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袍哥是指清朝中后期活跃在四川一带的秘密结社,这种秘密结社又称哥老会。辛亥革命最早发源于四川,袍哥组织大多参加了反清斗争。在同盟会的联络策动下,一些著名的袍哥舵把子组织了东西南北中各路保路同志军。根据范绍增的回忆,“袍哥组织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到处可以打击清军。特别是袍哥兄弟伙中的农民,平时都撒在田间,从事耕种,一遇清军,即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漫山遍野的同清军展开战斗,声势极为惊人。”因此,后人评价说:“四川之独立,哥老与有力焉。”
四川独立后,尹昌衡对了对抗清政府,决定利用袍哥组织来支撑自己的政权。他在成都公开成立“大汉公”总公口,自任总舵把子,军政府各部也都组织公口。陆军部有“大陆公”,参谋部有“大参公”,连城内各街、各警署都打出了公口招牌。还通令各县袍哥舵把子率领兄弟伙到成都点验。在这种形势下,袍哥的人数迅速增长,袍哥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及各地,袍哥人数达到了数十万。
(辛亥革命中的保路同志军)
尹昌衡后来诱杀赵尔丰,成立了军政府,稳定了四川局势。革命有功的袍哥组织此时却成了不稳定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尹昌衡宴请一批重要的舵把子,打出了“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的口号,收编了一部分进入军队,其余的大部则让他们自行解散,算是近代版的杯酒释兵权吧。
但没多久,康藏叛乱,尹昌衡率军西征。叛乱平定后,尹昌衡被袁世凯骗到北京软禁。那些还没来得及解散的袍哥组织从此失去了制约。有的跟地方官府勾结,走私贩毒,横行乡里,成为一方豪强。有的盘踞偏僻地区,沦为土匪,称霸一方。进入军阀割据时代后,袍哥组织也以各种方式活跃在四川。
一、沦为土匪或直接被军阀收编
袍哥队伍比一般帮会组织更加严密,既是兄弟关系,又有上下关系;既有袍哥的家法,又有军队的军法,难以拆开打散。当时四川比较大的军阀如熊克武、刘湘、杨森、潘文华、刘存厚、邓锡侯等都收编过袍哥队伍。刘湘曾在绵阳、广汉一带收编乔得寿的袍哥匪帮,编为独立旅。其他被收编的有:陈兰亭、邓国章、范绍增等等。余际唐所部四个团全部是袍哥队伍。刘文辉的二十四军,许多团长营长都是袍哥。
(傻儿司令)
二、成为军阀的保镖和负责地方治安
一些实力强大的袍哥虽然没有被军阀直接收编,却提供了一种保镖服务。刘文辉和邓锡侯下面负责保卫的人员,全部是袍哥。这些袍哥往往以副官的面目出现,暗中负责安全事宜,并不参与军事行动。除此之外,整个四川的地方治安,几乎全是被袍哥组织包揽。一些机构,从头目到成员全部是袍哥。甚至有的直接被某一个堂口垄断,比如成都警备司令部乡村情报所,主任就是袍哥组织华成社的舵把子,其成员全部是华成社袍哥,外人或其他堂口根本无法染指。
三、军阀统治社会的工具
刘文辉授意其五哥刘文彩当上了“叙荣乐”总舵把子,利用帮规和纪律,控制着10万兄弟伙。刘文彩还与各地各县的袍哥舵把子三百余人换帖,扩大影响力。刘文辉后来败给刘湘,退居西康。为了杀回成都,他指使刘文彩在西康组织袍哥,成立叙荣乐雅安总社,约请川西各地袍哥舵把子到雅安与刘文辉见面,帮助刘文辉在袍哥土匪中拉队伍,扩大势力。
四、成为军阀的打手
四川易帜后,军阀们表面上服从蒋介石,暗地里一直在抵抗。军统曾经派一个税警团进驻雅安,想监视二十四军。刘文辉不能公然拒绝,暗中指使袍哥半路拦截,最终税警团未能进入雅安。后来蒋介石也开始拉拢袍哥,让孔祥熙出钱资助大的袍哥组织,扶植他们组织“汉华公”。后来的校场口事件,就是袍哥一手操办的。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的袍哥是军阀统治的社会支柱,跟土匪和军阀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但是在组织层面保留着自身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开香堂、执行帮规仪式方面。而袍哥组织内部讲义气,共患难,使得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四川袍哥是哥老会在川滇一带的叫法,袍哥与以前的天地会同出一源,是清康熙年间郑成功创立的“反清复明”组织。郑成功死后,会众化整为零,成了了天地会,取洪字的三点又称“三合会”,对内称洪门,其分支就有哥老会、小刀会等。
清末,会众中的有识之士,取《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称为袍哥,活跃于两湖、川、滇、黔等地。袍哥成员都是异性兄弟,本意是行侠仗义,但后来有的为恶一方,有的成为危害社会的封建团体。
袍哥会员一律以兄弟相称,首领被称为大哥,也可叫袍哥。明末,帮会改为横向组织,即哥弟平起平坐。“仁义结拜,生死与共”,是袍哥的誓言;“三纲、五常、五伦、八德”是袍哥克己律人的信条。大哥要以刘备为榜样,“仁义齐天左朝堂”;三爷要学恒候,“大吼三声断当阳”;讲的是“两肋插刀”的义气,守的是“扶弱济贫,尊人妻妹”的信约。
