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吕端是北宋著名的丞相。

他是一个不在乎小事,但对于大事非常重视的人。

中国人有很多的所谓聪明人,其实都是些小聪明。

这些聪明人喜欢在一些小事上面算计,一旦算计赢了就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这种人,我想有过职场经验的都知道。

萨沙说个故事:以前公司有个女同事,入职以后半年就怀孕了。

我们这种公司,基本都是男人,工作激烈,每个月加班很多,一般不招收女人。

当时招人的询问过她有没有结婚,近期是不是准备结婚,她都说没有。

结果进了公司过了3个月试用期,就立即领证随后备孕,3个月内就怀上。

自然,要孩子无非厚非,所以她刚怀孕2个月就要求回家,科长部长之内也没说什么。

大家都是通情达理的。

这样生完以后又修了4个月,回来以后因为有哺乳期,也不认真工作,随便混混。

在我们这种每个月加班80小时以上的公司,她从不加班。

科长人比较厚道,认为可能第一次生孩子比较辛苦,也就没说什么。

而且她的情况特殊,哺乳期1年也不能解雇,所以她随便做做工作,也没法管,听之任之。

我们这种行业,是按照团队来算的。因为工作总量是固定的,干活的也就这几个人,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现在这个女人这样搞,等于差不多2年没有正经工作,就导致团队内其他人分了他的工作,压力就大了。

不过,我们这些人都是比较老实的,说难听了就是比较呆,都体谅女人生孩子,也没有谁抱怨过。

然而,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哺乳期结束没多久,她竟然又怀了第二个,又把之前的情况重复了一遍。

然而更厉害的是,她第二个孩子哺乳期一结束,就立即提交辞职走人。

这样前前后后,她在我们团队工作了差不多4年,然而休假就有2年多时间,其余1年多也是放羊状态。

团队几个同事,白白为了她干了这几年活。

有过职场经历的人都应该明白,她是用小聪明算计公司。

为什么辞职呢?

她自认为孩子已经生完了,现在条件比原来好了,可以去薪水更高、工作强度更大的公司了。

然而南京的同类企业无非就是这几家,公司员工互相都是什么同学、朋友、前同事之内。

她去的公司团队,很快就知道她的这些事,领导和同事都认为她人品不好。

加上这几年她多是在放羊,没正儿八经工作过,新的技术也不会,老技术现在没人用,所以也不能胜任工作。

在这家公司才工作了半年,就被淘汰了。

之后她又想去别的公司,但人家看她连续从业界两家巨头离职,认为她肯定有问题,都不愿意录取。

而她又想回我们公司,然而公司规定自动离职的人,3年内不得录用,所以也不行。

最终就是,她一个名牌大学硕士生,最终在十几个人的小公司打打杂。

我们这行是青春饭,女人一般干到30出头就不能做了。

等于她的职业生涯提前结束了。

如果她不是小聪明胡来,生育后还是留下公司继续做,最低程度现在还是能够有份好的工作。

吕端就不是这种小事聪明的人,他大事聪明,小事就装糊涂。

比如有人当众讽刺他,他知道这是当时大家的看法,就装作听不到。

他发现寇准不服他,就主动降职,以求同僚和睦。表面上他似乎倒霉,其实由此被皇帝赏识,认为他识大体,给予重用和信任。

所以,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就是因为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吕端是谁?为什么是大事不糊涂?那么小事呢?

吕端是宋朝的一位宰相,在宋太宗时,吕端入朝为官,但是每当一些大臣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时,吕端都不以为然,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大臣们在朝堂上都侃侃而谈时,他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臣们都认为他是糊涂了,甚至连宋太宗也这么认为。

后来有人问他:“你身为朝中大臣就应该为国事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为什么都不在朝堂上发言呢? ”

吕端的回答是:“你们都是为一些小事而争得不可开交,我不想对这些事发表意见,如果真的是国家大事时,我一定会说出自己的看法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国家大事时,吕端一反常态,和朝中的大臣反复争辩,言辞激烈,宋太宗原来以为他说是大话,原来都是吕端确实是在军国大事上会发表意见的人,而且一定要争得头破血流。

随后宋太宗越来越信任吕端,每逢一些大事都会听取吕端的谏言,沉稳、谨慎又富有才干吕端甚至力压寇准当上了宰相,虽然又大臣发对,宋太宗说了一句:“吕端虽然在一些小事上犯糊涂,但是大事从来没有糊涂过”,彻底反驳了那些反对吕端当宰相的声音。

后来就有人用“诸葛一世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称赞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

毛主席就评价过叶剑英元帅是“诸葛一世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首先要说的是这句话出处!这是明代的李贽的一副对联中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耳熟能详了,那这个吕端又是谁呢?

北宋名相-----吕端背景

吕端这一生可以说功绩显赫,其中有一件事就足以让他彪炳史册!

在宋太宗病史后,大太监王继恩仇恨太子赵恒,想发动政变拥立重新拥立皇帝,再做一回从龙之臣!

于是王继恩一和皇后商量,两人瞬间达成了一致!皇后便命令王继恩去叫宰相吕端进来商议!

