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皇位之争,几百年来热度不减,至今还有人在讨论该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兴趣,皆因朱元璋传位合理性、继承人继位正当性问题没有明确,“法理”、“情理”相互纠缠交织所致。
一、从“法理”层面看,朱允炆继位具有正当性,但不具唯一性。
按照宗法制度规定,朱允炆属于“大宗”,朱棣属于“小宗”,出身“大宗”的朱允炆继承大统天经地义,“小宗”朱棣不得问津、不容置喙。再就是按照礼制要求,父皇做出的制度安排,作为君臣关系的“臣”,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子”的朱棣,理应无条件遵从,这是本分。
二、从“情理”层面看,朱棣存不臣之心有一定合理性,但有违道德和规矩。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继位皇太孙时,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嫡出的哥哥,可是天不假年,几年以后朱棣的两个哥哥先后死去,作为第四子的朱棣虽非法理意义上的长子,但实质上却是现实生活中老大,按照“父死子继”的“法理”观念,作为实质上是长子的朱棣在朱元璋驾崩以后接续朱家大统是具有正当性的。从“情理”层面而言,在皇位皇权这个巨大诱惑和虚荣心面前,普通人都会心生涟漪、引发非分之想,更何况是极具政治野心的朱棣呢?
综上所述,朱元璋死后出现的叔侄争夺皇位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倘若朱元璋死后制度安排更合理一些,朱允炆削藩步子再沉稳一些,朱棣再守规矩一点,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但从实用历史观来看,朱棣造反取代朱允炆未必不是好事!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建文帝有什么错?
听说过什么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不要说建文帝并没有什么大错,就算有了错误,在古人看来也不能杀掉他。
因为这是弑君,是古代比通奸乱伦更严重的罪行,要诛九族的。
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他消灭地方大封宗室藩王,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还有利于国家。
因为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假以时日岂不是又是一个个藩镇节度使。
只要这些人存在,国家就很可能出现内战,导致全面的混乱。
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也必须消灭这些藩王。
事实上,朱棣推翻建文帝以后,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把自己的兄弟们那些藩王基本都搞掉了,不是杀掉就是流放,杜绝了这个隐患。
后来的大明藩王只是有钱而已,权力不足,更谈不上有军队。
建文帝的失败之处,主要是手下没有能够和叔叔朱棣抗衡的大将。他信任的李景隆不但是草包,而是还不忠心。
双方大军在白沟河决战时,李景隆因自己的指挥部遭到袭击,竟然丢下部队逃走,导致大军全线崩溃,投降的就有10多万人。
朱棣大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竟然主动开金川门投降。
而建文帝自己太年轻,又不懂军事,所以最终就完蛋了。
原则上,根据古代的道德观念,建文帝让叔叔朱棣去死,朱棣应该遵命,因为虽然是叔侄但地位上是君臣。
而朱棣却起兵反叛,害死建文帝,是不可容忍的大罪。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对于诸侯分封制,秦始皇有一句精典的评价:天下共苦战乱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诸侯国并立,是天下战乱不休的根本原因;王侯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相互攻伐。
朱元璋雄才大略,但是略有自卑,他担心别人夺了他的江山,因此他恢复了分封制。在朱元璋内心里,他是这样想的:朱氏诸子镇守边疆,手握重兵,如果皇帝被奸臣弑杀,那么朱氏诸王可以起兵勤王,再立大明江山。朱元璋分封诸子,目的有二:其一、将边疆重兵交给朱氏子孙;其二、确保朝廷被奸臣灭后,有其它力量再建大明。
建文帝是朱元璋一手扶上马的,他是大明皇位的正统。跟任何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一样,建文帝也要削藩。异姓诸侯不可靠,同姓诸侯更不可靠,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皆是同姓诸侯之乱。汉文帝至汉武帝三代帝王,始终致力于削藩,对于割据政权,还是及早消灭为好。建文帝削藩是为了国家安定,是正道。朱棣造反成功后,他同样推行削藩政策。
帝王之家的很多事情,不在于对与错,而在于成与败!朱棣造反虽错,但他成功了,成功了就意味着他有发言权!朱棣对外宣称,他没有造反,他只是清君侧,结果建文帝自焚了,为了大明江山稳固,他才登基为帝的。当了皇帝后的朱棣也着手削藩,只不过他手段狠辣,政治经验丰富,他削藩成功了,确保了皇位在他这一支流传。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导语:
朱允炆是天子,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棣是藩王,是朱元璋庶出后来改嫡出的儿子。所以说两者在正统角度上,是不具备比较性的。
为什么方孝孺、铁铉这些忠臣义士们,宁可满门抄斩,也要保朱允炆?其实就是因为朱允炆是正统,属于合法继承人。而朱棣是偏枝,是没有合法性的继承人。
而且朱棣是通过暴力手段,强行将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下来,自己做了皇帝的。当时是太平盛世,朱棣这么做其实是触犯了众怒,唯一不生气的,只有他那些藩王兄弟们罢了。
01本是太平盛世,朱棣祸乱天下只为一己私利。朱元璋虽然没怎么读过书,根基很差。可是悟性非常高,后期又请来了刘伯温、李善长这些一流博导作为老师,所以治理国家的水平那是相当高的。
但是他也嫉恶如仇,杀贪官就像捏蚂蚁一样,非常轻松就解决了问题。所以说朱元璋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老百姓日子是非常好过的。
丙子,燕兵陷蓟州,马宣战死。己卯,燕兵陷居庸关。甲申,陷怀来,宋忠、俞瑱被执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师。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属籍。---《明史》
洪武年间,从一穷二白,逐渐恢复了农业大国的气势。朱允炆接手的时候,天下依旧太平,百姓日子依旧蒸蒸日上。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发动了对中央朝廷的战争,这会被老百姓们怎么看呢?人家日子过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 如果皇帝是个荒淫无道、滥杀无辜的主,那倒也罢了,好歹算是为民除害。可小皇帝朱允炆压根就 不是这么一个人。他还算是一个正常的皇帝,立志于削藩,将国力提升。
- 而朱棣是为什么造反的呢?答案太简单了,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为了个人利益,居然要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拖进战火之中,这样的人名声怎么可能好呢?
