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表面的原因,是英法皇室的内讧。
深层次原因,是英法统治阶层争夺更大的利益。
表面的原因
中世纪之前,法国海岸经常遭受维京海盗的袭击。
西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同维京海盗领袖,达成了协议,给他们一块土地定居,后者不得继续抢掠。
公元911年维京人定居在今天法国诺曼底,被封为诺曼底公爵,是法国国王的部下。
1066年诺曼底公爵受邀请带兵渡过救援,却趁机袭击占领了英格兰,成为英格兰国王。
但英格兰国王又兼任诺曼底公爵,这就形成了矛盾。
原则上,英国国王当然是同法国国王平起平坐的,实力也差不多。
但英国国王又是诺曼底公爵,应该听从法国国王的命令,这就是冲突的根源。
法国国王感到英国国王的威胁,几百年来想方设法将诺曼底收归自己控制。
到了13世纪,趁着英王约翰暴政胡来,法王腓力二世乘机夺回诺曼底。
但英国国王又通过通婚,获得了法国西南沿岸一隅的阿基坦。
双方的矛盾还在激化!
英国国王试图全力控制法国,法国国王则全力将英国人的势力彻底清除。
直接的导火索是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的去世,只有1个女儿。
法国人不允许女人继任王位,而当时同查理四世血缘最亲的是英王爱德华三世。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是查理四世的姐姐。
然而,法国的贵族们认为不能让英国国王成为法国国王,这会导致法国贵族失去权力。
所以,他们推选了查理四世的堂兄瓦卢瓦伯爵腓力为国王,成为腓力六世。
英王爱德华三世大怒,1337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战争持续了116年。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是此前英、法两国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
1066年10月14日在英格兰东南部的黑斯廷斯两支军队正在交锋:交锋的两支军队分别是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军队和诺曼底公国公爵威廉的军队,最终威廉赢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当年圣诞节这天威廉在西敏寺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是为威廉一世。黑斯廷斯战役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英国成功的军事入侵,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国,此后英国开始了征服别国的历史征程。此后的英国王室直到今天都流淌着威廉的血脉。不过有意思的是:威廉自己却并不自视为一个英国人,在他看来:英格兰只是自己的领地之一,他的根基毕竟还是法国境内的诺曼底公国。此后的三百年里来自诺曼底的国王和贵族们说着法语统治英国和诺曼底,从这时起英、法两国纠结的关系就开始日渐形成。1154年威廉开创的诺曼王朝因无嗣而断绝,英格兰王位有诺曼王朝的末代之君斯蒂芬的外甥亨利继承,而在此之前亨利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因此他所开创的王朝被称为安茹王朝(因其家族徽章为金雀花,故而又名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入主英格兰后统治着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英格兰王国、阿基坦公国,这意味着此时的金雀花王室除了是英格兰国王之外同时在欧洲大陆的法兰西王国境内拥有诸多领地,理论上作为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的金雀花家族应该是法兰西国王的臣子,但与此同时金雀花家族又是英格兰国王,这就使双方的关系复杂起来。这一时期法兰西国王正在加强中央集权,致力于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在这一过程中金雀花家族治下的安茹、诺曼底、阿基坦等领地也遭到削弱,这自然会引起双方的对立。
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卡佩王朝就此告终。按当时欧洲的继承习惯:某家族因无嗣而断绝的可以由外嫁的女儿及其后裔继承,查理五世既无子嗣也无兄弟,但有一个妹妹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早就对法兰西王室削夺自己的领地深感不满的爱德华三世趁机提出自己对法兰西王位享有继承权,这下他不仅要恢复自己在法国境内的原有领地,更是打算直接将整个法国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然而法国贵族搬出法兰克人的早期《萨利克法典》要求王位由男系继承并推举了查理四世的堂兄弟瓦洛亚伯爵之子菲利普为王。爱德华三世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勉强接受了这一结果的爱德华三世其实仍心有不甘,而这时英、法之间的经济矛盾也开始升级,于是令爱德华三世萌生了新账旧账一起算的念头:当时英国的国家经济和王室金库的运作在相当程度上都依赖于羊毛贸易,欧洲大陆上的佛兰德斯地区是羊毛贸易中心,在长期的羊毛贸易过程中佛兰德斯同英格兰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然而在1328年法国占领了佛兰德斯,这就形成了当地经济上同英国联系密切,但在政治上隶属于法国的纠结状态。佛兰德斯的羊毛制品厂商和经销商作为对英羊毛贸易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拥戴爱德华三世,而由法王册封的佛兰德斯伯爵则站在法国一边。除了此前英、法之间纠结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外,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从爱德华三世的爷爷长腿爱德华一世起英格兰就致力于统一整个不列颠岛并成功征服了威尔士,然而位于不列颠岛北部的苏格兰则成为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尽管爱德华一世在1298年征服了苏格兰,但1307年苏格兰人在爱德华一世死后发动起义并成功驱逐了英格兰人,此后英格兰同苏格兰就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法国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理念同苏格兰结成同盟并一直为苏格兰提供援助。