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二战初期,德国根本没有重型坦克。

二战爆发的时候,哪怕是规模空前的法兰西战役中,德军只有一二三四型坦克。

其中1型坦克是轻型坦克,只有机枪而已,重量5吨多。

这种坦克只能对付敌人有生力量,不能攻击工事,也不可能摧毁敌人的装甲武器。

它的装甲非常薄弱,一些部位可以被大口径机枪射穿。

实际上,1型坦克是德军最早的坦克,有着明显的过渡和实验性质。

2型坦克可以看作是1型坦克升级版,重7吨多。

它安装了20毫米机关炮,具备一定的攻击力,装甲防御能力也有所增强。

然而,在二战轻型坦克普遍火炮37毫米甚至45毫米口径的时代,2型坦克的攻击力不足。

3型坦克。3型坦克按照德国标准是中型坦克,重量为15吨,装备37毫米火炮,防御力也有所增强。

然而,在英美苏中型坦克都超过30吨的情况下,3型坦克各方面都是不足的,也不可能和敌人主力坦克对抗。

4型坦克。4型坦克是二战初期最强悍的坦克,这种约20吨的坦克装备75毫米短管火炮,正面装甲增加到30毫米。关键在于,4型坦克的体积较大,具备持续改进的空间,3型坦克车体太小已经无法改进。

以上的坦克,就是二战初期德军的坦克,4型坦克已经是最大了。

后来著名的虎式坦克直到1942年才开始量产,黑豹坦克还要迟半年才量产。

这两种坦克投入战场,都是1942年的事情了。

为什么德国没有开发重型坦克,原因有很多?

其一在于,德国没有使用重型坦克的迫切需要。

因为战争初期,德军强调闪电战,要求坦克的机动性第一,攻击力第二,防御第三。

1型到4型坦克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很强,便于长距离奔袭,执行德军两翼合围的闪电战。

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做到机动性、攻击力、防御的三者共同进步,必须有所取舍。

以苏军的KV系列重型坦克为例,防御超人,但机动性很烂,火力也普通,而且故障太多。

这种坦克在苏德战争防御中,起到一定作者用,但用于进攻就不合适。

1队20辆KV坦克进攻作战,结果行军几十公里到前线的只有几辆,其余都瘫在路上。

以虎式坦克为例,攻击力和防御力超人,但机动性平平,故障也很多。

如果虎式坦克在战争初期就出现,编组在攻击集群中使用,根本就无法跟上闪电战装甲部队的速度。

所以,战争初期德军并没有装备重型坦克,只是进行了研究。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大体是正确的。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为什么要重型坦克?

闪电战为的就是快,但发动机技术摆着,变速箱、履带材料学限制摆着,桥梁的承重能力摆着,要那么重的坦克干啥?学法国人B1 bis被斯图卡点名呢?

闪电战本身是机动性>火力>防护的玩法,一波捅穿之后切断对面补给,与正面部队形成合围,但问题在于不能持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那种。机动得说三遍才行

后来德三自己虎豹动物园之后反而踩进了更大的坑里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受邀回答。

武器是机动、火力、防护三要素的平衡。战场的态势,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面对的什么样的敌人,决定了这三要素的配比。

提到重坦,大家想到的都是虎式,先上基本资料。

乘员5人,总重57吨,车长8.45米,高3米,宽3.7米,时速37千米时,主炮56倍口径88毫米,咬合焊接镍合金装甲,发动机是迈巴赫的。

大家都看过好莱坞电影狂怒吧,那里面美国大兵看到虎式如临大敌——电影里那辆虎式是真的,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几十年过去了开出来演个电影,威风凛凛简直是个宝贝疙瘩。

虎式满足了坏男人的梦幻——重甲,重炮,威风凛凛,还有那么一点邪气,特别适合拍电影。

可是当初它的出现不是用来拍电影的。

是用来实战的,那是1942年,距离德国纳粹灭亡还有三年,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一线了,战争打成了白热化,胜败将决定两个民族谁生存谁毁灭,将决定全人类的历史。这时候苏德两军前线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可能只有几十个小时。许多苏联士兵连枪都没有就冲上去了,许多德国士兵穿着单衣在零下二十度的气温里打仗……

