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还是故步自封,不重视。
清缅战争一共是4次,其中第1次是短促的边界战争,但第2次开始就是规模较大的两国正规军直接冲突了。
从第2次开始,清军发现缅甸兵装备少量新式火枪,燧发枪。
当时英国和法国已经开始同缅甸进行贸易和其他接触。
尤其英国大体控制了缅甸的邻国印度,东印度公司和缅甸的接触较多。
而东印度公司比较赚钱的生意之一,就是军火贸易。
所以,缅甸从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他人手中购买了一些燧发枪。
实战中,缅甸人发现燧发枪有很多优势,特别适合缅甸这种半军半民的军队。
因为军队编组起来,很多是老百姓,并非职业军人,需要能够迅速训练成熟的武器。
而弓箭手的训练难度大,往往需要3年以上时间,燧发枪只需要训练3个月就可以作战了。
早期的火绳枪射速非常慢,一般是一到二分钟一发,而且火绳很容易受到缅甸潮湿天气影响,而击发失败率很高,只能用于单纯的防御。
燧发枪则要强的多,优秀射手可以达到1分钟2发的射速,击发成功率高得多,枪支更为轻便,不需要再额外携带火绳。
燧发枪手可以用于战术进攻,火枪射程超过弓箭,具有很强的战术意义。
如果缅甸军队是在防御,那么燧发枪就更为厉害。
所以,第2次清缅战争期间,清军4000余兵出关攻击,很快遭遇缅甸兵。
防御缅甸军队有一些燧发枪,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清兵。结果双方交战四日,互有死伤。但清兵伤亡较大,首先感觉挺不住,急忙求援。提督李时升拨宛顶兵700名赴援。但清兵战况依然不利,缅兵树立营栅,逐渐逼近清兵大营。二十三日起,清兵坚壁不出。
此次清军在缅甸人的燧发枪上吃亏不少,但并没有仿造的意思。
其实,别说乾隆时期,早在康熙时代清军就在雅克萨吃过燧发枪的大亏。
然而,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仍然是清一色火绳枪,燧发枪屈指可数。
为什么会这样?
两个原因:
其一,不重视。
雅克萨和清缅都算是满清获胜。
皇帝对于死几个士兵不关心,反正能打赢就行,什么弓箭、什么燧发枪,皇上并不关心。
既然皇上不关心,下面又何必积极。
况且大量制造燧发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涉及到整个国家军工系统的调整。
其二,没有民用市场。
满清不允许老百姓使用火枪,控制的非常严格。
而欧洲的火器并不是仅仅军队使用,民间也有大量火器。
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罗杰万帕只是一个意大利普通牧童,他就设法搞到一支火枪,反复的练习,达到很高的水平。
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里面,英国民间的枪支也是众多,后来他们遇到狼灾,就是依靠大量火枪才杀出血路。
由于民间大量使用,自然会推进火枪的进步。只要有人能够发明更好的火枪,就会大大赚钱。
然而,满清怕老百姓用火枪造反,因为火枪非常容易训练,是平民造反最好的武器。
所以,满清民间也不允许用火枪,没法发展。
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缅甸在明代的时候很长时间在名义上也属于大明领土。
嘉靖朝后期,明朝开始衰落,缅甸摆脱了大明的控制,慢慢"强大"起来,但万历时期,明朝军队也曾奋起余勇,挫败了莽应里的东吁王朝对云南的进犯,还收复缅北故地。
1762年(乾隆年间)开始,缅甸的贡榜王朝多次侵入云南,骚扰劫掠边民。一向好大喜功的乾隆一开始并不愿意理睬缅甸,主要还是因为路途遥远,不想兴师动众,怕花钱。
后来边关多次告急,汉人大臣也数次向乾隆上奏折,说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乾隆这才硬着头皮出兵。
起初狂妄自大的乾隆以为小小的缅甸不值一提,大清只要出兵肯定会一战定乾坤,让其乖乖求饶。
谁知交手之后,才知道缅甸太厉害了,云南总督刘藻带领装备精良的数万绿营兵迎战缅军,被几千缅军打得落花流水。
此后七年间,乾隆四次下令进攻缅甸,四次更换主帅,其中三个身亡一个撤职,(总督刘藻欺君谎报军情畏罪自杀、总督杨应琚因为吃败仗被朝廷处死、总督杨宁兵败被免职、总督明瑞重伤身亡。)都铩羽而归。
我们都知道满清军队战斗力爆棚,满清骑兵所向无敌,满清入关后,十几倍于自己的汉人武装都被无情碾压,扬州、嘉定之战,清兵何等的威风,为什么时间仅仅过去一百来年,满清军队就成了纸老虎,连弹丸之地的缅甸也打不过了?
