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农村有句老话“50岁不建房、60岁不栽树、70岁不做衣”是什么意思?其真的有道理吗?

记得有一年春天村里为响应国家的政策搞新农村房屋建设改革,当时只要家里住的是那种老式的砖瓦房都可以去村部申请2万—3万元的政府补贴进行翻修。那个时候我爷爷非常符合条件,所以我爸和大伯稍微商量了一下,准备给爷爷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翻修。

我爷爷平日里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那次奶奶说给家里换一个净水器他弄是没同意,爷爷说吃了大半辈子的山水,也没有见得哪天吃出了问题。

面对翻修房屋这样重大的决定,我爷爷肯定是不同意的。爷爷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都已经是半个身子进黄土的人了,还翻修这样的房子干什么呢!你男老太太在世的时候经常说“五十岁不建房、六十岁不栽树、七十岁不做衣”。还有你们以后逢节过年回来的时候不要再给我们添衣服了,家里衣柜里的衣服都是还是新的,大部分都还没有穿呢!

“五十岁不建房”。说的是人到五十岁的时候由于生命经历的太多,所以逐渐的看淡了生活中的所谓的物质条件。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儿孙有福,人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家。

“六十岁不栽树”。小时候由于家里的山地一直荒废着,父亲便去集市上买了一大堆松树苗回来种,都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好像只买过一次树。所以说六十岁栽树是一种极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根本就等不到树木长大的时候,到头来只不过是白白的忙活了一场。

“七十岁不做衣”。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讲究百行孝为先,所以每逢过年回家的时候都要给家里的长辈买上一大堆礼物。但是对于七十多岁的人来说给他们买衣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很多时候晚辈给长辈们买的衣服都只是放在衣柜里一动不动。爷爷说老衣服穿起来非常的舒服合身,不像新衣服穿起来总是感觉有点别扭。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有些农村俗语是根据当时的情况,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在以前“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前的生活条件,七十岁的老人很少,在五六十年前,我国老人的平均寿命62岁。结合平均寿命,就比较好理解“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

1、五十不建房。

以前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建房在农村百姓心中是大事,需要大量的资金建房。农村老人靠种地年收入很低,要建一栋农村自建房,需要花费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建一栋农村自建房包括装修需要50万元左右,要想房子建的豪华些需要百八十万。对于年轻人打工,老年人种地的农村家庭,需要全家一起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才建一栋房子。建房花费大量积蓄,养老钱就少了。即使现在,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家庭,在年老时建房也是很大的负担。

2、六十不栽树。

过了花甲之年,人满60岁,用农村老人的话来说“土都盖到脖子上了”,后面的路还得养好身体才能走得更长。树木的种植,需要至少两三年,谁知道几年之后还在不在。农村老人长期干体力活,很多人都有劳疾。栽树是体力活,年纪大了可经不起折腾了。即使身体健康硬朗,树木成材也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亲手种植的树木能不能看到树木成材的那一天,还不知道。

3、七十不做衣。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以前农村,人均寿命普遍较低,很多农村老人在年轻时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还没到七十就走了。很多老人都是勤俭节约,觉得活到七十岁了,觉得日子不长,就不要浪费钱财去做新衣服了。农村老人在年老时,还秉承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能省就省。

结语:“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做衣”,在以前,平均寿命短的年代还是比较适用的。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达到70多岁。现在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比较常见,平均寿命提高,这句农村俗语不太适用了。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农村的朋友,对于俗语一定不陌生,尤其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俗语,不仅家中老人,就连一些孩子也能说出几句,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燕子低飞雨要来”等,这些俗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十分方便传颂。

在农村,有些俗语代表着禁忌,告诉人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年龄段要做什么事,不要做什么事,这些具有告诫意义的俗语也是会经常被老人提起,毕竟现在年轻人不是那么的讲究,前几天,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兴起了一股“种树热”,好多村里人都在地里挖坑栽树,但是一向喜欢凑热闹的大伯却没有加入其中。

问大伯为啥?大伯说了一句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大伯说我今年都66岁了,还种啥树呀,就我这常年犯病的身体能看到树长大吗?有人看到这会有疑问,不是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也可以让后人乘凉呀!其实大伯说这句话,也是出于一些农村老人的固定思维,现在就来看一下这句话到底指啥?