虎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德军希望这种武器的投入能够提高士气,打破渐渐不利的僵持局面。虎式是为了在僵持战中解决盟军坦克而出现的。说白了,它就是坦克杀手。

为了在1500米距离正面击穿所有盟军坦克而自己存活下来,虎式牺牲了机动性与全地形通过性,突出了火力与防护。为的是在僵持战中一炮一个,干掉盟军坦克。

而在战争初期,德军主要的任务是突破——飞机轰炸粉碎敌人指挥和交通,瘫痪敌人部署。与此同时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迅速从空档里插过去,绕到敌人的防御后面进行攻击——甚至不跟随步兵实施占领。

唯快不破。

这个时候不需要重型坦克,速度上来讲,跟不上。而且,德军先期面对的对手波兰,只有轻型坦克且数量很少,完全不是德军装甲师的对手。

虎式重型坦克的另一个弱点——产量低。和人家T34的月产量没法比,所以经常以少打多。后期补充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打仗就是打后勤。德军扩张过度,打到最后连汽油都没有了,再好的坦克也无济于事。

决定战争的是人心而不是机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千万别“感觉”,德国在二战初期就是没有重型坦克。

二战末期那些一个比一个夸张的重甲怪兽,都是在防御战需求和希特勒喜好双重作用下催生出来的东西。

法兰西之战时,德军最好的坦克是Ⅳ号坦克,而这种坦克也只是1939年才刚刚列装的新东西。

当时的四号坦克强调机动作战思维,重量只有25吨,装甲最厚仅30mm,侧面仅15mm,底部才5mm,能轻易被地雷崩船,然而这已经是德军最重的坦克型号了。

后期因为连绵的防御战需求,加上苏德战场不断升级的火力,Ⅳ号坦克渐渐也堆上了80mm厚的装甲,还外挂了炮塔附甲和裙甲。

在Ⅳ号坦克刚刚上场的时候,德国人并不觉得它很脆,因为当时坦克的作战对象是步兵,而非互相打坦克战。虽然当时古德里安等人已经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机械化力量突破战术”,但这种思想在当年是非常超前的,还没有经过战火的历练。

所以,德军对坦克的要求基本上只有“高机动性、集中使用、能突破对方步兵阵地”。也只有这样的需求,才能帮助德军打出“闪电战”。

在实际的作战中,初期德军这些轻型、中型坦克也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它们以极高的速度在战场上推进,尽管装甲薄弱,在阵地前被成批地打掉,但对方那些古板的阵地根本顶不住坦克的疯狂穿插,几下子就被捅穿并撕裂。

“闪电战”中的坦克们推进得非常快,先导是施图卡俯冲轰炸机,接着就是那些速度很快的轻型坦克从裂缝中穿过,它们压根不停车,只管往前冲,后面紧跟着更凶猛的中型,以及大批搭载装甲车的机械化部队。飞机负责开缺口,坦克负责冲,机械化步兵负责撕,他们会完成一个钳形攻势,将敌军的部队在分割中包围吞吃。

很多国家的军队都败在这种装甲闪电战上,哪怕有重型坦克的法国也被揍得一败涂地。而英国那些太轻的“巡洋坦克”和太笨的“步兵坦克”,在这种集中的机械化突击面前几乎无用。

不过,人类是最会从战争中总结战争的,德国人的套路很快就被学习和琢磨了。

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逼急了用结呆阵打硬仗的方法,硬是挡下了几波德军的坦克突击,他们事后总结:在有足够有效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坦克突击并不是无解的。而什么反坦克武器最有效?当然是更厉害的坦克。

于是在北非的战场上,英军逐渐开始有样学样,与德国人打起了消耗战。

苏联在41年“巴巴罗萨”的连续打击中也被逼急了,有些指挥官采用了“以攻代守”的打法,将大批的坦克部队集中送出去,用近乎自杀的反攻为后方赢得时间。然后他们发现,很有效,这在德军中形成了“T-34冲击”。

