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坦克最初出现的时候设计目的就是拥有一款具有高防护能力的机动武器,后来随着各国反装甲火力的提高,坦克的装甲也变得越来越厚。刚开始的坦克只有几十毫米厚的装甲,到现在的动不动就“几百毫米”,也从最早的纯钢装甲变成了复合装甲,那么坦克“几百毫米”厚的装甲是真的物理上就有那么厚吗?

在早期纯钢装甲的时候,坦克想要提升防护主要依靠的是增加装甲的“倾斜度”,因为同样厚度的装甲,采用倾斜安置之后根据三角函数计算,炮弹所要穿过的区域就变多了,而且大倾角可能直接导致对面的炮弹弹开。不过倾斜装甲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即便是采用倾斜装甲也不能有效抵抗现代化反坦克设备的攻击,继续提高装甲厚度也不切实际,因为纯钢太重了,而且倾角过大会导致内部设备安装困难,所以复合装甲应运而生。

所谓复合装甲就是整个装甲块内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种材料堆叠在一起或者钢装甲片之间有夹层等等,最早的就是三合板式装甲,以钢-玻璃纤维-钢为结构,后来慢慢加入陶瓷等更先进的材料。

复合装甲和单一钢装甲比起来,其能够做到在同样的重量下达到更好的防护水平,但是复合装甲的厚度已经和单一钢装甲完全不同了,由于里面有大量其它材料或者空隙,所以实际厚度要高很多。

所以目前我们说的坦克装甲有多少毫米,都是等效计算成纯钢装甲之后的数据,如果直接看复合装甲的厚度,那要比这个数据小很多。很多主战坦克炮塔前装甲块的厚度都接近一米,但是等效成均质钢却是在700mm左右。在较小质量和体积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防御能力是现代化坦克的发展方向,随着更多优质复合材料的应用,坦克装甲的防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但厚度不允许有太多增加。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800mm”就真是800mm吗,当然不是喽!

事实上,防御能力为800mm的装甲,厚度一般会比800mm还大。

先说一下咱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坦克防御力数据,谈到坦克的装甲,往往会说“防穿800mm”,这不是实际的厚度,而是防御力“相当于800mm 的均质钢”,也就是刚好能挡住穿深为800mm的穿甲弹。

如果一辆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力为“800mm”,这就是在说,能击穿800mm均质钢的穿甲弹,打穿这辆坦克正面的概率在10%(一说5%)以下!

这个防御指标,和坦克的装甲丈量起来、到底有多厚,一点关系都没有。

话虽如此,如果是早期的坦克,在复合装甲、反应装甲出现前,大家都用均质钢的时候,这800mm还真就是装甲的实际厚度。

但后来不行了,穿甲弹的威力越来越大,一味增加均质钢的厚度,坦克太重,无法机动,所以才有了复合装甲的概念,用玻璃纤维、陶瓷、复合金属层板、甚至混凝土来设计防御结构,那复合装甲有什么特点呢?

一句话,要达到同样的防御力,复合装甲的厚度得比均质钢更大,重量却会更轻。

这句话很关键,就是说,同等厚度的复合装甲,防御力是比不上均质装甲钢的,用在坦克上,主要还是为了减重。

举例来说,一辆坦克的战斗全重限制在50吨,装甲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厚度500mm、防弹能力500mm的均质钢,一种是厚度900mm、防弹能力600mm的复合装甲,两种装甲的总重量一样,您说该选哪个?

所以为什么说,坦克装甲的“防御指标”很重要呢,现在坦克普遍采用复合装甲,从外观看、甚至拿尺子量,都没办法推测这辆坦克能防御穿深多少mm的穿甲弹,因为不同国家的复合装甲,材料、结构都不一样。

真实的防御力数据,都是绝密,网络上的数据十之八九都不可信。

这么多种的复合装甲里,也有一个例外,美国在M1A2坦克上安装的贫铀装甲,防御能力就比实际的厚度还大,但,贫铀的密度比钢材大一倍不止,这样制造出来的复合装甲,同等厚度下就比均质钢重得多,M1A2只能适当安装(据称厚度在200~240mm),再厚的话,就会把坦克压垮。

除了有辐射污染的贫铀装甲外,一般的复合装甲,厚度都大大超出实际的防穿能力,防护能力:实际厚度在1:1.2~1:1.5之间。

所以碰到现代坦克,就不能再用直观的“装甲有多厚”,判断其防护力!

