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开什么玩笑?难道是泡药酒吗?

中国古代讲究入土为安,根本不会随便将尸体做永久性防腐处理,更不可能暴尸于地上,至于泡在酒中更是不可能,等同于当面骂人。

古代中国人死了以后,根据风俗让棺木留在家里几天时间,随后就入土安葬。

这种情况下,棺木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

最简单的就是放入石灰等物。因为石灰可以吸取尸体的水分,减少尸体腐烂的速度。

一般棺木在家放不了几天,用石灰防腐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其他的防腐手段。

不过,有一种情况则需要较长时间的防腐,就是古人可能会要长途将棺木搬迁回老家。

比如《红楼梦》中,贾母、林黛玉都是在北京去世,根据风俗他们要回到老家南京、苏州安葬。

所以,棺木在家庙停灵很久,然后才选择日子迁葬。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较长时间防腐。但方法也很简单,第一,必须密封棺木。只要内外空气不流通,棺木内氧气有限,遗体腐败速度就很慢;第二,加大石灰的使用量,保持棺木内部的干燥,尸体不容易腐败;第三,采用一些特殊物质,比如汞、砷等,对尸体进行擦拭,尽量消灭细菌,减缓尸体的腐烂速度。

其实,古代防腐也没有必要做的太好,这是因为家人根本就不知道具体的腐败情况。

因为古人讲究一旦棺木封闭,非到万不得已不能打开,不然是大不敬的。

比如今天蒋介石父子停灵台湾慈湖,其实遗体应该早已腐败,但因不会随便开馆,所以外人根本不知道。

道理也是相同,即便是几年后迁葬,也没有人会打开棺木,而是直接安葬入土。

就算遗体腐败的厉害,也没人知道。

至于泡酒,试问,谁会愿意自己的亲人泡在酒中?难道示众吗?

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把尸体放在酒里防腐,还真有这种事情,比如“纳尔逊之血”。

(特拉法尔加海战)

1805年的英法两国,铆足了劲儿要干一架。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拿破仑,十分明白自己在海战方面毫无优势,尤其是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联合舰队,虽然在规模上胜于英国,但战斗力差多了。实际上,维尔纳夫本人就对海军毫无信心,他自己也没有什么水平,一心想着辞职回家。

英国方面其实也不好过,因为拿破仑在欧洲的封锁,英国货物根本运不进去,时间一长肯定会导致英国金融危机,国力大减。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意识到,必须消灭拿破仑的海上力量,向世界证明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在纳尔逊的带领下,终于在特拉法尔加海域抓到了法国和西班牙人的联合舰队。

本来维尔纳夫的法西联合舰队在兵力上略有优势的,但是他仍然担心打不过英国海军。于是在双方不断逼近,即将开战的关键时刻,“果断”下令舰队进行180度的大转向,以方便战事不利撤退到了加的斯港。结果,维尔纳夫的舰队队形一片混乱。

英国方面,纳尔逊看准时机,立刻率领舰队以两个纵队的方式冲了进去,双方开始厮杀。

结果,在甲板上指挥作战的纳尔逊,不幸被对方的狙击手击中,身负重伤。英国海军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大获全胜,但是纳尔逊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纳尔逊之血)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使英国击败了法国海上力量,获得了此后一个世纪的海上霸权。纳尔逊无疑是英国海军的英雄,必须要将他的遗体护送回国才行。

当时英国海军并没有准备棺材,更没有遗体防腐的操作经验,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纳尔逊的遗体泡进了朗姆酒里,运回了英国。

朗姆酒是当时英国海军的标配,是一种廉价的烈酒,确实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据传言,在纳尔逊的遗体运回英国之后,人们发现酒桶里的朗姆酒竟然一滴都没有了。检查之后发现,原来有人在酒桶的地步钻了一个小孔,水手们为了而获得纳尔逊的英雄气概,偷偷喝完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真假未知,但是英国海军确实把朗姆酒成为“纳尔逊之血”了。

由此可见,用酒来进行尸体防腐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毕竟是紧急情况,不可能经常发生的。

(用酒防腐其实很诡异)

实际上,古代进行尸体防腐,用酒是没啥效果的。朗姆酒之所以能防腐,是因为它度数非常高(所以英国海军规定水手要掺水才能喝)。但是古代的酒普遍酒精度偏低,根本达不到防腐的要求。

