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说东北不产马的?
我无语了。
东北是中国古代几大传统产马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肆虐的东胡,以及后来的盘踞东北的鲜卑、乌桓,他们都是以骑兵为主。
以乌桓为例,三国时期的历代武将对付他们只能使用骑兵。
比如著名的公孙瓒号称白马将军,就是因为他的骑兵部队中白马较多。
对付乌桓骑兵,你如果用步兵连追都追不上,谈不上打了。
东北面积辽阔,地形多养,存在大片的草场,适合放牧养马,只是没有蒙古高原地区的草场那么大而已。
早在鲜卑时期,鲜卑东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在种地的同样,也养马养牛。
到了契丹、女真时代为了军事目的,开始大量养马。
辽国时期,国家养马就超过100万匹,非常惊人。
金国女真也很强调骑兵作战,金世宗时仅7处群牧所养马达47万匹。
明代永乐时代,为了对抗蒙古,专门在辽东设置马市,大量购买松花江到黑龙江一代的马匹,并设立辽东苑马寺主持养马。
当时女真人把养马作为同大明交换物资的重要商品。
一批良马的价格很高,可以换到大批物资。
不过,满洲八旗兵则主要还是步兵,或者是骑马行军,下马作战。
这主要是东北的女真人和大漠的蒙古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平时生活就是骑马放牧。
而女真人一部分是游牧,一部分则是渔猎。
所谓渔猎,就是打鱼打猎。
就打鱼打猎来说,是没有必要骑马的,这会打草惊蛇。
女真人即便是打猎,也不过骑马赶到猎取,然后徒步进行狩猎。
所以,女真人不是人人会骑马作战,大部分人只会骑马,却并不会马上作战,尤其是骑射。
为啥?
因为骑射的难度非常大,至少要有5年以上专注的训练才行,除非游牧民族不然根本就掌握不了。
所以满清八旗的作战核心仍然是步兵,但话说回来,八旗骑兵也是绝对重要的作战力量。
八旗兵作战中,骑兵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中,都是核心作用。
其实是进攻中,骑兵主要起到最为重要的突破作用。
而大明可以对付满清步兵,但很难对抗八旗骑兵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明不惜代价,编组吴三桂精锐骑兵的原因。
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其实,清朝可以保持战斗力,起码在对内战,对附近游牧渔猎民族战争保持优势,可以保持200年,主要是因为,清朝养马技术比,宋朝,明朝等朝代高得多。
无论,清军八旗军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每次出战,都必须要有大量马匹,行军,打仗和托运物资。严格说,八旗军是步骑炮混合部队,很难说是那个更加重要。但是,不得不说八旗的步兵战斗力在当时挺强,尤其是重步,人家重步可是用来凿开阵型的。
在长期喂养马匹的实践中,八旗军发现,用“米谷”等杂粮喂养马匹并不适宜,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疲瘦堪虞”的现象,且“一马约需一人之粮”,长期喂养下去,经济也负担不起。
因此,清朝开始使用黑豆喂马,效果非常好。明朝时候,南京军马场一年,才需要500石黑豆,清朝的时候,北京的军马一年需要25万石黑豆,可见增长倍数,已经有几百倍。
清军八旗作战,喜欢将重装备步兵和重甲骑兵,也就是死兵排列在整个攻击波的最前面,兵器为长矛大刀,其功能是发起第一波的攻击。也就是,用来凿开阵型的。
这些死兵在多层重装甲防护下,有进无退。冲在前面者战死后,后面的必须填补进前面的位置,若有后退,跟在后面的锐兵立即杀之。
征服乌拉的时候也是很明确说,是下马冲锋:“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见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心中燥甚,遂杀入。诸王臣军士皆奋勇冲击,兀喇兵遂败,十损六七,其余抛戈弃甲,四散而逃。满洲兵乘势飞奔夺门,遂取其城”。其实就是,八旗军上马可以骑战,下马可以步战。
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东北不仅盛产良马,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自明永乐初年明廷在辽东开原、广宁开设马市,至帝国晚期延续长达200多年,交易内容主要是女真部落用马匹、各种动物皮毛和山珍,换取明朝商人的丝绸、茶叶、耕牛、铁制农具。
史载,每年仅开原就开市上百次,单次成交额可达白银2.5万两,按市价可购买4000匹良马。虽然双方交易不会只买卖马匹,但从中亦可看出当时东北地区养马业的发达。值得一提的是,努尔哈赤在扩大势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为减轻外部压力,也多次向明廷进贡以迷惑前者,其中就包括大量马匹。
1619年农历2月爆发的萨尔浒大战,最终以后金获胜告终,其不仅杀伤数万明军,还迫使协助前者作战的数千李朝残兵败将投降。其中,李朝部队统帅姜弘立有个帐下幕僚名叫李民寏(音同环)也跟着主子做了俘虏,他就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以日记形式写下了不少有关后金国情、军情的第一手资料。
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李民寏吃惊地发现八旗官兵酷爱养马,不仅诸位贝勒、将官在家中蓄养着“千万成群”的骏马,就连普通士卒每户也少说有10来匹马。据他观察,畜牧业是当时后金仅次于农业的第2大生产部门,而且“六畜之中唯马最盛”。
等到萨尔浒大战结束后转过年来(1620年),李民寏被释放获准回国。在途经今吉林东南部的浑江领域至大板岭(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六七十里的道路沿线,他又亲眼目睹后金在此地设置的畜牧场“放牧马群漫山蔽野者,不知有几万匹”。而像这样规模的官方马场,后金在东北地区还建有多处,其饲养的马匹数量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人口增多、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后金及改国号的清政权(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元)仍逐渐感到马匹不敷使用,于是一方面鼓励属下积极蓄养马匹,另一方面又效仿明廷在塞北开设边市,吸引蒙古各部用马匹前来交易,此举不仅大大扩充了清军骑兵力量,同时又压缩了明朝战马来源。
