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否从意大利进军欧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丘吉尔回忆录》里,他多次说到了这个问题。他抱怨说,正是因为盟军否决了他的从意大利进军欧洲的建议,才造成了二战后的局势。由于苏联一家独大的状况,破坏了欧洲的政治平衡,造成了冷战的结果。
在北非战局结束后,盟军在商讨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时,产生了严重分歧。丘吉尔为首的英军人员要求把目标订为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岛。这样,就可以刺向敌人的“软腹部”。而美军则要求尽快结束地中海的战局,赶快把目标转向英吉利海峡,准备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在丘吉尔和罗斯福的斡旋下,盟军决定先占领西西里岛,如果顺利的话再进攻意大利,逼迫意大利投降。这样,如果意大利投降,德国就必须抽调部队来替代意大利的29个师,这样就会分散德国的兵力,为诺曼底登陆创造更好的条件。
结果西西里岛战役进行的很顺利,盟军以较小的代价占领了西西里岛。接下来,意大利国王撤销了墨索里尼的职务,与盟军接洽投降事宜。德军事先发现了意大利的企图,派遣了大批军队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宣布停战后,马上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的领土,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并派特种部队解救了墨索里尼。于是,意大利对德宣战,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但是,盟军在意大利并没有象预期的那样进展顺利。盟军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拿下了意大利南部地区。德国在意大利北部扶植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府。在意大利中部,他们遇到了由德国凯塞林元帅指挥的“C”集团军群。在德军精心构筑的“古斯塔夫防线”止住了脚步。
在这个时候,盟军内部的争论又激烈起来。在这期间,丘吉尔屡次提出要从意大利北部进攻,拿下维也纳,进攻德国腹地。但是,最终,丘吉尔的提议被否决,没有能够实施。
盟军从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与其说是一个军事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军事上来看,从意大利进攻德国是可行的。在当时,整个地中海都在盟军的控制之下,有意大利和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岛屿做跳板,军队不用重新调动部署,有一定优势的方面。
虽然在后来的安其奥登陆战没有获得预期的战果,但那是实力不足的表现。大批的登陆艇和军队、优秀的将领都调往了英国,准备下一步的诺曼底登陆。留下的军队实力不足,无法完成两栖作战的任务。如果把投入诺曼底登陆的兵力、资源投入到意大利,那就会是两样了。
但是,丘吉尔的提议遭到了否决,最终,盟军决定在诺曼底实施主要登陆,在法国南部实行次要登陆作战。这主要是出于苏联的反对和美国对苏联的支持。
丘吉尔着眼于未来在中欧获得进展,尽最大可能压缩苏联的占领区,以为将来战争胜利后划分势力范围做准备。苏联当然看穿了丘吉尔的企图,它强烈反对这个提议,并要求切实履行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而美国为了将来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承诺,也对苏联进行了妥协。在苏美一致的要求下,英国的反对是难以奏效的。这也是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耿耿于怀的地方。
既然在战略上决定了意大利作为一个牵制德军兵力的次要战场,还将大批的兵力、兵器调走。盟军在意大利当然不会有什么作为了。而从意大利进攻德国更是无法实现的目标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不久,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便被意大利国王关入了教育,这宣告了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灭亡,新上任的意大利首相巴多格里奥元帅已经开始和同盟国展开秘密的谈判,商讨退出战争的事宜。当时在意大利只有2个德国师,是根本不可能和上百万的意大利军队抗衡的,但是盟军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德军迅速将13个师的兵力调入了意大利,占领了意大利首都罗马,并解除了大部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德军已经全面接管意大利的防务,盟军失去了一个迅速占领意大利的机会。虽然不久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但是在军事上已经无关紧要。