究其原因,除了清廷治军无法,八旗军贪图享乐、腐败没落外,大清武器装备落后也是主要因素。
缅甸军队的火器技术远高于中国,而且他们普遍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燧发枪,善于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伏击满洲的骑兵。
什么是燧发枪?燧发枪是法国人马汉发明的。1547年,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这个法国小伙,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之所以叫燧发枪,是因为该枪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取掉了发条钢轮,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这样在射击时,只要扣引扳机,就会在在弹簧的作用下,把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迸发火花,引燃火药击发。
燧发枪的诞生,不仅加快了射击过程,也提高了发火率,还提高了射击精度。
燧发枪一经问世,立刻受到欧洲各国重视,不久欧洲军队就全部装备了燧发枪,风行欧洲长达两个世纪,直到新武器诞生。
缅甸军队当时已经拥有了先进的燧发枪,他们经常埋伏在树林中用火枪伏击清军,让清军损兵折将。
中缅之战,历时数年,耗费白银900多万两,也没有能让缅甸屈服。
此战结束后,参战将领纷纷意识到武器的不足,纷纷向乾隆上书,要求朝廷采取措施,改变军队武器落后的现状,可是乾隆都置之不理,把将士的奏折束之高阁。
如果乾隆痛定思痛,重视将士的建议,下决心进行武器研发或者引进西方火器,对军队装备进行升级换代,大清也至于在日后跟列强的较量中就不会那么被动,被打得那么惨;而满清王朝兴许还可以多统治华夏几年,不至于那么快就丢失了政权。
乾隆为什么会这样窝囊,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呢?1、 骄傲自大、故步自封。
想想八旗骑兵是何等的威武,何等的战无不胜,跟大明百万军队交手,大胜;大顺王朝,赶跑了;跟蒙古骑兵交手,也赢了;跟沙俄探险家交手,也"完胜"了;跟准噶尔交手,还是胜利了。总之,清兵是战无不胜,没有对手,凭什么向小小的缅甸学习?
2、 胸无大志、贪图安逸。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整日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打造盛世,吹嘘自己圣明和大清强大上。
中缅之战明明是大清遭受重创,却对全国人民说大清胜利了,朝廷上下陶醉在胜利喜悦中。
如果这时候学习缅甸军队的长处,改进兵器,普及火器,积极图强,那么乾隆对人民撒下的弥天大谎不是就穿帮了吗?满清的宣传部门该如何自圆其说,多么有损乾隆的英明伟大形象。
再说,缅甸一个蛮夷小国,太微不足道,骚扰边民还行,但小泥鳅翻不起大浪,影响不到乾隆的皇位,无非就是点瘴疠之地,哪怕都给他们也无所谓。
3、 漠视生命。
在乾隆看来,大清有的是人。燧发枪再厉害,经不起人海战术,大不了多死几个人。反正大清人多,最不缺的就是人,可以前仆后继,皇帝对于死几个士兵不关心,反正能打赢战争就行,什么弓箭或是燧发枪,皇上只关心打造盛世,别的没啥好关心。
乾隆是一国之君,人家一点都不急。
皇帝老儿都不着急,别人着急管什么用?
