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趣谈答案:蜀国有机会夺得天下,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夺取天下,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夺取天下。

机会一:荆州没有丢失的时候

整个蜀国夺取天下最大的机会就在荆州没有丢失,因为蜀国的荆州没有丢失,这个时候蜀国的国力已经隐隐的要比东吴强上一点了,而且蜀国还有野心,东吴没有野心,所以只要蜀国一心一意的对待曹魏的话,有八成的概率能够打下来。

而之所以是8成的概率是因为蜀国本身就站在那个年代的绝对意正义的那一方义,是道德的、是君子而不是小人,既然用君子的盾去攻打小人的矛的话,就有很大概率能够获胜,但是东吴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东吴趁着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直接偷袭了关羽,让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身死道消。

也就是说这第一次机会关羽没有把握住,刘备没有把握住,诸葛亮也没有把握住,没有关系,还有第二次机会。

机会二:街亭没有失手

我们讲的这个机会非常微妙,因为这个机会不一定能够让蜀汉打败曹魏,但是有一定概率让蜀汉的战略前沿往前打好几个轮回。

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也很简单,他已经明确告诉了马谡,只要你能够守住一个月,你就立了大功,如果守不住一个月军法处置。

请注意为什么诸葛亮一直要求马谡去守一个月,而不是说把街亭一直守下来呢,第一点,把街亭完整守下来有困难,第二点诸葛亮有自己的政治布局。在诸葛亮的认知当中,只要自己把街亭前面的几座大城市占领下来。街亭守不守就已经无所谓了。

但是诸葛亮没有想到,街亭丢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猛,几乎是眨眼之间已经把街亭丢了,这个时候蜀汉丧失了第2次机会。

机会三:曹魏闹分裂的时候。

这几乎是整个蜀汉唯一的一次机会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在这个机会当中,一旦趁着司马懿夺权,或者趁着司马大家族登上历史舞台,蜀汉能够发动强有力的进攻,那么整个蜀汉将会取得最大的胜利。

只不过有两个前提,第1个前提是蜀汉仍然有军士来效力,第2个前提是蜀汉仍然有军事谋臣,只不过阿斗执政,差点意思,所以这个机会根本不成立。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这个题目有些模糊,如果说刘备有没有机会夺得天下,那可能或许还有一点。不过,机会只有在蜀汉未成立的时候,即便刘备夺取了天下,也不是蜀汉夺取天下,因为刘备根本就不用成立蜀国,也就没有蜀国一统天下之说。

比如,刘备刺杀了董卓,再逼迫献帝让位;再如刘备刺杀了曹操,献帝主动让位给刘备。

否则,就是曹操病逝后,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如此一来,从蜀汉建立开始,刘备就几乎没有机会一统天下了。

第一,蜀汉建立,关羽已经失掉了荆州,关羽也因此被杀,刘备尽管得到了汉中,但汉中比起荆州来,就差的不少。

第二,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又丧失了几乎蜀汉全部的精锐,蜀国想咸鱼翻身的机会几乎就没有了。

喜欢三国的友友,特别是刘备、诸葛亮迷们都遗憾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败。好似没有这两场战败,就很可能有机会一统天下。

尽管豹眼不太喜欢刘备,但也认为刘备一统天下,尽早结束分裂,比司马氏家族统治中国要好得多。但是,刘备的确不具备这个势力哦。

豹眼也喜欢三国故事,也一直在了解这段历史,但的确找不出蜀汉能够一统天下的理由。虽说历史没有如果,但能找到理由说明蜀汉能行,留下遗憾比只有无奈要好得多。

可是,蜀汉留下的只有无奈,却没有遗憾。

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诸葛亮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为蜀汉谋取了最好的结果,已经没有了遗憾;刘禅举城投降,也是蜀汉最好的结局。鱼死网破,百姓遭殃,又有何益呢?

说到无奈,也就是现实,是历史大势,没有人能够改变。

在历史大势面前,不管是逆潮流而为,阻止、延缓这一趋势,还是顺势而为,催动历史的发展,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也就不必遗憾。

人能做到的就是不留遗憾,对于无奈的事还是顺其自然。

这是蜀汉不能一统天下,留给豹眼的感悟。

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爱读史书爱侃历史的散发弄舟,之前曾撰文比喻过,三国时,曹操是虎、刘备是狼、孙权是鳄。读通历史不敢说,但自我感觉比喻良好,颇为贴近当时这三位人杰。

