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子荣的形象也人尽皆知,近似于《第一滴血》中兰博的孤胆英雄形象多少让人感觉不太真实。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杨子荣这个人吗,英雄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杨子荣这个人。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牟平今天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杨子荣这个名字是1945年参加八路军时自己改的名。
杨子荣的父亲是一个泥瓦匠,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四岁的时候,杨子荣跟随父母闯关东,后来迫于生计,母亲带着他回到山东老家。12岁的时候杨子荣再次闯关东,在丹东打工,干过缫丝,在鸭绿江当过码头工人、苦力,当过伐木工,放过排。充分接触了社会底层,三教九流,江湖庞杂,各式各样的人,杨子荣后来在剿匪中用到的江湖规矩,江湖黑话,就是在此时掌握的。
杨子荣参军后,很快就被派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剿匪,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比如400人抓捕土匪1200多人,100人抓捕土匪400多人。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在海林县(今县级海林市)活捉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在这场极为经典的剿匪战斗中,杨子荣机智、勇敢、果决、善战、冷静,在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下,尤其是不久前在武侠神导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简直就是单刀赴会的关公,亦或是中国版的“兰博”。
其实这次剿匪战斗规模并不大,座山雕一干土匪一共才25人,不过这丝毫不能掩盖杨子荣卓越的军事才能。
可惜的是,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海林追剿土匪郑三炮等人的过程中,在路边一个隐蔽的窝棚中发现一名土匪。杨子荣在踹开门瞬间开枪时,由于天气太冷,枪栓被冻无法击发,随后被土匪击中牺牲。杀害英雄的土匪叫孟同春。
最后说一句,英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和牺牲的地方都是黑龙江牡丹江海林市,海林还有一个从去年开始名声大噪的称呼——中国雪乡。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让我们认识了杨子荣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他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关于他的故事也是真实的、可信的。那么,历史上的杨子荣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在参加革命后,他更名为杨子荣,这也导致后来我们在寻找他的家人的时候,大费周章。在抗战后,他随部队进入东北,改编到了牡丹江军区。当时,杨子荣所在的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肃清当地的土匪。杨子荣与自己的战友们在歼灭了大股土匪后,组建了侦查小分队,深入虎穴,消灭残匪。其中,最为精彩的要属1947年2月6日,杨子荣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了土匪头子座山雕。后来,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小说、电影《林海雪原》。
历史上的杨子荣并没有在活捉座山雕的战斗中牺牲了,而是牺牲在了十几天后的另一场剿匪战斗中。在座山雕这股土匪被消灭后,在牡丹江地区还有郑三炮这股土匪没有消灭。1947年2月22日,杨子荣得到了土匪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的可靠情报。于是,他带着侦查班去侦查消灭这股土匪。
22日当晚,他们在一个打皮子的老人的窝棚休息。由于杨子荣带领的侦查小分队走得太急了,没有带擦枪油。后来,打皮子的老人提出可以用野猪油擦枪。23日天刚亮,杨子荣他们经过急行军,找到了土匪郑三炮藏匿的窝棚。杨子荣带头冲向了窝棚,其他战士紧随其后,他一脚将门踹开,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随即屋内传来拉枪栓的声音,杨子荣立即扣动匣子枪的扳机就打。
可是没有想到,枪竟然没有打响,再打一枪也没有响,但此时窝棚中土匪的枪响了,杨子荣首当其冲,胸部连中三枪,倒在门口,血流满地,想要说话,但没有等说出来就停止了呼吸。随后,愤怒的战士们冲上来,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股脑的招呼,7名匪徒五死一伤一逃。
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不幸牺牲,时年31岁。如果不是枪没有打响,杨子荣很有可能就不会牺牲了,真是令人惋惜呀!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看过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或电影《林海雪原》的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一位著名的剿匪英雄,就是杨子荣。杨子荣有着传奇的一生,他为了剿匪,只身到敌营寻找破绽,最终将大土匪座山雕活捉。
大家都知道杨子荣是有胆有识、人民的英雄。那么战斗英雄杨子荣后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其实座山雕被消灭后不久,杨子荣就因为追击残匪而壮烈牺牲了。
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时候是1947年2月6日,而牺牲的时候是2月23日,中间就差了十几天,这么一个战斗英雄就这样牺牲了,真的是令人感到非常的遗憾!
