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提问者所指的蒙古全球扩张时期肯定是指蒙古13世纪“蒙古狂飙”的时代,先说观点:蒙古扩张时期并不能否定重骑兵的价值。尤其是在明、清时火器发展相对于欧洲落后的远东地区,人马俱重甲的重骑兵依然是野战的中坚力量,就比如说明末清初,后金(清)其中一项克敌制胜的武器就是“重骑兵突击”,这个在明、清和朝鲜史书中都一再提到过。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三十五》:而(女真兵)人马践踏逾越,且兵皆铁甲,马亦披甲,故弓箭不能伤,如非火器则不可制。《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熊王功罪》:最后一层仍用铁骑,人马皆重铠,俟火炮既发,突而出,张左右翼殊死战,人莫克当者,官兵不能支。《熊廷弼集·恭谢天恩疏》:该臣又见得奴贼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

所以,在“蒙古狂飙”后的时代,由于火器发展还不充分,重骑兵至少在远东战场还大行其道,据以上史料描述,后金甚至将重骑兵放在决胜时刻再杀出的主力兵种。还有明朝,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派重骑兵杀敌,就比如说万历援朝之战的稷山之战,明军面对持有大量火铳的倭军,就是用重骑兵突击,在野战中克敌致胜,所谓“虽倭贼之善炮,稷山之战,解总兵以铁骑蹂之,此其验矣”。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解生等伏兵于稷山之素沙坪,乘贼未及成列,纵骑突击之。贼披靡而走,死者甚多。又遣游击摆赛将二千骑追之,与四将合势追击,又破之。

具体到蒙古军西征期间,蒙古的部队里的重骑兵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冲击敌军的军阵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部分重骑兵据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记载大约占据了全部骑兵当中三成,所谓“摧坚陷阵,全籍前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而且据彭大雅记载,就蒙古骑兵在东方战场上作战时,骑射战术是放在次要地位,他们仍然偏好使用重骑兵突击的方式,冲垮敌阵最后全歼对手。当然,具体使用方式灵活多变,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用重骑兵直接突击,所谓“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与此同时,蒙古全军将敌军军阵包围,信号一出,全军出动撞击敌军军阵,打垮对手,“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这就是典型的冲击骑兵作战方式了。

第二、敌军的军力和精力大量消耗之时,趁机杀出,收割人头,“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如蒙古第一次西征的时候,哲别、速不台打击格鲁吉亚(当时称为谷儿只)军队,先让突厥和库尔德仆从军与格鲁吉亚人先打得两败俱伤,然后骑兵直接冲击,导致格鲁吉亚军被斩杀过半。

《多桑蒙古史·第一卷》:将抵梯弗利思,谷儿只军来御,阿忽失(仆从军统帅)军力战不利,多所损伤;而谷儿只军亦因以疲弱,蒙古军乘势继进,突击败之,斩杀过半。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重骑兵在装备上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还是要轻量化的,并非是完全的全铁甲具装,就比如说金国的铁浮屠“人被两铠”,马匹也被厚重铁札甲所包裹,这就是完全以牺牲机动性代价来补强防护性。

而蒙古重骑兵则有所不同,更讲究在防护力和机动性上的平衡,所以要在确保防护力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轻量化。从《多桑蒙古史》和《柏朗嘉宾蒙古纪行》推测:蒙古的轻骑兵应该人、马俱以皮甲护身;而重骑兵的大部分应该是士兵内有皮甲、外罩铁札甲,而马匹则采用皮甲。

《多桑蒙古史·卷一》:兵械最备者,并持一微曲之刀,头戴皮兜,身衣皮甲,甲上覆铁片。

根据《蒙鞑备录》记载蒙古军“悉是骑军”,再结合《多桑蒙古史》所叙述,上文的“兵械最备者”就是蒙古重骑兵了。蒙古重骑兵在装备上的相对轻量化再加上出征之时,有马数匹,可以轮流骑乘,也可以保持高度的机动性,这就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它也可以像轻骑兵一样追歼敌人。