“50不建房”是说人到50岁以后就不再盖新房子了。为啥这样说呢?以前农村人均寿命比较短,到了五十岁大多数人都看淡了物质条件,想要的无非是子孙平安,对于居住条件也没多大的讲究了。那时候人们不在意居住条件,也是受经济条件影响,盖房子可是要花费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积蓄,与其这样,不如将就住着老房子,住的时间久了,人对屋子也是有感情的,就不想来回折腾了。

“60不栽树”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种植树木可不是一两年的事情,需要长久的照看,到了花甲之年,人也经不起折腾了,等到几十年后树木成材,很多人觉得看不到了,老人们就会觉得非常可惜,到头来也不过是白忙活一场。

“70不做衣”是说人到了70岁就不会在买新衣服穿了,农村有句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所以家中的老人到了70岁后,就不愿意子女再给自己买新衣服穿了,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邻居王大爷的孙子给他买了一件大衣,王大爷很是高兴,但是嘴里依旧不停地说,“我都七老八十了,还买新衣服干啥,都浪费了。”

听了这话,虽说是老人为了给子孙省钱,但是难免让人心里难受,老人在年轻时为了赚钱养家,身体留下了不少病根,老了可以享清福了,又处处为孩子想着省钱。其实这些话虽然农村的一些老人常讲,但是现在医疗健康在不断提高,饮食环境也在改善,人的平均寿命也在提高,老人也能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关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在过去我们经常听到农村,有这样一句老俗话,叫做“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观看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我们就能猜测一下,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则需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因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活70岁,80岁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过去活到50岁,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而人到七十古来稀。过去人的寿命没有那么长,所以这句话才有特点的意义。今天我们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50不建房

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农耕文明思想,对于农村人来说,盖房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但是一般情况下,农村人盖房子,会选择在20岁到30岁之间,因为此时刚好成家立业。过去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好几个子女,结了婚之后就会分出来单过,此时最紧要的就是盖房子,否则的话没地方住。

但一个人到了50岁的年纪,就不要想着还盖房子了。因为50而知天命,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此时在劳心劳力的盖房子,可能会背负一定的债务,而且在过去的人们看来,到了50岁之后,也没有几个好活的年头了,盖了房子也没有太大意义,还不如不去折腾。所以农村劝人到了50岁之后,就不要再去想盖房子的事情。即使家中要盖房子,也该由已经成年的子女去操心。

60不栽树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从栽下去之后到长成木材,至少也要十数年的时间,有的可能更长。一个人活到60岁,再想着去栽种树木的话,说句不好听的,甚至可能看不到树木存在的那一天。因为在过去,人们能够活过一个甲子,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所以60岁要做大寿,亲朋好友都要来贺寿。而且,过去农民除了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任何出路。

所以农民是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他们整天的辛苦劳作,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各方面机能都会有一定的损伤,甚至会出现较早衰退的可能。大部分农村老人到了60岁左右的年纪都会沾染很多的疾病和毛病,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这么大的年纪,再让他们去栽树,也已经栽不动了。千万别因为栽树把自己给弄伤了,那就得不偿失。所以农村经常奉劝60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要折腾,再去栽树了。

70不做衣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以前人们要能够活到70岁以上,那就是非常高的高寿了。即使放到今天,人的平均寿命达到76岁以上的时候,能够活到七八十岁也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到了这个年纪,说的好听一点,叫做心如止水,说的不好听一点,叫做心如死灰。坦白说也就是坐吃等死的年纪。所以,在过去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不愿意去做新衣服。一方面是因为体弱多病,很多人都卧床不起,有新衣服也穿不上或者用不了。

