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苏联红军真的弱吗?
1918年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取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在成立之初就被西方各国极端敌视,被认为是西方列强的生死大敌。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协约国甚至还来不及分赃就迫不及待要把这个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十四个国家纠集了20多万军队武装入侵苏联,与此同时,西方各国还出钱出军资煽动原沙皇军事将领率领数十万军队发动叛乱。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只有5万红军,在内忧外患孤立无援的恶劣局面下,苏联红军却越战越勇,不仅击败了外国干涉军,而且将高尔扎克、邓尼金等白匪军打得溃不成军。
1920年,在平定国内的叛乱之后,苏联红军开始向欧洲进军,势若破竹直接打到华沙城下,整个欧洲的贵族与资本家都在红军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1930年欧美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收购欧洲破产资本家的机器设备与技术,通过这次抄底,苏联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建设。
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在其军事力量达到顶峰之际,动员了整个欧洲的人力物力向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攻击,五年卫国战争,苏联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39年卫国战争之前,整个苏联人口约为1.8亿人。
然后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共死亡916.48万人,平民死亡1740万人,总体死亡2660万人(俄罗斯近年公布的数据)。
苏联总共才1.8亿人,光是死亡就有2660万人,战后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多半不死就残。
军队是死伤最惨重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要年龄是20后出生的小伙子,由于战争伤亡太大,20后的年轻人后来基本上打光了,所以,苏联后期不得不动员更多的老人与妇女参军。
更要命的是一线政工人员的损失。
在卫国战争中后期,苏联统帅部专门下发文件到各个部队,一线政委禁止带头冲锋。
为什么?
因为一线政委的损失太大了,大得都找不到替代者。
苏联红军政委具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德军抓获红军政委都是直接枪决,不接受投降,而苏联红军政委也几乎不会投降,因为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以及最勇敢的牺牲精神。
面对德国军队巨大的军事压力,红军政委是激励一线部队士气的源泉。
苏联红军政委冲锋图
士兵都是在匍匐前进的时候,只有政委才会第一个站起来,向战士们高呼:“同志们,冲啊!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政委的手枪上系着长长的红色带子,那是红色的信仰。
按:因为对红色政权的仇视,西方社会对苏联的描述极尽抹黑与扭曲,制造了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红军政委是督战队,拿着枪逼迫红军战士冲锋等等。上述一张普通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就足以粉碎这些谣言!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虽然取得了胜利,其实已经是元气大伤,不仅是因为死亡几千万,伤残几千万;更重要的是,在20后这个年龄层的人群出现了系统性的断层,特别是在政府与党委部门,优秀的20后政工干部出现了集体断层。
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仁川登陆后,最初中苏约定由苏联出动空军,中国出动陆军参战,临到出兵的前夜,斯大林突然反悔不愿出动空军。
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过去让我很看不起斯大林,后来我研究历史才明白,斯大林有不得已的苦衷,5年卫国战争,苏联成年男人一大半非死即残,20后这个年龄层都拼光了,这个时候,斯大林怎么敢冒着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与美军直接冲突?他总得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一点种子啊。
最后是毛主席依然拍板,没有苏联空军我们也要参战,当周总理向斯大林通报这个大无畏的决策时,斯大林当场就流泪了。
英勇的中国志愿军气势如虹地将如日中天的美军从鸭绿江打到38线,打出了军威与国威,将自甲午以降中华民族百年郁结之气一扫而空,同时也赢得了苏联发自内心的敬重,所以才有了著名的156工程的援助,苏联几乎是白送了我们一个重工业体系。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军的总体战斗力不算弱,因此德军最远只是打到了莫斯科,苏联也没有亡国。
但不可否认,苏联的单兵战斗力不强。
在同等数量的德军和法军作战,苏军往往都是惨败。
即便苏军有着巨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往往也不能获得决定性胜利。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实力如下:
1,910,361名作战人员
5,128辆坦克
25,013门火炮和迫击炮
3,549架飞机
而德军实力为:
780,900 名作战人员
2,928辆坦克
9,966门火炮和迫击炮
2,110架飞机
可见,苏军兵力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坦克差不多二倍,火炮两倍,战机也多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伤亡率如何?