4、 影响国家稳定。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火枪当时哪怕工艺再复杂,也并非不能国产化,但之后呢?就会造成技术外传,一旦该武器被民间狂悖之徒获得,整天给朝廷惹事,不仅地方上增加犯罪率,还加大了刁民暴力抗法的几率。
更可怕的是,一旦该武器一旦流入反动分手中,他们就会铤而走险,拥戴什么朱三太子,组建反清武装,影响到江山社稷。
在诸位看来,武器可以强大国防,抵御外敌。可是在乾隆看来,武器是双刃剑,也能武装坏人。所以,什么燧发枪,还是省了吧!
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有人将燧发枪的发明,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它的确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不过,燧发枪从发明到完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并非从一出现就那么“神奇”。当然,就这个问题而言,清缅战争中,真正影响双方胜负的原因,更不就不是什么燧发枪。
清缅战争中,清军为什么会失利呢?在这里,我使用了“失利”而不是“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尽管清军糜耗颇多,在缅甸损兵折将,最后乾隆还是将其视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换句话讲,在史学研究中,几乎人人尽知清军在缅甸的失利,尽管乾隆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清缅战争的爆发,始于缅甸对清朝边境的侵扰。战争初期,清军的反击显然是正义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乾隆皇帝,还是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一局部摩擦。
乾隆三十年时,乾隆便命总督刘藻发出了指令:“穷力追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檄肃清。”从此可以看出,乾隆当时的姿态颇高。此后,他又在谕旨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思我大清国全盛之时,何事不可为?……且我国家正当全盛之时,何有此区区缅甸而不加翦灭乎?”显然,在乾隆看来,自己正处于全盛时期,这悬殊的国力,便足以完胜缅甸。大家都很清楚,两军交战,最怕的就是这种骄狂轻敌的心态。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乾隆,在这一点上已经落了下风。
更为重要的是,乾隆稳坐北京城,前线统帅的战报并不属实。在整个清缅战争期间,乾隆收到的往往都是“战果”。可实际上,清军在前线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胜利,且因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劣势。
当然,说得再直接些,乾隆中期开始,清王朝看似“全盛”,实质上却已处在了由盛转衰的尴尬局面。清缅战争中,清军未能乾隆所愿获得全胜,与此有着重要关系。
清军为何不大力发展燧发枪呢?这一问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承袭前文而来的:乾隆好大喜功,目空一切,根本就不知道缅甸手里的武器倒底什么样、究竟有着怎样的杀伤力。
当然,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清军的失败,跟缅甸的燧发枪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联。
正如开篇所讲的,燧发枪虽然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的发明之一,但终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清缅战争时期的燧发枪,虽然先进,倒也没有显现出什么压倒性的优势。
讲到这里,我们必然要解释下什么是“燧发枪”了:燧发枪又名燧石枪或燧火枪,是利用燧石片代替铁片做点火器的一种枪械。由于燧石比铁片更为耐磨、更为坚硬,这种枪械的使用寿命更长,也更为稳定。
当然,也有人总结过它的优势——射速快、口径小、枪身短、重量轻、后坐力小。
不过,这种优势终究是相对的,也是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而最终实现取代火绳枪的。
在使用时,燧发枪的填弹方式,依旧是枪口填弹,需要像火绳枪一样将枪管竖起填入火药,再放入铅弹。这个步骤,起初是省略不了的。
因此,就这一问题而言,当时的燧发枪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先进,并非清缅战争中清军失利的主要原因,而乾隆既不知道、也不会屑于像缅甸学习。
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1762年,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乾隆皇帝下令对缅军展开反击,清缅战争由此打响。这场战争打了7年多,最终双方前线将领自行决定停战议和。一直到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主动派出使节奉表纳贡,这场战争才算真正意义上了结。
尽管这场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胜利告终,但实际上清朝却在此战中损失了大量兵员,平白耗费了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
那么,清朝为什么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呢?