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谢谢邀请。英法白年战争的起源,在于争夺法国王位——英国王室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法国王位,为此与法国自己推选的国王发生争执。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各国君主之间彼此联姻、分封,关系错综复杂。英格兰的国王,征服者威廉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算是法王的封臣。后续两国的彼此联姻,又使得英国王室在法国拥有不少土地。这种复杂关系,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意味着纷争甚至战乱。
13世纪初,法兰西卡佩王朝的国王“美男子”腓力四世在1214年驾崩。他死之后,接连三个儿子都是在位不几年就死于非命。到1328年,腓力四世的小儿子查理四世也去世了。而且这几个儿子都没有留下后嗣。腓力四世等于绝了后嗣。于是,法国人选腓力四世的侄儿——瓦鲁瓦的腓力当新国王,史称法王腓力六世。历史上,称为卡佩王朝终结,瓦鲁瓦王朝开始——当然,其实瓦鲁瓦王朝也是属于卡佩王朝的后人,就换个名号而已。
但是这就让英王爱德华三世不满了。爱德华三世的亲妈是腓力四世的女儿,他就是腓力四世的外孙。爱德华认为,我是腓力四世的直系后人,既然几个舅舅都挂了,理当我来继承,凭啥让一个旁系血亲继位?
这样一来,两家就开战了。
当然,除了抢法国王位,英法两国本身也有长期矛盾。英国王室在法国拥有大片领土,尤其法国西南的阿奎丹,被历代法王看做沦陷的国宝,非要抢回来。而法国东边的弗兰德斯(今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纺织业发达,英法也都是垂涎三尺。
为了利益,两大王朝终于彻底翻脸。法王拉拢了苏格兰王国夹击英国。1333年,爱德华三世大败苏格兰人。1337年,爱德华亲率大军渡海进攻法国,英法白年战争正式开始。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一百多年。虽然大部分时间法国在挨揍,战争几乎都在法国领土上进行,法国收到的损失远比英国惨重,而且法国还一度真的失去王位,国家分裂。但最后的赢家却是法国。通过战争后期圣女贞德和法王查理七世的合作,法国赶走了英国,收回了原本被英王割据的法国领土,而且趁机削弱了各地封建诸侯,加强了王权,使得法兰西从此雄踞于欧洲。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百年战争指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战争起因是英王争夺法国王位与法国境内的领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1066年9月,法国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称威廉一世。通过联姻与继承,英王在法国占有广阔的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力图将英国人从领土上驱逐出去。1328年,法国夺回富饶的佛兰德斯地区。佛兰德斯的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佛兰德斯易手,英王爱德华三世便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以报复法国。佛兰德斯人因失去原料来源,便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仍同英国保持密切的联系。英法双方矛盾日趋尖锐。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是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去世,无子,法国卡佩王朝遂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自称法兰西王。为了争夺法国王位继承权,双方遂兵戎相见,拉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入侵法国,挑起战争。1340年6月,英法两国发生海战,舰船数量占优的法国海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为陆上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其子(黑王子)进攻法国诺曼底。8月,丧失海军的法王腓力六世欲雪前耻,遂将精锐重装骑兵派到前线,意图用铁蹄将英军踏为齑粉。当时英国以步兵为主,根本没有与法国铁骑相抗衡的骑兵,步兵对骑兵,英军肯定吃亏。然英军是有备而来。为对付身披铠甲的法国骑士,英军制造了秘密武器~大弓及使用火药的武器(火药使用于西欧战争中,此为首次)。大弓射程远(射程350公尺),射速快,精确度高,能远距离射穿骑士的铠甲。号称六万的法国骑士在克雷西同二万英军步兵相遇,双方展开会战。英军诱敌进攻,待法国骑兵进入射程,英军万箭齐发,火器大作。法军新式武器打乱了阵脚,溃不成军。英军步兵抓住战机短兵相接猛攻法国骑兵。身着笨重铠甲的法军顿时陷入被动,败下阵去。法国骑士战死1500人,协助法国的波西米亚王约翰亦殁于阵。英军控制了陆上进攻的主动权,乘胜占领了法国门户诺曼底。1347年又攻占了法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加来。同年,英、法两国订立了暂时休战协定。1356年9月,英法展开普瓦提埃之战,英黑王子大败法军,俘虏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其众臣。英国借此狮子大开口,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法王被俘,法国王子查理摄政。法军惨败,国内赋税加重,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7~1358)和扎克雷起义(1358)。