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就是,吴蜀已经事实上退出了统一天下的竞争者行列,被人所灭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火烧连营前夕,吴蜀恶战,导致吴国实力损耗巨大。若不是火烧连营的计谋得逞,吴国几乎是无力回天了。即便是火烧连营后,吴国战胜了蜀国,吴国的损耗也是几十年都恢复不了的。北望中原已是转头成空了,因而吴主孙权,终日与酒为伴,醉生梦死。因为此时的东吴,也就是在混吃等死。
火烧连营后,蜀国国力损失大半,百年难复。蜀国已不存在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了,诸葛武侯对此也心知肚明。诸葛武侯北伐:
一是以攻代守,打乱魏国的军事节奏,让魏国被动应战,阻止魏国主动伐蜀。
二是以发动对外战争,来压制蜀国内部分歧。
三是诸葛武侯想赌一把。一旦魏国内乱,说不定蜀国能获得统一中原的机会。
总而言之,火烧连营之后,吴蜀两国,大势已去,都是在等着被灭,只有魏国才具有统一天下的资质。无奈何孟德公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天命归于司马氏,三家归晋。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夷陵之战的影响非常大。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当然又为关羽报仇的意思,不过主要还是为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
当时刘备虽然占领了四川,然而四川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有很大缺陷。
就经济上,四川虽比较富裕,农业产量较高,但毕竟是汉代,全省人口还不到100万。
根据四川的人口来看,蜀国最多可以出动约八九万军队,另外还有三四万民夫,用于军事作战。
然而敌人曹魏的人口在400万以上,可以出动三十多万军队。虽然还有东吴的牵制,但曹魏对付蜀国的军事至少可以在20万左右。
古代军事技术较为落后,人多人少还是很重要的。现在兵力还不到敌人一半,想要获得决定性胜利难度极大。
就军事上来说,荆州丢失以后,蜀国攻打曹魏就只能穿越川北攻击陕西。
然而,这一条都是山路,地形崎岖,有的地方还是栈道。这种地形过于复杂,蜀国大军一旦攻入陕西,如何能够把粮食稳定运输到前线就是大问题。
其实在没有铁路的时代,不要说汉代,哪怕是清代也无法维持运输问题。
所以,如果北伐去攻打曹魏,胜利可能性微乎其微。
曹魏以兵力优势只要在陕西坚持防御一段时间,蜀国大军就不战自溃了。
然而,如果蜀国控制荆州,可以通过长江将大军和粮食源源不断运到荆州。
而荆州的地形无论如何也比四川开阔的多,更适合蜀国发动攻势。
况且虽然蜀国只控制荆州一部,但荆州本来人口就多,至少也有五十万人口的增长,对蜀国有很大帮助。
可惜,夷陵之战最终惨败,导致蜀国一蹶不振。
不过,东吴实力由此增强,而且蜀国和吴国再也没有冲突,维持和平局面直到灭亡。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火烧连营,是指公元221年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刘备凭借刚刚称帝,蜀国士气大振,打算对东吴速战速决,而东吴主帅陆逊通过对双方实力的准确分析,以“拖”为守,双方僵持6个月,蜀军士气沮丧,军心涣散,陆逊趁机反攻刘备,一把大火烧光了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败,刘备抑郁而终。
夷陵之战蜀国究竟损失了多少一.兵力损失严重
刘备发蜀军精兵三万,连同沙摩柯的两万夷兵,总共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大将张飞遇刺,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马良死于乱军之中,杜路、刘宁也被迫投降东吴。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军事上是致命的打击。加之老将黄忠、马超病亡,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身,荆州派人才几乎全军覆没。
二、物资损失严重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在败退途中,大量的粮草物资被丢失,这对仅占一州之地的蜀国来说,是十分惨重的。
三、人心
