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于是一一
有了草船借箭、
有了过五斩六将、
有了据水断桥吓退曹兵……
因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也不是去借箭的,而是趁着大雾去挑战。曹操不敢出战,只能用弓箭乱射,结果孙权的军舰上到处都是箭,就这样回去。
关羽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得知刘备到了汝南,就根据之前同曹操的约定,之间从许都去了汝南。曹操顾及自己的名声,没有阻拦。
大家打开地图,会发现汝南就是今天的驻马店下属县城,就在许昌南面不远。
而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是绕着许昌兜了个大圈,先去西面,再去北面,然后从东面南下。
关羽又没疯,他为什么这么做?
实际上,关羽南下没有遇到阻拦,他斩的几个将领都是杜撰的。
甚至蔡阳也不是关羽杀得。当时蔡阳奉命攻打汝南的刘辟、龚都、刘备,被刘备所杀。
唯一张飞在长坂坡退敌,倒是有的。
当时曹纯五千骑兵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步兵,将其轻松击溃。
刘备见情况危急,丢下几万老百姓,自己逃了。
由于逃得匆忙,连妻子甘夫人和几个儿女也顾不上了。
当时刘备为了大军突围,被迫留下张飞的骑兵断后。
张飞只有几十个骑兵,只能败中求胜,在长坡桥旁边虚张声势,命令几十个骑兵在树林中来回跑动。
因为曹纯只有5000人,兵力有限,又是深入敌人境内作战,当然要谨慎一些。他看到对面可能设伏,就暂时停止前进。
此时赵云保护甘夫人和刘禅逃过来,但刘备两个女儿被俘。
张飞接到赵云以后,就破坏了长坡桥,赶忙逃走了。
其实,张飞此举对他自己并没有危险。因为他是骑兵,就算曹纯不中计,直接杀过来,张飞也可以骑马带着几十个部下逃走。
如果张飞是步兵,你看他敢不敢这样虚张声势?
这就那句肯尼迪著名的“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都是用来洗脑的断章取义。
肯尼迪原文是:
所以,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应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我的世界同胞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做些什么,而应问我们应该一起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最后,无论是美国公民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公民,请用我们要求于你们的关于力量和牺牲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本着我们唯一可以指望有所回报的善意良知,依着能最终裁决我们功业的历史,让我们着手领导我们所热爱的国家。在祈求神的赐福和神的帮助的同时,也能深切体认,在这片土地上,神的工作必定也是我们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
其实,这是肯尼迪鼓舞民众一起为了人类的自由而努力,而不是说民众应该无条件的为美国奉献!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这种鸡汤文的目的无非是要强调自己先要对集体有贡献,然后才考虑个人利益。为了避免本杠精挨太多骂,我首先要表个态:就是我坚决支持这种观点,毕竟有了集体,才有个人;大碗满了,小碗才有。
上面大道理说完了,下面本杠精要开始抬杠了
1.诸葛亮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的那么少的原因那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刘备穷的叮叮当当响。问了一点屁用都没有。刘备靠着十几个人,7,8条枪拉起的一支队伍,几十年间被曹操干的如丧家犬一样东奔西逃。老婆孩子都丢了几次,一天天的还恬不知耻的将仁义二字挂在嘴上。
在三国时期40岁就已经算是可以自称老夫了,那个时候二十六七岁的诸葛亮还在南阳。自以为怀揣经天纬地之能,可惜没人认识他。
近在咫尺的他的舅舅蔡瑁,不把他当回事儿,他的姨夫刘表也没把他当回事儿。于是诸葛亮便每天过着“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睡生梦死的生活。
我如果用狼狈为奸这个词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话,估计得被人骂死,所以我决定用珠联璧合,这个人见人爱的词来形容他俩的关系
刘备:孔明,我去找你三次,给足你面子,让你风风光光的出来当官。
诸葛亮:得了刘哥,咱俩谁也别说谁,你来找我三次,也把你自己真心求贤的名声给传出去了,这叫双赢。
于是在刘备东躲西藏的丧家犬的队伍当中,又多了一个诸葛亮。
2.当刘备成了暴发户,一人得道便鸡犬升天了。都是刘氏宗亲,一家人。刘备先是把刘表的荆州给糊弄到手里去了,然后又将刘章的益州给巧取豪夺了。
得亏刘备当时没进益州之前,刘章对他兵给粮给钱呢。
进了益州,,夺了人家的老窝,,打开府库一看,直接放下了刘备的钛合金龙眼(一定注意,我用的是个龙字,不是个狗字)
大封群臣,大摆宴席。以至于连军费都花干净了。
后来刘巴就给刘备出了个主意:通过货币贬值掠夺人民财富。这个招也是屡试不爽。
