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是个“非驴非马”的称谓,它名称中的三个字各有含义,“中”代表其性质是皇宫内院的服务人员;“郎”代表它的文官属性,即郎官、侍从官;“将”代表它的武官特性,即有统兵的将领。

如此怪异的称谓,暗含了中郎将的特殊地位。

中郎将的性质——中官

古代上层权力机构分为两大部分,即以三公或宰相班子成员为代表的外朝(简称“朝”),以及以皇帝为代表的内廷(简称“廷”),两者合称“朝廷”。

我们把外朝称为“相权”,内廷称为“皇权”,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相权与皇权的角逐史。这么一看明显是皇权落了下风,因为他是“孤家寡人”。

其实不然,皇帝为了夯实自己的权力基础,当然要“拉帮结派”组建独立于外朝的机构,这些机构的成员可以统称为“中官”。

“中官”后来被定义为“宦官”,其实它最早的意思是“有出入皇宫自由的服务人员”,它既包括宦官,也包括侍从官、保安人员和秘书人员等。(很多人认为皇宫里的男人除了皇帝都是宦官,这是误解。)

这些侍从官、保安人员和秘书人员可以有宦官出任,但大多数是读书人,一般由士族子弟、勋旧贵族子弟、鸿学大儒等构成。他们的工作内容非常庞杂,既包括日常服务、保安、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谋、行政助理等等。

中郎将就是承担保安工作的中官,那么它与另一个负责保安工作的机构卫尉有什么不同呢?它的品阶处于什么地位呢?

汉唐时期中央军分为南北两军,以西汉为例,北军负责长安城的安保,归中尉(执金吾)统辖,南军负责宫城的安保,归卫尉统辖。比如在《汉武大帝》中,李广、程不识都曾经担任过卫尉。

不过,皇宫的安保极其严密,不会让卫尉独家承保,必须要有另一个单位相互监督和牵制。于是就有了如下规定:卫尉只负责皇宫的外围,而宫殿内的安保工作则由羽林卫负责,二者互不统属。

中郎将就是统帅羽林卫的将领,根据岗位不同,又分为虎贲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等。

中郎将的上级单位是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光禄勋),如此一看,它与九卿之一的卫尉,在官阶上差距很大。但事实上中郎将的地位非常高,它的俸禄居然达到了“比二千石”,略低于“真二千石”的卫尉。(比二千石年奉1200石,合7.2万斤粮食,真二千石年奉1800石,和10.8万斤粮食。)

中郎将的文职属性——郎官

卫尉和中尉分别是统帅南北军的武官,中郎将的上级单位却是郎中令,一个专职为皇帝服务的机构,是标准的文管系统。

郎中令下属的工作人员分为大夫、郎、谒者三大类,中郎将就属于“郎”这一类,除了中郎将外,还有期门郎、黄门郎、秘书郎、执戟郎、校书郎等等,非常庞杂。

且不细究郎们的工作内容差别,他们有一个共性,即只接受内廷的垂直领导,外朝无权干涉,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太尉(大司马)是不能管理和征调中郎将的。

中郎将的武官属性——将领

保安部队虽然不属于军队,但它事实上又具备军队的特性,就像武警之于解放军一样。中郎将下属的羽林卫以及驻扎在京师附近的胡骑校尉等,其管理模式与南北军完全相同。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护卫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凭文官们的粉嫩小拳拳肯定不行,必须要靠兵哥哥们的枪把子。

另外,军队接受外朝领导,难免会与外朝产生各种利益交换,皇帝并不放心,而郎中令始终由皇帝直控,官职又不算高,与外朝几乎没什么交叉,干净,用起来也就放心多了。

不过,中郎将也会受皇帝的指派承担“外勤”征伐任务,那么从武官特性上讲,中郎将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中郎将的地位肯定远不如大将军,也不及名号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但位在杂号将军之上。

中郎将职位的演变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泛泛而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郎将自秦朝设立开始,它仅是个保安机构,地位并不高,至西汉以后其地位越来越高,触角也从内廷伸向外朝,统兵出征几乎是他们的常规任务之一。

造成这个变化的幕后推动力就是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强。

作为国家武装,起先军队的主导力量在外朝,后来随着皇权的成熟,皇家保安部队不断扩容,形成了独立于外朝的禁军(羽林、御林军)系统。比如唐朝,外朝掌管的南军,其地位远不如皇帝直控的北军禁军。到唐末之后,禁军成了中央军的唯一代名词。

水涨船高,作为禁军系统将领的中郎将,其地位必然逐步提升。我们发现一个中郎将“爆发期”——东汉末年,那时候奉命出征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中郎将,比如卢植、皇甫嵩等。

三国时期中郎将井喷式出现

历史上最大牌的中郎将非曹丕莫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称为汉献帝的“贴身保安司令”。(有人总说汉献帝为啥不杀了曹操,汉献帝说“你行你来试试”?)

