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在欧洲的战场上,武器比较先进,都是飞机大炮坦克,所以伤亡更加的厉害,很多时候还没有见到敌人什么样就已经被炸了,而中国战场因为武器装备比较落后,还是小米加步枪的,所以是无法比较的。

在二战的时候,苏德战场是最惨烈的,投入的武器也是最多的,坦克在二战的战场上是王者级别的,哪里不服气,转头就直接开一炮,而希特勒的闪电战术之所以可以那么顺利,就是坦克的功劳,飞机配合坦克,可以快速的推进战场,在敌人没有建立好防线的时候,就已经碾压别人,所以苏联在当时也想办法,让德国进攻的速度慢下来,但是反坦克技术太差,只能看眼睁睁看着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城下,直到德国的后勤补给跟不上,坦克发动困难,道路阻碍,坦克没有油了,才让德国停下速度。

而德国的坦克很多是使用汽油的,苏联跟日本的坦克大多采用的柴油,而汽油更加容易燃烧,燃油瓶对坦克最大伤害是发动机,点燃以后,然后扔出去,但是不容易靠近坦克,坦克的外壳不是易燃物,就算有汽油,那么只要不渗透进来,一点事没有,所以有炸药包更加使用,可以让坦克带断了,让坦克失去行动能力。

而在中国的战场上,在二战期间,中国要啥没啥,别说油了,吃饭都困难,基本军需品都没有,还好苏联偶尔援助中国,一个大国资源匮乏,要啥没啥,所以才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而日本在中国战场也很少使用坦克,这就没有燃烧瓶炸坦克了,一是没有这条件,二是对手没有,炸不着。

日本虽然发动了战争,但是日本的石油资源也是特别匮乏,很多都是进口的,而苏联是一个石油国家,日本不仅在中国这个大的战场,如果用坦克的话,因为面积太大,而且中国喜欢游击队,开的路程就大大提高,那么消耗就自然就多了,而且日本还在太平洋偷袭美国,又开了一个战场,目的就想拿下东南亚,所以日本把坦克调配到太平洋战争了,中国的坦克就更加少了。

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首先,燃烧瓶属于应急反坦克武器,不过这种反坦克武器大部分时间是被当作所谓的暴乱武器,对于坦克的损害不大,各国的正规军只有苏联人把它当作正规武器配发部队,而且当苏联人的东迁工厂开始投入使用以后,苏联人用反坦克手榴弹取代了燃烧瓶的地位。苏联人的配发燃烧瓶上边有一根火柴,用来点燃瓶口的破布。各种玻璃瓶都可以用来做。

一般燃烧瓶都是这样的使用场景。

燃烧瓶对于坦克等装甲车辆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不过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大部分使用汽油发动机,由于汽油容易挥发爆炸,所以燃烧瓶如果扔对了地方,确实可以对于坦克完成损坏,不过苏联和日本的坦克是用柴油发动机,所以就算是被燃烧瓶打中也没有什么用处,当然如果是正巧是扔进了坦克的里边那还是用的。不过那样的机会不比中500万的彩票多多少。况且,当时日军的坦克都是柴油发动机,燃烧瓶没什么用。

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一直到大庆油田被发现以前都是一个贫油国,当时只有在甘肃的玉门有一些小油田,而且这些油田都是由共产党控制,生产出来的汽油都是用来发动汽车的,至于烧坦克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不值当了,摧毁坦克的任务交给炸药什么的东西吧,当时中国已经是可以生产一些火炸药产品,而且用集束手榴弹也比较方便,中国军队的手榴弹还是可以管够的。而炸药包的数量更多,解放军把爆破列为步兵五大技术之一,要求人人会捆炸药包,这些炸药包除了对付火力点以外,还有就是对于坦克。炸药包,按照过去的民兵教材,如果是要能够炸毁坦克,如果是用TNT炸药需要5公斤以上,如果是硝安炸药需要10公斤以上。

不过,无论是燃烧瓶还是炸药包,都需要步兵在近距离和坦克进行决斗,对于步兵来说,属于勇敢者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损失是非常大的。当有了火箭筒一类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后,象这种步兵和坦克近距离格斗的武器,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一般是见不到这种场面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就是在冷战期间,当时米格25战斗机在研发的时候遇见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发动机在高空之中,高速飞行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很热,这样的话发动机缺氧,让冷缩嘛,大家都懂,那怎么才能够保证发动机的氧气量呢?所以前苏联的科学家就在米格25战斗机上面装250升烈酒!不过理所当然是,这些烈酒通常都会流入到飞行员的肚子里面。

第一个燃烧瓶究竟是出现在哪里,大家都已经不怎么去考证了,因为这事情太难了,但是燃烧瓶大规模应用于实战里面的是西班牙内战的时候,那个时候接受前苏联援助的西班牙军队,会使用一种名字叫做莫洛托夫鸡尾酒的一种作战武器,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燃烧瓶。

当然这和战斗种族,自己本身喜欢高烈度的烈酒的习惯有关,如果打仗,那装上一个布条沾上酒精,这就是莫洛托夫鸡尾酒,或者说是燃烧瓶,如果不打仗,抽出布条,直接对瓶吹!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诧异,就是这么好用,这么简单的一种反坦克武器,为什么现在使用出来反坦克的时候这么少呢?