(乾隆皇帝剧照)
当时的缅甸,并非是今日的缅甸。在建立贡榜王朝之后,缅甸慢慢成为了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依仗着强大的军力,缅甸开始派出小股部队进入清朝,并向清朝管辖的内地土司强行征收“花马礼”。尽管有一些不愿屈服的土司,向云南官府请求帮助。但当时乾隆忙于准噶尔的战事,对于南方的事情没有过多理会。云南官府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只得奉行绥靖政策。
眼看清朝不管,缅甸方面便开始变本加厉。1762年,他们派兵入侵清朝,要强行将“保护费”征到手。各地土司虽然迅速组织人手进行了抵抗,但最终还是因战败,老实交了钱。
不过缅甸人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之后不久,他们又以数千人军队,占领了车里(西双版纳),并宣布车里为缅甸国土。
乾隆皇帝闻讯大怒,他立即命令云贵总督刘藻率兵清剿。然而刘藻此人却颇为无能,在缅甸达到目的自动撤退后,刘藻上书说“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但随着缅甸军队的再一次来袭,刘藻带领的3000清兵,最终在战斗中大败而归。
刘藻被乾隆皇帝革职,不久后,便因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身亡。
首战失利后,乾隆派出了他非常器重的杨应琚去处理云南战事。杨应琚到任后,缅甸军队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清朝军队节节败退。不过缅甸自身也十分清楚,如今战线过长,显然是不适合同清朝打持久仗。之所以猛烈地进攻,不停取得胜利,就是要以战逼和,在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清朝军队)
杨应琚这个人有些好大喜功。失败时他保持着沉默,一旦取得小胜便立即上报朝廷。并且他上报的杀敌人数,动辄数千人,非常离谱。
乾隆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发现双方的战争一直在清朝国境之内,如果按照杨应琚杀敌近万人的汇报,怎么可能缅甸人还越打越进来?
等派往云南的侍卫回京后,乾隆又一次震怒。他下令将杨应琚、李时升等主将全部处死。
随后,乾隆又派出曾在新疆多次立功的明瑞前往云南。明瑞在调任之前,还镇守着伊犁,是一员真正意义上的悍将。他到任之后,清军果然有了气色,开始对缅甸军队造成打击。
但明瑞却是向来看不起缅甸军队的,几场小胜后,就更加轻敌了。在追击到缅甸境内后,明瑞很快中了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最终不幸战败身亡。
事实上,尽管缅甸军队不断取胜,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遭到了大幅削弱。尤其暹罗等周边国家的压力,更是让缅甸捉襟见肘。
缅甸很快向清朝提出了议和的请求。但乾隆皇帝却感觉颜面扫地,坚决拒绝议和。他派出傅恒重新带兵向缅军发起了进攻。
(傅恒剧照)
第四次战事开始后,清缅双方打得有来有回,战局一度陷入了僵持。后来双方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厌战情绪,傅恒最终同意了缅军的停战请求。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停战之后,缅甸方面主动派出使节进京议和。乾隆皇帝尽管“极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议和的请求。
说起来,乾隆之所以会很“不情愿”。其实是他一直认为清朝乃是“天朝上国”,打缅甸根本费不了什么力气。但缅甸使者在议和时却没有送上贡表,这让乾隆感觉很没有面子,甚至差一点又下令重启战事。
不过,这场争端最终变成了漫长的外交战。直到1788年,缅甸主动奉表纳贡,这场清缅之战才真正意义上完结。
对于清朝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非常失败的。清朝之所以会损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绳枪,遭到了缅甸更先进的燧发枪全面碾压。但乾隆皇帝却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着“天朝上国”的姿态,这最终让清朝在百年之后,遭到了列强的欺辱。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这场战争的僵持根本原因不是燧发枪和火绳枪的装备差距问题,而是乾隆的心态以及前两次云南将领对缅甸的轻视问题,于是才导致一系列的决策失误,而且乾隆根本不会反思,即便是到了1770年战争结束,双方已经议和过了,而孟驳也示弱过了,但乾隆差点又因为孟驳没有给他面子,再次发动清缅战争!