- 朱棣是藩王出身,本身虽然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朱元璋没有选择他。从正统角度来说,朱棣的确就是谋反,而且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反。
削藩所针对的是各路诸侯王,但是受益的大明王朝。而反对削藩,针对的是大明王朝,受益的是各路诸侯王。由此可见,朱棣的私心操纵了这一场在太平盛世发动的战争,实在不应该。
02朱棣滥杀无辜,诛灭忠臣满门。朱允炆跟他老爸朱标一样,是一个十分厚道的人。没听说他杀过哪些功臣,反倒是功臣一个个背叛了他,只能说朱允炆的气场不足,完全震慑不住局面。
可是朱棣的手段就太毒辣了,他的确镇得住场面,跟他老爸一样,是一个十分懂得权谋之人。但是他也跟他老爸一样,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明史》
当年朱棣南下的时候,在济南遭到了铁铉的强烈反击,多次败北于济南城下。这使得朱棣一度放弃了南征夺取天下的打算。
- 可问题是朱棣后来直接绕道前往南京,压根就不理睬济南了。等到打下了南京以后,登基称帝,随后他再回过头来收拾铁铉。
- 这个时候的铁铉守着一座孤城,压根就没有机会翻盘,最终被朱棣抓获。朱棣将铁铉施以磔刑,所谓磔刑,也就是割肉离骨,最后一刀再割喉。这种惨烈的刑罚,实在是惨无人道。
- 铁铉全家也都被诛杀,女眷全都充入教坊,世代为娼。此外,诸如黄子澄、齐泰这些忠于朱允炆的大臣,全都没有一个幸免,死法非常残忍,女眷的下场更是惨不忍睹。
朱棣杀人的手段,简直比朱元璋还要残忍。很难想象他是多么痛恨这些支持朱允炆的大臣,可能是因为造反后心里后怕,所以才想要斩草除根。
除了忠臣被屠戮,朱棣还曾经诛杀了数千宫女宦官。原因很简单,他喜欢的一个妃子病死了,被查出来跟另外一个妃子有关系。所以朱棣本着株连的原则,将宫中的宫女太监几乎是杀了个精光,可怕手段,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皇帝,谁会有好感呢?
03建文帝朱允炆当然也是有错的,他没有治国能力。朱允炆年纪太小,从小又没有得到什么培训,所以他当皇帝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身边的大臣,都是纸上谈兵的文人,这着实让朱允炆有些摸不着北。
在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的历程。其实削藩本身是没错的,关键是,黄子澄这些人难道没有读过西汉的历史?汉景帝削藩的下场是怎样的?汉武帝削藩的手段难道他们没有学会?