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将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自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割让给英国。1364年,王子查理继承王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为了夺回失地复仇雪耻,法王查理励精图治,利用休战机会整饬军队,改革税制,积极备战。法王新组建了步兵、野战炮兵及舰队,后来又恢复了骑兵建制。1369年起,法国采用突袭与游击战术,连续发动攻势,迫使英军逐步退至沿海一带。至1380年,法国收复大部失地。为了保住在法国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纳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的恶化(爆发瓦特•泰勒起义),英国遂同法国于1396年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法王查理六世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又重燃战火。英王率军一万于阿金库尔大破三万法军,俘获奥尔良公爵;随后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全境。法国的半壁江山复沦入英军手中。1420年,英法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公国,包括法国中部和东部一些地区)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继续向南推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要塞奥尔良城。奥尔良城岌岌可危,然法国贵族却无一人敢前去解围。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军。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取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解救了被围困7个月之久的奥尔良城。英军节节败退,战争由此开始向有利于法军的方向发展。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法国人心自此振奋。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于法王。1453年夏,英国什卢斯巴利伯爵塔尔菩特率军远征法国南部之加斯科尼,在卡斯提隆大败。此为百年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英法百年战争至此以英国失败而终结。除北方港口加来外,法国收复了英王在法国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使英国放弃了谋求大陆的企图,转而走向海洋扩张的道路。英法百年战争是一场交战双方均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的战争。起先是英法两国为王位继承问题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被迫进行反侵略;战争性质由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原因很多。
诱因一、领土控制权
英格兰与法国在之前就因为领土争议而爆发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矛盾。
在加斯科涅省的波尔多盛产的葡萄酒,最受英格兰贵族痴迷,而因为葡萄酒与英格兰纺织业密切的贸易往来,英格兰贵族在当地已经建立的稳固的威望。此后的英法两国,为了这块香饽饽的控制权,英王爱德华一世就与法王腓力四世于1294年至1303年各自组织过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
此外,在法国的弗兰德斯地区,尽管名义上法国国王控制着当地人,然而当地的经济命脉却几乎掌握在英格兰人手中:弗兰德斯人极其依赖羊毛,而英格兰人,恰好靠羊毛发家。为了完全掌握这个地区,两国虎视眈眈。
二、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
当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无子逝世后,英王爱德华三世因为其母是法兰西的伊莎贝拉的缘故,成为法国国王的第一顺位人。让英国国王坐上法国王座,恐怕无数法国贵族都会惶恐不已吧。他们临时创造了一条新法令:法国国王的继承权不能通过女性而获得。于是,瓦卢瓦的腓力成为新法王。被排除在外的爱德华三世,终于于1337年以此为借口开战。
三、两国武德盛行
在当时的英法两国,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士兵、百姓,人人都以骑士精神为荣。他们好战,崇尚勇武。
战争过程第一阶段(1337~1360)的英格兰在法国境内势如破竹,克雷西战役、普瓦提埃战役时,英格兰长弓手让骄傲的法兰西骑士们颜面扫地。法国国王本人被擒获,法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同时需要向英格兰交付赎金。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阴沉的理查二世取代好战分子爱德华三世后,英格兰在之前获得的胜利果实荡然无存。法王查理五世整顿军队,在蒙铁儿战役大败英军。由此,英格兰在法国占领的海外领土全数丢失。
随后的第三阶段(1415~1424),亨利五世于阿金库尔战役中取得大捷,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迎娶瓦卢瓦的凯瑟琳。此后不久,亨利五世暴毙身亡。
终于,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法国人的命运被一个农家女所救。圣女贞德稳定了法国军队,多次打败英格兰人,将法兰西皇太子(法国王位继承人专有名词)推上王位,是为查理七世。于公元1453年时,英格兰人再一次将在法国占领的土地全数丢失。此时的英格兰,国王是软弱的亨利六世,在国内深陷玫瑰战争中。
