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古人对僧人的死亡称为园寂,鲁智深的死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种神秘的死,留给读者心里一个高尚的形象,什么遇林而起闻潮而寂的偈语,是文章有意构造,並不是那么神奇。

根据小说的构思他的死是坐着而离世,应該是真实的,是什么原因无法说清楚。

按现代的说法,应是年事巳高,加上常常酒量超常,血管硬化,突发心肌梗塞而亡。

在老家,我亲眼看到村里一女人,年龄六十多岁,中午在灶屋里刷锅准备作饭,突然站着不动了死了,家里人把她坐在椅子上,象正常人一样,喊医生半小时后医生来了,诊断没生命应迹象了,家里人还不信呢!

这位老人是不是见灶而亡!

由此可见,各位上了年纪的人,建议每年作一个全面体检,做到早知早医以保健康!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第一:《水浒传》本来就是文学故事,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也只是应了五台山大师智真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从故事的情节里来说,他算是108好汉中,善始善终的一位,所有的偈语也概括了他丰富且精彩的一生,所以他的见信而寂算得上是功得圆满,立地成佛,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吧。

第二: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这听似有点像玄学,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我爷爷就是典型的例子,爷爷活了90岁,90岁那年,还在耕地,很健康硬朗,看起来不像个90岁的老头,有一天,他耕完地回家,回来后吃了饭跑到姑夫家里,把后事都安排了一遍就走了,姑夫一家都莫名其妙,以为老糊涂了,说糊话也不当回事,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就真走了。大家都觉得很玄的,说可能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尤其爷爷又是当地的茅山道士类的人,大家更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终究是什么,其实很多事情也无法解释,就像很多病了很久的人有回光反照一样,一样也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说清楚。所以鲁和尚听到潮信时,知道自己要走了,可能也有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在牵引吧,毕竟中国最早就有易经,周易等,命理类的学问我们可以不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并且从他事前写好信,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也证明自己确实是知道了生命终点已到,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他提前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第三:自杀之说,这种可能性极少,听到潮信,想起偈语,觉得自己要走了,写了遗书自尽,虽然说鲁智深杀戮一生,在征方腊时,兄弟死伤无数,对宋江等也是失望之极,但最亲密的武松还在,林冲也还在,所以,还不至于心灵受伤到自杀了此一生。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鲁智深很可能是服毒自尽的。

人不可能好好地听了个潮信,突然就死了,更别说像鲁智深那么强壮的人,岁数又不大。

人更不可能预言自己的死亡,鲁智深在死前自己做好了各种准备,还让宋江来看他。

鲁智深自尽的可能性非常大。

很多人认为鲁智深是老粗,其实他是很精明的,并不是武夫。

大家注意,方腊是鲁智深生擒的。

照常理来说,鲁智深获得了征召方腊大战的头功。

另外,鲁智深在梁山的地位很高,他是梁山最强有力的一个山头,部下众多。

有二龙山的杨志、武松;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所以三山应指二龙山、桃花山和少华山。这个派系有十三个人,虽然人少,但名气很大,其中杨志、史进、武松都是顶尖高手,

鲁智深地位仅次于宋江,比卢俊义要高多了。

这次又立了头功,显然,朝廷一定会对付他。

大家注意,宋江和卢俊义都被朝廷暗算害死,花荣、吴用知道自己难逃性命,干脆在宋江坟墓前自杀。

而鲁智深就更聪明了。他如果活下去,哪怕拒绝做官,只是做个有名的僧人,朝廷绝对不会放过他,还会将他害死,卢俊义就是榜样。

所以,鲁智深干脆自己服毒自尽,对外解释为领悟佛法圆寂,死了以后还留了个好名声,不至于像宋江和卢俊义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其实,武松如果不是残废了,他估计也不得善终。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个最让人敬重的人。他有佛心,又有野性。不管是救歌女金翠莲,还是救拜把兄弟林冲,他都是极为实诚,并无私心,有始有终。然而遇世道不平,野性上来,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又从不畏惧。或许以一凶顽之身却做了僧人,无人能懂他了。但有一人知道他,那就是他师傅智真长老。

他上五台山为僧,两次破戒醉酒闹事,打坏山门,所有的师兄弟都在指责他,唯独智真长老知道,他是一个真正能成佛的人,他的师兄弟无人能比。但智真长老也知他自己不能彻悟,如是送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然后让去了东京大相国寺。

四句偈语概括他一生事业。遇林冲开始了新的起始,上二龙山以打劫为富,水泊梁山是他兴旺之地,宋江招安中止了他的草寇生活。

八年后鲁智深领宋江去拜见师傅,智真长老用四句偈语与他作永久告别: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他擒夏侯成,又活捉方腊。在捉方腊时得到圣僧罗汉指引,他万念不存,开始一心向佛。他从不知世上有潮信之事,当钱塘江声浪滔天,才知那是潮信,立刻想起了师傅的偈语,知道自己要圆寂了。‘

他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怎么一下就死了呢?其实那不是死,他是大彻大悟,来了一次彻底的脱变,顿悟而成佛。

鲁智深杀神与菩萨为一体,正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最后的归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就是鲁智深,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最终修成正果。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这个问题问得好,从现代人或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看,确实很难理解,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鲁智深的几种死法开始:

1.有人认为鲁智深是猝死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鲁智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丝毫不注意饮食搭配,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再加上征讨方腊长期神经紧绷,劳累过度,很可能恶化这些本来就潜在的疾病风险。这样说来,60多岁的人猝死也不奇怪,有可能施耐庵为了塑造“好人有好报”的形象,而神秘化了他的死亡,让读者少点遗憾罢了。

2.还有人猜测是被人害死。因为鲁智深出家的地方是杭州六合寺,是刚刚覆灭造反派方腊的巢穴,六合寺里藏匿方腊的旧部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记恨宋军而对鲁智深记仇。不过,这个可能性小一点。

3.施耐庵认为鲁智深是圆寂。小说中早就交待: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在他离开五台山时,曾说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林指野猪林,山指二龙山,水即水泊梁山,江为钱塘江。后又送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在六合寺钱塘江听潮信,正应了“听潮而园,见信而寂,”的偈语,他说“既然死乃唤做园寂,洒家今已必当园寂”。于是交待后事,圆寂了。想死就死,牛。

4.死怎么能随心所欲了?这也是我要正式回答的问题。其实吧,懂佛学,或修禅的人都知道一个说法:禅宗说一个人要修得正果以后可以“坐脱立亡”,通俗的说就是说死就死。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的。这类高僧是已了脱生死之人,已不是凡夫俗子,所以说已经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因为,佛法中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变易生死指超越轮回之圣者、菩萨,能自由自在选择生死。

从鲁智深最后写下的偈语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字里行间都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他成佛了。

还有,玄奘大师的恩师:戒贤大师,他就是要圆寂了,结果阿弥陀佛说你再等等,有个大唐的法师要来跟你学法。于是大师就等啊等,三年玄奘大师才到印度。戒贤大师于是就推迟了圆寂的时间。这也说明,圆寂在佛教里是有信众的。当然这都是小说,但现实中,高僧无疾而终,从化圆寂也是有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

谢邀!

七言:《鲁达》

倒拨扬柳唤智深,

看破红尘弃皇恩。

最反招安真英雄,

是非成败问后生。[赞][祈祷][玫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