由于“中郎将”有皇家的金光笼罩,所以东汉末年各大军阀都喜欢给自己加个“中郎将”的名头,以显示自己是皇帝的亲信。

再后来,中郎将的名号被军头用于加封给部下。那么,他们为何不直接用名号将军呢?中郎将在有光环,其地位毕竟不如名号将军啊。

因为名号将军是朝廷的名器,不能乱用,孔子说“唯名器不可假人”,谁盗用名号将军就等于公然背叛朝廷,这个风险军阀们一般不敢触碰,而中郎将正合适。

这就是三国时期会有那么多中郎将的原因。

三国时期,除了曹丕外,诸葛亮和周瑜也都担任过中郎将。当然,彼时的中郎将已经不局限于实职,而是变成了荣誉职务。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是幂府,谋土,参谋,办事公务人员在军级将和校尉暂时职位之间,一般是皇帝,将军府,三公府,所有人员外出办事职务名称。有上级走出的猫到下级那里,比下级的狗大的意思。在皇帝指挥作战中,中郎将并没有一兵一卒不如都尉。

汉代军队有将军,校尉,都尉。汉代皇帝指挥作战军队指挥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临时将军名目多杂,奋威将军,讨虏将军,百鸟齐鸣的各号将军。当然除中将军外。都是地位稍稍低,统领征伐大军临时设置,因事立名的将军。

中郎将夲是中郎官员,是战国秦王设置官名。专为帝王近侍官员,是管理车,骑,门卫担仼者,侍卫,随从头领的官员。东汉为车,户,骑,虎贲,羽林五种中郎将。到三国时混乱一塌糊涂设有没有实际意义的长官,都是中郎将。遂渐不加区分,混乱多设,随意多置,不加一论。

早把以皇帝的侍卫,左,右,五官中郎置府长官名号置为中郎将,以领皇帝的侍卫五部专员不论。

中部将的名号。被各个割据势力之首,广泛用于为自己服务的人员,如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不再成为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而成作有名气临时称号。

当对于汉以后中郎将的地位,已混乱到不是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如王莽给匈奴王给予中郎将,和曹操,孙权,刘备给周瑜建威中郎将,给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曹操的儿子曹丕领五官中郎将。他们之间真假中郎将,地位,权力和势力不可同日而语,更加难以一言而定。有本质的内在区别。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始于西汉,废于宋朝。当然看到回答很对人都说中郎将始于秦朝,但其实是错的。秦朝并无中郎将的官职,而只有中郎职,此职是专门称呼陪侍在皇帝车架的人,而在秦朝能获得这个称号的同时有数千人之多。直到西汉初年设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而其三署的最高统领就号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自此中郎将的官职才正式出现。

西汉初年沿秦制,皇宫的守备工作交有郎官负责,包括中郎、议郎、侍郎和郎中。他们负责皇宫的守备工作,及各宫殿大门的守卫工作,和皇帝出行时的护卫工作。而西汉初年为了更加便于管理这些郎官,于是专门设立了五官、左和右三个中郎署来专门管理这些郎官,而这三署最高统领就是中郎将。西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有五官中郎将负责,而其余皆分有左右中郎将管理。汉宣帝又以中郎将监羽林军,后东汉年间更是直接设立羽林中郎将,掌皇宫禁军精锐羽林军。汉平帝元始三年又置虎贲中郎将,掌汉皇宫禁军精锐虎贲骑兵。

东汉年间各中郎将的职责同西汉一般,但相应增加了一些职责。东汉的中郎将不但要负责皇宫的侍卫,同时还要负责战时的领兵工作,并且还需协助光禄勋进行皇宫侍卫的选用,更甚者如遇到大臣丧事,中郎将还会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皇室专用的棺材。可以说东汉初年到中期,中郎将的职责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有些许的繁琐,但同样重要。

直到东汉末年群雄并立之时,中郎将的地位开始极速下滑。由于当时各诸侯林立,原本属于稀缺的将军称号开始纷纷出现,比如吕布的奋武将军、曹操的建德将军、丁奉的冠军将军和邓艾的讨寇将军等等,而随着将军的滥封,中郎将开始逐渐的成为了中下级的军官,并不再属于皇宫禁军高级将领的专用官职,而是成为了大部分武官都能触及到的普通军职。其官职也逐渐变的多样,比如刘封的副军中郎将、关平的典军中郎将、董和的掌军中郎将和张南的抚军中郎将等,可以说此时的中郎将显然已不值钱了。当然曾经的五官中郎将在三国魏时期有过特例,那就是曹丕所领的五官中郎将,是作为丞相的副职来使用的,而这个时期五官中郎将的权利就显得特别的大,但是这个特例不久即被废除,且再无使用。

