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想想我们现代人夜生活多么的丰富多彩,不想宅在家里,可以约几个三朋好友去酒吧、夜总会、KTV唱唱歌,也可以去大排档吃烧烤什么的,宅在家里也可以陪家人看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上网什么的,晚上没个十一点很难入睡的,这是我们现在人的夜生活,那么古人呢,他们没有电视,手机,KTV什么的,他们晚上干什么呢,其实古人的夜生活也绝非晚上睡觉那么简单,我们慢慢讲解一下古人的夜生活。

王公贵族

在古代,王公贵族处于社会的顶层,他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夜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一、听戏子唱戏,有些王公贵族自己请当地名气比较大的名优来家里搭班唱戏,有些则干脆到外面的艺坊去找歌伎唱小曲。其二、王公贵族大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约上他们去外面的酒楼吃饭,顺便谈谈朝廷局势。其三、还有一些正直,兢兢业业的王公大臣则在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思写奏折,准备好第二天上朝应付皇帝。

文人墨客

他们基本上算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不需要辛勤劳作,时间比较空闲。其一、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文人,他们可能在晚上约上趣味相投的好友一起去喝酒赏月,“把酒问青天”,这样的生活是十分的惬意。其二、逛青楼,找一红颜知己听她唱歌也好,陪酒聊天也好,疏解日常的文山字海心中郁闷也好,也好过慢慢长夜空虚寂寞。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据说喜欢逛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凑钱为他安葬。其三、一些文人士大夫喜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晚上经常秉烛夜读,甚至通宵达旦,他们大都心忧天下,当然也有一些读书是为了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金榜题名。

贫苦老百姓

这部分群体占社会绝大多数,但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着,他们的夜生活比较简单。其一、睡觉,他们每天白天都很辛苦,基本上都是“披星戴月”的干农活,晚上回家基本都筋疲力尽了,吃过晚饭都早早的上床睡觉了。其二、一些妇女可能白天农活干完,晚上还要做些针线纺织活,贴补家用,相比男人而言,在古代做女人还是比较累的。其三、一些寒门子弟家庭虽不富裕,但也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会苦读诗书,以期待早日高中举人,出人头地。

此外,古代还有一项制度,今人觉得不可思议,那就是宵禁制度,晚上在街上逗留太晚,那是要被抓起来的,这项制度直到民国时期才解除。

总的来说,古代的夜生活对比当今还是比较贫乏的,除了有钱人夜生活丰富一些外,大部分的穷苦大众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除了睡觉,根本没有什么夜生活。所以我们活在当代,是幸运的,更要珍惜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古人晚间也丰富,

宴会交往酒楼处。

论道对诗听弹曲,

阶层自取安乐渡。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提到古人的夜生活,忽然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初,计划生育工作小组到我们村督导计划生育工作时的情景。

当时,村里有一名泼辣的妇女对工作人员说:“我们这里没有电,又没有电视看,不能和你们城里人比,天黑后不做那事,还能做什么……”

其实,那时候偏远地区农民的夜生活方式,和古代农民的夜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枯燥而乏味。

但是,劳碌一天的农民也已经很累了,除了能做点夫妻间传宗接代的趣事外,还不是倒头睡觉,因为第二天又要去田间地头劳作。特别对于一些长工和钿户来说,夜晚能多睡一儿,也是一种生活享受,还谈什么夜生活呢。

当然了,对于古今有钱人来说,夜生活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差别,高雅点的读读书,以诗会会友等,通俗点的,还不都是逛夜市、古酒馆今酒吧、古青楼今KTV(赌场)、古有家伎晚宴今有会所(或家宴)酒会等。

不过,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西周当为古代夜市的最早雏形。

同时,据各朝代的史料记载,宋代则是古人夜生活最为丰富的时期。

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者,京师(汴梁)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

该笔记中还有细节描写,因彻夜燃烧的烛油,熏得整条街巷连蚊子都不见一只。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北山子茶铺,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女子游夜市,似乎有点颠覆我们对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常规认识。

在北宋灭亡后,刘子翚写《汴京纪事》追忆曾经的汴京繁华的夜生活:“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南宋临安:“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

早市从凌晨五更(三四点钟)开始,持续到深夜,酒楼、歌馆、赌场等应有尽有。

虽然,明清时期的夜生活,比不上宋代,但也同样丰富多彩。

明嘉靖年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盛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中晚清时期,上海吴淞附近的“鬼市”(夜市)极有盛名,王韬在文中写到“烟户数千家,其俗以夜中为市。日间,多闭户高眠……一至上灯,百事俱举,贩瓜卖菜者麋集。”

但是,相对宋代夜市的彻夜繁华,而明清时期的夜市活动则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大明律》和《大清律》规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点,钟声已静之后、五更三点钟声未动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镇各减一等,其京城外郡因公务急速、军民之家有疾病、生产、死丧,不在禁限。”

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夜市到了晚上9点,城中就会实行宵禁。而昼市则要到4、5点,才能开市。否则,将会受到鞭打之刑。

那么,万一夜间家中有人生病,或孕妇生产又该怎么办呢?