苏联伤亡估计:
一共863,303人阵亡、受伤、被俘以及患病(库尔斯克防御战177,847人奥廖尔进攻战役429,890人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255,566人)
6,799辆坦克和各式火炮被击毁
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德军伤亡:
一共360,000人阵亡、受伤、失踪或被俘
1,500辆坦克和火炮被击毁
1,030架飞机被击毁
可见,苏军在兵力火力绝对优势下,损失仍然是德军一倍以上,武器损失更是惊人。
苏军的单兵战斗力并不高,甚至诺门坎战役的日军也是这么认为。
日军认为苏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低下,主要依靠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火力优势。
而苏军坦克装甲车的战术也呆板,曾经被日军步兵渗透炸毁不少。
如此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苏军的训练水平不高。
尤其是战争期间,苏军兵员匮乏,前线急需要补充。
新兵被征召以后,草草训练就投入战场,让他们在战争中成长。
自然,一部分士兵经过战争考验会养成不错的作战能力,但更多倒霉蛋很容易就死去了。
二是苏军的战术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单兵素质和战术素养较差,苏军指挥官往往不能像德军一样采用各种战术以比较小的伤亡获胜。
相反,包括朱可夫在内,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实力碾压方式。
具体攻击时,对于德军某个防御支点采用数倍兵力火力,不惜代价的猛攻。哪怕苏军付出较大的伤亡,也要在短时间内吃掉它。
所以,苏军很多作战中,步炮、步坦协同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协同,步兵往往容易遭受很大伤亡。
不过,苏军指挥官也并不太在乎,因为后方有着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死伤的士兵可以迅速补上。
其实,倒也不是苏军军官不在乎自己人的性命,只是兵员素质实在不高。
如果采用德军的那种打法,试图依靠战术配合获胜,往往付出更大伤亡,旷日持久,还最终失败。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苏联红军弱?被美国电影洗脑了吧?
这帮老毛子一点也不弱,只是因为前期损失过大的原因,他们的伤亡数字确实有些辣眼睛。
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1941年的苏军,已经在开始大规模建设机械化部队,拥有17000辆坦克的庞大数量(原计划是29899辆,不少过时的坦克)
卫国战争开始时,红军拥有KV系列和T-34坦克1475辆,差一点德军就没有装备优势了。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在东线承包了近80%的德军武装、轴心国军队和武装党卫军,最后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说苏联红军弱的话,二战难不成还是美国人英国人打赢的?别搞笑了。
苏军最大的痛脚是39年-40年初的苏芬冬季战争,这场战争让苏联丢尽了脸。
进攻芬兰的苏军是芬兰的三倍,飞机是芬兰人的十倍,坦克是芬兰人的一百倍。
但斯大林的“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破坏很大,几乎所有的军官都遭到解职和替换,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陆军将领中的13名、9名海军上将中的8名、57名陆军将领中的50名、186名师长中的154名清洗了。
再加上苏联疯狂的扩军,部队摊子被急速吹大,这愈发造成了军队水平的进一步下跌。1941年6月,只有60%的团干部拥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指挥经验,2年够上个大学吗?
所以,丧失了骨干和合格指挥员的苏军,战斗力和士气异常低下,形同业余选手,在冬季战争中遭遇芬兰军的严重打击,伤亡极为惨重。
不过,苏联其实并未就此大伤筋骨,冬季战争在芬兰看来是倾国之战,在苏联仅仅是个军区之战而已。战争的结果依旧是苏联获胜,芬兰将战前11%的领土和30%的经济资产割让给了苏联。
实际上,在冬季战争之前,苏联还有与德国携手的瓜分波兰之战,波兰人在苏军面前几无一合之敌。
同时期还发生了日苏诺门罕冲突,苏联以绝对优势兵力暴打了日本关东军,解决了其23师团,但此战有很深的日本内部政治因素,苏军的伤亡甚至超过日军。
这些“巴巴罗萨”之前爆发的战争,既反映了苏军“大清洗”后战斗力的断崖式下跌,也反映出苏军其实并不弱,他们有装备有数量,只是需要时间稳定调整和提升指战员水平。
所以,在面对雪片般的“德国入侵”情报时,斯大林很明确地表示出拖延的态度,苏军在1941年还没有准备好,起码需要到1943年才能完成战斗力的恢复。
但在希特勒的赌徒心理下,“巴巴罗萨行动”还是在1941年2月3日获批,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计划,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与德国有友好条约的苏联有防备,但没防住。巴巴罗萨时红军303个师和22个独立旅有166个师和9个旅约290万人驻扎在西部军区,他们面对轴心国的181个师18个旅共550万大军。
