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我觉得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原因在于这个计谋的奇点都是假设的,并不是真实存在,因此不被采纳。试想一下,假如发动一场战役,不能够知彼知己,只是一味的假设对方如何,然后按照自己的假设出兵,那么这样的战役会胜利?
魏延可以这样假设,但是诸葛亮却不能,因为他是三军主帅,他要是依靠这种假设去打仗,那么在收复南中的时候就已经覆亡了,怎么会等到此时北伐曹魏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由来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十余万兵马北伐曹魏,打算趁对方还没有什么准备,在祁山一带攻击曹魏,从而赢得先机。
按照诸葛亮的步骤,从祁山出发,走陇右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然而谋定关中,因此从诸葛亮的计划来看,长安是长远目标,陇右是短期目标,先陇右再长安而夺取关中。
魏延对于诸葛亮的计划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长远目标是长安,何不一步到位直接拿下长安而夺取关中?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延说道:“我听说夏侯楙是曹魏皇帝的女婿,这人既没有胆量也没有谋虑。请你给我五千精锐兵马,带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到我突然来到,一定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剩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
魏延的提议被诸葛亮否决了,他认为这是危而不妥的计策,不如安全地从平坦的路上出去,可以稳稳当当地取得陇右地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胜而不会有失。
魏延的奇谋到底“奇”在何处?为何不可取?后世对于魏延的计策争论颇大,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应该采取魏延之计,说不定真的可以成功,因此甚至出现贬低甚至否定诸葛亮的言论,其实我认为这个想法是不可取的,那么魏延之计真的可以成功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一起来看魏延的奇谋到底奇在何处?为何不可取!
首先,夏侯楙无胆无谋?
魏延提出的这个谋略的前提是夏侯楙无谋无胆,大兵一到,望风而逃。夏侯楙这人确实是一个花花公子,喜好女色,放着公主不用,偏好在外面纳妾,寻欢作乐,这么一人偏偏获得皇帝喜欢,让他来驻守长安。
那么夏侯楙这样的一个皇亲国戚会不会无胆无谋之人?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经历过戎事。退一万步,他真的是一个草包,那么长安城就守不住?
夏侯楙无能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无谋吧?其他人如:御史、京兆太守等人也会弃城而逃?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也许夏侯楙逃跑没事,但是其他人逃跑就会有事,等待他们肯定是极刑,因此这些人铁定不会逃。既然不会逃,那就一定会坚守。
长安城虽然经历了战火的焚烧,不如那么高大坚固,但是经过后来的修葺,其基本的防御能力还是具备的,只要魏军军心稳定,防守几个月都没有问题,更不用说短短十几天了,而以魏延区区数千兵马在没有攻城器材的协助下,能够轻易破城?这个恐怕是天方夜谭吧?
长安城内没有数万兵马,至少有一万兵马吧?只要能够鼓起勇气防守,以当时的攻城能力来看,魏延想在短期内夺取长安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其次,魏军集结军队需要二十多天?
魏延的另外一个估计就是魏军的集结时间需要二十多天,这个也太低估魏军的机动能力了。长安是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在其周边驻守有重兵,以曹魏骑兵的机动能力来看,从其他地方赶到长安完全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而且短期内赶来的援军也远远超过五千兵马,以魏延的这点兵马如何抵挡?
再说,曹魏也不需要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军队,只要从一个地方派数千兵马就可以达到骚扰魏延军的地步,从而让他无法安心攻城,何须那么多兵马呢?
再次,魏延就地取粮的计划能够成功吗?
魏延以五千之众就能够吓退关中其他地方的守军?包括横门粮仓的守军?这个是从何得来的消息?万一守军死守不退怎么办?那么就非常容易形成拉锯战,时间一拉长,魏延军的粮草从何而来?
粮食无法及时得到补给,诸葛亮的后续大军和魏延的五千人马就会陷于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中,因此魏延的这个假设几乎是不成立的。
最后,蜀汉十万兵马可以纵横关中吗?
