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初期广大日本女工的境况如何?她们有着哪些难言之隐不可名状?
一八六八年一月,岛国日本继十年前备受关注后,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说此前是因国门被"踹开",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震惊寰宇的话,这次恰好相反,明治政府高调宣布维新变革,决定通过改革手段,让日本日新月异,逐步实现强国之梦,使那些曾经践踏日本主权的西方"蛮夷",再也不敢睥睨斜视,对日本无礼,而是以礼相待,尊重有加。
果然,在明治政府亮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后,日本全体上下一时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各条战线在政策总基调引领下,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以古老的纺织业为突破口,轰轰烈烈开展工业化改造,日本各行各业从无到有,社会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此铸就了日本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其实,日本的这种变化,背后凝聚着无数女工的血泪,正是她们的辛勤付出,日本的纺织工业才会做大做强,并带动其他工业产业整体向前迈进,之所以如此说,按照明治政府的相关统计,截至1911年,工作在大大小小厂矿企业的近80万工人中,纺织工人高达47.5万,而其中的女工人数竟有38万之多,占比达80%,她们都是年轻女性,一方面用青春和热血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又承受着太多的辛酸和痛苦,对日本的强大尽可能地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广大少女踏着千山万水而来,充满了期待
工业化早期,日本三千多万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民,日本要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光靠20%的城市居民是不够的,产业工人必须面向广大的农村,而纺织业是大头,是细活,受过初小教育的农村少女便成了女工理想来源。
于是,工厂的招聘人员往往在经理的带领下前往各地农村,不断重复着他们事先编好的"善意谎言":要想追求高水平的生活,那就去城市工厂,那里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此外她们的劳动无上光荣,因为这也是在为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的提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到鼓动的农村少女,她们当然兴致勃勃,随着招聘者翻山越岭,踏着欢快的脚步而去,一路上不时随声和唱那动听的令人备受鼓舞的歌谣,"翻转又翻转的生丝/纺动中连串成线/它是帝国的财源/出口价值超过亿元/有什么更好于丝线……妇人贡献效果高/帝国自身两皆好/艰难辛苦不在乎"。
女孩们大多是感性的理想主义者,她们不再像幕府时期受到身份控制,而是敢于设想未来,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比起农村的无报酬劳动或者按件取酬的可怜薪水,没见过世面的单纯少女,更容易受到渲染,她们的热情一旦被点燃,无论怎样"道阻且长",都难以动摇其信心。
理想与现实让女工大跌眼镜,这让她们很失望
等到农村少女们走进纺织厂,她们才知道一切与先前的想象"谬以千里",每当夜幕降临,大门紧锁,这一刻她们的生命安全往往要受到火灾的严峻考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火灾时的真实写照。
不仅是生命安全,她们还面临着其他的烦恼,首先是工作时间长问题。每天不工作到13小时乃至更长时间,工厂是不会歇工的,而同期的男工也不过工作12小时而已;
其次是待遇低问题。工作时间长,并不意味着薪酬就高,恰恰相反,同工不同酬,干同样的活,女工只能领到男工酬劳的6成,要是与在重工业企业上班的男工比起来,那就更低,只有后者的4成左右;
再次是性骚扰问题。由于纺织厂为清一色年轻女性,这就给了男上司性骚扰的机会,每每此时,女工的担心就像《诗经·豳风·七月》所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旦被男上司盯上,她们将很难逃脱其魔掌;
最后是工作环境问题。由于工厂简陋,众多女工济济一堂,在密闭的车间劳作,很难不发生疾病。幕府时期,日本就存在肺结核病,因医学条件不允许,该病一直得不到解决。如今在通风透气不畅的工作场所,女工很容易患上这种顽疾,而一旦染上,她们很少有选择余地,不是被病魔吞噬,香消玉殒,就是被强行送回老家,在绝望中让年轻的心渐渐停止跳动。