实际上苏联在之前也出现了装甲集中化作战的思潮,而且坦克质量也优于初期的德国,再加上之后莫斯科保卫战的一系列磨合,德国的“闪电战”其实已经被破解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将重点放到了提高火力上。而如果让坦克扛上更大的炮,那必然需要更大的车体。如果车体足够大,那么防御自然也需要安排上。

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场,德国人推出了自己的“虎式坦克”,这是德军自己开发的第一款重型。

实际上虎式坦克的一系列原型早于“T-34冲击”,但的确因为与苏联打起了坦克战,逼迫德国提升了虎式坦克的设计,将其扩大并增添了极为厚重的前装甲。

同期德国人还藉由缴获的T-34坦克的设计思路,开发了“黑豹”坦克,同样在1943年服役。

不过,尽管黑豹挺着45吨重的体积,却被德国人称为“中型坦克”。

其实早期的黑豹设计源自Ⅲ号坦克的换代计划,初期的时候被拟定为20吨,遭到军备部长托德的疯狂吐槽,然后将标准又调整为30吨、35吨、40吨……一直到出厂还在增重。

没办法,1943年时德军已经顶不住了,战略局势不再是德军疯狂突击,很多时候都成了别人攻,德军守。

而重型装甲确实在这种战斗中展现出来不一样的风范,它们像碉堡一样顶住密集的弹雨,用精准而高效的大口径炮进行超远距离轰杀。这时候德军不需要它们能来个几十公里大飙车了,往往只需要它们能具备基本的灵活运转性能,可以在阵地上进行必要的机动。

虎式、黑豹在战场上展开了疯狂屠戮,它们要么从侧翼远距离输出,要么在正面硬抗,将对方一辆辆冲锋中的坦克集群打成废铁。德国装甲兵在这段时间简直刷爆了战绩。

既然重甲这么好,那么还要那些薄皮玩意儿作甚?什么苏联T-34、英国玛蒂尔达、美国谢尔曼,都是给虎豹刷战绩的东西,这不是证明了它们的失败吗?

也正是这种“重甲极为有效”的观念,让德军走上了一条拼命造怪兽的不归路。

德军较为崇尚精兵政策,资源相对也不是那么充裕,因此在证明重甲很有效后,在这条邪路上越走越远。比如当他们觉得虎式有点顶不住对面火力时,便推出了更重的虎王。

甚至之前竞标失败的“保时捷虎”都没有被浪费,直接焊上厚重的壳子,做成“费迪南歼击车”,又铸就了战场一霸。

搞到最后,德国军工已经完全失了智,开始制造“鼠式坦克”,将这种笨重的战场废铁当做救命稻草,似乎觉得更重的装甲和更大的火炮,就能让盟军统统吃瘪。

他们也不想想那些“南哥”都是怎么死的,不是被坦克群淹了,就是被飞机掀了。

战略上他们也失算了,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将生产效率排进了坦克的综合数据中,战争本来打的就是消耗,同样的时间你生产1辆虎王,打爆我10辆T-34,可我能生产20辆,你怎么办?

德国军工不停地在搞研发,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重型、超重型坦克和歼击车,绝大部分都不能实现,也拖累了德军的坦克制造。否则为什么会有“如果全生产黑豹”或“如果全生产三秃子”就会赢得胜利的说法呢?