推恩令是削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合理的手段。可是黄子澄他们视而不见,非要使用最暴力的方法来削藩。
你看看你们的皇帝朱允炆是个暴力的皇帝吗?显然不是,他甚至在战场上,下令不准他们伤害到他的四叔朱棣,人家来要你的命,你还不准保护你的人杀了他,这皇帝当的真有趣。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乙丑,吴杰、平安邀击燕兵于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丁丑,享太庙,告东昌捷。复齐泰、黄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败燕兵于夹河,斩其将谭渊。再战不利,都指挥庄得、楚智等力战死。壬午,复战,败绩,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贬齐泰、黄子澄、谕燕罢兵。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及燕战于藁城,败绩,还保真定。---《明史》
所以朱允炆压根就不是暴力削藩的料子,采取推恩令或许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可惜的是,朱允炆和黄子澄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结果酿成了大祸。
此外,在整军备战方面,朱允炆也丝毫没有经验。他手里纵然有强大的中央军,却依旧不是久经战阵的朱棣的对手。最终的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结:人们谅解朱允炆是因为他只是无能,不是无德。为什么很多人讨厌朱棣呢?因为朱棣这个人是有才无德之人,所以大家很讨厌。看看铁铉、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女眷,被朱棣施加了怎样的刑罚,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朱棣了。
而朱允炆虽然失败了,却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多了。
-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择并且打算培养的继承人,属于正统继承人,这是任何一个藩王的地位都无法比拟的,结果却丢了天下,让人觉得可惜。
- 其次朱允炆好歹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他延续了朱元璋、朱标爱民如子的风范,对大臣们也比较仁慈,如果长期治国,可能会打造一个盛世。
- 再者朱允炆的天下是被朱棣以暴力夺走的。文明被暴力摧残在我们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宋被元灭了,明被清灭了,都会让人感到有些难过。
毕竟朱允炆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而朱棣不仅造反,而且滥杀无辜,对功臣家眷处以各种恶行的刑罚,完全没有帝王风度,自然是要受到众人唾弃的。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建文帝是没有错的,自古以来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另外建文帝虽然削藩太过着急致使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但建文帝身边的臣子也并非佞臣只不过也是为了大明基业而已。可以说建文帝削藩没有错,朱棣为了自保发动靖难之役也没有错,错在削藩的方法。
其实朱棣能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埋下了伏笔,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让朱允炆稳固皇权大肆处死功臣良将致使建文帝无将可用,另外朱元璋为防止朝中臣子有不轨之心,让诸位藩王可以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又立下皇帝可以在必要之时进行削藩。朱元璋一系列的政令直接让帝王与藩王之间各自都有理由去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如建文帝削藩,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靖难。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削藩太过着急,直接把众位藩王贬为庶民,这样对于藩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事情。虽然古代藩王也知道君臣之道,可建文帝此举未免太不仅人情。然后把众位藩王看作敌我关系,藩王虽拥有威胁建文帝皇权的危险可毕竟与朱允炆是一个宗族,建文帝进行削藩之时直接把众位藩王看作成为敌人,甚至几位藩王以死明知,朱棣为了自保和明朝社稷也会遵从朱元璋所立下规定进京靖难。最后就是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多次可以直接削藩成功,可为了自己的名声放弃了大好机会。
建文帝削藩按照帝王的治国理念是没有错的,藩王各自拥兵一方镇守明朝边境,不论如何是对朝廷的一种威胁。再则建文帝是朱元璋合法继承人,毕竟朱元璋沿用有嫡立嫡的方法立后世之君,对于百姓而言也是不希望帝王与藩王之间进行内战,百姓需要的是安定,可藩王手中实力始终是安定潜在的威胁,所以说建文帝削藩是没有错的。
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其实也并无过错,倘若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削藩成功,朱棣和众位藩王没有权利势必会形成权臣当道的局面,对于明朝江山社稷和百姓而言也没有任何好处。朱棣登基为帝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致使后来的藩王没有威胁皇权的实力,可后来的宦官当道和文官集团做大同样对百姓没有任何好处。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削藩是没错的,朱棣造反就是错,显然是站在皇权的一面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朱棣不发动靖难之役同样是至明朝社稷和天子百姓与不顾。
总而言之在面对削藩的问题上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考虑全面,应该以推恩令的方式进行削藩,在削藩的同时不能直接将藩王扼杀在摇篮之中,也不能让藩王手中毫无实力否则又要出现权臣当道的局面,只能让藩王与权臣之间达到一种互相平衡之势才能使王朝基业得以稳固。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帝是没错的,朱棣造反是错的?
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正统皇帝,而朱棣是造反取得的皇位,从法理上讲,朱棣就不算是正统的继承人。
而且这个自古就有定论了,我们知道朱棣的庙号是明成祖,这个只是后来改的,原来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到了他后代,嘉靖皇帝的时候迫于文官集团的要求,所以最终改为了明成祖。
而且朱允炆的削藩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要实行的。可是虽然策略是好的,但是执行却是不到位了,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上表现的太过激进,丝毫没有人情味,连他自己的亲叔叔在一年内都逼死了好几个,这让当时在外的藩王谁不心惊胆战。
而且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时期所封,而建文帝继位后,丝毫不顾这些叔伯的感受,逮到机会就是一撸到底,就算是再没有脾气的人也会有三分火气。
说直白了就是朱允炆太过年轻,一是没有足够的执政经验,没有足够的执政经验就意味着难以协调好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力量对比,难以调和各方的矛盾。二是太过依赖文官集团了,文官集团除了一张嘴皮子能说会道,说的好听是有大局观,可是真正需要执行方案的时候,谁会做,谁又能够做的好,空有一身知识却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所以再朱棣拉起靖难,清君侧的时候,这些文官集团有过什么实质性的策略吗,又有什么好的反制有段吗,最后把建文帝自己的天下搭进去了,而这些文官又有几个好下场的。那个不是被诛了九族,方孝孺更是被诛了十族,这有什么意义,你一人找死,连带着整个家族都要死,这样的人对社会会有用,对家庭会有用?
明朝就是一个畸形的社会,一方面高喊着仁义道德,一方面自己极尽败坏风气,而且被人发现后,又不择手段的掩盖自己的劣迹。在这样的明朝文官的教育下,明朝的皇帝也一个个的都是奇葩。
这个问题的对错早已有了定论,但是就算是朱棣错了又如何,皇位还是在朱棣着一脉继续流传下去,直至明朝灭王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