另外一方面,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特别好,老人认为能够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不要为自己在进行破费,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子孙后代。而且过去农村衣服材质,用料都比较少,也没有什么新奇的款式。老人大都比较节俭,很多衣服都是穿了几十年,仍然还要补丁加补丁继续穿下去。这是过去农村老人的光荣传统,所以很多老人到了70岁之后就不希望,也不要求自己的儿女子孙给他做新衣服。

以上,就是对这几句农村老俗话的理解。当然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深刻的了解其中的内涵。如果放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下,这几句老俗语未免显得比较悲观消极,而且有些不合时宜。你觉得是不是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说一说您的观点。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农村老俗话说,农村人最看重的三件大事,就是娶妻生子盖新房。因为在农村人看来,人生中最要紧的事情莫过如此。但是为什么老话会说“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呢?凡事都有因果,且听农村老俗话说道说道。

50不建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大多数农村人的愿望,也确实如此。在以前的农村,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很理想化的生存状态。这里的热炕头就指的是盖新房,为什么说50岁了就不建房子了呢?三十而立,农村人在30岁左右就完成了娶妻生子盖新房的愿望,到50岁的时候,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能不能再盖新房就要看儿女们的了,50岁的老人已经没有能力再折腾房子了。有的农村老人,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那就更无必要再建新房子的必要。

60不栽树。农村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到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对60岁的农村老年人来说,也看不到成材的那一天了,只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要是没有子女后人继承,栽树岂不是便宜了别人。另外栽树也是体力活,60岁的老人挖树坑,栽树浇树都成问题,干不动了。以前的农村老人寿命不是很长,到60岁的时候,已经是走路竹棍来帮忙的年纪,栽树是栽不动了。

70不做衣。农村老俗话说,衣不如新友不如故,但对于70岁的农村老人来说,自古70古来稀,说不定哪天就驾鹤西游了,做新衣服也没有传出去的可能和必要。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在我们老家说70岁的人,是晚上睡觉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能不能穿鞋都不知道了。因此,70老人做新衣服穿也就没有必要了,再说了,旧衣服穿着也很舒服。百年之后,再做新衣也就是那种千秋万代的寿衣。

不过通篇来看,老俗话有些悲观的意味。现在农村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50岁以上的农村人还是体力水平很高的年纪,别说栽树穿衣了,就连盖房子,也不在话下。图片是两个50多岁的没有双臂的贾文其右与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左互为手眼,在熟练地种树,感动了很多人。

农村有句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农村老话‘‘50不建房,60不栽树,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吗?

在过去农村,农民结婚的年龄普遍在十八岁左右,结婚后就是生儿育女,早早成了别人的爹娘,没等到四十岁,子女也已经成家立业了。

因此,那时候老人到了五十岁时,孙子孙女都老大不小了,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而且过去五十岁老人也确实是老态龙钟了,跟现在相比差不离能有十五岁的距离。

50不建房,50岁还去建房确实不好,过去盖房子和现在不一样,每一块石头每一锨沙子,都要亲力而为,去山里或者河边淘腾,并且用推车推回来,建房是最辛苦的活,50岁的老人,要是不小心累出毛病来,不仅仅自己遭罪,还带累了子孙后代,那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50岁时,肯定是有住处的,可能住的房子不是很新很好,但只要能够遮风挡雨,别计较那么多了,还能再住几年呐,过去50岁真是老人了。

60不载树,都六十岁了,栽树还得爬山,再说了,栽树目的是什么?要是给子孙造福,还不如督促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栽种更好,你不能给他们一辈子的钱财,还不如给他们干活的经验,督促并指导他们自己去栽树,别不服老,六十岁很容易闪了腰腿的。

70不做衣,这个都明白,过去能活到70岁的人已经是高寿了,此时面临的是随时离开人世,说走就走的人了,哪还有必要做衣服啊,即使做了新衣服又能穿几天呢?老人们自觉自愿的不去做衣服,他们认为那是浪费,只要有件衣服穿着,根本没必要再做了,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

农村老人是知道有些事不能逞强,该什么年纪注意什么,他们都谨慎着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