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和氏璧在五代十国时期失踪,至今不知去向。
和氏璧出现的很早,大概是东周时期。
当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裹着美玉的岩石,将他献给楚王。
楚厉王认为美玉绝对不可能这么大,认为卞和用石头还欺骗君主,将他一只脚砍去作为惩罚。
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和氏璧献给继任的楚武王。
然而楚武王同样认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美玉,又将卞和的另一脚砍去。
到了楚文王上任,卞和再次去献和氏璧。
楚文王认为不会有骗子敢于这样骗人,就下令工匠凿开岩石,果然发现了这块巨大的美玉,价值连城,是稀世之宝。
为了表彰卞和,楚文王将美玉叫做和氏璧,又赐给卞和大量的财物。
和氏璧是楚国的镇国之宝。
楚威王时期,因令尹昭阳带领大军消灭了越国,为楚国做了极大的攻陷。楚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
昭阳非常得意,一次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
昭阳认为靠和氏璧最近的张仪非常贫穷,人品不佳,有最大的嫌疑。
于是,张仪被抓起来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
张仪由此痛恨楚国,投奔秦国成为相国以后,疯狂报复楚国。
和氏璧被盗走以后,以极高价格在民间转卖,最后被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出巨资购买。
由此,和氏璧成为赵国的镇国之宝。
之后和氏璧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秦国强行索要,希望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靠赵国蔺相如拼命,和氏璧 完璧归赵,还是在赵国手中。
不过秦国消灭赵国以后,和氏璧还是归秦国所有。
秦国消灭六国以后,一说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以象征秦国国威,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
传国玉玺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失踪。
一种说法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击败后,带着传国玉玺,举火自焚。
传国玉玺由此被烧毁,后人再也没有看到。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从珂自杀时,玉玺并没有被焚烧,被后晋夺取。
但后晋出帝石重贵同契丹人作对,引来了辽国大军,首都开封被攻破。
石重贵被俘前,不愿意传国玉玺给契丹人缴获,亲手将玉玺砸毁。
总之,五代十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传国玉玺。
后来从宋代开始,元明清都有民间人士自称获得传国玉玺,献给皇帝,但都是伪造的。
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据说在秦始皇陵内。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提起和氏璧,人们最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虽说和氏璧最终因为蔺相如的机敏和出色外交手腕得以“完璧归赵”,但最终还是落到了秦人手中。相传,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命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于其上,作为象征“君权神授”和正统地位的信物。后世帝王莫不为传国玉玺魂牵梦绕,但自从后唐末年葬身火海之后,传国玉玺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所谓传国玉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和氏璧是否真的被制成了传国玉玺璧这种东西源于何时已经无考,但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至少商周时期璧的制作工艺和形制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形制不甚成熟的璧。由此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璧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无论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还是秦汉乃至后世的璧,其大体形态变化并不大。一般都是圆形中孔的薄形玉器,春秋时期璧厚度大致在1厘米左右,薄的甚至只有几毫米。厚度超过1厘米的璧已然不太常见,能够制作成印章的璧就更加罕见了……
从目前出头的秦汉时期的王玺、官印来看,其形制都是相当小的,远没有后来清高宗乾隆帝到处“贴”的“狗皮膏药”那么大!出土于扬州、现而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其印面大小为2.375厘米X2.372厘米。上缀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总高度3.066厘米。这还只是诸侯王的金印,根据等级观念,帝后的玉玺只可能比它大、不可能比它小!汉承秦制,以此反推,如果秦始皇真的将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即便侧着切,和氏璧的厚度起码也超过了2.3厘米!如果是平着切,其厚度则必须超过3厘米!厚度3厘米的璧,不仅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文献记录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因此,和氏璧根本不可能被制作成传国玉玺!除此之外,史籍还记载,王莽篡汉时皇太后王政君为了表示对侄儿王莽的不满,将传国玉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致使这方玉玺缺了一角,后来王莽命人以黄金镶嵌补齐。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两厘米见方的玉印摔到地上,因为是自重较轻,一般太可能造成缺角损伤。只有大型玉器因为自重过重,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损伤。如此一来,传国玉玺就远不是3厘米那么高了,或许要高得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传国玉玺不可能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再厚那就不是璧而是玉琮了……
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关于和氏璧的记载,自“完璧归赵”之后基本便没有了踪迹,但是和氏璧最终归秦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经提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指的是“随侯之珠”,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和”,恐怕也只有和氏璧了!那么,和氏璧后来去哪儿了?
