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为何在鸿门宴时便已注定?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前的预演,这次鸿门宴杀机四伏,最终,刘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成功逃脱。范增最后无奈的说,我们将来一定会被刘邦给俘虏了。

鸿门宴预示了未来楚汉战争的结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次鸿门宴中,双方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明显的,刘邦要比项羽强的多。首先是在胆略上。刘邦不怕危险,亲自深入虎穴,这就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胆识。而且他可以低头做小,为项羽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项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主动放低姿态,把自己放到项羽之下的地位,使得项羽无法处置刘邦。

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当时又处于联军首领的位置,他要考虑政治影响。当刘邦据关而守的时候,他可以借这个理由鼓动大家的不满,消灭刘邦。但是,刘邦前来低头认小,反而让他失去了杀刘邦的正当理由。因此,他只能听之任之。

其次,在两个人的政治能力上。项羽过于自信,对刘邦看不起。这使得他根本就不把一些机密当回事。比如双方都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但是,刘邦就能守口如瓶,根本没有透露项伯的消息,而项羽则随口就出卖了曹无伤。不但让曹无伤枉自送了性命,还让刘邦阵营里的观望分子失望。

第四在内部团结上。刘邦的内部团结一致,为了生存,他们步调一致。张良里外照应,而在项庄舞剑的时候,樊哙则冲入会场,打断了对方的阴谋。并理直气壮的斥责项羽,使得项羽无话可说。

反观项羽内部,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不要说联军不可能和项羽完全一心,就是项羽的嫡系也各怀心思。项羽已经决定放过刘邦,而他手下范增还不依不饶,非要杀刘邦不可。看项羽无意杀刘邦,竟然自己亲自布置项庄舞剑,杀了刘邦。这充分暴露了项羽内部的缺点。

以上的这些情况,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并慢慢的放大,拉大了刘邦和项羽实力的距离。比如,在胆略上,刘邦屡次和项羽交锋,不怕项羽的威力,虽然屡败,但是一直死死挡在项羽面前,为其他战线的韩信、彭越创造条件。当时的天下,只有刘邦胆敢这样干。

即便是被项羽射中胸口,刘邦依然笑着说,你射中了我的脚趾了。并强忍伤痛,起来慰劳军队,稳定军心。

在计谋上。刘邦从善如流,对韩信、陈平无限信任,使用反间计,使得项羽变成孤家寡人。在战争中,刘邦利用项羽内部的矛盾,不但让那些诸侯国投入自己的旗下,连项羽最得力的猛将英布也成为自己的部下。

以上的种种,都在鸿门宴上显露了先兆。所以说,见微知著,鸿门宴就已经预示了项羽未来失败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您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为何在鸿门宴时便已注定?

首先,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骨子里骄傲和高贵,可以让他两军对垒战死,但绝不能允许言语之间冒犯他,所以让他不屑于在鸿门宴上杀谢罪的刘邦,两军作战可以偷袭,那是兵法谋略,而鸿门宴上私杀刘邦,属于卑鄙伎俩,我堂堂楚国贵族,怎么能干这样下作的事呢,相反,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对换一下,刘邦毫不犹豫的就会杀掉项羽,说到底就是性格的原因。

其次,刘邦就算是被范增看出来,以前很好色,还是个财迷,这次先入定关中,刘邦却一反常态,压制本性,封库存银,收拢人心,一定心存异志,志不在小,但是刘邦能放下一切虚荣心和所谓的尊严,到鸿门向项羽请罪,表现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像个可怜虫,项羽内心深处是瞧不起刘邦的,至少没有引起项羽应有的警惕,加上项羽可能看到刘邦在鸿门宴的表现很可笑,想留着刘邦,给其他诸侯当一个活教材——刘邦在你们诸侯里,算是比较能干的,但是在我这他什么都不是,你们如果敢不老实,刘邦就是前车之鉴,我想这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之一,而鸿门宴不杀,以后就很难有机会杀了,刘邦志在四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项羽必败。

再次,项羽自认为他能掌控一切,事实上,从各诸侯回国的时候,局面就已经失控了。

从经过巨鹿之战的大获全胜,到带领诸侯联军到函谷关前,刘邦低姿态认罪服软,项羽的军中威望和个人自信心,都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这一切都不过只是表象,项羽在军中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超级自信,实际上严重不匹配,项羽的自信,远远超出了他在军中的威望,从巨鹿之战来说,章邯、王离几十万大军不是被项羽打败,而是赵高专权和天下反秦大势以及反秦联军合力的结果,功劳算到项羽一人头上,不要说刘邦志存高远心里不服,其他诸侯心里也有诸多不服,所以刘邦平定三秦以后,东出和项羽争霸天下,短时间就联合了很多诸侯,并且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的时候,率领四十万大军达到了项羽的国度彭城,当然,项羽的超级自信也不是吹的,带着三万人打败刘邦的四十多万联军,还差点活捉刘邦。

如果是鸿门宴上项羽已注定失败,那就是暴露了项羽性格的致命缺陷,项羽不是败给了刘邦,而是败给了自己!