即使魏延很走运,能够吓跑夏侯楙,连带其他人也跟着逃跑,从而实现奇袭长安成功,而诸葛亮的兵马也能够顺利到达长安,那么这意味着诸葛亮可以攻克关中,夺取咸阳以西?关中如此重要的,曹魏定然不会轻易放弃,必然会派更多的军队来争夺。
如此一来,关中就成为主要战场,但是形势对于曹魏来说更加有利,因为关中处于曹魏的境内,而远离蜀汉,其形势必然逆转。
对于蜀汉来说,攻打攻打和防守关中,路途遥远,远离后方作战,而曹魏在境内作战,战线更短,一旦形成对峙,又是另外一个夷陵大战,因此蜀汉失败就成了必然。
由此可见,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只能谈谈而已,想把他变为现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以诸葛亮做事的性格来看,这个不是冒险,完全是去送死,因而被否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据《三国志》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调查魏国连年对孙吴用兵,主力軍团在东南前线,关中兵力空虚,主帅夏候楙轻敌。提出“子午谷奇谋”,想自带五千精兵,从子午道在10日之内抵达,奇袭长安,阻塞潼关 。
诸葛亮再领主力軍,出斜谷进兵长安、两軍异道会师于潼关,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
诸葛亮并没采纳魏延计谋,这是一步险棋,当时魏国很强大,“子午谷奇谋”存在问题很多,诸葛亮考虑“子午谷”险峻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子午谷”全长840里,道路崎岖且烟瘟瘴气弥漫,倘有伏兵把守,必致残败。
三国之前,西汉韩信在这里走过,半途而废;东汉刘秀也曾走过,无功而返。
诸葛亮放弃通长安最近这条道,而绕过子午谷两倍祁山道,扫清长安周围障碍,战略意图是惊扰魏国边境,意在步步蚕食,各个击破。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策,恐一着不慎,益州大营沒了,断送蜀汉,失去统一中原的机会。
诸葛亮睹不起,于是否决了此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目标是攻取陇右诸郡,魏延此谋目标攻取长安。
诸葛亮北伐就是仗着曹魏四面环敌。北伐下一个目标是凉州不是关中,关中应该是取凉州后下一个目标。
这是诸葛亮的所谓“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决定从祁山道进兵,进攻陇右,目标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这是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许多人也用这个来捧高魏延,贬低诸葛亮,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诸葛亮为什么拒绝采纳。
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名将魏延提出来的奇袭计划。魏延欲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他自己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同时,诸葛亮大军主力出斜谷进军长安和潼关,最终两军会师。
这里面需要几个条件:
- 长安守将夏侯楙真如魏延所说“怯而无谋”,在魏延天降奇兵下弃城而逃;
- 魏延的奇兵真能在十天之内毫发无损地通过这个险道;
- 魏延占据长安后能有足够的物资支撑诸葛亮的大军到来;
- 诸葛亮的大军真能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到达长安完成会师。
此四条件,缺一不可。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魏延欲效仿韩信,那我们就来对比蜀军面对的关中和当年汉军面对的关中。
- 民心:当年刘邦进入关中之地时,曾与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严酷律法,深得关中之地的民心,而蜀汉面对的关中已经在曹魏的治理下多年,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天下之心已不再向汉,所以蜀汉并无关中之地的民心;
- 军事防御:当年秦国主要面临的是来自东方六国的军事威胁,对于西方战事的防御并不是很坚固,而后大汉先后以长安洛阳为国都,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军事防御强度不可同日而语;
- 对手:当年汉军平定三秦之地时面对的是项羽分封的三个秦军降将,能力不咋地不说,关中之地的民众更是对他们恨之入骨,而蜀汉面对的曹魏既有精兵良将,又深得民心;
