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张松的确是卖主求荣之辈。张松最初并没有把西川地图送给刘备的意思,他的第一个心仪“卖家”是曹操。
《三国演义》里张松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他博闻强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算是个人才。不过他这个人不仅傲慢自大而且还是一个彻底的投机分子。当时益州受到汉中张鲁的侵犯,张松向刘璋主动请缨去向曹操搬救兵。
这个投机分子的真实目的是带着私藏的益州地形图去投奔一个更为强大的势力,曹操则是他选中的新主公。不过张松来到了曹操这边却上来吃了个闭门羹,原来曹操当时刚平定马超不久正是得意之时人也变得有些傲慢了。张松等待了三天才得以见到曹操,而曹操又因张松相貌丑陋(相由心生这个来形容张松是比较贴切的)见他第一面就丧失了好感,张松因为吃了闭门羹屡次当着曹操的面揭他的短。后来若不是荀彧等人的劝谏,曹操险些就杀了张松。
张松在曹操这里不得志这才把目光投向了刘备,他在回去的路上刻意经过刘备的地盘。令他意外的是,刘备对他礼贤下士相比曹操好百倍。其实张松不知道的是,诸葛亮早就派人盯上他了,刘备对他那么好都是诸葛亮的计策罢了。张松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于是就将西川图献给了刘备,不仅如此他还在刘璋身边充当起了刘备的奸细。
所以这样一分析,张松完全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投奔刘备并不是因为他和诸葛亮等人一样有光复汉室之心,而是他投奔刘备受到的待遇好。倘如当初曹操能对张松有点耐心,那么张松也会丝毫不犹豫地将西川图献给曹操。所以说张松是一个卖主求荣的人并不过分。
《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应该算。
张松在刘璋手下为官,刘璋对他很信任,没想到张松在出使曹操后返回西川的途中,为刘备所惑,献出入川的祥细的军用地图,实属买主求荣之为。
虽然,民间有良禽择木而栖之说,但在刘璋和刘备之间,选择投靠刘备,这是在对刘璋没有信心而做的举动,肯定会被刘璋所不容。
《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张松的才能突出,同法正两人是刘璋的主要谋士和行政官员。
如果不是这样,张松也不可能成为益州别驾。
然而,张松卖主求荣也是事实。
当时曹操准备攻打汉中的张鲁。如果汉中被攻陷,距离不远的益州就很危险。
刘璋非常焦虑,是张松献策让刘备来帮忙。
以张松的智力不可能不知道刘备是什么人。他邀请刘备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把刘璋干掉,成为益州新的主人。
张松为什么会这么做?
他对刘璋很了解,知道刘璋懦弱无能,不可能守住益州。
而曹操是猛龙过江,手下人才济济,一旦占领益州不可能重用张松这些人。
相反,刘备的实力很弱,只有几万人马同一块荆州之地,最想要的就是益州。
然而,以刘备的实力想要占据益州,必须有强大的内应,也就是张松之流了。
所以,可以说张松就是刘备入川,刘璋败亡的始作俑者。
这自然就是卖主求荣了。
不过话说回来,刘璋的能力确实是守不住益州的,迟早还是完蛋。
在这种乱世下,张松这种人当然不愿意同刘璋一起完蛋。
所以,张松属于有才无德的人,被刘璋斩杀也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
《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松原先是准备把西川献给曹操曹司徒的,但是因为相貌丑陋,多被刁难,而且张松其人自负其才,多次出言不逊,很不给曹操面子,当时曹操的年纪大了,估计在55-60岁之间,听不进逆耳之言,把张松赶走了。其后,路过荆州,就是准备再次献出西川,然后,经过刘备的多次拉拢关系之后,在临走回西川之前,献出了,西川地形图,为刘备夺取西川,打下了最坚实基础,虽说刘备夺取西川付出了,心腹谋士庞统,但是也没有遇到其他比较大的麻烦。包括生擒严颜都可以说有一份张松的功劳。
说到张松的才能,按照三国演义中说法,首先,最让人影像深刻的就是那手过目不忘的本领,草草的翻阅了,曹操编著的曹孙子十三篇,就能暗诵《孟德新书》,实在是牛的不行。其次在和杨修的辩论中占尽优势,胸中文章无数,辩才无双。最后也就是最牛的,就是张松的情报收集能力。这么说?首先是在讽刺曹操的时候说的几次大败所遇到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够清楚的,每每都打在曹操七寸上,让曹操很不好受。其次,就是西川地图,地图这个玩意直到近100多年才比较普及,在东汉末年,基本上就是顶级军事机密,张松能搞到机密文件,还能通过自己的记忆复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松献上的西川地图,多有平常地图,所没有记载的小道,可以看出张松不仅仅能背图,还能按照比例缩放。所以张松可以说是个不可多得,参谋人才。但是由于没有提到,治理和指挥,所以不清楚,能否,指挥军队和治理州县。
《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应该算是,因为张松首先见曹操的时候就有打算要把西川奉送给曹操,这本身已经是背主求荣了。只是因为形貌不佳另外恃才傲物,令曹操很是不喜,就怠慢他了。张松感觉自己脸面挂不住,另外也没看到曹操对自己尊敬和诚意,感觉不值,就放弃了…
可是他不甘心又取路绕到刘备这里进行试探。诸葛亮已经事先和刘备就这件事捏合好了,所以张松受到刘备很好的礼遇,但张松也不是省油的灯,自始至终也没表态,可刘备就一如既往的对他,丝毫没有怠慢,于西川的事体更是提也不提,就是诚心相交的意思…
张松在临走的时候刘备更是殷勤有加不仅为他牵马还送上盘费,稍微表现了下不舍之意。张松深受感动,于是把手中重要的西川地理位置和屯兵以及路径的图赠送给刘备,并且表示只要刘备进川一定会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
