的正统传承要么全程被压制,要么根本找不出来,自然在后人眼中,这段历史不会被重视,甚至会被选择性的忽略掉。
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我是铁剑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分享我的浅见。
开宗明义,问题的答案的确如此,相对于其它朝人的历史,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很是鲜为人知,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乱。
但是如果我们想学历史,或者对历史有兴趣,就有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不妨按以下思路来考虑一下。
一、提纲挈领,乱中有细。南北朝,其实是分为南朝和北朝,时间大致上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这段时间。
南朝承接的是东晋,其实东晋那时已经相当乱,南朝有四个小朝代:宋、齐、梁、陈。
北朝呢,这时候少数民族力量起来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但其实一开始有十六国,后来逐渐融合。
如果想粗略的掌握这些,只要背《三字经》这一段就可以了: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你看,是不是很清晰?
五代十国呢?这是一个合称。
五代,从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有五个政权先后建立,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则是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武平等十余个《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所以,只要区分下“南”、“北”、“五代”和“十国”,再依次深入其中,对于这两段大分裂时期,是不是就有了粗浅了解了?
二、抛开宏观,专注细节。其实回答本问题,我想说明的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抛开以往教科书的宏大视野,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朝代更替、农民起义、官府压迫、如何收税如何打仗等比较僵硬的规范,也不要只是死记硬背于时间点。即如上面所述“十国”,背会各个国家的时间点,并没有多少意义?
那么我们学历史,究竟应该怎么学?
1.兴趣。
找自己的兴趣点,把散落在历史中的“珍珠”穿起来。南北朝的士族文化、玄学和佛学的传播,五代十国时李后主等的词赋,都脍炙人口,并不是鲜为人知。
2.脉络。
历史不是一盘炒在一起的菜,而是一团散乱的丝线,要理好这些丝线,一定有着脉络可循。找到这睦脉络,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南朝四个朝代是相后继承的,北朝的“魏”也是先后分裂的,五代和十国也有这样的逻辑在内,只要仔细思考,就不难得知。
3.具体。
沉下心来,去研究历史中的具体而微的事物,不再浮于表面的东西,甚至有些时候,可以忘掉那些朝代和历史时期——这都是后人的划分,历史永远不会是一刀切豆腐那样整整齐齐的摆在你面前,那样最容易割裂。
反倒是忘记这些人为的划分,走进去,走的够远够深,再回过头来,自己总结,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重大发现。
疑义相与析,祝各位看官都能收获自己想要的。
为什么感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鲜有人知?
我直接切入主题吧!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还是这两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两个时代政权迭代过于频繁
大多数皇帝荒淫无道。
然后我就这两个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一、动荡不安所产生的阴影第一个原因的具体表现在,如南北朝时期(其实南北朝时期还是有存在感的),由于经历了“五胡乱华”,北方士族“衣冠南渡”,整个华夏文明基本南迁到建康,所以在一开始的南朝前身东晋,还是有很多名人的,如大书法家王羲之,风流宰相谢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等等。
可是等到刘裕代晋建立“刘宋政权”,历史正式驶入南北朝后,一切都变得动乱不堪,比如南朝的“侯景之乱”、北朝的尔朱荣所带领的“六镇之乱”、再到北魏分成“东西两魏”等等动荡,使得整个朝代杀伐频繁。
由于政权频繁更替,原本的魏晋世族逐渐没落,“魏晋名士”所体现出的“魏晋风流”,轰然倒塌,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衰落后,再没人能风流起来了,因为社会动荡不安,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啊!权贵们尚且风流不起来,更不要说平民了。
而五代十国,也是很乱,乱到我现在都理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政权,基本可以和“五胡乱华”时的政权相提并论,其政权的更替,简直更赶上日本换首相的速度。究竟有多乱,请看下图:
总结起来就是: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动荡,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自然不愿意去了解这段历史。比如后世百姓更愿意了解“汉唐”时期的历史,毕竟那是我们老祖宗最辉煌的时期。
二、荒淫无道的昏君
大家都知道,经历过“五胡乱华”后,才变成了南北朝,所以一般都称之为“两晋南北朝”,因为南朝承袭东晋,北朝的前身又是“五胡十六国”,在这期间出现了像石虎、侯景等杀人狂魔,又有“齐后主”、“陈后主”等荒淫无度的昏君。
同时,五代十六国,也出现了像朱温、黄巢等等昏君,当然最让人感到愤怒的还是“儿皇帝”石敬瑭,他将军事重镇“燕云十六州”让给了契丹,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中原主体政权,一度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长达400多年。
而中国自古以来,都强调名分,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以儒家治国的后世君主来讲,更是如此。如果让老百姓都知道这两个时期,那岂不是“造反有理由”了嘛,也不利于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