真滴一点,现如今使用的绝大部分坦克都是在冷战时期生产的,冷战时期讲究的是防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防火!车辆的重要不对,发动机,弹药箱都是经过了层层保护,你想用高温把它给灼烧到报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当时的发动机的技术原因,所以发动机一般都位于坦克的后面,而且一般都裸露在外面,这样的话,一发燃烧瓶扔上去,那酸爽不敢相信,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国家使用坦克的时候并不讲究步坦协同,也就是步兵必须和坦克一起配合行动,步兵必须要离坦克要有足够的距离,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会出现要么步兵部队超过了坦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是真事,要么就是坦克部队超过了步兵单独成军,然后被别人的步兵部队给发现了,摸上来直接给你扔燃烧瓶,手榴弹,子弹直接往观测孔里面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等到后期这种攻击方式就已经不奏效了。事实上,在德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时候,面对前苏联的装甲集群,更多的时候是使用铁拳来进行反击,也就是一门预装的无后坐力炮,不是说德国人怕死,而是坦克的后面跟着程批次的前苏联的步兵,你冲上去仍然烧屏,简直就是找死。所以与其这么达到,还不如拿着铁拳从侧面或者正面直接对准的前苏联坦克撸几发就行了!

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二战时期,中国有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缺少物资,汽油太过金贵,想搞都搞不到。

2.战场上机械化装备较少,反坦克欲望不强。

实际上,二战时期的燃烧瓶技术并不简单,除了用作主料的汽油外,还需要橡胶,白磷,煤油等成分。

光汽油燃烧不足以消灭坦克,人们要么将燃烧瓶砸在坦克发动机盖上,破坏发动机,要么将之砸在坦克的首上,以浓烟逼出车内的人员。

为了能粘着在坦克上燃烧,燃料需要有一定的稠度。为了发出能呛死人的浓烟,需要一些橡胶颗粒或别的发烟物质。

为了鸡尾酒能确保燃烧,人们会加入空气中自燃的白磷,在外面瓶身上绑上粗粗的风暴火柴。

只有这样的燃烧瓶,才会具备最优的反坦克能力,否则只不过是纵火弹罢了。普通的汽油纵火燃烧瓶只需要在玻璃瓶中灌满汽油,然后浸入一根布条或纸卷做成的火芯,然后扔向目标就行了。

简单的灌汽油塞布条的燃烧瓶今天到处都是,但它们的威力都很普通,远远不及当年苏军和芬兰军人使用的莫洛托夫鸡尾酒。

由于缺少白磷燃烧,普通汽油瓶很难在瞬间爆起蒸发油气的火团,也没有啥附着能力,更没有熏死人的浓烟,有时候还会因为投掷方法不对,导致火焰熄灭或泼油烧到自己,所以并不好用。你看着很猛,但它们比起当年的鸡尾酒简直弱爆了。

所以,如果仅仅是制造最简单的汽油瓶的话,所能起到的战场作用其实非常有限,不太容易干掉日军的坦克。

何况当时中国是真挤不出多少汽油给大头兵当反坦克武器,当时中国严重缺乏汽油,宝贵的汽油要留给汽车、坦克、飞机和一些工业生产,自给率仅0.2%。

这0.2%的油来自哪里呢?一部分是甘肃的玉门油矿,一部分是延安的延长油矿,产量低得可怜,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提炼油。

后来日军将中国团团包围,几乎掐断了中国同外界的联系,这汽油更是紧张到极限。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于是绝大部分油料补给只能靠美军飞机从驼峰航线冒死运送过来。

直到1944年,滇西、缅北大反攻获胜,中国才再次拥有了狭窄的物资输入通道——史迪威公路。沿着这条公路,人们又修建了从印度到中国的,长达3218公里的输油管,这才解决了中国的油料问题。

可惜,这条输油管起作用已经是1945年的事情了,日本很快就无条件投降。

所以结论其实很简单,中国士兵在抗战的战场上艰辛无比,根本没有多余的油料去用作反坦克消耗。就连煤油、酒精等燃烧瓶我们都做不出来,太穷太贫苦了。也许在一些指挥官眼里,用人背手榴弹炸车底都比汽油燃烧瓶要划算得多。

当时的中国士兵对坦克也大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识这种武器,没有受过打坦克的军事训练,其实就算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鸡尾酒燃烧瓶,他们也不见得能完成任务。这种任务在苏军中都属于高危项目,有本回忆录上称:“出去20个老兵,炸毁一辆坦克,回来几个,这几个再出去,全都没回来。”