按理说这个时候兵也有了,钱也有了,粮也有了,是不是应该继续挥舞,光复汉室这个大旗,动一动?毕竟汉献帝还在人曹操手里攥着呢。
3.关二爷为什么走了麦城?他老人家难道不知道孙刘联合抗曹,这是既定国策吗?关二爷是忠于汉室的。当他看清楚刘备的嘴脸之后,一个忠,一个孝,一个大义,一个小节?咋整?没法选哪。
与其说关二爷是败在麦城,不如说关二爷是选了麦城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地。
4.说点更跑题的话: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只有有效的消灭敌人才能更好的保存自己。
而某个光头估计他是这么想的:只有有效的保存自己才有可能去消灭敌人。
你看这就是伟人和枭雄(如果某光头算枭雄的话)的不同之处。
5.如果您能看到这儿,那我估计您更不明白,我这一篇写了些什么东西,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东西。但有一点我估计大家应该能够很清晰了:东方国家强调集体利益,西方国家保护个人利益。这本身就是平等的两个概念,只是不同的执政方式。没有谁对谁错这一说。所以诸葛亮不问刘备,我们的箭为什么那么少,那是他的问题,他为什么不问?
同样刘备也有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为什么不把箭都造好,让手下能够无忧无虑去开天辟地?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你以为是海马呢?
好了,本杠精说完了。大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严禁人身攻击。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所谓的心灵鸡汤只不过望梅止渴式的心灵忽悠,就算有用,也只不过一刹那间管用,时间长了,再好的心灵鸡汤也不管用,要想一直拉拢着一批人为自已所用,靠的还是利益的分配、待人处事的方式、高官厚䘵的激励与真挚感情的相处。
刘备作为一个没落的皇族,靠着织席贩履维持生活,虽有雄心大志,远大抱负,在没有硬实力的情况下,只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而已,可刘备一无万贯家财,二无显赫身世,三无宗亲支持,却能在豪强林立、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闯出一片天地,实属艰难。
作为三国时期唯二的两个“万人敌”与“熊虎之将”的关羽和张飞,却选择了一无所有的刘备,一生跟随刘备,从无二心,哪怕暂时投降他人,仍然会不离不弃的追随刘备于天涯,刘备凭什么?
靠鸡汤吗?天天给关羽、张飞讲未来如何美好,前途如何光明,道路如何曲折,有用吗?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就会听刘备忽悠跟着他一辈子吗?
当然不会。忽悠只能一时,如果能忽悠一辈子那也是刘备的本事,可人家关羽张飞可不是傻子,那可是既懂兵法,又骁勇善战的猛将,对于前途他们看得很清楚,关羽和张飞之所以选择刘备,就是看中了刘备这个人。
刘备之所以能留住关羽和张飞,靠的不是钱财、权力、美女,也不是将来的地位、所谓的鸡汤,而是靠的感情,真挚的感情,如同兄弟一般的感情。
虽然在史书没有记载刘、关、张三人是否结拜兄弟,但是三人的感情好可是完完全全记载在史书中,《三国志关羽传》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话的意思是说:刘备与关羽、张飞二人睡觉是睡在一张床上,感情好得就像亲兄弟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时关羽和张飞整日侍立在刘备身旁,跟随刘备对敌作战,从不害怕艰难险阻。
感情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金钱、地位、权力就能得到和粉饰的东西,刘备穷得只剩下感情了,刘备没有金钱、没有地位、没有权力的时候,靠的只能是把关羽和张飞当成自已的亲兄弟一样对待,三人共同打天下,共同进退,同生共死,相依为命。
《三国志关羽传》还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话的意思是说:关羽(曾经)感慨地说:我深知曹公对我情深意厚,但我深受刘将军(刘备)的厚恩,发誓与他同生共死,我决不会背叛他。
君以国士报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对于英雄豪杰们来说,如果你以国士的方式对待我,那么我就会同样以国士的方式来报答,对于刘、关、张来说,刘备以国士的方式对待关羽和张飞,那么关羽和张飞就以国士的方式来报答刘备。
刘备拉拢关羽、张飞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感情,这种感情,对于关羽、张飞这样的社会底层人士来说,是非常受用的,当然也不排除关羽和张飞这样的英雄性格独特,有的人爱财,有的人爱权,有的人重义,有的人重情,关羽和张飞显然就是重情重义之人。
这不是鸡汤,这是感情。
但是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就与关羽、张飞两人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天下四分五裂,北方有强大的曹操,东边有世居江东六郡的孙权,西边有坐镇千府之国的刘璋,就连诸葛亮所在的荆州也有号称八俊之一的荆州牧刘表,而且诸葛亮与刘表还有亲戚关系,可诸葛亮就是不投降这些势力,反而投降了寄居荆州的刘备,为何?