不过,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德国人的努力,德国后期的重型坦克其实已经具备了后世主战坦克的雏形,也代表了坦克精锐化发展的概念。后来冷战时期面对苏联钢铁洪流时,欧美正是重新捡起了这些东西,才又铸就了一代新型主战坦克的风流。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德国二战初期确实没啥重型坦克,早期的几千辆战车都是轻型的。最早装备的一号、二号是轻型坦克,三号四号是中型坦克。到1940年的法国战役时,德国就因此被法国的B1重型坦克暴打过,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重坦,之后才开始研发重型战车。

在五雷看来,德国从五号豹式坦克开始,才算和重型沾了边,后面的虎式、虎王就是正儿八经的重型坦克了,但数量都不算多,虎王一共才生产了几百辆,跟苏联的钢铁洪流没法比。

真要细究起来,德国引以为自豪的装甲部队主力一直都以中轻型坦克为主,它不是初期缺重型坦克,到后面也缺。重型坦克都单独编组成重装甲营或加强给精锐部队,一般的部队从头到尾都只有三号、四号这种“德意志军马”可用,差的部队有几辆一号、二号都要谢天谢地了。

说到底,打仗就是打后勤、拼财力,德国没油缺铁少钱,生产最多的四号中型坦克都没破万,别说足够的重型坦克,有坦克用就不错了。

为什么二战初期感觉德国缺少重型坦克?

大家好,风云为大家解答二战初期德国为什么缺少重型坦克。

众所周知,坦克作为武器装备进入战场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陆续成为陆军主要大国的主要装备,但是如何运用这些坦克却没有统一的认知,换句话说世界各国的作战指导思想还没有新的突破,随之而来的是坦克型号的生产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总体来说运用思想比较类似法国,把坦克看做作为步兵军团的“补充力量”,甚至是“移动的堡垒”,伴随和带领步兵进攻,比如法国B1系列坦克,装甲厚重,火力强大,但行动缓慢,机动能力差。

英国作为远征军比法国更讲究机动部署能力,更多的把坦克用于侦查用途,机动性非常出色,比如著名的维克斯坦克轻型坦克。英国和法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作战思想,没有像对于空军一样敏锐的体察坦克的真正潜力。

说白了还是一战时期阵地对垒的作战思想决定了坦克的使用方式及生产需求,因此二战初期虽然也有少量重型坦克,但数量比轻型坦克少很多,主要是世界各国对坦克的使用缺乏指导思想和战术革命。

这里不得不说下德国,至“纳粹政府”上台后开始重振军备,同样面对需求何种坦克的问题,但德国军界有个传统,那就是进攻,因此非常重视部队的调动和机动部署能力,从一战之前德军总参毛奇根据战略构想广修铁路以及希特勒大肆修筑高速公路就可以窥见一二。

而德军内部更是汲取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出现了机动快速作战即“闪电战”思潮的萌芽,尤其是古德里安创新性的将装甲车辆作为突击力量集中使用的战法彻底打动了希特勒,他赞誉:这就是他想要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德国坦克生产设计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注重机动能力,甚至防护和火力都不是第一位的。关键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种作战思想深入到了德军高层,比如曼施坦因、莫德尔、勒布、伦德斯泰特、李斯特、克莱斯特等高级将领都对将装甲集群作为突击力量持赞赏和支持的态度。其实当时的古德里安、隆美尔还只是师级军官,是装甲集群的实践者。

二战初期德军的坦克在数量和质量上和法国相比都不占绝对优势,德军一二三型坦克都属于二十吨左右的轻型坦克,在重量和体量上都不如法国雷曼系列坦克,甚至不如捷克生产的坦克。但是作战指导思想的差异决定了战场态势,法国灭国,英国溃逃,欧洲大半沦陷在德军装甲集群的履带之下。

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坦克技术飞速发展,更加注重坦克的机动性、防护性以及火力的结合统一,于是出现了德国四型、豹式,以及俄罗斯的T-34、美国的谢尔曼等中型坦克,此时坦克的数量是战局的绝对因素,二战中期动辄上千辆坦克投入的战役和会战举不胜举。

相对来说重型坦克火力强大但机动性能差,生产周期和制造成本巨大,难以快速机动部署,适应战局的突发性,虽然德国“虎式”坦克名噪一时但无法挽回数量不足带来的战况颓势。

总之,坦克作为战争的产物,最终局限于战争本身,尤其是战争理念的发展变革,受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时变则备变,融于现代科技的体系化坦克发展依然可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