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噩梦,只有三万兵力的汉尼拔,如何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

汉尼拔不仅是罗马人的噩梦,而且也是罗马人的克星。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经曾经率领弱小的迦太基军队对抗强大的罗马军团。

在汉尼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姐夫一起随军同行,深受父亲和姐夫的影响,年幼的汉尼拔在神殿内立下重誓:表示和罗马的仇恨不死不休!

在父亲和姐夫死了之后,年仅25岁的汉尼拔被驻扎在西班牙的军队推选为统帅。

由于罗马公然违反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条约,随即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政府直接向罗马宣战。

汉尼拔认为,与其等待罗马打上门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把战火烧到意大利去。

由于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丧失了制海权,因此选择从海上向罗马挺进是已经不可能的。

而如果坐等罗马的进攻,迦太基会势必落败,于是汉尼拔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线——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从敌人的背后杀向罗马。

其实,罗马也早就拟定了进攻迦太基的作战计划,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执政官塞姆普洛尼乌斯率领从西西里岛进攻迦太基。

而另一路由执政官西庇阿率领渡海去西班牙,以牵制汉尼拔!

但是汉尼拔却出其不意的翻越比利牛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境内,这着实让罗马人大吃一惊。

情急之下的罗马,急忙派出原来预定前往北非的2500人的队伍和由塞姆普洛尼乌斯率领的四万多军队准备渡河与汉尼拔进行决战。

但汉尼拔早有准备,他把军队部署成中间凸起的圆月型,待交锋之后又把军队变成凹陷的选月型。

在困乏不堪的罗马士兵刚刚渡过冰凉的特蕾比亚河之后,恰恰也正遇上了以逸待劳蓄势待发的迦太基军队的冲击。

汉尼拔在此次交战中,采用了罗马人从未曾想到过的战术:先以战象攻击罗马军团的骑兵,继而又以骑兵部队从侧面进攻罗马军团的步兵。

然后再以预先潜伏在树丛中的迦太基2000多骑兵扰乱敌人的后方。

在出其不意的打击下,罗马军队不敌迦太基军队,许多罗马士兵不是被迦太基军队砍死,就是在激流中淹死,最后塞姆普罗乌斯只带了一万余人冲出迦太基军队的包围圈。

此战过后,汉尼拔又率领迦太基军队屡次大败罗马军队,但后来罗马军队也学会了汉尼拔的作战策略,他们也派兵向迦太基进攻,迫使汉尼拔最终撤回迦太基。

罗马人的噩梦,只有三万兵力的汉尼拔,如何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尼拔胜利并不稀奇,因为他实力雄厚。

汉尼拔率领大约10万翻越阿尔卑斯山,结果损失了大部分人马,只剩下士兵26,000人。

但是,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完全突入了罗马帝国的腹地。

罗马的主力都在国外四面远征,国内的兵力空虚。

同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以后,当地的高卢人本来就极度抗拒罗马人的殖民,全部投靠迦太基人。

随即,汉尼拔又击败罗马执政官兼远征军统帅西庇阿,后者负重伤。

不但意大利北部都被迦太基控制,当地诸如利古里亚部落也投靠汉尼拔。

由此,汉尼拔兵力猛增到9万,恢复了以前的水平。

这种兵力,已经可以对付罗马的任何不对。

果然,雷比亚河之战爆发。

驻军西西里岛的执政官塞姆普罗纽斯·朗戈斯,率领主力赶来,同西庇阿大军相距不远。。

本来2支罗马军联合起来,实力还强于汉尼拔。

然而,汉尼拔的军事能力极强。

他先派骑兵骚扰塞姆普罗纽斯的部队,并且不断打假的败仗。

塞姆普罗纽斯性格急躁,认为迦太基人没什么了不起。他没有和西庇阿回合,就率领4万多主力冒进,试图同汉尼拔的3万多人决战。

罗马大军在雨雪交加的天气下,艰难渡过特雷比亚河,急行军追赶汉尼拔的诱饵部队。

在非常疲惫的情况下,以逸待劳的汉尼拔主力发动正面攻击,疲惫的罗马人战斗力大减。

在两军正面激烈战斗的时候,汉尼拔埋伏在侧翼的伏兵突然冲出。

罗马军队猝不及防,全线崩溃,伤亡约3万人,只剩1万多人勉强突围。

汉尼拔损失5000人,大获全胜。

其实,当时罗马人总兵力4万多人,但汉尼拔也有3万多人。

而且汉尼拔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包括2万名重步兵,还有高达1万骑兵,还有37头战象。