乾隆皇帝的“大国”概念是很膨胀的。虽然当时清朝的确算是数一数二的国家,但是乾隆喜欢把“气势”问题盖住“科学战争”问题,乾隆的思想是:“我们清朝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云南只需出兵1000人,就能把缅甸数万军队打得俯首称臣”。
莫笑话,这的确是当时乾隆以及第二任将领杨应锯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如何制定攻略、路线不重要,双方装备、人数布局也不重要。反正结果肯定是会赢。
要问为什么这么笃定会赢?答:“因为我们是清国啊”。
“朝贡”问题引战虽然清缅战争失利,损失万余军队,以及将近十个将领(但其实有几个是被乾隆处死或者逼死的)。但是对于清朝而言,根本没有伤筋动骨,之所以乾隆在北方如此愤怒,是因为乾隆觉得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被挑战了。
根据康熙的孝陵神圣功德碑上的内容:
“东至使鹿、使犬之国,西至厄内忒黑、吐鲁番等国,北至喀尔喀、俄罗斯,南至琉球、暹罗、荷兰、西洋海外数百国。”可见当时清朝的附属国家是非常庞大的。这个朝贡体系也是一直在维持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所有政权的大家长,所以东南亚这种邻近中国的国家自然不用说,他们首先就是要对中国朝贡的,早在秦汉年间,他们就受到了中原王朝的恩惠,朝贡其实也不是侮辱他们。
那么在1765年的时候,缅甸的贡榜王朝(雍笈牙王朝)已经推翻了东吁王朝快十年了,云南地方清政府和乾隆都不知道。直到孟驳下令追击当时的“桂家部落”,才进军中国云南,当然,也不排除贡榜王朝看上了云南肥沃的土地,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贡榜既不进贡,也不向清政府通报,直接就进入了云南境内!
一去二来,贡榜王朝自信心膨胀,乾隆一概不知。于是,就此点燃清缅七年缠斗的火苗。直到后来刘藻奉命“剿匪”,到下台自杀,乾隆都还没有发现对面的不是土匪,而是缅甸正规军队。这也是直到杨应琚上报乾隆后,乾隆才知晓。于是这一刻的乾隆,就仿佛自己的后宫被别人侵占了,无比愤怒。愤怒的根本原因是,数千年的“朝贡制度”,到了乾隆这里被挑战了!
战初交流
乾隆当时是根据《明史·云南吐司传》来判断缅甸是否是中国的属国!
据杨应琚奏,木邦土司呈称,因遭缅酋残刻,情愿归附,请俟天兵到彼,即将缅甸遣来监视之人擒献。......已于折内批示。杨应琚久任封疆,夙称历练,筹办一切事宜,必不至于轻率喜事,其言自属可信。况缅甸虽僻处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隶版图,亦非不可臣服之地。但其地究属辽远,事须斟酌而行,......该督务须详审熟筹,期于妥善,以定进止。——《清高宗实录》那么在收到杨应琚的真实冰禀报后,乾隆回复杨应琚的奏书态度还是一副轻飘飘的模样。因为乾隆的愤怒不是因为缅甸的军事多么厉害(实际上乾隆也不知道),而是因为被侵犯了尊严。但是在面对面对缅甸的问题上,乾隆还是一副“去吧,把他们的国王抓回来”的轻蔑态度。如上文:“亦非不可臣服之地”,这就说明了战争还没开始,乾隆对缅甸的潜意识心态是“使其臣服”。
乾隆的奏书一下,杨应琚自然又迎着乾隆的话往下说:
缅甸自藉牙篡位,其子孟洛、孟毒(即懵驳)诛求无厌,各土司早已解体。闻天兵平定莽匪(指进入内地土司的召散等人及少数缅兵),缅人甚为畏惧。木邦土司已将缅王差来监事之人杀害,恳请天朝大人迅速发官兵到境,蛮暮土司亦愿来归,缅匪之地愈蹙,控制更自无难。因此,一面调拨兵马,一面带镇营官兵三千余名,前赴木邦受降。如缅王见大势已去,欲悔罪求降,定当请旨办理,不敢草率从事。——《清高宗实录》其实杨应琚这个人和乾隆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杨应琚之前是在西北地区当任总督,在他看来,吃生牛羊肉长大的西北人都不怕,更遑论这些南亚皮猴子。那么杨应琚之所以在后来的战事中频频失利,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不仅轻敌,而且还轻视对方从东印度公司买来的“燧发枪”。
失败的根源不是兵器
不过即便有着燧发枪,清朝的骑兵依旧是能够迅速冲破缅甸军队的防御,所以当时的战争出现胶着,僵持。而且八旗军(满族骑兵)的勇猛,压根没让杨应琚和乾隆看到本质问题所在,简而言之,在那个时候,所谓燧发枪和火绳枪的装备差距,其实一直都不是问题!