袍哥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袍哥原有十个首领而设十个排位,后因四、七排居心不良,所以被废,只设八排。后人冠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会内由舵把子严管。第一把交椅:比拟刘备,称龙头大爷、舵把子等;第二把交椅:比拟关羽,称圣贤二爷;第三把交椅:比拟张飞,称粮台三爷;第四把交椅比拟赵云,第七把交椅比拟罗成,都留空。剩余一直排到第十。
袍哥的惩罚措施有,挂黑牌、赔礼道歉及经济惩罚、矮举、传堂训诫、磕转转头、走知会、搁袍哥、放河灯、草坝场等等。
民国时期,袍哥之所以兴盛不衰,是同四川复杂的政治背景分不开的。革命党人曾利用过袍哥组织,对推翻清政府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会中知名人士有杨沧白、向楚、熊克武等。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把袍哥牌子挂到都督府大门前,后来熊克武、周俊等人都利用袍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袍哥便堂而皇之的得到政府的提倡和保护,袍哥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壮大起来。
袍哥毕竟是地方游民组织,在连年的战争影响下,袍哥逐渐蜕变为土匪组织,打家劫舍为祸地方。在国共内战期间,袍哥被国民党利用,充当围追堵截红军的帮凶。四川自护国战争后长期成为军阀必争之地,各军阀为了扩充实力,想方设法拉拢袍哥土匪。1923年间四川省内共23个师的兵马,其中收编的土匪高达七成的比例。四川袍哥以军阀为靠山,大肆进行非法活动。如成立的“徐荣乐”社便是。
四川袍哥武装不仅在各类内战中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而且在平时也耀武扬威,任意欺压老百姓。频繁的内战给袍哥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枪杆子是袍哥为所欲为的基本要素。1933年,原先投靠29军黄正贵师的赖合山部百余名匪徒被杨秀春旅5个连围剿,惨败后将金堂县长许达权枪杀。
四川袍哥的土匪行径逐渐为四川省当局所注意,他们在积极组织袍哥武力攻打红军的同时,曾以通告的形式企图制止袍哥对四川社会的破坏。这一纵一收,看似矛盾,但实质都是出于国民党在四川统治的需要。
1935年,四川省政府以“袍哥会党种类太多,遗毒社会”为名义,发出了查禁通令。红军过境后,四川省主席刘湘要求当局制定禁止哥老会的有效办法。同年10月,惩治哥老会的暂行条例被蒋委员长批准实施。此后,四川袍哥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当时的帮会组织,在全国而言,浙江一带的叫做“清帮”,湖广的叫做“洪帮”,川滇黔叫做“袍哥”,袍哥是四川地区的土话,俗名叫做“嗨皮”,一般都称之为哥老会,名称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一样的。
据说袍哥最初称为“洪门”,取的就是领袖朱洪武的这个洪字,以洪英为始祖,在经过了清政府残酷镇压之后,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于是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意思,改名为“袍哥”。
哥老会按照性质又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
清水袍哥一般由学界、政界或者是社会贤达所掌控,成员大多数有正当的职业,没有过抢劫杀人等重大犯罪行为,经过别人的引进就可以参加;而浑水袍哥,则由团派、团阀掌握,纯粹的浑水袍哥,基本上就是土匪,过去可能反清复明,后来就打家劫舍,民国时期的浑水袍哥,招安的时候是官,反水的时候是匪,一般的袍哥对他们都是敬而远之的。
民国成立之后,四川的袍哥发展的很快,重庆袍哥的发展当然更快,此时以仁字和义字两个堂口的发展为最快。重庆的五堂袍哥,一共有三百多道公口,分散在各个街道,一般都是开设的茶馆。
【茶馆袍哥】
当时四川连年混战,军阀割据,各地的军阀纷纷在自己的防区内扩充军队,只好借助袍哥关系扩充兵力,这一时期,不少袍哥充实了川军部队,重庆袍哥码头,则对军阀部队,不管是川、滇、黔还是北洋,都采取了逢迎的态度,大挣其钱。其中以袍哥大爷唐绍武为代表,他和军阀勾结,做过不少军火生意。
袍哥招安成军,也是四川特色,袍哥军人的典型特点就是经常倒戈,反复无常。
如著名袍哥樊傻儿的原型范绍增,少年时期就曾经参加了礼字袍哥,在绿林之中拖棚子,这个人外表憨厚老实,广交朋友,在江湖中很吃得开,后来到了上海,竟还能组织“益社”,与清帮、洪门平起平坐,后来又在西南解放前起义投诚我党,得以善终,可见手段之高。
范绍增的好友陈兰亭,小时候因为读书不行加入义字袍哥,此人的手段也很高,善于结交朋友,和范绍增一样,属于招安成军的典型,他很讲江湖义气,照顾袍哥中的穷朋友,从来不吝啬,最后也起义投诚。
当时重庆因为袍哥组织大大发展,成员非常复杂,出现了一大批职业袍哥和半职业袍哥。顾名思义,职业袍哥就是专门搞袍哥活动的,半职业袍哥则是有别的职业的,而这个职业是不太见得光的,必须要靠袍哥帮衬。而普通的袍哥他的职业一般都是合法的。比如当时的职业袍哥,仁字的大爷田得胜、义字的大爷冯什竹等,就是职业光棍大爷。