- 军资补给:当年汉军的后方在先秦的治理下可是真正的天府之国,再加上超级奶妈萧何,军资那真是源源不断,而蜀军的后方,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再不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再加上诸葛亮要亲自带兵,后方无人可用,所以蜀军经常受到粮草不济的困扰。
所以,综合以上对比,当年韩信面对的关中就跟送的一样,而蜀汉面对的关中则是一块相当难啃的骨头,在这种情况下,上文提到的四个条件几乎不可能满足:
- 长安守将夏侯楙虽然不是啥牛人,但是他毕竟是夏侯惇的儿子,大魏的女婿,虎父无犬子,再差也不太可能面对魏延的军队全面溃逃;
- 子午谷素以险峻为名,魏延即使能力再强,十天之期匆匆行军,也不能保证没有士兵跌落悬崖并造成恐慌,也很难保证行军之中不会泄露行程;
- 即使魏延顺利到达长安,而且夏侯楙也和设想的一样弃城而逃,那么有一样是确定的,夏侯楙留给魏延的肯定是一座空城,夏侯楙再傻也不会傻到把长安的物资留给魏延,而蜀军方面补给线拉的太长,根本不可能满足魏延这支部队,如果魏延掠夺民众,那么就会失去民心,不等诸葛亮来,就乱了;
- 魏军援军真的需要二十天才能到?我觉得这个太扯了,兵贵神速,别忘了大魏的虎豹骑,区区五千兵力,曹丕完全可以挑选精锐骑兵,轻装简行,沿路补给,根本不需要二十天就能到达长安;
- 最后就是诸葛亮方面,诸葛亮作为正军,为了掩护魏延方面,必会大张旗鼓,这样一来魏军必会去阻击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能否在魏援军到来之前完成会师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综上所述,几个重要条件都能够满足的可能要微乎其微,所以,这条计谋太理想化了,除非奇迹发生,否则基本不可能。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诸葛亮何许人也,出将入相,既有战略眼光,又能行军布阵,子午谷这条路他岂能没考虑过,所以诸葛亮打从心底就没打算过走这条路,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采不采用一说。
其实诸葛亮不走子午谷正是他作为一名帅才区别于魏延这名将才的地方。为帅者,需要谋定而后动,一切行动要上升到战略高度,采取的都是战略性打法。
诸葛亮对于北伐的战略设想是先取雍凉作为跳板,居高临下,在关外寻求同魏军主力决战的机会,通过正面打败魏军,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而后再进军关中,这样就不用担心魏军的反扑了,也可以给自己足够的喘息机会。
司马懿正是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所以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他都龟缩不前,落得个“畏蜀如虎”的骂名。
所以子午谷这条路显然和诸葛亮的战略设想是相悖的,魏军主力尚在,即使拿下长安,又能守多久,毕竟蜀国太弱小。所以,诸葛亮断然不会选择子午谷这条路的。
总结魏延的子午谷设想太过理想化,除非奇迹发生,否则很难成功,同时和诸葛亮的北伐的战略设想相悖,所以诸葛亮作为一军主帅断然不会走子午谷这条不切实际的路。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我是林小白,我来回答。子午谷奇谋指的是魏延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城,待攻下长安后等待诸葛亮率领军队走祁山大路,两军会师潼关。
子午谷奇谋之所以称之为奇谋,就是因为用计之险非比寻常。那么奇在哪?
一、子午谷路途艰险,反而出其不意
古时候,秦岭有六条通往西南和周边地区的主干道。由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秦岭的山脉和山谷又高又深,尽管这六条道路都很危险,但在古代和战争中,它们仍然多次穿行。其中,子午谷的子午线路是六条古道中唯一一条多次被提出行军但鲜有成功的。因此,有人发出了“秦岭六路,子午为王”的叹息。
子午谷的路难走是有目共睹的,诸葛亮虽未采用该计,但后世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闯王高迎祥在崇祯九年七月(公元1636年)率领大军进入子午谷,企图穿过这里,然后突袭西安占领陕西。但他首先忽视了子午谷的天气和陡峭的道路:由于道路狭窄和大雨,高迎祥的数万名士兵走了几天,人困马乏,物资损失严重。当他最后到达子午谷的尽头时,他发现那里伏击了2万名明军,最终溃败。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魏延正是在赌,用奇计抵消军力和国力的差距。
二、所谋甚大,仿韩信故事,全取关中和潼关,拒敌于关外
著名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就是出其不意从险峻小道走,全取关中。也因此魏延采取的奇袭关中策略——以轻装精锐从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取得长安后迅速向东推进,夺取潼关、武关等险要,诸葛亮大军出斜谷,尽快与子午谷部队会师,坚守要点,夺取关中、陇西全境,拒敌于关外。
那么这条奇谋为什么诸葛亮拒绝采纳呢?