盟军一开始确实是想利用意大利这个轴心国“柔软的下腹部”来打破欧洲堡垒,毕竟在西线要面对精锐的德国国防军,而在地中海则大部分都是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军队,德军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盟军预计登陆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很有可能会退出战争,这样盟军就可以迅速从意大利攻入欧洲腹地,向西可进攻德国本土,向东可切断东线德军的后路,从而使东线德军腹背受敌而迅速覆灭,东线德军占到德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一旦被歼灭,德国也就必败无疑了。盟军的想法无疑是不错的,而且意大利确实迅速的退出了战争,但是盟军相应的军事行动实在是太慢了,也太谨慎了,迟迟不愿意向罗马发起两栖登陆或空降作战,结果让德军捷足先登,重新控制了意大利。
意大利虽然也是欧洲大陆国家,但是其国土更像一个大型的岛屿,三面临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而它的陆地则非常狭窄,山地河流众多,这就在军事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陆战上有利于防御一方,正面宽度非常狭窄,而纵深很大,只需要少部分德军就可构筑起坚固的防线,而盟军的兵力优势却发挥不出来,多余的军队只能作为预备队。但是由于三面靠海,使意大利很容易遭到海上的入侵,防御一方的两侧实际上完全处于暴露中,容易被进攻方在其后方实施两栖登陆而包围,所以德军虽然重建了意大利的陆地防御,但是由于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仍旧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德军无法阻止盟军在其后方实施大规模的两栖登陆。
盟军尽管拥有上述的优势,但是还是没能迅速击败意大利境内的德军,反而自身被德军牢牢的牵制在那里,进展缓慢又代价高昂。由于地形的限制,盟军地面部队的推进非常缓慢,其强大的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实施的几次两栖登陆作战也不理想,没能迂回歼灭德军主力,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迂回距离太近,盟军不愿意在超出其陆上飞机掩护范围外实施登陆,航空母舰的数量太少无法单独担负登陆作战的掩护任务;其次盟军登陆部队的进取心也严重不足,不敢大胆的向纵深突击,等到积蓄其足够的进攻兵力后,德军也相应的加强了防御,并提前开始实施撤退,最终盟军在意大利陷入了一场正面的进攻作战,投入强大的海陆空三军,仅飞机就超过3000架,但只牵制了德军20几个师的兵力,推进速度也非常缓慢,从意大利攻入德国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盟军迫切需要开辟更宽广的地面战线来投入其庞大的陆军,登陆西线已经迫在眉睫!
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地理因素、军事原因和政治考量三个方面决定了盟军不以欧洲南线为主战场。
一、地理因素:亚平宁半岛南北走向,全域多山地、丘陵,更重要的是它北向通往中欧的道路,被高峻的阿尔卑斯山脉阻挡,只有一些隘口可以通行,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突进。而西欧恰好相反,基本一马平川,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进入德国几无地理障碍。
从根本上看,在意大利登陆北上进入德国征程不畅,不在盟军选择之内。
二、军事原因:纳粹德国曾经横扫东欧、西欧,在西欧大败法英军队。1943年起英美卷土重来,反攻欧洲的大本营在英伦三岛,当时盟军已经赢得区域制空权与制海权,这是南向进攻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军事上渡过英吉利海峡,直面德军在欧洲西部前沿,直接打击德军有生力量,其军事意义远大于登陆意大利(后者隔着瑞士、奥地利才到达德国南部),而意大利军队不堪一击,盟军根本不将它视为威胁。
三、政治意义:欧洲的中心在西欧,拿下西欧的法比荷,就能直指德国经济政治的北部核心地区,与苏联红军会师。从解放欧洲的政治意义上讲,西欧第一、法国第一,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对美英战后与苏联划分欧洲势力范围,均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最后还有情感因素,“大英”皇家军队曾被纳粹装甲师一路追至顿克尔克,留下世界军事史上凄惨一章。在欧洲跌倒的英军要重新站起,只能在法国!
罗斯福与丘吉尔都是战略家,绝不会把主攻方向定在意大利,而舍弃欧洲的中心!