而且之后回到益州就劝刘璋断了和谈曹操的心思专一交好刘备,并且提议让刘备进驻西川永结同好,用来对付张鲁。
不管之前对待曹操还是后来故作姿态的实验刘备,张松其行为已经是在出卖自己的主公,而且还因为博闻强记的水平提供了关键乃至绝密的地理图。
另外张松这个人聪明属于过目不忘的类型,拿着曹操的著述看一遍就能一字不落的复述下来,让曹操自己都怀疑自己的东西…
曹操的主簿杨修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和张松交流的时候明显被张松比的处于下风。张松的辩才可以说出类拔萃,总得来说这个人有一些文人持才傲物的臭毛病再就是故作姿态待价而沽更可以说孤名钓誉,反正这个人有才是有才,属于心地不善的那类。
从复制的地理图来说,清晰还原,而且还把自己亲自勘探和打探的路径等内容全部标注在上面了,就因为这张图才让之后刘备进川省了好多麻烦。
但这个人是不值得后世尊敬的,只能说有才华而已!
《三国演义》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算不算卖主求荣?他的才华如何?
张松把地图送给刘备,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卖主求荣
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可能都会记得一个叫张松的小人物,他本是西川益州牧刘璋属下一别驾。
张松虽然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高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叹息。
再看看当时的西川,正是内忧外患之时,阎圃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余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今马超新败,西凉之民,从子午谷奔入汉中者,不下数万。愚意益州刘璋昏弱,不如先取西川四十一州为本,然后称王未迟。“张鲁大喜,遂与弟张卫商议起兵”。(《三国演义》第59回)
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张松的“卖主求荣”。
张松也许早就有不臣之心,但是需要一件“嫁妆”,这件“嫁妆”应该能让张松在新主子那里得到重用,得到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而什么“嫁妆”才有如此分量呢,就是在当时惹得众人眼热的《西川地形图》。
西川地势险塞天下皆知,而贸然入蜀,兵败不可免。在那个刀枪剑戟的冷兵器年代,信息胜过兵力百倍,谁掌握一流信息,谁就可能以最小的兵力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三国演义》里《隆中对》一节已经提到了西川图,但只是一个概图,而张松的地图,就连屯兵储粮和蜀中人都很少走过的道路河川都标得清清楚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得此宝图,谁就有很大几率得西川,这是可以肯定的。
种种迹象表明,张松要谋反,要换主子。
但是凭此,只能证明他有嫌疑,不能肯定他要出卖刘璋,贩卖蜀土。于是张松自告奋勇,携带“金珠锦绮”,“并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前往许都,欲结连曹操,结果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
“松归馆舍,连夜出城,收拾回川”。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张松归蜀时途经荆州,为刘备所厚待,松曰:“某非卖主求荣,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专欲纳款于操。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明公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北图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未知钧意若何?”于是将《西川地形图》献给刘备,劝刘备取益州,愿为内应,并派好友孟达、法正帮助刘备。张松出使回来交差时,更是将他的“卖主求荣”发挥到了极致。松曰:“松有一谋,使张鲁、曹操必不敢轻犯西川。”璋曰:“何计?”松曰:“荆州刘皇叔,与主公同宗,仁慈宽厚,有长者风。赤壁鏖兵之后,操闻之而胆裂,何况张鲁乎?主公何不遣使结好,使为外援,可以拒曹操、张鲁矣。”
明显的引狼入室,想要颠覆刘璋势力。如果说张松的动机是投靠刘备,即换一个主子,那么直接像许攸那样去刘备营里就行了,干吗还要让刘备入西川呢?明显要贩卖蜀土。刘璋不能重用张松是肯定的,不然张松不会叛国了。
而张松要是不替刘备取西川,即使刘备收了他也不会重用他,诸葛亮还会说“有反骨”之类的话。而如果帮助刘备夺取西川,那么刘备一定会看得起张松,重用之,实际上,法正就被重用了。因此只有狠下心背水一战,才能够有勇气冒着杀头的危机在刘璋面前策反。看起来张松仍然是在择主,进谏是择主的一个环节,但为了自己在刘备那里的大好前途,背叛刘璋,陷他于不义,这样的择主,何异于卖国?张松还拉拢孟达法正等,这也说明不是为了个人择主那么简单,是要卖国。
张松在《三国演义》第59回才出现,到第62回就被开刀问斩,不过千把字,是一个典型的过场人物。然而作者却对张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传神,在他“卖主求荣”的身上折射出了历史潮流的趋向,代表了人才“择明主而事”的流向,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推动作用,虽一发而有千钧之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