吕端听到王继恩的话后,先是不动声色点了点头,接着骗王继恩说太宗临死前留给他了一封遗照,要去拿。

王继恩,一听这哪行啊,他可是要拥立其他人称帝的,于是急忙忙的去拿!

可一进了园中,他回头一看,吕端正在对他微笑,大门正在关闭。

什么也明白了!

可为时已晚!

就这样吕端顺利的拥立了真宗皇帝继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这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是李贽对自己的一种警示与鞭策。而这话,也被伟大领袖毛主席用以褒奖叶剑英元帅,赞其文治武功。

而吕端糊涂的话题是出自宋太宗赵光义拜吕端为相时的称赞。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宋太宗继位后,经过常年对吕端的观察、考核,宋太宗觉得吕端具思虑忠纯、经天纬地,想要拜其为宰相。

没成想,宋太宗此言一出,得到许多大臣的反对,皆言吕端糊涂。宋太宗说了句:“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坚持将吕端重用为相。

吕端为相之后,励精图治,公正廉洁,稳定社会,扶持真宗继位,完全没有辜负宋太宗的厚望。

为何群臣会说吕端糊涂呢?
  • 一、淡泊名利

当时为官者,或追名,或逐利。而吕端为官却是一副平常心。不求名,也不好利。只是一心为国、为民办事。

正因如此,吕端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满身铜臭的朝廷官员,将清正廉明的吕端视为糊涂蛋,不知道利用自己的权位与官职,为自己、家人谋福利。不仅如此,吕端将俸禄留下自给自足之外,其余都拿出来资助穷人。

吕端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为官四十余年,官居宰相,位高权重。可是吕端死后,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积蓄,他的两个儿子因为没钱结婚,而打算抵押房产。真宗闻讯后,大为感动,特批结婚基金五百万钱,帮助吕端二子结婚,并送了金银、绸缎等众多礼品。

这样的清官,在庸官、昏官、贪官眼里确实糊涂透顶。

  • 二、大肚能容

吕端为人正直不阿,为官谦逊大度。从来宽以待人,对于一些小人的嘲笑从不计较。甚至身边人都看不惯,吕端却是一笑置之。枢密使李惟清因为调任御史中丞,没了军权,便以为是吕端从中作梗。暗地里向宋太宗告刁状,说坏话。好在宋太宗清楚吕端为人,没有听信。事后,吕端知道此事后,没有任何反应,没有去找李惟清,也没有向宋太宗澄清,只是说,自己清者自清。

吕端的豁达,被不怀好意的人解读为“糊涂”。认为吕端“傻”,不懂辩白,不会炒作。只懂傻乎乎的工作,而不开澄清发布会,不搞广告宣传语。

殊不知,吕端这种大度、尽心才是官场最需要的,也是百姓最需要的。

这样豁达的吕端,可称为百官楷模。

宋太宗为何说吕端不糊涂?
  • 一、上兵伐谋

党项人李继迁归顺北宋后,又背叛北宋。一次平叛之后,李继迁母亲被俘。宋太宗打算杀一儆百,处死李继迁母亲。而且要在边境线上,煞有其事,搞个仪式,用来震慑李继迁。

吕端知道后,赶紧面圣,主张心战为上,感化李继迁。派人在延州(今延安)将老太太奉养天年,好生侍候。宋太宗觉得有理,依此行事。后来老太太病故,李继迁也战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有感于侍奉祖母之恩,诚心归附。

吕端的高瞻远瞩、心理战术取得完美效果。这样的吕端深谋远虑又善良睿智,怎么会糊涂呢?

  • 二、扶立新帝

宋太宗病重。宦官王继恩勾结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打算废掉太子赵恒,另立楚王赵元佐为帝。

宋太宗病故,皇后心抱幻想,让王继恩来游说吕端,希望吕端也能拥立楚王。王继恩刚进吕端家,吕端便觉察有异,趁机将王继恩反锁家中,自己则赶紧入宫。

皇后以为吕端同意,又说起拥立楚王之事。吕端大声斥责。太子是太宗生前所立,我们必须要遵从圣意。毫不动摇地拥立太子赵恒为帝,即宋真宗。

在大是大非面前,吕端从不推诿,也不逢迎。而是从国家大局出发,尽全力做好。

结语

吕端的糊涂,皆因个人。个人小事前,吕端不计较,装糊涂。可国家大事前,吕端看分明,谋深远,一点不含糊。

吕端的“糊涂”,是一种褒奖,吕端的“不糊涂”,更是一种颂扬。

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能像吕端一般的糊涂,更为难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吕端的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匡扶天下的糊涂更加难上加难,尤应赞叹!