据康熙年间的官员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凡本甲居民,昏夜有生产、急病请稳延医者,出门前先向保甲长申领一张‘夜行牌’。守栅人问明所至地方,开栅放行,回时即缴;如无此牌者,一概不许放行。”

也就是说,在古代夜生活最丰富的时期是宋代,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是大城市,夜生活最丰富的群体是有钱有势的阶层,而普通老百姓的夜生活,还是较为枯燥乏味的,自然不能和现代社会相比了。

图片来源网络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当然不会立刻马上就睡觉啊。

这个问题不用说是古时候的人,就是现在的80后也都多少经历过一些。虽然和古时候不完全一样,但也是八九不离十了。

我小的时候家里也是没有电的,那时候都是点煤油灯,蜡烛都不经常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智能电视的夜晚,天一黑一家吃人就吃完饭坐在一起黑灯瞎火的纯聊天了。

记得有一次,和父母玩的很开心,就和弟弟在床上蹦蹦跳跳的,结果就乐极生悲了,把床腿给磞折了一条,被爸爸狠吵了一顿,大晚上的帮着爸爸妈妈找砖块把床给垫起来。

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月亮的清灰总是洒满大地,这个时候最适合捉迷藏、三五成群的跳绳了。

诸如此类的开心的事情那是数不胜数。小时候的记忆总是深刻难以忘怀的。哭过闹过可是依然很是开心。

相比较而言,古时候的人就没有我们逍遥自在了,因为他们有宵禁啊,古时候的宵禁是一更敲响之后,街道内就禁止通行了。早上五更敲响晨钟后才可以在街道行走,除非是红白喜事及抓药登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外出,否则私自外出者是要受到笞刑的。

古时候的一更换成现在的时间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而五更就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也就是说古时候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就不能在外面随意行走了。到了凌晨五点打更之后才可以外出。那么漫长的黑夜古时候的人都怎么来消遣自己的时光呢?

人的地位不同选择也会千差万别,古时候的一般人家,我想也会和我小时候一样吧,一天的农活结束了,晚上吃过饭,一家子人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吵吵小架,生活的不亦乐乎。

读书的呢?晚上是最安静的时候了,当然要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刻的安静又是奢侈的,因为没有看书的条件啊,所以才会有“凿壁偷光”的古人。努力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

要说古时候的人没有“夜生活”那也是不可能的,古时候的达官贵人家里都会养舞女歌姬什么的,宵禁以后自然就可以在自己府上肆意的纵情享乐了。

还有一个笑话也体现了古时候人在天黑以后会干什么。古时候一个县令问一个百姓说:“家里条件有限,为何生了许多孩子?”。百姓答日:“天黑了,没事可干啊?”。天黑了,没事干,自然就是努力生孩子了。

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了,古时候的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枯燥无味,百无聊赖。所谓一人有一人的活法,那么每个时代也当有一个时代的活法。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从农耕文明的角度来说,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应该是普遍现象,一些朝代还实行霄禁制度,晚上出门轻则挨几棍,重则性命堪忧。

但古代夜生活也不是决对没有,晚唐著名画家顾闳中所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据记载是真实场景的再现,顾闳中受皇帝指派去监视官员韩熙载的动向,赶上韩熙载那晚在家大宴宾客,于是将当晚的活动如实记录下来好向皇上交差。美酒佳肴,歌舞升平,直至夜深送走宾客,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才算结束。

到了宋代,可以从一些诗词中看到夜生活的描述,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词描绘的是元宵夜灯会的欢乐场景。华灯初上,豪华的马车也开上街头,伴随着优美的乐曲,人们观看灯会表演。

以上说的是晚唐的官员和南宋的节日。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夜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有耕读文化的传统,白天种地,晚上读书,为了有一天能考取功名。当然,这是指男性,妇女们晚上纺纱织布,缝补衣裳。

在古代漫长的没有电的时代,月亮是夜晚主要的广源,夜生活自然有很多跟月亮有关,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相比今人的K歌、网游、广场舞等活动,是不是古人的夜生活更有文化味呢?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是马上睡觉吗?