《蒙鞑备录》: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疲。

高度机动性的蒙古轻重骑兵在蒙古军西征期间给东欧军队带来巨大的杀伤,东欧军队一旦败退,就会大量的被追击的蒙古骑兵杀死,逃跑路上真是惨不忍睹。如匈牙利军在败退的时候,大量的步兵在败退路上被杀,所谓“匈牙利军多死于道,积尸亘二日程”。

而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就比如说《古兵器大揭秘》,节目中将东欧军团说成了全身板甲的军队,这个就言过其实了。其实板甲的发明和应用得追溯到14世纪,怎么可能披挂在东欧军队的身上,事实证明东欧军队除了一些骑士拥有铠甲(品种可能是锁子甲、鳞甲之类的),大部分都是装备低劣、缺乏训练和防护的农民,在野战中根本无法对抗蒙古军队的降维打击。如里格尼志城之战,波兰军团不仅全是步兵,还“兵甲不完,士卒半身裸露”,装备、训练水平远低于蒙古军团。

《多桑蒙古史·第二卷》:夫以少量擐重甲之骑士,及无数半裸露之乡民,不知战术,不知服从,统率不能一致,恃此军队以抗久经战阵习知战术之蒙古轻骑,故每战必败。

顺便说一下,所谓蒙古重骑兵比例占到军队的四成,这个说法来源于西方史学家杜普伊的《武器与战争的演变》,此书的说法由于不是原始文献,故不作引用。经查证,很有可能将是这位作者看了《大金国志》之后,强行把女真军的轻重骑兵比例往蒙古军上套(不相信大家算一算),这个就失之于严谨了。

《大金国志·女真传》: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

所以,蒙古扩张时代并不代表着重骑兵的落幕,至少很长一段时间还在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引用文献:《黑鞑事略》、《蒙鞑备录》、《多桑蒙古史》、《柏朗嘉宾蒙古纪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熊廷弼集》、《明史纪事本末》、《建州闻见录》、《大金国志》、《武器与战争的演变》

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有用了。

很多人认为蒙古人西征期间,欧洲都是穿着板甲的骑士。而蒙古人则是没有衣甲的轻骑兵,其实恰好相反。

实际上,西征的蒙古骑兵军团中,至少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多是重骑兵。

自然,这种重骑兵的定义同欧洲有一定的不同,并不是板甲骑兵。

确实,蒙古骑兵最初几乎都是轻骑兵,多穿着皮甲或者没有衣甲。

不过,大家也不要小看皮甲。生活在北方接触过牧区的朋友,就知道硬皮的厉害,是非常坚固的,普通弓箭难以射穿,对于冷兵器肉搏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自然,皮甲没有金属铠甲这么好,但造价很低,不过制作起来也挺复杂。

到了蒙古人吞掉金国大部分以后,获得了很多的资源和工匠,金属铠甲已经算不了什么。

随后蒙古人开始大量装备金属铠甲,常见的是札甲。它是用许多长方形甲片(材质包括铁片、革片或青铜片)排起而成盔甲。

另外就是相对轻便的锁子甲,也是很强的。

蒙古人的重骑兵以札甲为主,防御力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一流的。

相反,当年欧洲的骑士们也没有板甲,主要装备锁子甲而已,并不明显强于蒙古人。

蒙古人的万人队至少装备1个千人队的重骑兵,有时候可能高达4个千人队。在实际作战中,蒙古人绝对不是只靠轻骑兵骑射来打垮敌人,而是配合重骑兵的近距离冲击和肉搏,兴成整体战术。

弓箭没有强到可以全歼一支军团的地步,况且蒙古的敌人很多装甲不错,弓箭对他们的杀伤力还是有限的。

欧洲的板甲骑兵,其实是14世纪才出现的,同时内里也穿有链甲和(或)皮革软甲加强防护,然而并没有大量装备。从15世纪开始,板甲骑兵才大规模的出现。而蒙古人西征是13世纪的事情,是板甲骑兵大规模出现的200年前。