对于每一场战争而言,僵持的状态是正常的,但是放在杨应琚看来却是不正常了。缅甸一个小国,有什么资格让清王国与之僵持呢?
于是杨应琚在不断上书乾隆的过程中,还一直说谎。这一天说杀了缅甸军队数万人,那一天又劝降了某某部落。刚开始乾隆是开心的,但是到了后来,乾隆就发现不对劲儿了:“既然你每天都赢,那么为什么还要每天都打”。
发现端倪的乾隆派人去监军云南战事,谁知道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杨应琚一直在欺骗乾隆,于是杨应琚、朱仑,李时升全部被乾隆带回来处死了。由此可见,杀掉将领的一开始不是缅甸啊,而是缅甸的隐藏队友“乾隆皇帝”啊!
引战的根源
其实在一开始,缅甸方面有服软的意思,因为杨应琚的“五十万大军”的确是吓到了孟驳,而且当时孟驳还在攻打泰国,兵力都抽调不出来。但当时杨应琚不能答应啊,乾隆派他来应对南亚局势,在西北待久了的他,肯定是要“莽”一些,于是在给乾隆的上书中,把缅甸说得非常弱小,还要顺势攻陷一次缅甸,震慑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让他们不敢再妄动。那么杨应琚一开始说的话,其实是非常符合当时爱面子的乾隆的心态的。
所以乾隆被隐瞒了,杨应琚想要立功。如此简单的动机和事实,就导致了清缅战争全面爆发。后来杨应琚屡战屡败,就不得不圆谎,对面杀死了五百个清军,他就上报杀死了五千个缅军,其实杨应琚到了战事失利后,他就明白了亡羊补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靠拖!
那么再到后来杨应琚被处死,乾隆派出明瑞去继续持续战争,乾隆和明瑞有考虑到当时兵器落后的问题吗?很显然是没有的,因为清军自灭亡都未曾使用过燧发枪,又怎么可能因为小小的缅甸,而改变兵器呢。在他们看来,第二次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什么兵器策略的问题,而是因为杨应琚的情报问题!
所以以明瑞为首的第三次清缅战争又糊里糊涂地开始了!
指控失衡,目中无人头两次的清缅战争,那都是属于指挥官员懵懵懂懂在进行对战的状态。没办法,天朝上国的思维已经禁锢腐蚀了这些清朝官员,即便是当时被缅甸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些将领们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改变战略”,而是想着“怎么样调动更多的军队”来进行人海战术碾压!