蜀国内部一直分为三个派系,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荆州派是刘备入蜀前的人马,益州派是入蜀后归降刘备的原刘璋人马,而东洲派则是以马超为代表的汉中、西凉人马。原本汉中称王后,一直不服刘备的益州派人士,开始对益州在刘备统治下的未来有所憧憬,但襄樊之战失利,夷陵失利,这一憧憬也随之破灭,加之刘备已死,益州派系更是蠢蠢欲动,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伙同南蛮孟获造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吴国在夷陵之战中到底得到了什么一、三国中的地位
襄樊之战前,吴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而在夷陵之战后,蜀国大败,吴国成为实力上的老二。
二、安全性
夷陵之战前,吴国的最大威胁,不是魏国,而是盟友蜀国。因为在于魏国之间,有长江天险,魏国想要跨江南下,是及其不容易的。反观刘备,其野心一直是挺进中原,光复汉室(取代汉室),拿下汉中之后,益州北面的防御就算是稳妥了,既然一时无力与曹操争天下,刘备的目光自然会放到江东,这从刘备一直在荆州的问题上遮遮掩掩,四处钻空子能得到印证。
夷陵之战后,蜀国实力大损,对于吴国来说,来自长江上游的压力也就随之消失。
夷陵之战的胜利不仅使东吴巩固了优越的地缘条件,也打消了蜀汉对荆州的野心,而且巩固荆州尤其是江陵一带还使魏国对东吴的南侵变得困难重重,同时,此役的胜利使东吴君臣上下对既定国策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力更上一层楼,也为东吴政权此后几十年的延续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被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西南>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其实,夷陵之战才是三国格局最终确定的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蜀国最后的机动部队被歼灭,让他再也没有能力对魏国和吴国发动攻击。
所以,哪怕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后没有去世,继续在未来长期执掌蜀国政权,他应该也不会想着去攻打吴国了。
因为,荆州的丢失,已经让蜀国成为当时三个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小的一个,他在人口上本来对吴国已经处于劣势,再加上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国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兵力必须要选择防备吴国或者魏国的其中一个。
当然,蜀国和魏国之间从来就没有谈判的空间,而他和吴国之间曾经却有过非常好良好的合作记录。所以,经历了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和好吴国,联合对抗北方的魏国。所以我说,在夷陵之战之后,哪怕刘备没有去世,而是继续长期执掌蜀国政权,就算是再恨吴国也不会再和他爆发战争了!
对蜀国来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再次让他回归到连吴抗曹的国策中去了,对吴国其实也是如此。
吴国虽然趁关羽北伐的时候夺取了荆州,但其实吴国并不想和刘备彻底撕破脸。对吴国来说,蜀国何尝不是他对抗曹魏的重要屏障呢?
如果吴国和蜀国反目成仇,双方就得在边境线上布置大量军队,那他们在面对曹魏的时候就会极为被动了。相对蜀国,吴国形势更为凶险。蜀国统治中心在四川盆地,这里物产丰富,但是交通闭塞。在汉中之战之后,曹魏失去了南下攻打蜀国的基地,让蜀国在面对北方强敌的时候比吴国要安全的多。
而吴国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数千里长的长江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可能成为曹魏大军南下的渡口。所以,如果和蜀国关系紧张,吴国就不得不在北方和西方两地都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吴国内部还有山越人叛乱,三个国家中最先垮掉的肯定是吴国。
所以无论如何,吴国也希望能够和蜀国抛弃前嫌,继续维持友好的关系。此外,和蜀国结盟,不仅避免了在双方的边境上布置大量军队,蜀国也可以成为防备曹魏大军从西方而来的屏障。
想当初,秦国在兼并了巴蜀之后,就曾经多次从巴蜀地区顺流而下攻打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最后逼着楚国不断迁都躲避秦军的锋芒。所以,和蜀国恢复友好关系,让蜀国能够全心全意对抗北方的魏国也给吴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于是,夷陵之战之后,双方再次回归早期联合抗曹的基本国策。
从此,三国格局正式形成!