刘备当时是寄人篱下,兵不过数千人,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无立足之地,无势力支持,诸葛亮为什么就放着大好的前程,却去投靠刘备?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需要出山做一番事业,而且诸葛亮的理想是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出将入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实现自已的人生理想。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一是因为刘备是一个潜力股,选择潜力股都是有风险的,有可能成功,当然也有可能失败,但刘备之所以被诸葛亮相中,就是诸葛亮认为刘备有成功的希望,而且还非常大。
二是刘备这个潜力股身边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当时北方强大的曹操已经有一大批文臣武将、谋士高参,多诸葛一个不多,少诸葛一个不少,东边的孙权也有张昭、周瑜、鲁肃等一大批将相之才,西边的刘璋是一个没有能力守住益州的庸主,诸葛亮环视四周,唯有刘备最合适,身边又正好缺乏诸葛亮这样的人。
来得早,永远不如来得巧;天天帮助,永远不如雪中送炭一次帮助让人刻骨铭心,帮助一个人最好的时机就是这个人落魄的时候,而当时的刘备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刘备有了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需要刘备不停的灌输心灵鸡汤吗?根本不需要。诸葛亮追随刘备,那就是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出将入相,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刘备能建立功业,诸葛亮与刘备的结合,如果两个互补的合作伙伴的联盟一般,无需外力,无需鸡汤,需要的只有相同的志向。
正所谓志同才能道合,刘备与诸葛亮就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兴复汉室与开国立业的理想上,两人并肩作战,刘备想建立功业建立政权,需要诸葛亮这样有才能、有战略、有计划的三有人才,诸葛亮想出将入相,需要刘备这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有着雄心壮志的拼搏精神,能提供巨大发展平台的机会,两人的互补性非常强。
这同样不是鸡汤,是志同道合。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刘备也不看诸葛亮履历表上空白一片,不顾创业合伙人反对就直接给封司隶校尉,辖三郡,隆中对诸葛亮叫刘备跑去巴蜀创业刘备立马准了。
获得和付出都是相对的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这是这个鸡汤文的原本的样子。
此文的目的恐怕是让你们加班但不给加班费是一个道理。
看完此文我反问一句说这话的那位一个问题?
你是刘备吗?
如果你不是刘备或者比刘备能干,请问你凭什么让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辅佐你呢?
三国演义的关羽张飞是仅仅是因为桃园结义的誓言而辅佐刘备?
当然不是!他们是了为一个高贵的梦想才结义为兄弟,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梦想。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同心同德,救困扶危。
这就是关羽张飞不离不弃的关键原因,请问你有吗?你没有高贵的梦想和突出的能力,凭什么关羽张飞投奔你?
更别说诸葛亮了,你会亲自讨教一个没有文凭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年轻人三顾茅庐?
你能会在他效力你第三年个年头把他提为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自己四个郡三个郡给他管辖?
你能临死前把国家大权全部给予他辅佐你的儿子?
事实上大多人都做不到,看看刘备为他们做了什么吧!
关羽投降曹操,刘备依旧重用,日后兵败荆州,刘备为其报仇。
张飞丢失徐州,刘备依旧如此厚待。日后结成了亲家。
刘备三顾茅庐,白帝托孤被史家评为心神无贰的典范。君臣鱼水情的楷模。
试问当今社会有几人全部做得到?