直到唐朝中郎将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它成为了唐朝十六卫中府卫的禁卫统领,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和将军,比如左右威卫的左右金吾卫中郎将,及左右金吾卫的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等。而在唐朝大将军几乎是虚职不常设,所以在唐朝中郎将无疑是十六卫中的二号人物,地位不可谓不高。在唐朝禁卫的责任就是负责守卫京城和皇宫的安全,更是皇帝的贴身侍卫。

但是自唐中期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十六卫也逐渐失去作用,直到晚唐十六卫更是只剩下名号,而别无他用,直到五代后晋被彻底废除,而随着十六卫的废除,中郎将已成往事。虽后宋朝恢复了十六卫,同时也恢复了中郎将的官职,但此时的十六卫所有的官职都依然成为虚衔,将军以上职位被宋用于封赏功劳甚大的武将所用,而将军以下包括中郎将则作为闲散武将身份的象征,而无任何的实权,仅只是散官。而后随着宋朝的灭亡,中郎将也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再无人使用。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官名,秦代置中郎。秦和汉初中郎将为中郎之长官,因中郎于诸郎之中地位最高,故中郎將地位亦高,仅次于郎中令。皇帝外出,中郎将必随行护驾。汉武帝时设中郎三将,有五官、左、右中郎将,隶属光祿勋。东汉增设东、西、南、北中郎将。此外又有杂中郎将等。建安后,有很多名号的中郎将。唐代各卫也有中郎将,但职位较低,是低级武职。宋初曾用作虚衔,后废。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是我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官职名,尤其是在东汉、三国时期,它更是成为了几乎被“用烂”的词汇。如果我们翻开如《三国志》、《三国演义》这样记录三国时期历史和人物的书籍,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中郎将”,名目众多、职能各异。

举例来说,著名的“火烧赤壁”导演者周瑜,就曾担任建威中郎将;诸葛亮归附刘备,经历赤壁之战后,刘备将其封为“军师中郎将”,此后庞统也受封过此职;北方曹操势力,则有过负责盗墓的“发丘中郎将”,曹丕曾担任过的负责辅佐丞相的“五官中郎将”等等。那么,古代的中郎将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

我国先秦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中郎”这一官职。它最早是作为君主的近侍被设置,其职能大体是管理皇帝的出行车驾、马匹并保卫君主、照顾起居等等。到了秦、汉,这一官职始终保留,中郎虽然官位不高,俸禄只有区区六百石,但因为是皇帝近臣,所以话语权很高。

到了汉朝,中郎开始负责统帅皇帝的侍卫、禁军,于是更名为中郎将,历代由掌管宫内事务的郎中令、光禄勋所统辖。“虎贲”自古便是皇帝身边的精英卫士的代称,汉平帝元始元年(1),宫廷卫士被正式命名为“虎贲郎”,他们的统领就被称作“虎贲中郎将”。

和原先的普通中郎将不同,虎贲中郎将的俸禄足足有两千石。后世说起禁军,“羽林军”是比“虎贲郎”更加著名的部队,它由汉武帝所设立,是十分精锐的皇家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虎贲中郎将设立不久,“羽林中郎将”也登上历史舞台,他的俸禄也是两千石,和地方的各郡郡守相当。

中郎将这一官职自虎贲、羽林设立之后便逐渐固定为两千石俸禄,这一品级高于一般校尉,但低于将军。到东汉时期,中郎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而普及的官职,其职能也从统率禁军变得更加宽泛,几乎但是统兵数大于校尉而少于将军的,便会被封为中郎将,其俸禄品级也各有不同,十分复杂。

举例来说,东汉时朝廷和北方匈奴交往密切,时常派出使臣,这些使臣从汉武帝时便常常由皇帝所信任的中郎将担任,如著名的苏武。到了东汉,更是设置了“使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与匈奴有关的事务,如出使、侦察、保卫等。

上文已经列举过,三国时期,中郎将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官职,鉴于中郎将的职能之多样,有时其地位甚至高于底层将军。晋朝、南北朝时期,中郎将又变回“从事中郎”等官职,此时他们不具备统兵职责,而是常常作为幕僚。

唐朝建立后,中郎将干回老本行,负责统领禁军,地位很高。到了宋朝,中郎将一开始是名义上的武职,不过没有被使用多久就被废除。古代的中郎将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高于校尉、低于将军的武职,其职能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还是统领君主的亲兵。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原本是秦代开始设立的武官,到西汉时为掌管皇家车驾宫廷宿卫的郎中令(后改为光禄卿)的副手。直接掌管三个部门的郎官,最初有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三个。通典记载:五官、左、右中郎将,皆秦官。汉因之,并领三署郎从。