在这场耗资无数的百年战争中,双方都是失败者,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土于战争结束时仅剩加莱港口一地;而法兰西,则深受战火伤害,因为大部分战争都是在法国境内开展的。于此同时,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给双方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一词是 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是英法两国 1337 年至 1453 年间,围绕着法国王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争夺封建领地的一场争霸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国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王热衷于这场王位争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王室财政收入上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即传统的封建收入被新兴的关税所取代。
一、英格兰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英格兰作为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资源,时常受到欧洲大陆海盗和王朝国家的侵略,特别是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 年征服英格兰,1154 年安茹伯爵亨利二世登上英国王位后,英格兰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登上英国王位建立了诺曼王朝,是为英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又称征服者威廉。
1154 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建立起安茹王朝,是为亨利二世。无论是征服者威廉,还是亨利二世,他们既是英国的国王,同时也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至此两国便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为以后两国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威廉征服以来,两国因领地问题长期不和,到金雀花王朝时冲突更加激烈。
但有趣的是,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二世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撮合下,迎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儿伊莎贝拉,而这桩政治婚姻不仅没有消弭双方的隔阂,反倒加速了百年战争的到来。
1328 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其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英王爱德华三世为伊莎贝拉的儿子,即为腓力四世的外孙,腓力六世的继位引起他的不满。
于是,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
为此,法王借注释《萨利克法典》之机,在关于自由份地只能传给男性而不能传给女性的条款解释上,以法学家之口宣布法国王位继承的父权制原则,不承认爱德华三世拥有法国王位的继承权。由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法国支持苏格兰引发英格兰的仇恨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英格兰和苏格兰是死敌,直到 1707 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
在金雀花王朝时,两国斗争愈加激烈,富有苏格兰“铁锤”之称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就是以残杀苏格兰人而著称。英格兰和苏格兰长期不和,这给法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所以它大力支持苏格兰以牵制英格兰。
如,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于 1295 年 7 月与法国和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 16 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给苏格兰补助金 5 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 4 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
长期以来,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行为一直耿耿于怀,在爱德华三世时这一矛盾迅速激化,“摘取一朵名贵的百合花本比拔起一把多刺的蓟草为容易,为荣誉,且多利益”
无论是英王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还是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仇恨,双方的矛盾只是封建的和政治上的敌对,这充其量是英格兰进攻法国的次要原因。
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 13 世纪后期英法在商业利益上的冲突,它主要体现在英法在加斯科尼葡萄酒贸易上和佛兰德尔毛织品贸易上的竞争。
三、加斯科尼对英格兰的经济意义加斯科尼位于法国西南部,属于阿奎丹地区。其历史要追溯到罗马时代,但对英法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却是阿奎丹女公爵埃莉诺时代。