女孩们跋山涉水,乘兴而来,带着"光荣与梦想",然而现实很残酷,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举目无亲,只有老老实实吃住在厂里,成为"包身工",她们除了短暂的休息和用餐外,其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劳作上,虽然很辛苦,但酬劳不高,还时常受到生命和人身安全的威胁,她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让青春消逝在工作中,而不少年轻女工甚至被病魔夺去了玉体,早早结束了人生。
辞职、罢工并不能奏效,企业主有的是办法
对于广大年轻女工来说,面对糟糕的工作环境,她们所能想到并做到的,除了辞职,就是罢工,而这些手段看似很有针对性,然而对于企业老板来说根本不顶事。
就女工辞职而言,由于"僧多粥少",供大于求,即便有不少女工辞职走人,依然有层出不穷的其他年轻女性前来应聘,年转换率往往大于或等于100%。据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职工事情》透露,1900年,"钟渊纺织"厂招来年轻女工4500人,等到年底的时候,女工仅剩千余人,不过该厂并不着急,很快又招来新女工4762人,比辞职不干的3500人还多出1262人,年转换率远远大于百分之一百。
就女工罢工而言,有资料表明,在1907年以前的十年间,纺织女工为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举行的罢工不下32次,年均3次左右。然而由于女工们统一住在工厂宿舍,加上公司管理森严,她们根本没办法走出厂外,以致于罢工往往进行几小时便草草收场,最长也不过2天,这样,她们的诉求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往往这个时候,她们中一些"文艺愤青"会奋笔疾书,将心中的不快化为诗歌,以抒发强烈的愤怒之情:"宿舍淹没,工厂烧毁/看门公霍乱病死/那真的大快人心……真想插翅飞出去,直到远方的陆地"。显然,与来时厂方甜言蜜语的宣传相比,糟糕的工作环境不能不令女工们"红颜一怒",而她们的正当诉求却又被视为儿戏,弃之如草芥,由是激愤之情越加溢于言表。
女性在当时社会上层眼里的形象通常是较为柔和的,既然如此,企业对待广大女工应该是人性化的,努力着眼于她们的现实诉求,而不是置之不理,甚或百般刁难。而事实上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早已决定了不可能从工人的利益视角出发,尽管招聘女工时的话语很能鼓舞人心,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女工们感觉受到欺骗时,她们自然要本能地进行反抗,而辞职和罢工也就成了别无选择的最好形式。
显然,辞职和罢工对于老道的资本家而言是苍白无力的,一来工作机会一票难求,女工可以选择辞职不干,但其他不明真相的人照样可以来弥补空缺;二来农村女工一踏进工厂,就等于成了"笼中之鸟",她们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宿舍和车间,鉴于此,她们的罢工很难得到外面响应,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于是怨愤、失望情绪便在她们即兴创作的歌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结语
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维新变革,由此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为了成功,明治政府可谓想尽了一切办法,动用了所有资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日本从此在亚洲独树一帜,在全球也遥遥领先。
然而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日本能够取得工业化的成功,除了政治精英的功劳,诸如广大女工在内的普通民众的付出也不容忽视,正是一批又一批青年女工的汗水和热血,甚而至于生命和尊严的牺牲,才换来了纺织业发展如火如荼,并在出口贸易中赚取大量外汇,为其他工业的发展做了有力铺垫。
这些涉世不深的农家少女,她们有自己的梦想,虽然因工作待遇和环境不尽人意而做出辞职和罢工的举动,但对于能为国家做点贡献,依然格外开心和自豪,她们以柔弱之躯干的比男性时间还要长,而报酬却远低于男工,即此而言,她们应该得到礼赞,受到尊重,与那段光辉岁月一样不朽,永远绽放出别样异彩。
工业化初期广大日本女工的境况如何?她们有着哪些难言之隐不可名状?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竟然将坚船利炮开到日本国门口,尤其是美国黑船耀武扬威,海军准将佩里甚至气势汹汹地要求幕府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如果不同意,就将动用武力。
在列强虎视眈眈下何去何从?一些先进的日本人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毫不犹豫地提出维新的口号,以期通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壮大国力,扬日本国威。
对于“殖产兴业”,就当时日本而言也就纺织业。只有搞好纺织业,并将其做大做强,才能逐步增加其他产业,从而让日本焕发出勃勃生机。
显然,纺织业属于细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女工。那么,广大女工从何而来,她们的生活境遇又是怎样?