既然归入秦宫,如果没有被内侍所盗窃,那么和氏璧只能保存在秦宫之中。如果被内侍盗卖、流入市井,似乎不太可能两千多年都没有现身,不是吗?因此,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封秦宫室时,很可能和氏璧就躲在秦宫室的某个角落或者仓库之中。不久之故,项羽进入咸阳,秦宫藏品为项羽所有。但项羽似乎也没有刻意去寻找和氏璧,这很可能和那个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传说有关,和氏璧既然已经变成了传国玉玺,世间哪里还有和氏璧?即便真的出现了,真品也只能是“赝品”。或许这正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初,既然众人都对和氏璧垂涎三尺,我索性说他被另作他用了,东西没有了,你们还垂涎什么?
再之后,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天下珍奇皆落入汉高祖刘邦囊中。但是,史籍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和氏璧的踪影,只能说明汉高祖也没有得到和氏璧,如果得到了,史家不太可能不大书特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和氏璧在战乱之中遗失了,因为传言被制成了传国玉玺,即便出现也没人当他是真品!二、项羽火烧秦宫室时被连同其他东西一起被烧了,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玉被烧成了“玻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秦始皇带进了陵寝地宫之中!既然对外宣称和氏璧已经被制成了传国玉玺,相关记录自然不会有关于和氏璧的记载,秦始皇带进陵寝地宫的只是一块“普通玉璧”而已。个人更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至少它说明和氏璧至今还在秦始皇陵的地底下埋着!至于是不是,那只能等秦始皇陵地宫被后人打开的那一天了。
综上所述,所谓和氏璧被秦始皇命人制成了传国玉玺,可能性并不大。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是秦始皇为了让世人不再惦记和氏璧而“欺天下”编造出的谎言!至于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没有人知道。或许在战乱之中遗失了,或许被西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玻璃”,又或许它正静悄悄地躺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之中,等待着给后人“惊鸿一瞥”……个人更愿意相信是最后一种可能性,和氏璧被秦始皇带进了阴宅之中。等到秦始皇陵地宫被打开的那一天,或许这个谜团就能被解开了。不过,我们这代人估计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华夏5000年历史中,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让人猜不透想不明白的谜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谜底已经被我们解开,但也有许多或许永远也解不开的“未解之谜”。
和氏璧究竟去了何方?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有关它的传说数不胜数。令人遗憾的是,和氏璧已经失传了上千年。
神奇经历据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有一天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砍柴时,发现一块大青石上栖息着一只凤凰。凤凰不栖无宝之地,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宝物,便把石头弄回来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昏庸暴虐的楚厉王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说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承王位,卞和再一次带着大青石去见楚武王,但不识货的楚武王又以同样的理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待楚文王继位后,失去双足的卞和抱着青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双眼流血。楚文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惊奇,派人接他入宫并问清了他痛哭的原因。后来,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石头剖开,果然发现了一块晶莹无比的宝玉。于是便命工匠将这块美玉雕成了一块玉璧。为了纪念卞和献玉有功,就将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和氏璧又突然到了赵国,落在赵王手中。
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
以司马迁的严谨,蔺相如献璧与完璧的故事应当是真实的事件。司马迁称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这个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是如何从楚国到赵惠文王手中的,司马迁没有细说。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了哪里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得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目前,关于和氏璧的最终下落有两种
推测:一种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
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是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夺去。
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在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被遗落在项羽的兵败之地——垓下(在今安徽)。
1987年,湖北地质学家郝用威认为和氏璧就是产于鄂西北神农架地区的变彩拉长石,或称拉长月光石,地质学家袁奎荣还用变彩拉长石复制出一个秦代国玺,引起不小反响。问题是,这石材根本就不是玉,也比较廉价,很难想象它就是和氏璧的“本相”。
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现在在何处?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已成了千古之谜。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和氏璧,相传是卞和发现的。其加工后成为历代王朝传国玉玺,相继经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之后在五代十国以后,不知所踪!