她起先嫁给了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的儿子路易 (即后来的路易七世),后来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兰西的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作为嫁妆成为法兰西王国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5 年后,路易七世以不守妇道和不能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由与她离婚。
由此,法兰西也丢失了富饶的阿奎丹地区。
事有凑巧,不久埃莉诺又嫁给了安茹伯爵亨利(当时他为法王的封臣)。1154 年,亨利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国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埃莉诺便成为英格兰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便随之成为安茹帝国的一部分。
至此,路易七世才恍然大悟,他为失去富庶的阿奎丹地区后悔不已,于是收复阿奎丹地区便成为他与他的后代要完成的艰巨任务。由此,英法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为领土征战不已。
最后法国取得优势,在“失土王”约翰时期,英国丢掉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包括诺曼底、安茹等),仅存下阿奎丹地区和普瓦图的一部分。加斯科尼则成为英格兰在欧洲大陆仅存的几个领地之一,其战略地位更显重要。
然而,英格兰更为看重的还是当时加斯科尼所处的商业地位。首先,英格兰进口葡萄酒的大部分来自加斯科尼。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从客观上决定了加斯科尼和英格兰特殊的贸易关系。
英格兰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温差变化不大,不适合葡萄的种植和生长,故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靠进口。
而加斯科尼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
该地区葡萄酒的产量多、质量高,而且临近海洋,运输也方便,与英国的距离相对较近,十分便于葡萄酒出口到英国。
与此同时,加斯科尼作为英王的领地,两地经济交流相对较为频繁。因此,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从加斯科尼进口。
葡萄酒对中世纪英格兰的重要意义。
第一,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
有人做过统计,《圣经》中提到葡萄园和葡萄酒的地方多达 521处,而且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将葡萄酒比喻为自己的血液,将面饼比喻为自己的身体,所以基督教的圣事都离不开葡萄酒。因此,中世纪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
第二,英格兰贵族对葡萄酒有很强的依赖性,宴会时最喜爱喝葡萄酒。
英格兰贵族偏爱葡萄酒不仅是因为口味好,更重要的是地位的象征。葡萄酒要比果酒和啤酒的档次高。由于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葡萄酒,喝葡萄酒便成为贵族的特权。最后,英格兰葡萄酒的需求量极大。
在中世纪吃喝是骑士贵族阶层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举办宴会相当频繁,而且在宴会中,“有些骑士经常豪饮过量,还有人在宴会中拒绝喝水,全靠葡萄酒解渴”
四、佛兰德尔对英国的经济意义佛兰德尔位于欧洲西北部,包括今法国的一部分、比利时的大部和荷兰的一部分。 英法为何对此地情有独钟?
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 11 世纪起,佛兰德尔地区工业经济开始萌芽发展。那时该地人口增多,农业经济已经不能承担大量的剩余人口。这些过量人口不得不转行谋生,很多人便涌入城市,加入城市工匠的队伍。
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从而该地的毛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逐渐超出了欧洲其它地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1 世纪后半期,佛兰德尔被描述为一个生产精致优美布匹的中心,其生产的布远比临近的地区好,并出口到英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另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英国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场,英国赖之获得巨额利润。
随着佛兰德尔毛纺织业的发展,本地的羊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这样就急需国际市场羊毛的输入,而英格兰则是天然的“经济盟友”。一是因为英格兰的羊毛产量巨大。
13、14 世纪时,英格兰作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到 13世纪后半叶,英格兰平均年出口量达到了30000 袋以上,也就是大约 1100 万镑。
因此,12、13 世纪毛纺织业在佛兰德尔地区大发展的同时,两地之间因为羊毛贸易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羊毛贸易在两地区的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英格兰也在与佛兰德尔羊毛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1300 年英国出口总值三十万镑,其中羊毛占二十八万镑,主要市场是佛兰德尔”。
再一方面是因为英格兰统治阶层对佛兰德尔高级呢绒的需求。英国当时毛纺织技术相对落后,生产不出质量较高的呢绒,而当时欧洲呢绒质量最好的生产地区就是佛兰德尔,故贵族和国王所需的高级呢绒大多需由佛兰德尔进口。
综上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既有法国王位继承方面的背景,也有英法两国国王对加斯科尼和佛兰德尔的争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