曹操败吕布,破袁绍,平定北方,势若猛虎。

孙权恃兄业,凭水域,以守本为基,状若江鳄。

刘备半生飘零,东闯西荡,险无立足之地,幸得孔明相辅,据荆州半多,占益州一州,狼也。

起先,曹操势若猛虎出林,疾风南下,饮水赤壁,却遭遇腹泻屙稀,孙权之鳄、刘备之狼联合来袭,鳄咬虎肩,狼抓其尾。曹操之虎流血负痛而退。

之后,刘备之狼,图腾执著,取得西川之基。曹操之虎与刘备之狼与汉中之地又生相博。狼凭高奋爪,令虎脸挂痕有伤。虎欲发威,又恐吴地之鳄祸及虎穴,遂隐忍收势暂回。

然而虎终是虎,虽有受创避让,终究还未伤到元气。

狼却得志乍骄,复与鳄失和。鳄先偷袭,狠狠咬了狼之荆州后腿一口。狼怒,于夷陵奋而倾力反杀,鳄一度惊惧退却。然而狼攻心过躁,后劲不及,鳄伺战机,鞭尾一摆,重创狼之仆地,狼呜咽而溃。

至是刘备之狼元气大伤。原本与虎、鳄争霸,略逊优势,再添风霜。后来于虎侧强啸,取以攻代守之势,掩遮内弱之况,赖以撑度时局。

论时势,狼有坚心,栉风沐雨以求图腾,却是当赞,然而牙口、体型却难于与虎、鳄比肩。 后来有明初湖海散人罗贯中著书虎、狼、鳄之争,多涂彩墨于狼首。坊间士人信之,多以为刘备非狼,乃威狮也。惑者云众,迷者每每阅至“狮”之颠簸艰辛。为之蹙眉;看到“狮”之顺锋吉运,鼓掌以慰。一腔冀望“狮”应当驱虎吞鳄之心愿。

然而当时当势,曹魏之虎有居高俯川之势,东吴之鳄怀水域静杀之气。蜀汉之狼纵然竭力一搏,终难有灭虎亡鳄之力。

狼欲图腾,终天未遂意。罗贯中一本小说,浓描淡写之间,令到后人常常为之扼腕,广收叹息之声,也算是称得“绝”也。狼一方强雄,抢得偏隅之地,与虎、鳄鼎足相持,已属不易。后世文人学家,却每每饰以重墨,濛于广众。令世间多以为其状如威狮之猛。呜呼,皆赖妙笔可以生花也。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史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机会当然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了。

谁能想到,一介亭长出身的混混刘邦,都能当上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谁又能想到,一介布衣、文弱书生出身的刘秀,能够开创一个强盛的东汉王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国时期的刘备集团是一个纯粹草根出生的集团,以刘备为核心的蜀汉政权的前身,基本上就是三个人:刘备、关羽和张飞,刘备能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步一步建立政权,别说夺取天下,就是为成一方诸侯,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刘备不像曹操,曹操有着父辈的资源和宗族的支持,再加上自身的能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雄据北方九州,刘备也不像孙权,孙权有父亲和兄弟打下的江山来继承,什么也不用做,孙权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直接继承,再加上自己的能力,终于横跨荆州、扬州、交州,成就一番帝业。

刘备什么也没有,曹操和孙权可以比刘备少奋斗三十年,而刘备前三十年的打拼所获得的资本,只能与刚出道的曹操或孙权相当,能够白手起家的,尤其艰难,至少刘备个人成长的经历绝对要比曹操和孙权艰难,同时刘备个人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比曹操和孙权强,因为刘备是白手起家,而曹操与孙权不是。

正因为刘备的起点低,所以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争分夺秒抢地盘和人才的战争中,刘备处于下风,等到天下的地盘和人才瓜分得差不多的时候,刘备还只是寄居荆州的小团伙,背靠刘表,面向曹操。

虽然刘备弱小,但并不代表刘备没有机会,刘备一生中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夺取天下。

第一次,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时。

这一次也是赤壁之战的前兆,当曹操南下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居然毫无知觉,不知道刘琮举城投降也就算了,连刘表病重和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居然不知情,这样天大的失误,刘备作为驻守荆州的前线指挥官,明显就是不合格的。

刘备一直都想夺取天下,但一直以仁义自居,以至于丧失很多可以扩充实力,同时又能收拢人心的机会,比如曹操这次的南下,曹操十几万大军南下,刘备没有一点情报,刘备这个情报工作做的真是差。

如果刘备早有机会准备,趁刘表病死之机,联合部分不愿意投降曹操的荆州士族豪强与百姓,以拥戴刘表长子刘琦的旗号干涉荆州继承人之位的推荐,以武力强令刘琦上位,铲除投降派出,比如刘琮,蔡瑁之类的,那样刘备就会成为荆州的实际领导人,而刘琦就是荆州的名义领导人,说的不好听就是一个傀儡。