如果你能做到自然有关羽为了你千里走单骑,就有张飞转战千里无怨无悔,就有了诸葛亮为你和的梦想和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有些人连刘备不起眼的优点都做不到。
有多少官僚老总成天能不分身份和任何人一起吃饭?
更多的是装装样子,几天功夫罢了。
更别说有人要刺杀你,后来良心发现被放走了。
更多人可能会死于那个刺客利刃之下,起码会报警……
刘备看着自己大腿长了肥肉哭泣,人生大起大落,他也没有自暴自弃,依旧像少年一样为了梦想去奔跑。
携民渡江为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哪怕曹操刀尖已经直指他的鼻尖。
黄权投降了曹魏,刘备没有追究其家人,儿子黄崇依旧做官。
糜芳叛变让关羽败走麦城,身为哥哥糜竺请罪,刘备没有处罚家族依旧在蜀汉高贵。
辛弃疾有词云:应怕羞见,求田问舍,刘郎才气!
放到现在只知道向钱看的社会是那么的讽刺!
试问这世道还有“刘备”们吗?
我相信有!
我相信他在某处为了家庭辛苦的工作。
我相信他和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一起看夕阳、看星星。
我相信在某个餐馆和好友喝着酒,聊聊天。聊聊爱情、生活、国家?还有明天。
我相信在这个国家民族哪怕个人的危难出现时,他会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去践行那个高贵的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我更相信有这样的人作为表率和召唤,自然就有与他同心同德的“关羽”,也有与他一起救困扶危的“张飞”。
还有不用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说出那一句
“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吗?这种“鸡汤”怎么破?
这个问题似是而非。因为这种鸡汤都是有其合理的东西在里面的,所以才会有一定的迷惑性。这种鸡汤只是强调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去全面的论述问题。这样,虽然有时候能够迷惑住人,可是一旦亲身去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谬误了。
关于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我们从历史上就能够看到这句话的谬误。当年诸葛亮出山之后,看到刘备在编草鞋。诸葛亮就问刘备,现在兵少将寡,物资匮乏,你这些事都不考虑,打草鞋做什么?
刘备放下草鞋说,我也是在日夜考虑这些事情,只是没有办法,才靠编草鞋解闷啊。诸葛亮于是向刘备建议,把那些没有在户籍上的人员清查出来上户籍,同时开通商业通道,收取税款。这样一来,就有了兵源和财源。刘备实施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我们看到这里,诸葛亮怎么不问刘备为什么没有箭?因为他也在考虑这些问题。人能够看到表面现象,但是能够如何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是第一层次的人,就如同刘备。看到问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人是第二个层次的人,这就是诸葛亮。
但是,诸葛亮能够提出建议,可是他的建议也需要刘备来实现。个人有个人的职责所在,不能割裂整体的作用。光强调诸葛亮的作用,没有资源,没有配合,他有再大的本事,也搞不来箭。
所以,这句话纯粹是为了当权者,也就是刘备寻找借口的。不过我估计当年的刘备嘴里都不会说出这种话,如果刘备嘴里说出这种推卸责任的话,诸葛亮宁死也不会到他手低下干。
因此,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诸葛亮想不出办法,是诸葛亮的错,如果刘备实行不了,或者不给诸葛亮相应的资源,是刘备的错。光单方面的强调诸葛亮或者刘备的责任,那是片面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责任当然要更大一些。
这个鸡汤的实质,就是只追究下级的责任,而不去说上级的责任。这是一种以势压人的做法。我们一旦看穿它的实质,就知道它的谬误了。作为上级掌控全局,又拥有所有的资源,一旦出现问题,就用这种鸡汤去强词夺理,这实在说不过去。
如果一个领导,总是拿这种鸡汤来忽悠自己的员工,处处推卸责任,我敢肯定,在刚开始也许能够忽悠住几个人。可是时间一长,员工明白了其中的谬误,不去再信任领导的时候,他的事业也就要走下坡路了。
所以说,还是那句话,只有真心的关心自己的下属,认真去做好工作,遇事不推诿,用于承担责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而在这种领导手下,诸葛亮一样的员工才会干出成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