当时为皇帝服务的高级卫士成为郎官,有主管车驾护卫的车郎,还有主管宫廷安全宿卫值守宫廷门户的是户郎,还有从事文学政务顾问的议郎。《汉旧仪》曰:‘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车将主左右车郎,左右户将主左右户郎。’”凡郎官皆主更直,执乾宿卫诸殿门,惟议郎不在直中。

(汉高帝刘邦像)

还有一些有郎官职位而不参与实际值守工作的是散郎官,散郎大多是那些地方征辟举荐的人才和外戚官宦子弟。这些人通过充当郎官而入仕,升迁后充当地方官或者中央高官的属官秘书之类。后汉之制,郡国举孝廉以补之。

其散郎谓之外郎。故卿、校尉、牧守待价于此。公车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高节、公府掾曹试博士者,亦充兹位。其下第白衣试博士者,皆拜郎中。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谓五官中郎将、左右郎将。——《通典·职官·武官下》

开始时中郎将属于为皇帝直接服务部队的中级官员,三属郎官属于皇家卫士见官不拜直属天子。唯有见到最高长官光禄卿和中郎将时才会行礼,凡三署郎官,二汉并属光禄勋。《汉仪》曰:“三署郎见光禄勋执板拜,见五官左右将执板不拜,于三公诸卿无敬。

两汉时期中郎将的官职也代表一种荣誉,很多代表皇帝朝廷的使节被授予中郎将。苏武和张骞都曾被任命为中郎将出使外国,《通典》记载:又苏武以中郎将持节使匈奴。又司马相如拜中郎将,建节往使邛笮,县令负弩矢前驱,蜀人以为宠。

(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又仿照周礼选拔勇士数百人充任护卫仪仗谓之期门郎。平帝时改称虎贲,设置虎贲中郎将统领。《周官》有虎贲氏,掌领虎士八百人,军旅会同,君宿于外,则守王闲。闲,梐枑行马也。梐音陛,枑音护。东汉马援、孔融都曾被封为虎贲中郎将。汉宣帝设置羽林中郎将管辖羽林郎,东汉时羽林中郎将管辖皇帝宿卫禁军羽林军。

(汉宣帝刘询像)

  • 到两汉之交时期逐渐的郎官的规模和权利发生变化,比如尚书郎、黄门郎等专职郎官。而中郎将逐渐成为一种武职不再专属管理郎官,东汉三国时期也不再是专属为皇家服务的特有官职。东汉末年朝廷还设置东南西北四中郎将统辖军队镇压黄巾军,后魏晋南北朝仍有这个官职。东汉还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护匈奴中郎将和平越中郎将等,管辖统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军政。

最初两汉时中郎将位于将军之下,秩比两千石。武官依次为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中郎将。

(东汉末期诸侯割据形势图)

汉末三国时期是中郎将大放异彩的时代,中郎将的权利也不仅限于军权。汉末三国各地诸侯受到礼制限制,不能越过朝廷而设置将军。于是纷纷设立中郎将这个官职来统军管民。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开府建牙设置僚属管辖魏国军政。待遇相当于副丞相,位在诸侯王之上。刘备占领荆州时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统辖各郡民政军事事务。

(诸葛亮剧照)

建安十六年,魏公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以副丞相,位在魏国诸侯王上。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三国志·裴松之注》

汉末三国时期各国中郎将名目繁多,有的中郎将成为一种低于将军高于校尉的统军武官,有的是充任外交使者或者边疆地方民政长官。三国名人很多都当过中郎将,比如建威中郎将周瑜、征虏中郎将吕范、荡寇中郎将程普、司市中郎将陈声、绥南中郎将士燮、副军中郎将刘封等。

(割据交州的绥南中郎将士燮像)

  • 唐朝时期在中央设立十六卫将军衙门统领中央禁军和关中地区府兵,十六卫府一般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将军只有在战时委派,平时府卫军政由中郎将代理。将军缺,以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中郎将位在将军之下校尉之上属于中高级武官,由于将军职位不固定中郎将事实上就是府卫长官。

(大唐十二卫军电视剧剧照)

大将军各一员, 正三品。 将军各二员, 从三品。 中郎将四人。 正四品下。——《旧唐书·》

到宋代中郎将和节度使一样成为中级武官的荣誉头衔,不再拥有实际的权利。各卫将军等职位都是由宗室子弟功勋大臣担任,有名无实手下既无兵也无权。到南宋建炎南渡以后基本不再设置中郎将职位,此后历代基本再无中郎将这个官位。其(各府卫)禁兵分隶殿前及侍卫两司,所称十二卫将军,皆空官无实,中兴多不除授。

(宋代武将复原图)

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中郎将 、郎将。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为武官责降散官。——《宋史·职官六·环卫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