当然,我们看不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天到底是什么情况,刘邦为什么带百余随从,就敢去见项羽?也不知道项羽手下的将领,怎么那么容易让刘邦从鸿门宴上只身逃走,也感受不到鸿门宴上的项羽本人,是否动过一丝杀心,历史没有真相,如史记记载,我们姑妄信之,只有如此了!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为何在鸿门宴时便已注定?

刘邦跑去项羽营中,不是他有多么英雄,而是无可奈何,去,不一定死,不去,必死,他是在张良有了充分安排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赌一把。项羽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要杀掉刘邦,结果在饭局上优柔寡断了,被刘邦抓住一个短暂的空档溜走了。

大致的过程就是刘邦一进去就可怜巴巴,说自己是替项羽打下的长安,并不是自己想占有关中,自己只是暂时待在关中等项羽过来接收,一定是有小人在挑拨离间,项羽居然说出了刘邦集团的内鬼曹无伤,项羽看着刘邦的怂样,心软了一下,范增在他旁边拼命给项羽使眼色杀掉刘邦,他理都不理,害得范增只得安排项庄舞剑,结果却被项伯上来胡搅蛮缠,就在项庄项伯舞剑之时,张良赶紧安排樊哙进去护主,樊哙冲进去就是一通说,说刘邦是有功之人,和项羽一起推翻了暴秦,现在项羽却听信谗言要杀刘邦,不仁义不道德,项羽敬佩他的忠心,赐酒赐肉,还是生肉,樊哙也吃的香香,项羽都被震住了,就在这会功夫,刘邦假装去上厕所,偷偷开溜了,留下一些礼物给张良代送给项羽与范增,范增丢了礼物,说出了那句经典的竖子不足与谋,气得不得了。

这个局除了反映出刘邦集团的团结之外,也衬托出了项羽集团的缺点,项羽优柔寡断,还刚愎自用,居然还有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刘邦都说,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听他的,他怎么能不败呢。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是,项羽是要当霸主的,不是要当皇帝,霸主是实行分封的,项羽只领有自己封地的资源,别的封出去的诸侯们,因为项羽的任人唯亲,分封不公而多不听项羽的,自己的死党不多,项羽还会去欺负他们,而刘邦不同,刘邦是要当皇帝,皇帝就是要中央集权,打仗攻下来的地方,就得归中央,至于分封,等得到天下再说,攻不到的地方,就利诱,像彭越,英布,大搞统一战线,自己这边的土地,资源,盟友越来越多,雪球慢慢滚,肯定能压死项羽的,这是趋势。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为何在鸿门宴时便已注定?

鸿门宴,这场宴会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也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一,项羽和刘邦都有称王的野心,他们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可避免。这两人无论在出身、个人特质、胸襟、管理才能等方面大相径庭,项羽出身贵族,刘邦出身市井;项羽高大威猛、力拔山河,刘邦只是普通人一个;项羽擅长领兵作战,以一当百,而刘邦并不擅长领兵打战。从所有外在条件看,似乎项羽应该是最后的赢家。但是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人物。《鸿门宴》中当他听到“ 沛公欲王关中” 的密报,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见他冲动易怒,自尊自大。项伯连夜赶到沛公的军营泄露军事机密,回来游说项羽,项羽毫无警觉,不闻不问,反而答应“ 善遇” 刘邦。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听得项羽洋洋得意,不仅轻信他,还泄露了情报来源,说明他愚蠢无知。樊哙闯帐,慷慨陈词,指责项羽。项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酒、赐坐、赐猪腿。刘邦逃跑,项羽心安理得的接受礼物,这些行为都说明项羽缺乏深谋远虑,沽名钓誉,自矜功伐,唯我独尊。而刘邦虽出身市井,贪财好色,不务正业,但他深谋远虑、虚心纳谏、能言会道、能屈能伸、做事果断。当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时,慌而不乱,对消息的来源及张良和项伯的关系表示怀疑,怀疑澄清后,立马虚心向张良请教,拉拢收买了项伯,不仅“ 奉卮酒为寿” ,而且“ 约为婚姻” ,组成利益的共同体,使项伯终为他所用,成功游说项羽,并在鸿门宴上得到他的“ 帮助” 。刘邦到了鸿门后,果断放低姿态,卑躬屈膝,称项羽为“ 将军” ,称自己为“ 臣” ,说自己“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极力满足项羽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心理,而后又把自己和项羽的矛盾归结为“ 小人之言” ,把自己想称王的野心掩盖的干干净净。对项羽言谈之中暴露的内奸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却暗记于心,回军后,“ 立诛曹无伤” 。