首先,子午谷路长300多公里,两侧山高水凶,道路艰险,且道路全是架起来的栈道,若遇到损坏就得花时间精力修复,若不幸天降大雨,栈道损坏则战机全无(因为轻装突袭,全军只带少量粮草)。
第二:长安守将夏侯楙虽然庸劣不堪,但毕竟长安城是一个经营多年的大城市。如果夏侯楙再坚持时间久一点,魏延的粮草就顶不住了,郭淮等附近的人来救援的时间又无法预估,即使夏侯楙立即弃城而逃,他销毁粮草食物,蜀军又会无法守城的。
第三:魏延和诸葛亮的行军时间必须协调好。蜀汉军不能贸然前进,既不能提前暴露信息,也不能拖延,否则,魏延的士兵将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准备充足的敌人。如果魏延军被消灭,魏军在诸葛亮的军队进入斜谷时,封锁消息,等待时机,蜀汉就处于危险之中。
综上,子午谷奇谋虽奇,但生平谨慎的诸葛亮权衡利弊后还是拒绝采纳。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诸葛亮知道"子午谷"奇在何处,更知道蜀道之难!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子午谷奇谋”并不奇,魏延把什么事都思考得过于理想化。
绝大部分人考虑“子午谷奇谋”的时候,都是先入为主,打算为魏延翻案。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摊上这么个下属,运气真差。
魏延的想法,不管是图长安还是图潼关,就他这轻装步兵,就这么点人,想打攻坚战?想用轻装步兵去对抗敌军的重装步兵甚至是骑兵?
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总是无功而返?不是因为军资短缺吗?《孙子兵法》里说,“久守则须屯田,进击则谨粮道,深入则必因粮于敌”。魏延孤军深入,就算让他打赢了,他的战损去哪里补充?
带兵万人,正常来讲真正上战场的也就四五千,其他都是后勤。如果魏延不要后勤,能够坚持的时间就更短,纵然算打下潼关,屯田来得及?粮道他有吗?因粮于敌,谁给他呀?
我若是敌军,潼关不要了,白给你。我把所有的军资能拿的拿,不能拿的烧,坚壁清野,给你一座空城,你还能挖出脑白金来?
甚至我再狠点,我特意留下点军粮,连军粮带部分水源都给下了毒,魏延,喝了你就胃炎,等不到诸葛亮合兵你就出殡了,诸葛亮到了只来得及给你烧头七。
就魏延这个脑子也配打仗?一点战略战术思想都没有。果然啊,做很多事都需要“天赋”,没有天赋,努力也是白努力。而且,尤其大部分人只看到战争的两个势力,蜀汉、魏——我得问一句,你们当其他势力武装是摆设、是空气,嗯?魏延设计的路径,兵出秦岭以东,子午谷以北,他可能觉得附近的氐氏势力就瞪眼瞅着他,什么也不管。
但是你记着《亮剑》里,李云龙打平安县的时候,阻敌增援的丁伟说过什么?丁伟说,“咱甭管这股敌人是不是去增援,就算他去拜寿,咱也不能让他得逞!”
魏延是没看过《亮剑》,也不知道北魏的民族政策,不知道曹操为了安抚羌、胡、氐、南匈奴和西部鲜卑这帮胡人费了多大劲,不知道这帮胡人从来就没彻底老实过,更不知道扶风郡的胡人正好需要一个军资运输队。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什么都不知道,打什么仗啊。
文长啊,不是丞相瞧不上你,你这军事水平,没根绳子拴着你,多深的坑你都敢往里跳啊。就你这脑子,也难怪后来那么轻易就被杨仪给冤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