而且,当时蒙古西征时,能够一次性出兵数万骑兵的欧洲国家,绝对凤毛菱角,根本不是蒙古军团的对手。

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当然有用,而且这种类型的重骑兵还是蒙古军团的主力部队。

在蒙古征服花剌子模、西辽、西夏和金国时,都曾见识过具装重骑的威力。在大昌原一战,金军以忠孝军四百骑破蒙古八千众。

卫州之战,金军以忠孝军解了卫州之围。

倒回谷之战,金“以陈和尚忠孝军一千, 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 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而蒙古方面“丧万余人及马数万匹”,可谓大败。

自此之后,蒙古人开始将俘获来的具装装备到自己的骑兵上,还给每一个重骑兵配备了3-5匹马,以保持蒙古铁骑的高机动性。

在窝阔台灭金的过程中,南宋方面接触到了蒙古人的军事,当时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这样写到: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时俱撞。”

这恰好应证了蒙古人非常善于使用重骑兵来搞冲击战术。

不管此后是征讨东欧还是踏平西亚,蒙古人一直都是倚仗铁甲中期的威力。在同波兰人决战的时候,蒙古先以骑射和假败退诱敌,随后用重骑兵来回反复的冲击波兰联军,直到最后几乎全歼敌人。

在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作战时,烈兀首派怯的不花率领轻重骑兵阿拔斯哈里发穆斯台绥木的7万大军开战,直接将阿拔斯冲的再也不敢野战。

可见蒙古征服世界的时候,铁甲重骑仍是陆战的王道。

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事实上,在13世纪蒙古人崛起的时代,无论是西夏女真人的东方重甲骑兵,还是东欧的波兰螺丝高加索等重甲骑兵,最终都败于蒙古人的轻骑兵之下。

蒙古马身材矮小,但是却善于奔跑,适应能力特别强。而且蒙古人的轻骑兵有着非常轻便灵活的战术,他们往往是第一轮开始使用标枪,远程投射,然后用弓箭进行射击,然后用长枪或者蒙古刀近战,而一旦遇到不利情况,能够快速撤退,但敌人的是进攻势头稍减,蒙古人就又能够重复的发动攻击。

蒙古人的轻骑兵更加机动灵活

在蒙古人的这种攻势之下,西夏的铁鹞子,女真人的铁浮屠以及东欧的重骑兵,都很难有直接的攻击目标,这让他们的重甲骑兵冲击和速度优势无法得到发挥。而重甲骑兵往往只能向前进攻,左右迂回的能力特别差,这就给了蒙古人从两翼进攻重甲骑兵的机会,而往往就是重甲骑兵,打不到蒙古骑兵,而等到重甲骑兵精疲力竭之际,蒙古人却反过来进行冲杀,结果造成了女真人西夏人以东欧重甲骑兵在战场上往往会受到蒙古人的毁灭性打击。

同时,无论是西夏女真还是东欧的轻骑兵,又没有蒙古的轻骑兵装备优良和灵活的作战水平。所以在面对蒙古军团时,都无一例外是败者。

蒙古人大败欧洲重骑兵

但是这样的前提是蒙古军团优异的组织能力,以及以成吉思汗为首的黄金家族的领导力,蒙古军人早期的悍不畏死的战斗能力,相结合而爆发出来的综合战斗力。而在蒙古人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汉族的攻城技术,比如攻城车、抛石机以及回回炮等技术兵器的应用。也增加了蒙古人的总体战斗力,

后来蒙古的黄金家族分崩离析,蒙古各封建领主各自为战,分裂和独立成为主题,而且富裕起来的蒙古贵族再也不想,也没有勇气到沙场上去奋勇拼杀,他们的骑兵水平直线下降。曾经的蒙古轻骑兵水平空前绝后了。

但这并不是说重骑兵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无论是欧洲、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后来明朝、满清都仍旧由重装骑兵的存在,而直到坦克作为装甲突击力量普及以来,重装骑兵才正式的退出舞台。

冲击德国坦克的波兰骑兵成为了重骑兵的绝唱

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感谢邀请。

一定有用。轻装骑兵和重装骑兵各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在冷兵器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

蒙古全球扩张时期,像铁鹞子、铁浮屠那样的重装骑兵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没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