二、民心所向是关键刘邦善于审势察情,深知“ 天下苦秦久矣” ,注意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了解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希望休养生息的心理,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如入关后,“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与百姓“ 约法三章” ,严明军纪,大赦天下,不杀投降的士兵等。此外,刘邦还特别处理好与楚怀王的关系,谨慎地对待关中王问题,懂的利用社会舆论获取民心。这些措施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和楚怀王的支持,进军顺利,最先破秦入关,获得关中王。相反,项羽不察民情,忽视社会舆论,干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如,入关后,屠咸阳城,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与楚怀王,自立为“ 西楚霸王” 。项羽所做所为使他拥有大量兵力却比刘邦晚入关,失掉了关中百姓的支持,把自己置于劣势。在“ 鸿门宴”上,项羽在项伯“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的劝说下,许诺好好对待刘邦,在樊哙的责问“ 劳苦而功高如此⋯⋯ 此亡秦之续耳” 面前,“ 默然不应” ,这应该看做是他理屈词穷、作恶心虚的表现。

三、用人策略是助力刘邦之所以能在刀光剑影、危机四伏的鸿门宴逃过一劫,也得益于的他用人策略。在《鸿门宴》中,刘邦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刘邦不但善问,更善于采纳意见,使谋士们感受到尊重。“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 , 和刘邦一起参加“ 鸿门宴” 的张良、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当得知“ 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 ,樊哙迫不及待请命:“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刘邦脱逃后,张良不顾个人的安危从容的留下来处理善后事宜。这些事件充分显示了刘邦与他的谋士们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而项羽身边虽然不乏有范增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才,却不知善用,不善纳谏。范增目光敏锐,察觉刘邦的野心后,便主张“ 急击勿失” ,并游说项羽设下“ 鸿门宴” , 布下天罗地网,请君入瓮,诛杀刘邦。鸿门宴当日,刘邦竟以一番花言巧语轻易化解了项羽的怨恨。项羽洋洋得意后便不在视刘邦为对手,对范增的多次暗示不予回应。此外,项羽还任人唯亲、不辨忠奸,对于项伯非常重视,从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 项王、项伯东向座” 就可看出,而就是让项羽如此信任的亲叔叔却在楚汉之争中多次帮助刘邦,为报私恩,把项羽天大的军事秘密泄露给刘邦,替他说情,在鸿门宴上掩护刘邦,致使刘邦乘机逃生,为项羽的争霸留下巨大的隐患。

四,鸿门宴的目的,更多也是一种心理层次的较量,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完胜项羽,赴宴之前,项羽邀请刘邦前来,如果刘邦不去,那就是认怂,势必影响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地位,而军心一动,日后想积攒起来就很难了,项羽这一招可以说是占据主动,直到赴宴之时,项羽都是胜刘邦一筹的。但刘邦来了之后,双方就势均力敌了,双方之间的舞刀弄枪,以及相互奉承不过是在互相试探罢了,在当时的背景下,刘邦项羽的军事实力相差之大,但是刘邦最后能够安然逃走,足以说明他的心理素质之强,而项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不过在于他的犹豫不决,范增的数次暗示,项羽都没有下定决心,当时项羽叔叔的几次掩护更是让刘邦成功逃脱。

所以会说《鸿门宴》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楚汉斗争的结局。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为何在鸿门宴时便已注定?

鸿门宴是一场人性的考试。

一方面是帝王心理强度测试。刘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有胆识、有魄力、敢决断,是帝王应有的素质。项羽则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明明下了决心,在关键时刻又下不去手,虽然号称霸王,实则没有霸气。

另一方面是帝王知人善用测试。刘邦虽然不情愿去赴宴,但仍然为了大局,听从张良计谋,安排了项伯为内应,樊哙为武力威慑,做了周密安排,并且坚决执行。项羽也有范增出谋划策,安排了刀斧手,但耳根软,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杀了曹无伤,让人不敢再说真话,信任宗亲,不按计划行事,让范增计谋落空,糊涂。

经过这次考试,刘邦和项羽互相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俩的性格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后来刘邦能够得到其他诸侯支持的原因。

所以,鸿门宴的结局就是楚汉相争的结局的反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