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打了啊,1943年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登陆战啊,盟军一路推倒亚平宁山脉之后和驻守这里的德国人打成了一场消耗战
毕竟这篇区域有四五条防线摆着,盟军也并不好打。
而且在1943年末的时候,盟军已经计划诺曼底登陆了。此时东线的德军也正在溃败,盟军从意大利登陆无非一个是意大利这个软柿子太好捏了(也确实,刚登陆的时候意军基本是一打就降,全靠德棍撑场子),解决掉墨索里尼政权对于盟军来说是一大利好。
另外南部登陆的盟军可以有效牵制大西洋壁垒的德军防御力量,为之后的诺曼底登陆创造条件。
再说了,就算盟军全拿下了意大利又如何,辣么大一片阿尔卑斯山隔着,而且德棍上面可以提前修筑工事,盟军又不是属山羊的,怎么打么。
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与顽抗到底的纳粹德国、日本,不同的是作为轴心国阵营主要国家的意大利,在1943年便向盟军投降。
但意大利的投降,也引发了包含像素在内的关注二战历史人的好奇,既然意大利在1943年就已经投降,为何盟军不选择从意大利北上直接进攻纳粹德国,而是选择在法国西部的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呢?
其实,以丘吉尔为代表的盟军领导,就曾想过以意大利为基,北上进攻德国,开辟第二战场。但,这一战略想法马上被否决,甚至遭到苏联方面的批评。
因为,如果真的直接从意大利北上攻打纳粹德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有两个难题必须解决。第一个难题、地形之难,虽说意大利在1943年便已投降,但,希特勒所扶持的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的傀儡政权依旧存在。阿尔卑斯山脉依旧为轴心国所控制,如果依旧选择从意大利攻打德国的话,险峻的地形成了第一道难题,这给盟军北上完成巨大的困难。
第二个难题、后勤补给之难,当时盟军距离意大利最近的基地位于北非地区,贫瘠的北非不足以支撑盟军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如果非要在意大利开辟,那么盟军就必须从英美本土经直布罗陀海峡运输补给。这样子盟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被拉到数千公里,那么就存在一个耗费巨大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切断的风险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北上攻打纳粹德国,显然困难度较大,且苏联方面强烈反对,盟军最终也不得不放弃在意大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想法。
在二战中,意大利投降后,盟军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进攻德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意大利投降以后,盟军就是从意大利继续进攻德国。
可惜,这种进攻根本无法成功。
稍微对欧洲地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意大利北部是连绵的山区,易守难攻。
这里有连绵的高山,一些山非常陡峭,海拔达到4000多米。
这里都不要说装备精良的德军,就算一些拿着步枪的土匪坚守山头,军队也很难打的上去。
盟军于1943年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意大利高层见势不妙,于9月3日同盟国达成秘密协议,决定投降脱离轴心国。当天凌晨,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
1943年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意大利军队并没有抵抗,盟军随机高歌猛进,1日后就控制南到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国王与巴多格利奥等仓皇乘潜艇逃至南端的盟军占领区。
但是德军对此也有准备,他们迅速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意大利军队缴械,出兵占领了北部地区,开始自行防御。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党卫军突击队把囚禁于大萨索山顶旅馆的墨索里尼营救来,随后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和盟国对抗。
这边德军对盟军发动反攻,一度重创意大利的盟军,稳住了希特勒的局面。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下令驻意德军合编为C集团军群,下辖菲廷霍夫的第10集团军和马肯森的第14集团军,共个21师,370架飞机。由凯塞林元帅任总司令。凯塞林为阻止盟军进一步向北推进,在西起罗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东穿越亚平宁山脉直到东海岸,建立了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该防线以卡西诺隘道为核心,依山峰天险而构筑,易守难攻。
美军和英军面对这些天险和德军坚固防线,没有好的办法。
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数次发起攻势,试图突破该防线,毫无进展,反而伤亡惨重。
盟军高层认为,突破这个防线基本不可能。
1944年初,盟军出奇兵,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然而,这次登陆战没有预期的效果。美第36步兵师在1天的战斗,就伤亡达1681人。登陆的盟军5个师,被德军10个师包围,自身难保。
战争持续了4个多月,盟军伤亡惨重,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随后的战争仍然是拉锯战,1944年6月4日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当晚9时,美第5集团军首先进入罗马。
虽然占领了罗马,但这已经无关大局。
意大利成为一盘死棋,盟军开始放弃意大利战场。
1944年9月,盟军从意大利战场调走7个精锐师。
意大利的德军坚持到德国本土投降为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