古代不同的阶级,夜生活不一样。

如果是上流人士,夜生活很丰富。虽然宋朝之前的王朝都有宵禁,不允许闲人(也包括官员富贾)晚上上街溜达,但那些人在自己家里或者坊内通宵达旦玩乐,还是可以的。

▲唐长安城平面图

举个例子说,假如你是唐朝长安人,每天傍晚官府敲钟后,你就不能上街了,街上除了打更的更夫和巡城士兵外,没有闲人。如果你要在夜里敢没事外出溜达,思考人生,衙门轻则把你当盗贼抓捕归案,重则直接按谋反罪给你咔嚓了。

思考人生?别想了。

不过虽然你不能上大街溜达,但你可在你自己居住的“坊”内过夜生活。

什么叫“坊”呢?通俗的说,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区。每个坊的外围都有土墙围起,算是一个小型居民区。

所以在有宵禁的王朝,虽然入夜后,你不能上大街上溜达,表面上好像是一天生活只有八小时白天,天一黑就得回家宅,搞的像中学住校生似的,但其实也没那么惨。晚上只要关起坊门,你一样可以在坊内过夜生活。

▲唐朝夜市复原图。虽然每个坊都不大,但基本的夜间娱乐还是能满足的。

至于你在坊内能玩什么,那就多了,比如吃宵夜,听小曲,在某些个坊还有青楼,你可以纵情的发泄。

到了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场突破了时间的限制,霄市、野市孕育而生,于是朝廷取消宵禁,然后北宋的人跟咱们的社会一样了。

在当时,只要你有钱,嗨一夜,早上回去困觉都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有“打车”业务,晚上你累了一夜,早上走不动道了,你可以雇一辆驴车送你回家。

▲《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描绘了五代时期上流社会的夜生活。

当然前面也说了,你想享受夜间娱乐,前提是你得有钱。如果你是穷人,那你就不要想着玩乐了。用李白的话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古代下层社会的人,晚上也要劳作。

另外前面说的还都只是市民的夜生活,如果你是农村人,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宋朝,不管朝廷有没有宵禁政策,古代农村老百姓的夜生活都是非常乏味的。

基本上就是天黑就睡觉,为第二天的劳作养精蓄锐。

其实我们都不用看古代,想想自己二三十年前回农村老家就应该有体会了。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反正我小时候回老家,入夜后,除了看书和打牌外,几乎没有夜间娱乐。

我的爷爷奶奶,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俩晚上九点睡觉,为啥九点呢?因为我爷爷要看新闻联播,看完之后抱着收音机听一小会,到了九点左右,就泡个脚睡觉。(那时候没有天天洗澡的概念)

早上什么时候起床呢?五点半左右。也就是公鸡打鸣后就起床喂猪,喂鸡,煮早饭。等天亮后上山砍柴。再等到我们起床时,他们已经劳作了两个多小时了。

如果是春秋两季,山上有油菜花和板栗,他们早上起床就去割油菜或打板栗,然后挑着扁担走十几里去到镇上卖。

▲老家是山丘地形,以前路不好走,50多公里要走三个多小时。现在通了高速,比以前便利了很多。

总之,农村人的一天那真是从早忙到晚,早上忙完了,上午、下午还要接着忙(比如一天要喂好几次猪,牛也要放几次),几乎是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都是在劳作,或者是为劳作做准备。

这一天忙下来,你觉得晚上还有力气过城里人的夜间娱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到了天黑,草草吃完饭就准备睡觉。

前些年奶奶过世了,爷爷被好说歹说,总算是同意离开老家,跟着我们一起过了。不过这几年下来,他的作息仍然没变,晚上看完新闻后打盹,之后抱着收音机听一会,到了九点就睡觉,第二天六点钟早起。由于现在没农活干了,所以他一般是早上八点多钟再睡个回笼觉。

总的来说。古代的上流人士或有钱人,可以享受非常丰富的夜生活,打牌、喝酒、逛戏园子听小曲,或是到青楼寻花问柳,都是常态。而底层人没有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底层人的生活常态。用唐朝李绅的名句来形容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吃饱饭对于古代农民而言,是奢望,这个阶级的人没有享受闲情逸致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