座山雕股匪被消灭后,还有李德林匪部在海林北部黑牛背一带潜藏着。当时根据梨树沟群众反映,附近山里有土匪,可能就是李德林残部。后来从俘虏的匪徒口中得知,他们正是李德林匪旅中3个凶恶的匪首:营长刘俊章、副官丁焕章、恶匪大盗副连长郑三炮。
当时剿匪二团得到情报后,由曲副政委和杨子荣带领侦察排两个班和机枪班共30多人组成的小分队,前往侦察搜剿。从下午一直搜捕了一夜,杨子荣一行人在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郑三炮等匪徒的踪迹。
杨子荣抢先冲到土匪潜伏的窝棚门口,但却因为天太冷,枪膛里的撞针冻住了,没有开的了枪,这时屋里的土匪冲了杨子荣开了一枪,正中杨子荣胸部,杨子荣倒下后,又咬着牙,用左手捂着胸部伤口,右手掏出手榴弹,但怎么也举不起来了,杨子荣就这么牺牲了,时年31岁。
这时队伍才冲了上来,见杨子荣牺牲了,都红了眼,一边向屋子里打枪,一边往里扔手榴弹。战斗持续了20多分钟,最后只有当地的一个土匪受伤爬了出来,其余的土匪全都被愤怒的战士们炸死了。
杨子荣牺牲后,为了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查英雄”、“战斗英雄”等光荣称号,而他生前所在的排也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是根据真实故事而改编,孤胆英雄杨子荣原型叫杨宗贵,他的牺牲主要在于一个“仁”字。
杨子荣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剿匪英雄,他主要的战功有:1946年1月,带领小分队劝降海林孙江匪部100多人,3月独身一人劝降李开江匪部400多人。
1946年底,杨子荣小分队生擒恶匪许家四虎,1947年2月,只身入虎穴、智擒座山雕。
从杨子荣的英雄事迹来看,他对待土匪主要是以“劝降”、“生擒”为主,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仁厚的人,而他后来牺牲也恰恰和仁有关。
1947年2月,杨子荣在活捉座山雕后,又带着小分队去追缴郑三炮等残匪。
根据群众举报郑三炮在闹枝沟一带活动,杨子荣小分队于2月22日赶到了闹枝沟。因天色已晚,所以他们找到一户孤寡老人家投宿。
晚上烤火时,老人告诉杨子荣说郑三炮已到了梨花沟,两地相距不远,战士们就开始检查武器,做战斗准备。
由于出来太匆忙,小分队没带擦枪油,老人就提议用野猪油擦枪。
23日天微微亮小分队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小时的急行军,队伍到达了梨花沟山下的梨花屯。
为了摸清郑三炮匪部的具体位置,杨子荣带着一名战士进屯子里打听消息。一位经常上山打猎的大爷说郑三炮在沟北。
出了屯子,小分队直奔沟北,到了梨花沟后坡,发现了人的脚印。顺着脚印小分队找到了一个窝棚。
由于不确定是不是土匪,杨子荣决定先带孙大德、魏成友两名战士先去查看一下,如果是先劝降,实在不行再动手。
三个人来到窝棚门口,杨子荣推开门只见里面坐着一个人,戴着狗皮帽子背门而坐。
杨子荣亮明身份然后问:“老乡,你有没有看到土匪啊?”那个人不大话,沉默了一会,突然回头一枪,然后从后门逃跑了。
杨子荣身中一枪后,赶忙扣动扳机,但连续两枪都没有打响。而站在杨子荣身后的魏大德机枪也没打响。
就在同时,惊动了其他土匪,窝棚里顿时枪声大作,杨子荣又连中两枪。接着就一头倒在了地上,满身是血,一句话都没说出来,就壮烈牺牲了。
悲痛欲绝的战士们,向着窝棚火力全开,剩下的六名土匪五死一伤。
至于那名逃跑的土匪孟同春,1969年良心发现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了。
剿匪英雄杨子荣牺牲后,大家都在讨论他牺牲的原因。他的战友说可能是擦了猪油的原因,因为没擦的枪能打响。
有的说是因为天气太冷,冻住了枪栓。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的仁厚。
如果他首先把窝棚的人默认为土匪,又没有劝降之心,就会加强防备,那进门喊的第一句话一定是“举起手来!”也许这样会避免悲剧发生。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杨子荣牺牲是继剿灭威虎山之后,小分队进攻大、小锅盔战斗中,追剿残匪谢文东。当时已将谢匪俘获。杨子荣却不知谢文东的手套手枪。在谢文东举手投降之时,将手套手枪子弹射入杨子荣心脏。杨子荣光荣牺牲。要说拉不开枪栓这样的低级错误,在身经百战的战士里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有谁会相信。其码来说指挥员是负有全部责任的。在战争史上还没有因为枪栓拉不开的先例。谁听过和知道苏联军人拉不开枪栓的战例。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一部《林海雪原》,将许多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尤其是,“小白鸽”、“蝴蝶迷”、“座山雕”、“小炉匠”等形象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最让人推崇和称赞的,还得是主人公杨子荣。
虽然,文学作品中的杨子荣形象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他却是作者曲波根据真实的人物和经历所创作的,并非完全虚构。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历史,还原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杨子荣。
杨子荣(1917年——1947年),山东牟平县嵎岬河村人,原名杨宗贵,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等。因为进山剿匪而牺牲,年仅31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杨子荣的父亲名叫杨世恩,是一个泥瓦匠,长年在外奔波劳碌。母亲宋学芝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农村妇女,在家省吃俭用供杨子荣读书识字。