更关键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并没有长时间保存遗体的习俗。既然这样,也就谈不上尸体防腐问题了。

最后再说两句,人类很早之前就喜欢往酒里“加料”,形成各种功效的药酒。如果用酒来“泡人”,总觉得有点诡异吧。

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古代的酒浓度没有现在这么高,根本起不到防腐的作用,所以你就别胡思乱想了

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首先,古人的确有泡药酒的习惯。但是,古人不认为酒能防腐。在元朝之前,我国的酒都是醪糟酒,度数很低,没有防腐效果。

可能是受白酒行业的忽悠,很多人觉得现在喝的酒就是李白、曹操等人喝的酒。其实,他们喝的都是低度数的酒。这种就就跟饮料一样,口感发甜,还很香。能解渴,喝完还有点微醺。古人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中的“酒”指的也是这种低度数的醪糟酒。

等到元朝时,从国外传来了蒸馏酒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把酒精直接提炼出来,酒的度数达到了70多度。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不过,蒸馏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穷人为了御寒喝的。有钱人喝的酒还是低度数的醪糟酒,因为,这玩意才好喝。可是,等到建国以后,白酒的地位一下子上来了。而且,某些牌子竟然还用李白做宣传。。。

额,你白哥是唐朝人,没喝过你这种酒精!

而且,“酒是粮食精”这种说法,我也是真不同意。这句话可能是根据《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来的,但是,《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前。那时候,还没有蒸馏酒!!!

《黄帝内经》:“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名曰酒悖也”。

经过蒸馏技术以后,基本上就剩下酒精了。真不要忽悠人了。。。

其次,就是用蒸馏酒,也不可能让尸体防腐。

就算是以现在的白酒密封技术,也会出现挥发的情况。更别说在古代了,放多少酒也会被挥发掉。

有人该说了,可以跟泡药酒一样,放坛子里装着,定期加酒。。。。额,口味好重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坛装白酒的容器一般都是不透明的瓷器。但是,爱泡药酒的人却用玻璃瓶泡酒。。。。目的就是让别人看见自己泡的什么玩意。。。古代泡药酒,基本上泡上一个来月就喝了,不是这么玩的。

说白了,泡药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自己收藏的那些草根和动物尸体。

药用价值嘛,最多的宣传就是Z阳。这是心理作用。

最后,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没有人会这么折腾自己的祖先的。现代发现的那些千年不腐的古尸,都是在特定真菌条件下(或者特别干燥,形成干尸)偶然形成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古代人一般会用香酒对尸体杀毒,死后即时沐浴消毒。

为了保持尸体的完好,古人死后入殓之前首先要进行沐浴,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员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两种差役,前者用郁金香草煮汤和用黑黍酿酒,后者则用香汤和黍酒沐浴尸体。浴尸活动一般选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负责实施。 《周礼注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后沐浴时用酒浴尸的记载:“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说,周朝的王侯死后都要进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据说这样沐浴出来的尸体能够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对此,贾公彦疏:“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实,用这种以混合郁金香汁液的酒对尸体进行沐浴,和活着的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之后,有关研究人员对棺液进行化验,检测出了乙醇和乙酸。这说明了说明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那里去,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尸体,经过蒸煮后,实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的喷洒则更有利于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这大概就是古今尸体沐浴习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习俗。经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之所以千年不腐,在于其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经过了汞处理,二是对尸体进行了黍酒及其他物体的浸泡。考古人员分析棺液沉淀物,验证了里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对尸体细胞起到了固定作用,这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为什么古代人不把尸体放酒里防腐?

国外好像有类似例子,据说英国的纳尔逊勋爵在特拉法加海战战死后就是被战友放进朗姆酒里防腐的。因为这个典故,英国皇家海军把朗姆酒称为纳尔逊之血。见下图。

日本的丰臣秀吉和武田信玄死后秘不发丧,也是放入大瓮中,不过好像是用的油脂防腐。

我国古代没有这类例子,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死者为大,将死者放入酒中多少有点不敬的意思,为礼法不许。

二是我国古代讲究入土为安,而且越早越好。让死者长期暴露,子女是大不孝。因此,即使遇到需要长期停灵的情况,也是将死者放入棺椁中。

三是我国传统文化里并不追求肉身不腐,尸体防腐也就没有那么必要了。

本人是爱好历史的工科男,意见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