吕端一心为国,于大宋也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一代贤相,正是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吕端,宋太宗末年、宋真宗初期的宰相。在宋太宗准备拜吕端为宰相之前,朝中有人说吕端是个糊涂人,宋太宗脱口而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之意就是,吕端这个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容易犯糊涂,但是面对军国大事却异常清醒和坚持原则。

【一】吕端有学识和见地

吕端出生宦官世家和书香门第,其父曾担任后晋的兵部侍郎。

吕端自幼也是聪明好学,“敏悟好学”而有学识。

吕端的仕途从得荫千牛备身开始,“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

一路都是在教育文化部门历练,证明吕端学识不凡。为以后出阁入相,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第一件大事:规劝秦王赵廷美随宋太宗出征

秦王赵廷美任开封府尹时,吕端是开封府判官。

当时,太宗亲征河东,让秦王赵廷美留守开封。

而吕端则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必须跟随太宗出征。“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在当时名义上的兄终弟及之下,赵廷美以秦王之身,任开封府尹,似乎有所谓储君身份,但是又没有确认。赵廷美与太宗之间的矛盾,就若隐若现了。

如果在太宗出征之时留下监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赵廷美给太宗留下把柄,给太宗除之而后快的机会;二是赵廷美伺机谋反,如同太宗对太祖所做的那样。无论如何,都是国本动摇,血雨腥风

因此,吕端的一次劝说,无形中化解了一次危机。

【三】第二件大事:规劝太宗不杀党项首领李继迁的母亲

党项首领李继迁袭扰北宋边境,陕西保安军的部队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

太宗很像杀之而后快,以泄心中之愤。于是单独召见时任枢密副使的寇准,商量如何处置。

结果被吕端瞧见了,吕端就对寇准说,皇上是不是要你对我保密,寇准说是。接下来吕端说出了很有宰相威仪的一番话,“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边地的鸡毛蒜皮之事,我不想知道。但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就必须知道。

寇准只好如实告知,吕端立刻让寇准暂缓执行,自己则去找太宗皇帝进言。

吕端用项羽杀刘太公的故事,规劝太宗不要杀李继迁的母亲,因为杀了也没用,李继迁也不会马上投降。如果不杀,人在大宋手中,还可以牵制李继迁。太宗接受了吕端的建议。

后来,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主动向北宋“纳款请命”,就是愿意臣服。吕端在这件事上,可谓是大功一件

【四】第三件大事:拥立太子赵恒继位,化解一场夺位风波

太宗皇帝本来立有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

然而在太宗病危时,李皇后和太监以及外戚,妄图拥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因为他们的不法之事,害怕被太子赵恒算账。

吕端则立场坚定,运用一系列智慧的操作,维护了太子赵恒的法定继承权,破解了一场夺位风波。

这可是对大宋王朝续命的功劳,因为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是公认的贤明。

如此几件大功,吕端当然称得上是“大事不糊涂”。也因此配得上一代名相的评价!

参考:《宋史•吕端传》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请问吕端是谁?

吕端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 )出身名门,吕端的父亲吕琦曾任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少年时聪敏好学,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吕端调任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吕端为官时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多次遭贬,而吕端不以为意。吕端为人不拘礼节,从不为自己着想,世人以为吕端极为糊涂,然宋太宗十分赏识,力排众议,封官至当朝宰相,得到重用。

1976年,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他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但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并不是毛主席最先说的,而是宋太宗赵光义称赞宰相吕端时说的。宋太宗在位时也是位有作为的皇帝,虽然比不上他兄长赵匡胤,但在位时也是励精图治,收服了北汉,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后来在征服北辽时,粗心大意,中了埋伏,结果中了箭伤,久治未愈,疮伤发作而故。

那么宋太宗为何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呢?原来宋太宗时,吕端做了几件重要的大事,才让宋太宗如此评价。据《宋史·吕端传》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这就是宋太宗对吕端的认定。

那么是哪几件大事让宋太宗觉得吕端不糊涂呢?

第一,太宗想封乳母为夫人,但又不愿意。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给出个主意。吕端回答说:“汉唐与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遂没有加封乳母。

第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避免朝廷纷争。

第三件大事,是处理西北党项人关系上的事。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军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就建议枕头太宗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边境得到安宁。

第四,是太宗死后的事情,但也最重要。是吕端扶持宋真宗登上帝位。太宗立襄王为太子,有人十分不满。临死时,宦官王继恩忌恨将要继位的太子,就联合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阴谋另立楚王元佐为君,准备在太宗死后动手。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继恩去召正宰相吕端,吕端当时早发现事情不妙,看出了王继恩的阴谋。他下令先将王继恩监禁起来,然后入宫见李皇后。没想到李皇后说:皇上已驾崩了,立他的长子为君,是否更好?公然想改太宗的旨意。吕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现在他刚去世,尸骨未寒,我们怎能违背他的遗愿而另有亲君呢。说完,将太子请出,立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当真宗垂帘与群臣相见,接受朝贺时,宰相吕端站立不拜,并走上前,拉开帘子,辨认确实是真宗本人后,才率百官下跪,三呼万岁。一点不含糊,突显他“大事不糊涂”的秉性。”

吕端是先朝重臣,贵为一国之相,可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拮据,无钱娶妻,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可见他平时的糊涂。后来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何尝不是“糊涂”啊。”

客观的说吕端做官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能,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吕端糊涂吗?他不仅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平安无事,更是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得以善终,足以说明吕端不糊涂,相反他是少有的“明白人”。

历史上还有像吕端这样的人吗?我是想不到了,如果你知道,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共同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