1929年,实在无资读书的杨子荣开始背井离乡,跟着父亲在外打工,扛大包、锯木头、放木排、当船工等苦力通通都干过。苦难的生活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1945年8月,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就参加了解放老家牟平城的战斗。之后,他被编入了胶东支队牡丹江二团进行剿匪,因为作战英勇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一心想要冲锋杀敌的杨子荣,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炊事班。
1946年3月,在一次激烈的剿匪中,二团的一名班长牺牲,指导员火线提拔杨子荣为代理班长继续完成剿匪任务。当时,解放军包围了一个名叫杏树沟的匪窝,里面盘踞着数百人的土匪,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而且还有全村的百姓作为人质。
为了避免对百姓造成误伤,我军只能选择围而不歼,双方陷入了僵持。此时,刚刚成为班长的杨子荣不顾个人安危,一边挥舞着手中的白毛巾,一边向村子里走了进去。
刚进去后,土匪就用枪顶住了他的脑袋,杨子荣却坦然自若地表示:“弟兄们,我是为了你们能活命才能冒死进来的。若不投降,外面的十几门大炮很快就要开火了……”。
杨子荣还知道,这里的土匪本来并不是一家,相互之间也有戒心,只是为了共同对抗解放军才被迫结盟。于是,他开始分化瓦解他们,挑唆两个匪首“许大虎”和“郭连长”内讧,导致结盟彻底解体,只得各自向解放军投降。
于是,杨子荣单枪匹马说服400多名土匪缴械投降,除了300多支长短枪外,还有重机枪4挺、轻机枪6挺、平射炮2门、迫击炮1门和掷弹筒8具,其余弹药和物资不计。一时间,杨子荣简直神了,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牡丹江地区,成了著名的战斗英雄并被提为侦查排长。
经过了一年多的剿匪,大股的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已经消灭殆尽,只剩下了一些零星的小股土匪。其中,有一个被人称为“座山雕”的土匪最凶残,也最难对付。
“座山雕”的本名叫张乐山,15岁就在东北地区落草为寇,之后一步步混成了匪首,还有了自己的队伍。此后,他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伪满政府三个时期,一直都没有被剿灭,日本投降后还被国民党招安,任命为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此前,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座山雕”的主力已经或死或逃,仅有几十个亲信跟随他隐藏在深山老林里。即便如此,他还不消停,继续为祸一方,恐吓海林镇农会准备衣物和粮食,否则杀光全村。
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的土匪,解放军决心彻底清剿。不过,因为山高林密,因为地势险要,解放军出动大部队并不能真正展开作战,而且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几名侦察员,假扮成其他逃命的土匪去进山搜集情报。
1947年1月底,杨子荣带领几名侦查员向密林深处进发,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处木棚。里面有十几个像是伐木工,但他敏锐判断出他们就是隐藏的土匪,于是就用手势和黑话试探他们,表明自己也是落难的土匪。
果然,其中一个就是“座山雕”的眼线,他答应带杨子荣上山前去投靠。跟着对方走了几十里山路,杨子荣被安置在了一处木棚子等候消息。结果,这个土匪一走就是两天,差点儿没把杨子荣饿死。
等到土匪返回时,质问他为何不去就近的夹皮沟去抢夺吃食?杨子荣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是土匪在有意试探他,于是把自己涂黑后就出发了,假装抢回了十几斤荞麦面和一只母鸡。
就这样,杨子荣等五人跟着两个土匪,继续向密林深处行进,终于看到了一个小窝棚。他们乘机控制了几个放哨的土匪,然后一脚踹开木门,拿下了一个70多岁的山羊胡子老头,此人就是匪首座山雕。
消息传出,当地的老百姓全都沸腾了,《东北日报》更是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详细报道。
不久后,杨子荣继续进行清剿土匪的任务,在与丁焕章和郑三炮等土匪遭遇后,他因为枪栓撞针上冻而没有打响,被土匪击中胸部而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杨子荣的英雄事迹屡屡被人提及。在那场大运动期间,文艺工作者把他的事迹编成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很快就深入了国人的心中。尤其是,那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更是成了他的标志。
牺牲同年,东北军区司令部为表彰杨子荣的卓越功绩,特授予了他“特级侦察英雄”的称号。建国后,山东牟平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英雄纪念碑和纪念馆,以缅怀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文史不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