不过明瑞此人和之前的刘藻以及杨应琚有着不同的能力(单纯指冲锋陷阵),明瑞本人就是一员悍将,当过伊犁将军:
乾隆 二十一年,師徵阿睦爾撒納,明瑞以副都統衔授領隊大臣,有功,擢戶部侍郎,授 參贊大臣,於公爵加“毅勇”字,號承恩毅勇公。二十四年,師徵霍集佔,複有功, 赐雙眼花翎,加雲騎尉世職。師還,圖形紫光阁,擢正白旗漢軍都統。二十七年, 出為伊犁將軍,進加騎都尉世職。——《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四》明瑞身死
在1767年,明瑞刚到云南,其实一开始明瑞的战事是非常占据优势的,而且清缅战争中,缅甸军死去的14000多人的军队里,大多数都是在明瑞的“木邦战役”、“蛮结战役”下斩获的。在明瑞刚开始执行指挥作战的时候,双方所谓的“燧发枪、火绳枪”差距几乎不存在,因为八旗军实在是太强了,冲锋陷阵下,缅甸的步兵根本无法抵抗!
明瑞議大軍 出永昌、騰越攻宛頂、木邦為正兵,遣參贊額爾登額出北路,自猛密攻老官屯,會 於阿瓦。十一月,至宛頂,進攻木邦,贼遁,留參贊珠魯讷、按察使楊重英守之, 率兵萬馀渡锡箔江攻蛮結。寇二萬,立十六寨,寨外浚溝,溝外又環以木栅,列象 陣為伏兵。——《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四》但是到了1768年初,明瑞的轻敌心态开始造到反击,在一系列的失衡指挥控制中,被缅甸军的“诱敌深入”,“切断后方”的战术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先前攻占的城池丢失,明瑞还因此被包围了!
明瑞因为还是皇亲国戚,是当朝孝贤纯皇后的侄子。所以乾隆在得到了明瑞被困的消息后,又胡乱指挥,导致很多清军惨死,而这些清军,其中是汉族人多,满族人少,大多数还是装备不精良的“绿营军”。最后虽然明瑞脱困了,但是当时的战局颓势非常明显,明瑞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智慧,但是却有着骨气,于是后来受了重伤,跑了二十多里地,然后自杀了!
二月,至小猛育,贼麕聚五萬馀。我軍食罄,殺馬骡以食; 火藥亦竭,枪砲不能發。明瑞令諸將達興阿、本進忠分隊溃圍出,而自為殿,血戰 萬寇中。扎拉豐阿、觀音保皆死。明瑞負創行二十馀裡,手截辫發授其仆歸報,而 缢於樹下,其仆以木葉掩尸去——《清史稿》明瑞的死亡,很显然就是当时清政府军官的一种骄傲心态导致的。进入缅甸如入无人之境,明瑞还一度想着直接带着一万多人冲击贡榜的都城。如此一来,孟驳自然是要破釜沉舟杀个回马枪,所以明瑞的自大,导致了战争失利!
“假胜”结束战斗
明瑞一死,乾隆震怒。那么这个时候的乾隆,也不再轻视缅甸了。因为失败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他就真的开始思考自己一方的问题了。不过外戚之死的仇也不能不报,于是当时的傅恒,也就是明瑞的叔叔,又被派到云南想着结束战争!
时大学士公傅恒自请督师,乃命为经略;阿桂、阿里衮皆为副将军,明德为总督,哈国兴为提督。八月,阿桂诣热河行在,奏言:“缅贼愍不畏死。臣至滇,当相度时势,以正天诛,不敢卤莽灭裂,误军国大事。”帝颔之。——《清史稿·列传三百一十五》到了傅恒出战,缅甸方面是真的怕了。因为他们得知原来的明瑞是乾隆的亲戚,而后现在又派来一个来头更大的傅恒(国舅爷),所以孟驳在这期间的心态也同样失衡。毕竟他们再厉害,也仅仅是在云南边界嚣张,一旦引来清政府海陆联合,他们是肯定要灭国的。
果不其然,后来的傅恒排除了军舰,横扫缅甸水师,只是陆路作战还在僵持中,傅恒也看出了对方不好对付。加上这个时候,云南当地百姓不堪重负(因为军粮不够,所以强行征收),傅恒也只能相应服软,上书建议乾隆接受缅甸和议!