如果是这样的局面,刘备无论是在名声上,或者是在实力上,都会大大加强,然后以荆州之兵抵抗曹操,曹军不善水战,想要攻打襄阳,就必须要有水军,必须击败荆州水军,如果不行,曹操就很难打下荆州,可能历史上就没有赤壁之战了。

以刘备的能力,再加上荆州刘表留下的大部分发实力,是完全能够挡住曹操的,只要能挡住曹操南下,刘备的名声将更加响亮,然后刘琦去世后,刘备再立刘琦的儿子为傀儡,继续号令荆州,打天下,先吞益州刘璋,再北上汉中张鲁,接着顺江而下攻打孙权,最后北上一统天下,也未尝不能。

第二次机会:公元211年,刘备进入益州与刘璋相见时。

当时庞统、法正劝刘备趁机拿下刘璋,整个益州将不战而降,可是刘备居然不肯,原因是没有收拢人心,好吧,刘备真是假仁假义,刘备这次来就是想取益州,可又装得这么高尚,白白浪费了谋士庞统的性命,和攻打益州的两年时间。

如果听庞统的话,直接拿下刘璋,整个益州即使有抵抗,也没什么用,刘备照样会拿下,等到拿下了益州,刘备再拉拢人心也是一样的道理,那样的话,刘备就直接节约了一年多时间,就提前拿下益州。

那样的话,汉中张鲁就应该是刘备先拿下,而不是曹操,211年到214年,曹操正忙着对付关中马超、韩遂等人,刘备可以趁机拿下汉中,这样曹操就没法再攻打汉中了,因为打不进来,刘备可不是张鲁。

如果刘备有这个时间差,就能腾出手来做很多事,就能准备北攻关中,而不是后来历时二年多的汉中之战,也不会让益州严重透支,以至于在关羽北伐时,居然没有能力提供支援,如果刘备援助关羽北伐,派兵及将领支援,那么荆州就不会丢,荆州不丢,关羽北伐就不会失败,关羽不败就有可能攻进中原。

那样的话,刘备真有机会统一天下,这可不是吹的,从公元217年到公元 219年,蜀汉对曹魏的所有战争中,都是蜀汉胜利,这不是巧合,而是能力与运势。

第三次机会: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拿下汉中。

连朱元璋都知道“广积粮,缓称王”,但刘备不知道,刘备在公元219年击败曹操后,做了一件蠢事,就是称汉中王,向天下人表明了刘备的野心,刘备称汉中王除了能得到名义上的好处,实际上的好处几乎没有。

如果刘备不称王,再利用几年的时间让益州休养生息,同时命令刘封孟达夺取上庸 ,命令关羽逐步向襄樊前线推进,但不要过于激进,而是稳打稳扎,并设法消化占领的上庸和汉中,以及襄樊附近,同时在做好积极协调,益州与荆州协调作战,相互支援,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益州没恢复之前发动战争。

做了这一切,刘备会迎来一个大好时机,曹操的病逝,那样刘备就更加有机会北伐,也更加有能力北伐,同时北伐成功的机会非常大,那样的话,刘备夺取天下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

可惜了,历史没有如果,刘备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才最终失去了天下。

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苍茫大地认为:蜀国不说统一天下,至少再攻城略地,多点地盘人口还是可能的。

刘备在赤壁大战后,赚得钵满盂溢,和曹操、孙权三分荆州,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备雄心大起,一路高歌猛进,对内用孔明、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人,对外利用益州刘璋部的叛徒法正、张松等人、寄人篱下的马超,最终夺得益州,又和曹操争汉中,虽耗尽益州人力物力仅得一空地(汉中人口被曹操带往北方),但蜀汉也有了雄起迹象。

此时,刘备、关羽接连犯错。刘备本应该休养生息,消化劳动成果,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两场战争使蜀汉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一是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结果全军覆没,父子被孙权所执,引颈就戮,失去荆州及上庸地区。二是刘备发动的襄樊战役。

关羽发动此次战役,他是节钺,他有这个职权。事先有没有请示刘备未知,但事后刘备肯定知道。刘备如知道,理应派后续部队,派一员得力将领代理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定能转危为安。刘备如叫花子捡到金元宝,在益州忙着登基、封赏群臣,同时因为汉中一战,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主动撤退助长了刘备的骄傲情绪,全国一片欢腾。加之,关羽水淹七军,名震华夏,刘备做梦都会笑醒,没有料到天有不测风云,魏国名将徐晃艺高胆大,马踏连营,杀败关羽在先;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在后,结果刘备所占荆州部分国土全部交给孙权。孟达、刘封又内讧,上庸一带领土又全部交付曹操。刘备一看兵出荆州北伐的路断了,他奋起反击,又在夷陵大败于孙权、陆逊之手,至此刘备只剩下益州、汉中的地盘,反盘的可能性几乎归零。四海精锐丧失,襄樊一战,刘备失去三至五万兵力,还要再加上上庸一线的至少五千兵力;夷陵一战,刘备失去五至八万兵力。