在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苏军遭受了德军新型的“闪击战”打击,在头几星期内被成股的包围歼灭,数以百万计的红军被俘,大量囤积的物资落到德军手中。
到1941年8月1日为止,苏军在战斗中损失了46个师,德军赢得令人目瞪口呆,苏军输得却并不莫名其妙。
苏军当时在边界安排了太多军队,空有密度却没有防御纵深,因此在遭遇闪击战时,很快就让德军突击撕碎,成片消灭。
后世有些分析认为,除了军官庸碌、动员不明、体制混乱以外,还存在苏军的战略意图问题,这些部队原本的打算是伺机进攻中欧,而非保护苏联领土,他们当然不存在防御纵深。
没有时间调整和发展的苏联,只能在战争中完成军队的改革、换装和调整,在初期的艰难时段,苏军为此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和人命。为了赢得战略转圜的时间,成批的苏军像柴火一样被填进战争的炉膛,以极为血腥的“进攻防守”迟滞着德军的狂攻。
实际上,苏军翻盘的时间非常地快,41年6月22日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惨败,但同年12月15日,苏军已经在莫斯科城下将德军熬了一遍,又从远东调来了部队,开始了战役的全面大反攻。
接着就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一系列的大转折;1942年苏军还在苦捱,到1943年已经干掉了400万德军,使其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
到1944年,苏联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十次大突击,共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把德军打得狼奔豕突苦不堪言,一下子解放了全部被占领土,干掉了几百万德军精锐部队,消灭的坦克装甲车辆和飞机大炮都以万计算,还直接让芬兰和几个铁杆德国仆从就此领盒饭。
这玩意儿战斗力比畜生还强,弱?癞痢都要喊王法了!
到1944年,苏军在白俄罗斯选择了与“巴巴罗萨”一样的时间点,在6月22日对德军展开了狂推,丢掉的面子已经挣回来了。
战争后期的苏军,已经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敢挡在面前的统统化为杂碎,连柏林这种纳粹打定主意死战,盟军哼哼唧唧不敢碰的坚城,在苏军的猛攻前也只能灰飞烟灭。
整个冷战时期欧洲人最怕什么?他们成天都在担心苏联的钢铁洪流哪天冲破柏林把西欧淹了。
最后还得提提日本鬼子,整个东北关东军和远东日军都是苏军消灭的,从1945年8月9日0点发动进攻,到8月15日日本投降,就这么几天功夫,苏军消灭的日军已经比得上八年抗战了。
我们面前凶残的鬼子,在华西列夫斯基那些乱七八糟的部下身前,输得比兔儿还乖。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题主说的是苏德战争初期吧,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确实一溃千里,中后期才慢慢扳回来。说到底苏联红军前期那么弱鸡,多数还是自己作的,老话说的好“趁他病,要他命”,德国就在病怏怏的苏联帝国身上射了三支要命的箭。
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德军基本统治了西欧,搜刮了大半个欧洲的战略资源,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称号的法军装备也都被缴械了,这些国家的装备都被德国整合到了自己的军队中;而且此时德军的新战术“闪电战”也在争霸西欧的时候磨锋利了。此时的德军就像磨的锋利的箭,希特勒突然性的转身弯弓将它射向了北方臃肿的红色帝国。
为什么说突然性呢?因为之前苏德两国曾签署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让斯大林迷惑了一下,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先把丘吉尔干服了才会调头干他,结果丘吉尔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让希特勒损失惨重,希特勒不想在丘吉尔身上浪费太多的精华,就把箭头对准了斯大林…。
而这时候的苏联红军看起来庞大,实际上就像一大坨豆腐,臃肿不堪!想象一支锋利的箭射向豆腐是何种场景!这么一坨豆腐,又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四万多名苏联军官被清理,而后又拔苗助长式的提拔了大量的底层军官,这些军官身居高位却没有高位的能力,因此当德军打过来的时候苏联红军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损失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德军欲冲欲勇,而苏联红军则更加崩溃。
好在苏联这块豆腐足够大,德军这支锋利的箭射的越远,后劲越不足,“闪电战”在漫长的战线上越来越乏力。恰好此时寒冬来临,德军攻击的势头为之一缓,而豆腐遇到了严寒变成了硬邦邦的冻豆腐,这硬度不比石头差,锐利的箭射向坚硬的石头会迸发出一大团火花。希特勒射出的两支箭就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终于苏联红军遇寒重生,而德军则折戟!