壬辰,作檄答之,言:“汝国欲贷天讨,必缮表入贡,还所拘絷官兵,永不犯边境。如撤兵背约,明年复当深入,不汝贷也。”——《清史稿》所以双方就在互相忌惮和无奈中,达成和解,而此时,傅恒带来的将领也死得七七八八了,而他也同样因为南方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重病缠身,后来傅恒的死亡,根本原因就是清缅战争,所以清缅战争实则损失极为惨重!
战斗的对象太弱,没有启示意义!《老官屯条约》的签订,战争结果依旧以缅甸向清政府进贡为结果而结束。根据康熙年间的规则,缅甸需要十年一期向清政府进贡。
那么此战的评价该如何呢?
此战清政府实则是惨败,若非缅甸太过弱小,过份忌惮清国,那么这场战争也不过如此轻易结束。而这场战争中的“燧发枪”的优势,清政府完全看不到。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对战的对象太过弱小了,这就相当于小用牛刀。在清政府看来,自己的骑兵完全是“世界战力第一”。
所以乾隆根本不可能因此反思。若非几十年后,西方列强都以大炮轰开国门,爱新觉罗根本就不知道先进兵器的重要性!
于是可以很遗憾地说,这场和缅甸的战争,就是清政府花了一千万两银子和两万人的代价白白地交了一场没有收获的学费。若要强制地说获得了什么,那就是获得了清朝的面子,而贡品呢?贡品也同样是没有的:
三十五年二月,因缅人贡使不至,帝令毋许奸商挟货贸迁以利缅,且漏内地消息。时阿桂还至省城,命核所用军装马匹,又命总督彰宝檄斥缅入贡使迟滞状,使都司苏尔相持至老官屯,布拉莽傥留之。——《清史稿》《老官屯条约》签订后,孟驳因为条约内容而不愿意进贡给清政府,那么乾隆很生气,不过也不敢再轻易入侵缅甸了。因此就断了和缅甸的贸易以示威胁,这就是乾隆爱好面子但又无可奈何的“无赖外交”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四、列传三百一十五)《清高宗实录》《乾隆东华录》
清缅之战,乾隆死四个主将,燧发枪大胜火绳枪,乾隆为什么不反思?
区区一个缅甸小国,竟然能让正处于“乾隆盛世”的大清帝国,在几次战役中折戟沉沙。最终还是依靠看大清帝国体量巨大,实力雄厚的优势,借助于残酷的消耗战,才迫使缅甸同意议和!
那么在这场“不胜而胜”的战争中,为什么乾隆皇帝明知西洋火器先进,但却就是不肯釆纳前线将领们的合理建议,引进西洋火器或是其技术,来更新清军的装备呢?
这恐怕就得从清朝的基本国策说起了,清朝的基本国策是:第一,防汉抑汉,故严格控制火器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加强清朝贵胄对天下万民的统治。
第二,弓马骑射,这是清朝自认为能够,扫平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势力的基础。而一旦西洋火器在中华流散开来,将会大大地削弱清军的战斗力,从而不利于清朝的统治。
第三,力保八旗军的战斗力,八旗军是清朝能够统治天下的基础力量。虽然八旗子弟在从龙入关之后,因为天下承平、生活优渥、待遇优厚,而导致了其战斗力不可避免地下滑,然而他们毕竟还是清朝统治者,唯一能够信赖的自己人!因此就不能出现因为引入西洋火器,而导致八旗军的弓马骑射能力进一步退化的局面。清朝统治者对弓马骑射的迷信是一贯的,乾隆皇帝他老爸雍正皇帝,就曾屡次颁旨,严格要求八旗军保持优异的弓马骑射能力,而不得单纯依赖火器!
而乾隆皇帝在盲目排外方面,做得比他老爸雍正皇帝还要利害些,并且乾隆皇帝还过于迷信“天朝大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再加上清廷上层又有许多守旧势力,盲目反对西洋的“奇技淫巧”,故而轻视西洋火器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自然犹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结果从此以后清朝与西洋火器的差距越拉越大,直到1840年之后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才开始有了缓慢的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