刘备如见好就收,先巩固一下既有成果,情况要好得多。一不要让关羽匆忙北伐,二是时机成熟则派一大将代守荆州,让关羽见好就收。此乃步步为营策略。如荆州不失,再由关羽北伐,至少夺块土地不在话下。客观地说,《隆中对》中两路北伐的国策也有瑕疵,你看孔明五出祁山,后勤足以拖垮蜀汉的经济。如两路同时开攻,还要提防孙权偷袭,这后勤、这后方实在难以保证。

刘备的进攻一定要瞅准时机,咬一块就住口,这是上策。刘备见自己年事已高,赤壁大战后又得意忘形,当有大败。刘备可多占一点领土,以利再战,这是上策!

网友们对刘备的荆州主将选关羽颇有微词,其实刘备选关羽是无奈之举。首先,关羽精通水战、陆战、有万人敌;关羽对刘备极其忠诚。而其他大臣,如张飞太刚烈;魏延威望还达不到,刘备对他还缺少足够的信任(荆州守将形同藩王,位高权重);黄忠老矣,马超当年是一路诸侯,刘备不可能让他坐大;法正是刘备最信任的参谋长、最高级军事顾问,可能也已死了;庞统军事奇才,开挂太早;孔明的战略、后勤、政务之长刘备尽知,但军事才能(战术上的)刘备还未见了,何况孔明在荆州极有人脉,刘备对他也不十分放心哪!

三国时期,蜀国是否有机会夺得天下?

如果刘关张的关系不那么深厚,如果关羽不那么任性傲骄,如果刘备潜意识里抵触诸葛亮,可能蜀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如果只是如果,所以蜀国没有夺取天下的机会。

刘备原是东汉末年势力最弱的一股,常常要依附于别人才能立足,也常常被人赶得若丧家之犬,但自从三顾茅庐访得诸葛孔明,不久便鸟铣换炮,不但借得荆州,而且与曹操孙权一起三分天下,虽是力量仍是最弱,却也是三国之一了,并以此为开始,势力仍不断扩强,更在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收服蛮夷,马超率西凉兵投降,西蜀也有了五虎上将。但也到此为止,蜀国的强势扩张,稳步上升的格局被关羽的固执已见,刚愎自用打破了。

三分天下的局势稳定之后,关于镇守荆州,这时关羽的自信心爆棚,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充分展现了自己任性傲娇的性格特点,不但拒绝与东吴孙权联姻,而且狂傲的认为自己女儿为"虎女”,孙权儿子为"犬子”,那口气,简直没了谁了,人常说骄兵必败,于是关羽开始败走麦城,继而被俘被杀,张飞性格突变,被部下割了首级,刘备为兄弟报仇,而被火烧连营,一病不起,弟兄三个相继辞世,西蜀刘汉的鼎盛时期过去了。

实际上,如果关羽能够彻底执行诸葛亮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继续维持与孙吴的联盟,荆州不失,后方稳定,再广纳贤才,蜀国虽弱,苦心经营之下,继续稳定发展,未必不能变强,但是,没有如果,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蜀国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化为了零。

也许有人认为,蜀国有诸葛亮坐镇,统一天下的可能性非常大。不错,诸葛亮是智绝天下,但是他一直没有收服关羽,许多时候关羽的军事决策都是与诸葛亮的大方针是违背的,如关羽华容道捉放曹操,镇守荆州对孙权公然辱骂,如不满五虎上将的人选等,而这一切诸葛亮都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因为在刘备心中,关羽和张飞始终重过诸葛亮的位置。也许刘备会责备关羽和张飞,但是那种亲密是诸葛亮不能参与的,关羽为什么敢公然违背诸葛亮的决策,因为他有强大的后盾,那就是刘备这个大哥。他知道,关键时刻,刘备的心里只有关羽和张飞。也正因为如此,当刘备孤注一掷,要为关羽和张飞报仇的时候,诸葛亮磨破嘴皮也劝说不下。

正因为刘关张是一个团体,而诸葛亮是被排挤在外的。虽然诸葛亮的许多决策是正确的,按照那种决策完全可以取的天下,但是没有人执行也是枉然。

如果蜀国有关羽的存在,如尔刘备心里关羽和张飞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大于一切,即使诸葛亮有十成把握,蜀国也不能守取天下,因为蜀国后期,刘备有一个关羽一样的猪队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