其特征,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青绿而玄,光彩照人’曾是秦始王随身之宝,曰,‘随,和之宝′。
唐《玉玺谱》,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著名的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璧,以及完璧归赵的佳话,足见其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随珠荆玉,白璧三献,都是何氏璧的三个其下落去处的著名故事!
只可惜,唐末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中原,契丹大军开进洛阳,废帝李从珂携太后皇后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在漫天滔滔大火之中,从此一跃成为千古之谜!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的一块璞玉,被楚国玉工卞和发现了,后来被秦始皇派人雕刻成传国玉玺,从而成为国之重宝,元末元顺帝北逃,带走了它,后来北元分崩离析,传国玉玺也下落不明!
春秋初期,楚国人卞和是个琢玉的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山),挖得一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宫里的玉工查看,玉工说“这不是玉,只是一块石头”。
荆山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薨,武王继位,卞和跛着脚捧着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还是上次的)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过了好些年,武王去世了,文王继位,卞和听到消息后,抱着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都是血泪,楚文王知道后派人询问他为什么?卞和哭着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楚文王再次询问玉工,(还是那位)玉工可能被卞和感动了,他终于说,这是块美玉,接着楚文王命人剖开了这块玉,果真是一块稀世罕有.名贵无双的一块宝玉,楚王大喜,把美玉运进宫中,,重赏了卞和,而惩罚了玉工!
传说中的和氏璧战国末期,楚怀王被秦国的君臣骗到了秦国,秦王把他扣下来了,想换取楚国的领土给宝物,楚怀王心中不情愿,连随从也不带,于是连夜逃走了,逃到了赵国,他把和氏璧献给了赵王眼前的红人~宦者令缪贤。缪贤把他的事说给了赵惠文王,结果赵王不敢收留他,反而把他的宝玉截留下来了,楚怀王走投无路,只得重新逃回了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熊槐后来,秦王得知赵王得到了和氏璧,他就派出使者,向赵王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最后宦者令缪贤推荐的门客蔺相如答应赵王,带着和氏璧去见了秦王,仗着他的英勇机智,最后他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
完璧归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华夏,即把从赵国得到的和氏璧,令工匠把它雕刻为传国玉玺,并命令书法家.廷尉李斯以大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自此,传国玉玺得以问世!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进入京师,控制了汉献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搞得天下民怨沸腾,汝南袁绍组织了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他,结果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最先击败了董卓,进入了洛阳,从一口古井中得到了传国玉玺,接着孙坚讨伐荆州刺史刘表,结果被刘表的部将~江夏太守黄祖杀死!他的长子孙策带着玉玺连夜逃走了,后来孙策把玉玺献给了南阳太守.后将军袁术,换取了两千兵马及孙坚的老部下~程普.黄盖.韩当等。而袁术得到玉玺后,即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寿春称帝,后被曹操,吕布.刘备联合击败,被活活饿死!
袁绍的弟弟~后将军袁术!元末,明军大将徐达.常遇春带兵北伐,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到上京,并带走了传国玉玺,不久,北元分崩离析,从此,传国玉玺不知去向!
明末,大臣梅国桢担任宣府.大同总督时,有一天,鞑靼部落的一个首领把汉那吉求见他,说是在毛乌素沙漠中,得到了元顺帝的传国玉玺,并将玉玺的字印在黄绢上,顶在头上,到梅国桢的军营求见,他想把玉玺献给朝廷,请梅总督代其转奏进献之攻!
梅国桢说:不知道玉玺是真是假?等你拿来后,让我确认一下,如果是真的,我就犒赏你,把汉那吉说:“历代都有上天传授真命天子信物之事,现在玉玺正是为了天朝而出现,这是非常祥瑞的一件事。如果启奏皇上,一定会得到封赏,我想得到的而不是小小的犒赏。”
梅国桢笑着说:“宝物局自然存有国宝。即使这个玉玺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用。我也不敢轻易亵渎皇上的圣听,念你一片好意,我给你一锭金子作为赏赐,并把黄绢还给你。”把汉那吉听后大失所望,嚎啕大哭的离开了营帐。
梅国桢知道玉玺是国之重器,但也知道国君的德行比玉玺更为重要,梅国桢宁愿失去玉玺,也不希望皇帝为了区区一方玉玺,去和蒙古人做交易!
明末总督梅国桢
就这样,由于梅国桢的自作聪明,导致了传国玉玺的永久失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