即便汉尼拔不用伏兵,正面硬拼,4万多罗马人也不是对手,更别说还中计。

另外,汉尼拔总兵力高达9万,在整个大局上也是可控的。

罗马人的噩梦,只有三万兵力的汉尼拔,如何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

谢谢邀请。汉尼拔用三万人马赢得特雷比亚河之战,主要是采用了诱敌渡河+伏兵攻击的策略。

特雷比亚河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18年,是布匿战争初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进入意大利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这次战争双方兵力大致相当:汉尼拔是3万兵力,罗马方则是近4万人。双方队伍中都有大量的高卢盟军。罗马步兵占优势,而汉尼拔骑兵占优势,还拥有8头大象。而战役结果,罗马军仅有1万人逃走,迦太基军则只损失了几千人。

在这次战役中,汉尼拔能击溃兵力略占优势的强敌,主要在于他针对敌我的优劣势进行了精心部署,将敌军引诱成为背水一战的格局,并用埋伏的奇兵冲乱了敌人的阵脚,从而取得胜利。

要了解这次胜利,需要对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战争模式有个了解。那时候的西方,战争通常是以步兵方阵作为主力。步兵方阵的士兵身穿盔甲,手持长矛盾牌,正面的抗冲击力很强。但一旦阵脚乱了,或者遭到几个方向的夹击,却可能崩溃并造成大量伤亡。

公元前218年的形势,是汉尼拔初次到达意大利,与老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团进行了一些小规模冲突,并在提基努斯河战役中给与罗马军队一定打击。后来,另一个执政官隆古斯带领南线军团赶到后,反对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再加上汉尼拔在当地不断挖罗马墙角,使得许多高卢人加入迦太基一方。最终,罗马人决定向汉尼拔挑战。

此时双方的营地隔着特雷比亚河。汉尼拔派出几千名努米底亚骑兵,引诱罗马军队出阵,并最终把罗马近4万人的主力全部都引过河来。这时候,正面的迦太基二万重装步兵也在高地上布阵,而努米底亚骑兵则和其他的一些盟友骑兵组成两翼。隆古斯则在正面部署32000步兵,而4000骑兵和几千轻步兵则分配给两翼。

战斗很快展开了。在两翼,汉尼拔以优势的骑兵配合8头大象攻打罗马两翼的骑兵和轻步兵,很快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并开始向罗马中央合围。但是罗马人的中央步兵则明显占据优势,不但压迫着汉尼拔的步兵,而且还能分出一部分兵力,抵挡两翼包抄过来的迦太基骑兵和大象,甚至把迦太基翻过阿尔卑斯山后仅剩的8头大象杀死了7头。

一时之间,双方陷入了胶着。如果罗马军队先突破汉尼拔的中央步兵,那汉尼拔军就会被切成两段,遭到各个击破;如果汉尼拔先完全击溃罗马步兵方阵的两翼,就会令罗马军完全失去阵型。但是,由于罗马军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又不那么担心伤亡,所以打的更加勇猛。汉尼拔见状,则下令部队逐渐往后撤退。罗马人大喜,以为迦太基人终于抵挡不住了,遂全力发动猛攻,把迦太基阵型逼得一步一步离开河岸。

但这样一来,罗马人把自己阵型的背面拉得远离河岸,实际上使原本背水列阵的格局,屁股后面露出了老大的空档。这时候汉尼拔预先部署的3000伏兵大发神威,猛冲出来,从侧后方攻击罗马人阵列中的同盟军。那些依附于罗马人的部族,本来斗志就不如罗马正规军,遭到这种突袭顿时溃乱,于是罗马整个方阵也支持不住。汉尼拔趁机挥军掩杀,努米底亚骑兵放马追击着罗马军,还有很多人淹死在河中。不过,有部分罗马军主动留下来死战断后,这才保证了执政官隆古斯带着一万人逃过河来。

此战汉尼拔之所以能取胜,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在庙算上,他是主动求战的一方,用计将敌人引入自己部署好的阵地,而罗马方则是两位执政官意见不一,以及被政治逼迫着不得不战,军事上已然被动。其次在战地选择上,汉尼拔首先使敌人置于背水一战的不利格局,己方步兵占据高地抗衡优势的罗马步兵,保证了初期不至于被罗马的优势步兵打崩溃,得手后则能歼灭大量敌军。最后,汉尼拔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充分发挥己方骑兵和大象的优势,制造局部落差;一旦发现难以完成目标后,又将罗马军团引诱得离开河岸从而露出空档,再以伏兵突袭,终于摧毁罗马阵列,取得了全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