我是铁血战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确切的说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很弱原因有两方面:一,德军准备充足,而且是早有预谋,在开战前夕,才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达到了麻痹苏联的战略欺骗效果,
以至于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时,苏联方面不知所措,直接蒙圈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苏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可以看看德军可怕的“巴巴罗莎计划”。二,由于30年代,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发生内讧,紧接着开展了一场惨烈的“肃反和大清洗运动”,直接导致军队的指挥人才大量被枪杀,流放,和监禁,战斗力直线下降,部队缺编严重,整个指挥体系瘫痪,士兵训练严重不足,战争初期和德军一交火,全面崩盘。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严格来讲不止苏联红军,也包括之前的沙俄军队,之后的俄罗斯军队,这个所谓的战斗民族,一直有一种蛮横莽撞的性格,这对于需求组织度的军队来说,就是这个民族出来的军队,一向指挥上粗枝大叶,执行上马马虎虎,能赢下来的战争,几乎都是靠把规模越堆越大堆赢的,所以之前,这个国家被称为欧洲压路机,就是靠大批灰色牲口堆出来的名声。二战当中,正好赶上军队大清洗,中高层军官几乎一扫而空,大批具有政治向天赋的文科性格低级军官,因善于唯上,不但自己得以幸存,还得以被提拔补充进中高级军官的空缺,这一情况给苏联红军带来的影响,在德国进攻之前已经显露无疑,那就是在三九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中,头上来五十万机械化装备的苏联红军,被阻拦在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状况之惨无以言表,催生出芬兰西蒙·海耶斯那种至今也无人能破的狙击记录,据说一堆堆苏联红军围着烤火,身边人被狙杀也无动于衷,完全就是要么你杀了我,要么我接着烤火的绝望心态,西蒙·海耶斯可以打完了自己携带的所有子弹后,混进苏联红军的队伍里,收集足够的子弹,再混出来到远处重新开始狙击……然后到四零年初,苏联红军由铁木辛哥重新组织,补充人员物资,以九十万人的力量一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人投降,老天,当时芬兰总人口才三百万人……这样的军队,等遇上训练精良,又有充分实战经验的德国军队,玩的还是装甲集群快速突击,分割包围的崭新战略战术,动不动就是几十论百万的苏联红军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老实说,苏联红军基层部队打得够凶猛了,但是没用,这是上层组织指挥上的问题,再狠再强的部队,一但被人包了饺子,断了后路,顶个几仗,弹尽粮绝后,除了死和投降,还能干吗?!先期几次大围剿,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觉得应该先撤退避敌锋芒,斯大林坚持不肯,要死怼德国,苏联红军的指挥和士兵素质又确实怼不过德国,才有了几次会战,德国就几乎吃光苏联红军的表面部队。德国自己也有问题,太高估了自己,到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居然都没开始全国总动员。三板斧下来,没劈死苏联,被苏联人顶住了,才发现自己居然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后勤保障,于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压路机又启动起来。到二战后期,出兵东北,已经属于痛打日本落水狗了,表面看苏联红军摧枯拉朽,实际算伤亡一样一点不低。后来苏联成为一个两强争霸的超级大国,一度还占有战略攻势的强手,可是从上到下,大咧咧到死的粗疏传统都一直没改变,其实单从训练上说,苏联红军的专业化并不差,训练水平也配得上大国地位,可是打什么仗都要先作死作到真死都不肯认真起来,包括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强盛时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九十年代以大压小打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都是这德行,似乎每一次战争,苏联人或者说俄国人都不信邪,都要先把能吃不能吃的亏都先吃上一遍再说。再回顾到沙俄时代,跟英国扶持的土耳其打的那些仗,也一样的路数,所以怎么说呢?苏联红军的弱,其实不是真弱,在任何时代,他的军事水平,训练水平都在强国之列,从来就没有被甩开过,可是上上下下的态度,一直很成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