一切要看实弹测试的数据。

——

炎黄军武只发原创,请走过路过的朋友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现代先进的主站坦克一般正面装甲都为复合装甲,比如美军的M1系列主站坦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坦克发展至今,其所使用的装甲也从单纯的纯钢装甲发展到了现在的复合装甲,而对于现在使用复合装甲的主站坦克而言,我们经常能在各大媒体上听到所谓的正面装甲有几百毫米的说法(比如题目种的800毫米)这样的说法,然而,这样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一种复合装甲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钢的重量是比较重的,因此,如果按照二战时期,单纯堆钢装甲厚度的方法来提高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那就会让坦克陷入根本无法有机动能力的境地,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军的那些重型坦克,其机动性能就真的不能说好,故而,在现今各类先进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出现后,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科学家就发明了复合装甲,复合装甲的好处就是在于其重量轻,但防护系数较高,一般复合装甲对于破甲弹的防护系数可以达到普通钢装甲的3以上,对于穿甲弹的防护系数可以达到普通钢装甲的1.5以上。

▲M1系列主站坦克使用的复合装甲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复合装甲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这就是其厚度系数的问题,虽然复合装甲对于防御破甲弹的厚度系数可以达到普通钢装甲的1.4以上,但对于防御穿甲弹的厚度系数仅仅只有普通钢装甲的0.8到1左右,故而如果要提高现代主站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其中一个办法还是得增加复合装甲得厚度,因此假设一个仅使用复合装甲的主站坦克的正面防护穿甲弹的防护能力为800毫米,那么其复合装甲的实际物理厚度肯定要达到800毫米甚至更高。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说99式坦克防护力1000毫米,那么它的装甲厚度有1米?

当然不可能了,坦克又不是水泥墩。

其实,这个概念很复杂。

坦克防护力能力其实有很多种,针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的防御能力是不同的。

今天碎甲弹几乎没人用了,但穿甲弹和破甲弹还是都在用。

所以坦克防护能力通常分为两种,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我们说的防护能力,主要指穿甲弹,破甲弹会另外说明。

今天的复合装甲对于穿甲弹的防御能力是比较强的。

而所谓的防御能力则是复合装甲防御能力叠加的结果。

打个比方,我国2000年研究的复合装甲介绍是这样:20毫米钢面板+混合双层68毫米铬刚玉陶瓷+混合双层36毫米环氧玻璃钢+80毫米钢背板的681复合装甲,以及钢+聚氨酯玻璃钢+钢的682复合装甲。

可见,这个符合装甲的防御能力有600毫米,但绝非装甲有600毫米厚,实际上只有大约300毫米左右厚度。

而是它的综合防御能力可以达到600毫米钢制装甲。

至于99式坦克,采用新式复合装甲:车体基本结构装甲、复合装甲以及外挂双防反应装甲,道理相同。

同时,所谓1000毫米装甲厚度,是垂直摆放的钢制装甲。而正常的坦克装甲都是有倾斜度的,以增加防御能力。

打个比方,如果水平厚度为100毫米,当倾斜安装时,它的水平厚度可达到120~150毫米。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坦克要是扛着大面积的0.8米厚的钢,那就跑不动了,实际上只是等效于那么厚的钢,不是真的就那么厚。

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一般用等效均质钢装甲的厚度来表示,易于人们去理解,正如1000马力的动力一样,并不是真的有1000匹马在拉他。这个等效厚度就是说,坦克通过各种设计,使用特殊材料,让他的装甲厚度在不夸张的情况下,获得等效于很厚的均质钢装甲的防护能力。

图为99A2主战坦克,红圈内就是他的附加装甲结构,都是披挂在外的附加装甲模块。

很早以前,也就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没有特殊的装甲材料,包括二战之后的50年代,大家都是直接把均质钢就堆在了坦克上,最多用一些钢表面的极强、硬化等设计,提高钢本身的强度。但是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特殊坦克装甲材料开始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用很薄的装甲,就能实现过去很厚的钢装甲带来的防护力。

