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两种方法:
第一,官话。
朝廷使用的汉语在周朝称“雅言”,至少明清时已称“官话”,1909年则定称“国语”,1956年中国大陆开始称“普通话”,台湾则继续惯称“国语”。
简而言之,这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汉代的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只有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然而由于汉人占大多数,所以元代仍然有汉化官话,还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以南京官话为基础。
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
在当时,朝廷的官吏大多会一些官话,基本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普通老百姓会的不多,但比如开酒馆的,开客栈的,做生意的,搞运输的等等基本都会一些。
所以,南方人如果去北方,只要他会一些官话,基本的衣食住行沟通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都是通过科举考上的官员,说官话是不成问题的,有的还能说得很好。
第二,写字。
中国文字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保证了中国的完整和统一。
因为无论地方方言差别再大,他们都可以使用汉字。
四川人说一句话,可能同广东人完全不同,但汉字写起来都是一样。
其实,如果你会写繁体字,甚至可以在日本和一些老人写字交流。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古代肯定是没有今天这样发音的普通话的,不过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官方所规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比如,唐代以长安话为标准,宋代以开封话为标准,明代以南京话为标准。
当然,无论是唐代、宋代或明代,当时流行于京城的语言都与今天的当地方言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口音无外乎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因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以一些学者的看法,宋代以前的中国话都是根据《唐韵》、《广韵》、《集运韵》等韵书的标注来发音的。
而韵书中的发音,是以一个简单字的字音做声母,另一个简单字的字音做韵母,拼出第三个字的字音。而韵书中的读音,都以中原地区发音为标准,被称为“洛阳读书音”,也就是说,只要是读书人就会说读书音。因此,古代朝廷里的官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与皇帝或同事交流都没有障碍,就因为他们都读过书,有文化,都能说“读书音”。
当然,古代和现在也一样,读书人都能说当时的普通话,文盲就不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除了官员能到各地就职,就是一些浪漫文人各地旅游。一般平民百姓一辈子都没走出百里以外,甚至平生呆在村里,就不会接触到外地人,也就没有与外地人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北方人和南方人相遇了。而官员和文人,懂“读书音”,走遍神州都不成问题。
当然,即使是古代读书人,也不一定大家都能发标准的读书音,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带着一定的口音而已,就如今天的一些人说普通话,虽然有口音,却可以听懂。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
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官话,以都城为准。
比如宋朝开封话就是官话,所有的官员都要学习官话,讲官话,不然就不能为官。
西汉洛阳话就是官话。
三国时,魏国,许昌话就是魏国的官话。
成都话就是蜀国的官话。
吴国的官话就是江东话。
明朝朱元璋时期南京话就是官话。
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就是官话。
以后一直在北京定都,北京话普及率高。
清朝入关后,原班使用了明朝的官员和明朝的官僚机构,没有改变明朝的体制,这样,满洲人利用明朝的州,府,县,来管理国家,收税,征兵,征粮,明朝的体制与国体没有做很大的改变,基本继承了明朝的政治结构,所以官话也就是继承了明朝的官话,以北京话为清朝的官话。
民国时期,北京官话已经在中国的官僚机构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民国继承了清朝的官话,直到今天。
今天这种官话叫普通话,台湾叫国语。
由于普通话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成为各省互相交流的互通语言。
每个省讲话方言,交流困难,讲普通话全国各地人都能够听懂。
今天这种局面更加的根深蒂固,用哪一个省的语言作为官话已经在中国行不通了。
有许多人想用广东话作为中国的流通语言,可是已经无法行得通了。
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北京语言的普通话,想改过来,难度非常大。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今天的普通话是以满清的龙兴之地的方言为基础的,民国和现在都是沿用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普通话其实是大清朝时的普通话。其他朝代各有各的普通话,比如唐朝的普通话当以长安一带的方言为是,宋朝的普通话则是河南话,到了南宋则是河南话加杭州话,也就是我今天说的“杭普话”。到了蒙元、满清的时候,甚至还要夹杂着蒙古话、满洲话。至于南北交流,大可不必担心,学习语言的天赋是人类独擅的,何况还有文字可以辅助。当然了,那个时候也有翻译,一般称“通事”或“通译”。事实上,古代走南闯北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安土重迁,老死本地,四海为家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宦游的官员,一是逐利的行商。官员们在入仕之前经过科举等洗礼,对京师方言应该早有了解;商人们则是到了哪里说哪里的话,哪个山头唱什么歌,用不着替他们担心。你想,鸦片战争后洋人来了,不照样能跟他们交流?说这些主要是想澄清一下: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也就四百多年历史,不是每朝每代都这么说的。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首先古代交通不发达,北南交流微乎其微。
军事上的征服应该算不上交流吧。
其次,古代北方朝廷对南方的管理自然需要南方士族通晓北方官话,否则北方的皇帝和大臣听不懂南方话,(南方话从古至今相互之间也是鸡同鸭讲)无法走仕途。
北宋时期,福建的刘昌言就是一个不会说北方官话的地方士族。
《青箱杂记》说:"刘昌言,泉州人,先仕陈洪进为幕客,归朝,愿补校宫。举进士,三上始中第,后判审官院,未百日,为枢密副使。时有言太骤者,太宗不听,言者不已,乃谓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
欧阳修《归田录》佚文云:"刘昌言,太宗时为起居郎,善捭阖以迎主意。未几,以谏议知枢密院。君臣之会,隆替有限,圣眷忽解,曰:"昌言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字不得"。
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怎么交流的?
谢谢🙏邀请!一一一语言是随时代変迁而改变!一般政治中心京师首都或经济繁荣富庶中心之地的语言最为国民看重。北京城有近千年作为北方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兼俱北方民族和中原雅音语系形成的北京话,便是今天我国普通话(囯语)的基础语。自辽金时期起到蒙元大都,至后明清两朝,北京城一直是中国京师中央政治中心之地。历代南方尤其是笨咀拙舌的广东,福建文人都为入仕官途苦习勤练北京官话。中国疆域广阔南北东西纵横四五千公里之遥,地域方言不同民族語言几百种,但长期历史文化自然形成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国家一一中国,普通话便是全国最通用的国家语了!但我们也不排斥异迴各俱风格的方言,这就是宽容并蓄的中华文化。更值得庆幸的是二千多年就统一的汉字。中国汉字的影响力及东亚文化圈各国。一一一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唯一没有断流灭亡幸存的文明体,二千多年就统一的汉字就是中华文明不灭的中流砥柱,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号召中国人爱惜来之不易的文明玫宝(汉字),努力卫护我们的国语(普通话)迊接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元)到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