火烧连营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是什么?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的火烧连营就是刘备的夷陵之败,演义中描写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起倾国之兵征伐孙权,在猇亭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刘备精锐尽失。从此一病不起在白帝城病死。
此战之后对吴蜀两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对吴蜀两国都产生了那些影响,首先看一下吴国。
孙权阵营从来就不缺少对抗外敌的著名将领,历届最高军士长官都是优秀人物。可以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的都是这些人,从周瑜到陆逊孙吴经历了四任军事最高长官。其中尤以周瑜和陆逊最为出色,周瑜曾经在赤壁火烧战船打败曹操,使孙吴在江东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陆逊更是在周瑜之后击败刘备同样也是用了火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陆逊战胜刘备以后,孙吴政权再次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在荆州地区的统治达到了最佳状态。也让孙吴的战略防线推进到了长江对岸,这样的布局也是鲁肃当年为孙权规划的战略意图最重要的一部分。荆州的完全掌握也使孙权有了进一步争夺天下的战略纵深,背靠长江,有天下第一精锐的水军的支持,让孙权面对其余两家的战略防御游刃有余。同时孙权得到了荆州地区全境对他的国力增强有了更加促进的作用,江东地区在古代时候属于相对比较闭塞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相对欠发达。人口相对较少,孙吴综合国历还不是特别强大,得到了荆州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口,这直接影响到了孙吴以后国力的增强。
在战略方面孙权一直没有什么争夺天下的野心,可要是给他机会,他也不会放过。占领荆州之后,让孙吴的战略防御或者进攻都已经直面曹魏政权,这使孙吴在战略方面处于曹魏的军事威压,不得不加强了荆州的驻军来加强对曹魏的防御。孙吴的军队主力都是水军,在陆地上作战是弱项。所以他对于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从来都是防御为主,基本上很少主动进攻。随着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可以把军事防御的重点转移到长江对岸,自己可以在后方大搞基础建设,提高综合实力,以待伺机而动。这就是夷陵之战后对吴国的影响。
再来看一下此战之后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夷陵之败对蜀汉政权打击无疑是致命性的,这一战蜀汉精锐尽失,很对年轻后备将官阵亡,投降。直接影响到了蜀汉政权后续的发展。
刘备兵败逃回到了白帝城,一病不起。各路残兵败将陆续回撤,陆逊随后尾随而来。要不是演义中诸葛亮的八阵图阻拦,陆逊有可能一鼓作气攻进川中,那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陆逊要考虑的事情也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曹魏政权,他担心自己率领部队进川以后,曹魏来攻,自己来不及回援,那样的后果也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所以陆逊没有直接进攻蜀汉,而是追到了边境线就回撤了。这一战下来蜀汉政权的实力受到了致命打击,刘备一命呜呼。国内几乎已经没有可战之兵,各类年轻备用将官损失殆尽,致使以后蜀汉无人可用。这一战还损失了一个人,就是黄权,黄权是蜀中资深将领,在蜀中号召力极强。夷陵之战时黄权没有在刘备身边,等到他得到消息时,刘备已经败逃。自己带领一支孤军滞留在孙吴境内,有国难回,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了曹魏。黄权的投降直接打破蜀汉政权内部实力的平衡,也让诸葛亮在以后平衡内部势力大费脑筋。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进入到了诸葛亮时代。夷陵之战带来的后遗症才真正的爆发,荆州丢失从根本上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政权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从汉中荆州一同出兵的计划落空,失去了荆州的牵制,蜀汉政权的前途十分渺茫了。这一战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打击巨大,诸葛亮用尽余生之力也没有挽回这一战带来的损失。本来就积贫积弱的蜀汉政权要是没有诸葛亮的全力维系,恐怕早就被灭亡了。蜀中之地人口稀少,还总是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荆州一失,单靠川中之力是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政权争夺天下的。尤其是秦岭地区山路崎岖,道路不通,军粮给养很难输送。诸葛亮历次北伐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落败。所以秦岭地区真的不适合出兵打仗,可是没有了荆州的诸葛亮之有只一条路可以走。
其实刘备为什么非要征伐孙权,这里边还是有一个重要原因的,就是刘备的最初想法是通过长江出川的。荆州一失刘备出川的道路断绝,要是不夺回荆州,以后就没有机会争夺天下了。基于这个原因刘备才迫不及待的去征伐孙吴,导致自己大败而回,精锐尽失。为蜀汉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让诸葛亮自己收拾。要说刘备这次出征就是一次赌博,他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这一次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做这最后一击。没想到他的结果和大多是赌徒一样,输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还有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在蜀汉后期直接使姜维勾结羌人来攻击曹魏,致使外族可以通过庸凉地区直接进入到中原地区,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吧!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历史发展。更何况夷陵之战这么大的战役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