等到1633年明军叛将孔有德、耿忠明率部来投时,皇太极先后2次调拨3000多匹战马送给前者作为奖赏,可见清初畜牧业已达到十分繁荣的程度。
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不产马,明朝主要产🐴的地区是河北地区,因为没有控制河套地区,所以明军骑兵略微捉襟见肘,而后金在没有吞并蒙古以前骑兵部队也是略显疲态,所以后金主要依靠重甲步兵为主力作战,
后金之所以能击败明军,并不是后金士兵多强悍(当然和明军比那就是虎狼之师),完全是明军战斗力太弱,明军的战斗力弱的原因有明军将领喝兵血,克扣士兵粮饷,明军士兵犹如乞丐一般,萨尔浒大战前的明军将官头盔居然一捅就出现窟窿,可想而知普通士兵的装备会是什么样子,第二就是明军士兵形同奴隶,明军的肉刑,对军士实行割耳朵,割鼻子,弓箭穿腮,很难想象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欧洲传教士记载的明军,是不是特别熟悉?没错,这就是明棍用来移花接木把形容明军的记载给变成清末的清军身上了,
但是后金却没有军队腐败,军功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所以投降后金的明军士兵在得到了在明朝哪里无法得到的金钱后马上战斗力呈现几何式的增长,与其说是满洲八旗消灭明朝,不如说是投降的明军消灭的明朝更贴切,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清军进攻南明,区区两万满族八旗就能横扫号称拥兵八十万的左良玉部,号称拥兵二十万的李成栋部(李成栋,一手导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如果不是多泽勒令封刀,不知道要被这几个军阀杀多少人)
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东北地区古代盛产良马,在东北先后崛起的高句丽、契丹和女真人就有不同的良种马。包包里的爱马仕果下马是一种非常矮小的战马,可以在山区奔跑,负重能力强但是冲击速度不行。。契丹人的战马在唐朝就有记载,是一种类似蒙古马的矮小战马,吃苦耐劳繁衍很快。女真人的战马是他们用粮食和黑豆饲养出来的,高大战马在辽代就非常著名,但是在辽代全盛时期,女人要每年向契丹人上交1万匹战马,保证自己不会乱来。满洲八旗崛起时最初是步兵强大,她的死对头叶赫就说过,建州的步兵很强,而叶赫的骑兵是女真部落第一,在满洲八旗吞并了叶赫部后,骑兵的短板就被补上了。
东北地区盛产良马吗?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简单来说,八旗体系当中,有轻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其中精锐重步兵都属于下马步兵,以马匹作为代步、机动工具,战时下马步战。
关于八旗的重步兵以及重骑兵,徐光启曾有评价: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这里充分说明,八旗兵重步兵以及重骑兵都是身披重甲,尤其是战马也有马甲保护。
在明末清初关于两军对垒的记载,经常有明军枪炮齐发却打不死人的记录,因为明朝火器低劣落后,无法打穿八旗兵的重甲,即便是偶尔破甲,也是仅伤皮肉而已。尤其是八旗兵还有面具保护脸部,我曾经在《满文老档》中发现八旗兵被明军火枪射中面部得记录,但是因为有面具保护,一点事也没有。可见八旗兵重甲防护的优越。
这是由于八旗早期耕战一体,壮丁披甲就是战士,卸甲即是平民。所以八旗兵都是自己准备铠甲、兵器以及战马,所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旗兵都会给自己准备精良的铠甲。
另外八旗重步兵也是很强悍的存在,清初重步兵组成了八旗兵的主力。主要原因是满洲起家地区以山地为主,不利于骑兵作战,反而利于重步兵作战,所以马匹更多时候反而是步兵的代步工具,毕竟身披重甲非常耗费体力。
而由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不如关内,粮食作物一年只熟一季,所以满洲人不得已只能通过采集、狩猎的方式弥补因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的生产力不足,所以这也意味着满洲男丁个个都是天生的战士。同时,满洲妇女也通过练习弓马骑射鼓励父兄子弟练习武艺。
另外,人们往往愿意夸大骑射的作用。实际上骑射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因为骑射仅仅能起到骚扰作用,因为骑射不如步射稳定,所以骑射手不如步射手那样能够稳定瞄准,所以骑射的作用更多时候是骚扰,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重骑兵冲锋。
同时,由于八旗拥有重步兵,所以在对付明军的工事时候往往更好用,因为重步兵可以凭借优良的防护发起冲锋,搬开工事的拒马、鹿角等障碍物,并且同明军肉搏,在明军的防线上打开缺口,之后就是大军冲锋,彻底粉碎明军的抵抗。如果明军抵抗过于激烈,可以来一波骑射骚扰明军,给己方步骑兵争取机会。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八旗火器部队,努尔哈齐时期就将缴获的火器分发放给摆牙喇兵,而且规定各个牛录必须要准备枪炮盾车等装备。而且在技战术上,八旗更高一筹。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
这是徐光启吐槽的,八旗火器手可以在距离敌军只有二三十步的时候齐射,而明军只会远远的放枪。这说明八旗兵有更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严明的纪律,同时也保证了八旗兵的技战术远强于同行。
在八旗获得了红衣大炮之后,由于满洲大汗对炮兵以及工匠更为重视,甚至有明朝重金培养的炮手以及铸炮工匠集体反水投了满洲人的案例。从此之后八旗火器部队逐渐超过明朝,满洲人拥有了东亚大陆最强的火力。
所以八旗并不是单一的骑兵,而是各个兵种齐全,所以八旗制度才能在清初取得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