而且,日军本身坦克数量就不多,投入中国战场的就更少了,所以当时中国军队确实没多少强烈的反坦克欲望。

太平洋战争开启后,日军将大量机械化部队送到了太平洋战场,这就进一步缩减了在中国的坦克数量。当年日本坦克在中国最多时不过1000辆,且许多都是轻战车和老式的89中战车。华北囤着一点镇守城市,关东军留着不少防备苏联,数量一直在削减。

总之,等到抗战胜利接收日本坦克时,国共一起的缴获加维修起来的破烂日本坦克不足400辆。考虑到破坏和后期美军、苏军交战情况,日军在中国的坦克数量估计为800辆左右。

这么少的数字,虽然不至于让日本坦克基本消失,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碰到。偶有日军集中坦克发动攻击的情况,也多让阵地战和火炮、壕沟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尤其是后者,基本上是国军对付日军坦克最有效的手段。

说到底,国穷力微,否则哪里会让鬼子那种开玩笑一样的坦克在我们的国土上耍无双呢?就如那个从四行仓库绑炸弹跳下去的陈树生,他没有办法选择,没有时间思考,只能为国献上一条命。

不过后期远征军那边已经有美国援助的坦克了,胡康河谷一仗,穷途末路的日军资源匮乏,他们此时同样拿不出燃烧瓶对付这些中国坦克(39年诺门罕对付苏军还用过),主要也是靠人弹和地雷、路边炸弹来进行袭击,风水轮流转了。

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看了很多回答,但是感觉大家都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二战日本坦克没有汽油机的,全部都是柴油机坦克。燃烧瓶主要攻击汽油机坦克才有效果。无论是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还是诺门坎战役。那些被燃烧瓶摧毁的都是汽油机坦克。

在诺门坎战役,著名的燃烧瓶之夜,日军用1200个燃烧瓶重创了苏军第11坦克旅,还造成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阵亡。实际上关键在于,苏军的BT-5型坦克是汽油发动机。而日本坦克是柴油发动机,燃烧瓶对柴油机基本无效。

而且很多日本坦克有前后机枪,在抗战时期很多士兵向日本坦克投掷燃烧瓶,最后却遭到坦克后部机枪扫射,壮烈牺牲。但是,他们一直到阵亡,也没明白,日式坦克是柴油机,不怕燃烧瓶。

抗战初期以后,我国也不再使用燃烧瓶对付日军坦克了。举一个例子,在1943年,我军在冀东曹西庄一次打坦克的战例。我军第12团的3个连参加了战斗,日伪军为30多人,还有3辆豆战车,只有3.2吨重,装备一挺机枪的94式豆战车。

最早我军使用步枪和机枪猛烈射击,但是,94式豆战车,毕竟也是坦克,在一定距离是不惧怕子弹的。后来,我军就用掷弹筒炸断了其中一辆豆战车的履带,随后使用集束手榴弹炸毁第二辆豆战车履带。

随后使用钢钎敲开坦克顶盖,投入手榴弹消灭了日军坦克驾驶员。最后只有一辆豆战车逃跑。对付日本坦克,与其投掷没有用处的燃烧瓶,还不如直接上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

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中国没有汽油。

中国以前不产石油,大庆油田是后来才发现的。

中国使用的汽油、柴油都要靠进口,叫做洋油,价格昂贵,而且数量有限。

民间老百姓很少接触汽油柴油,商人也不卖,因为需要量不大。

当时中国的交通不发达,国内汽车数量很少。

直到三十时年代,市内的公共汽车还很少,大量人力车、三轮车还是主要的工具。

到1930年,全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其中一半在上海,主要是洋人和买办的私人汽车。

大家想想看,偌大的中国只有1万多汽车,夸张不夸张。

汽车也非常昂贵。

1922年,一辆二手的福特轿车在北京的成交价为8000大洋,当时北京工人月薪才8块大洋。

因为汽车很少,当时汽油也很少了。

那么请问,你到哪里去搞燃烧瓶的燃料呢?

另外,国军面对的装甲威胁还是很有限的。日军装备坦克装甲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

除了1944年一号会战的豫中会战使用了691辆坦克装甲车,日军最大规模装甲作战就是在南昌,充其量不过使用了100多辆坦克。

平时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战时可能配属几十辆坦克装甲车。但这些坦克装甲车不单独使用,而是协助步兵作为移动炮台使用。

作为二三万人的师团,区区几十辆坦克装甲车是很少的,不是什么大的威胁。况且坦克以轻型为主,装甲薄弱。

所以,国军没有必要大量装备燃烧瓶,用集束手榴弹也就够了。

另外,燃烧瓶的作战效率其实非常烂,只能投到发动机或者传动系统要害,才能造成坦克大的破坏。不然也就烧一会,火就灭了,起不到什么作用。

坦克装甲车不是汽车,几乎都是钢铁制造,没有什么可燃的结构,不是那么容易被烧毁的。

苏军正规军也不使用燃烧瓶,而有专门的反坦克手榴弹之内。使用燃烧瓶的苏军,不是装备低劣的三流部队,就是仓促上阵准备不足的拼凑部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