纺织女工多从农村而来,她们的境况很惨当时,日本的农业人口80%生活在农村,纺织业的用工资源只能着眼于广大农村。
于是工厂经理及招聘者便不远百里、千里来到农村,他们鼓励农村女孩,声称为国家做贡献是无比光荣的事。年轻女孩大多未见世面,她们比较单纯,热衷于想象,能到城市上班感到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据记载,截至1911年,纺织业女工占到了该行业的86%,占所有行业工人的51%,40万8千名女工的数量,足可见女工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然而,女工们是非常辛苦的,她们不仅辛劳,往往还遭遇着其他的困扰。首先,工作时间长,每天13个小时的劳作够她们“柔弱的花朵”受的;其次,待遇低,不仅无法与同工种的男性相比,也比不过其他行业的男性工人;再次,不安全,主要体现在夜晚宿舍容易失火、个别男上司性骚扰以及工作场所通风透气差,一旦感染流行病肺结核,最终必死无疑。
女工们少不更事,又都离家遥远,她们每天睡得迟,起得早,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经常有人辞职,而年转换率通常是百分百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多女工都现出不满之意。据20世纪初“钟渊纺织”提供的资料,这个厂年头招来女工4500人,到年底仅剩下千余人,不过同期竟然有4700人乘兴而来,继续演绎着前任的故事。
但最终她们也还是要经历辞职或被辞职的命运。有资料显示,从1897年到1907年,纺织女工为了提高工作待遇及环境改善,十年间共举行了数十次罢工,然而遗憾的是,结果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少人甚而因此失去了工作。
女工们如同“笼中鸟”,每天吃住在工厂,她们虽然辛苦,各方面待遇却很差,安全也不到位,要是出了什么茬子,那可就倒了霉,她们用年轻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国家的强大,她们的精神值得载入历史,而正是她们的付出,才铸就了近代日本的辉煌,她们是不朽的玫瑰。
工业化初期广大日本女工的境况如何?她们有着哪些难言之隐不可名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有一部老电视剧,叫做《打工妹》,女主角陈小艺,男主角汤镇宗。
这个片子拍的非常好,真实反应了一批湖南打工妹,在广东乡下的一家香港血汗工厂的悲观离合。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女工们在流水线上工作,流水线上午或者下午只是各停2次,每次停10分钟。
所以,女工必须在一天4个时间段内内上厕所。不然流水线只要一开,人人争分夺秒,你根本就不可能离开岗位。你离开了岗位,整条流水线就得停下,不但工头会骂,工友也会骂。
所以,有的女工甚至将小便洒在裤子上。
女人的特殊时期,一些女工根本没有时间去更换卫生巾,血都把裤子染红了。
然而,她们的薪水其实非常低,一旦受伤或者生病没有任何保障,更有男工头调戏、引诱女工导致怀孕后不认账的事情。
在我们看来,这些女工简直就不像人了。
然而,其实最初日本女工也是如此。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大量搞廉价工厂,以低廉的劳动力争抢欧洲的商业市场。
比如生丝加工,日本逐步垄断了世界的市场。当时生丝主要产地就是中日,但中国没有工业改革,所以日本就崛起了。
在明治维新前期,日本工业有百分之三四十都是生丝加工,后逐步变为以生丝、丝织品、棉线、棉织品为主。
而这种行业男人是干不了的,也不需要力气,只需要重复和细心,所以全部都是乡下来城里的日本女工。
到了1911年的时候,在总计近80万人的工人队伍中,纺织行业就占47.5万人,其中纺织女工为40.8万人,足见女性在纺织业中所占的比重之大。
这些女工的环境,比上面提到的《打工妹》还要差的多。
因为打工妹的时代,女工的收入相对香港工人自然是非常少的,但相对内地工人来说并不低,相比湖南乡下种地来说,女工的收入就是极高了。
但日本女工的待遇非常差。
曾经有人公布过女工一周工作六天的食谱。可以看到,工厂提供的食谱中几乎没有什么肉类,吃的相当差,低于普通日本市民的水平。
根据调查,女工们平均每天工作是12个小时以上,有时候高达14个小时。
女工们每天下班后已经精疲力尽,回到鸟笼子一样的集体宿舍里,倒头就睡。
这种集体宿舍安全性非常差,一旦失火就会烧死几十甚至上百人。
唯一的休息日,因为工厂通常都在城郊,女工们多只是补觉。有些女工的结伴坐车去城市里面逛逛,但因为她们的大部分收入都要寄回家,所以几乎不能消费。
另外,社会对于这些乡下女工比较歧视,认为她们是社会底层,城里人会鄙视她们,看她们土气的打扮。
就工作上,也是如此。
与男工相比,女工们日均要比他们多工作两小时,而薪酬却没有他们高,在工种相同的情况下,所得的薪水只有其6成左右。
她们的工作非常枯燥,工作时间长,而且根本不能出错。
另外,众所周知纺织业有很多职业病,常见的是肺病 尤其是肺结核之内。
但工厂根本不管女工的死活,女工生病反而会被辞退,自生自灭。
日本女孩都比较柔弱,被种种压迫下,甚至被男工头调戏甚至性侵,也是不敢抵抗,多是以泪洗面的忍受。
当时日本全国纺织业总就业人数(包含衣服装饰制造业)大概为1,802,000人(一百八十多万人),全国总人口为66,434,000人(6千6百多万人),总就业人数为10,589,403千人(1千万人多一点)。
可见,日本初期的发展很多就是女工们支撑起来的。
工业化初期广大日本女工的境况如何?她们有着哪些难言之隐不可名状?
你自己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