图为T-34坦克的倾斜装甲,他的装甲因为使用倾斜设计,使其50毫米厚的装甲板,实际上等效于56毫米厚,这启发了各国设计师。

为了方便统计和比较,都使用均质钢装甲作为标准。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特殊设计呢?首先,人们使用的是倾斜装甲设计,一块钢板如果是垂直于水平方向的,那么被穿甲弹打在上面,就是装甲有多厚,防护就是多少了。可如果是倾斜的,炮弹打在装甲上,实际上是倾斜的射入装甲的,他需要穿过的装甲厚度要比垂直射入打很多,倾斜角度越大,这种防护的厚度就越大,像现代坦克,首上和首下甚至是30度的倾角,穿甲弹很容易跳弹,即便不跳弹,也需要钻透极厚的装甲距离才能射穿坦克。

图为倾斜装甲原理图。

除了倾斜装甲,还可以使用间隔装甲或者叫间隙式装甲。这种装甲除了倾斜的角度之外,还在装甲盒的内部增加了多层不同材质的材料,比如铝、陶瓷、橡胶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还能在里面添加凯夫拉内衬、特殊复合材料装甲等材料。穿甲弹和破甲弹产生的金属流,在穿越不同材质的装甲时,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极大的破坏射流的稳定性和温度,导致射流分散,降低威力,反过来也就是说,提高了防御能力,可以量化为等效的均质钢装甲来表达这种装甲的厚度。

上图为豹-2A5坦克的空心装甲盒,下图为法国勒克莱尔坦克的空心装甲盒,他们都是空心的,起到的作用是提前引爆。

再者,还有些坦克增加了爆炸式反应装甲,比如俄罗斯的接触-4、接触-5,我国的FY-1、FY-2、FY-3等,都是著名的爆炸式反应装甲,他们可以在敌人的穿甲弹、破甲弹接触到坦克的一瞬间自己引爆,产生面向炮弹射入方向的爆炸冲击波,扰乱穿甲弹或者破甲弹的飞行方向、金属射流,甚至提前引爆炮弹,让其提前喷出金属射流,降低伤害,这种防护也可以用等效的均质钢装甲来换算出来。

图为豹-2A4坦克各个部位等效的装甲厚度示意图。

图为俄罗斯T-90坦克的炮塔防御示意图,可见其披挂了反应装甲。

另外,在对付一些特殊的弹药时,还可以使用格栅装甲、链条装甲等,这些装甲不需要多厚,但是可以提前引爆穿甲弹药的触发引信,让其在接触到主要装甲时就已经爆炸,降低了威力,对付RPG这种便携式穿甲弹药非常有效。另外,还可以使用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等材料作为装甲的主体部分,以及约束式装甲来提高装甲的强度,先进的坦克,比如美国的M1A2、俄罗斯的T-90、T-80,我国的96A/B、99A/A2等坦克,都使用了以上所有技术,在实战中,往往能发挥出等效800毫米以上均质钢装甲的防护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扛着那么厚的装甲到处跑。

通常所说的坦克正面装甲有800mm,是真的有800毫米也就是0.8米吗?

坦克的正面装甲不止800毫米!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来看大致都在1200毫米,也就是1.2米左右。但是这种厚度并不是我们传统中说的直接厚度。而是锥形厚度。即前端最尖的一点到舱室的厚度,这是一个锥面实心体,这种设计可以减轻坦克的重量,并且因为有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倾角会使得炮弹打在坦克上的时候打滑,一般来说,坦克几乎就没有被正面击穿过的。

坦克之所以会这么设计的主要原因除了防弹之外主要还是为了破障。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就是要面临各种考验。比如破铁丝网跟碉堡,这是步兵推进时候要面临的障碍,坦克的锥形正面装甲可以很好的推掉铁丝网碉堡以及墙壁。当坦克前进的时候就是一辆大功率推土机,高楼用炮打,中楼用坦克正面装甲撞,小土堆直接碾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