【陈兰亭】
职业袍哥的职业,一是发展袍哥的组织,二是为人排忧解难,并且收取一定的报酬——有矛盾就闹大,没有矛盾就制造矛盾,尤其当矛盾双方是有钱人的时候更加如此,以求取钱财;三是包揽诉讼,钻营门路,贿赂说情等等,四是买卖烟土、吗啡等违禁品;五是开设赌场,麻将、单双、聚赌抽头等等骗人钱财。
半职业的袍哥就开旅馆,开饭店。比如上文所说的仁字大爷唐绍武,义字大爷李祝三等等,都是开饭店旅馆的,他们的背后有陈兰亭等人的支持这些饭店旅馆都是袍哥军人们的高级俱乐部,吃喝嫖赌抽,无所不为。
到了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袍哥、清帮、洪帮三足鼎立的态势,并且出现了妇女的袍哥公口,基本上都是仁字和义字袍哥的家属,由仁字袍哥三爷李炳云的老婆李三娘担任执事大姐,人数还挺多的。
另外军统特务他也以动员委员会的名义领导控制部分袍哥,还直接成立袍哥公口公开活动,如正诚社、警察局的三凶八恶成立的融志社等等,解放后这些人除了部分逃走去了台湾之外,其余的大多被人民政府镇压了。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的礼字和义字成立了总社,总社成立之后,势力大增,党人作恶也就更多了,他们炮制了著名的“沧白堂事件”、“较场口事件”(中统特务刘野樵勾结义字总社殴打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等)、“夺占总工会事件”、“捣毁新华日报社事件”等等,后来刘野樵也被人民政府镇压。
四川解放之后,袍哥组织土崩瓦解,成为了历史。
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四川的袍哥其实是明末清初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天地会的一支,又叫哥老会。袍哥有自己的一套手势和暗语,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这是每一个袍哥都非常熟悉的。当然了,由于这些人在社会上有些地位,因此,袍哥实际上在四川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社会中坚力量的角色。
四川袍哥在清朝末年又重新形成了会党,是革命党的一大依靠力量。清末泸州的袍哥头目佘英,就曾在日本拜见了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并且回到川南发动了一次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这是四川袍哥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清运动,佘英后来被追认为国民革命军中将。
由于有着这样的一些特殊缘由,因此,辛亥革命之后的袍哥迎来了一个好时代。民国时期的袍哥终于不再是清朝时期的黑社会,地下会党性质。袍哥可以公开建立堂口,招募自己的会员。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军阀尹昌衡就曾在成都公开建立过袍哥堂口,自己做袍哥的龙头大爷。
当然,袍哥也分为两种,一种叫清水袍哥,一种叫浑水袍哥。清水袍哥一般只做码头上的生意,即是给商船开红票,保证商船在自己这一段水路上的安全。甚至清水袍哥还做一些扶危助困的好事。浑水袍哥除了自己码头上的事情外,也干一些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事情,甚至还自己做走私生意。
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之间过去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见了面也容易发生事端。但是,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混饭吃,界限与规矩还是亮明的,同样是拜关二爷,因此,大家不会太过意不去。
另外,在四川民间,袍哥的势力非常大,嗨袍哥在四川甚至是一种有本事的象征。至少在民国期间,跟着袍哥混,不会受欺负。
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哥老会最开始为天地会分支,发源于清朝初期,逐渐流入四川,乾隆年间融合了当地异姓结拜团体啯噜,哥老会在四川便通称为袍哥。
随着势力扩展,晚清时期袍哥主要活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组织成员从店铺杂役到本土绅商,在湘军等军营中也发展极快,不少知识分子也参与进来,几乎分布于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抱团取暖。因此有仁字号旗士庶绅商,义字号旗买卖客商,礼字号旗耍刀弄枪的说法。
可以说是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在清末民国初期,四川当地人袍哥盛行,民众甚至以做一个袍哥为荣。据说有袍哥身份的就占70%以上,这当然是有一点夸张的说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袍哥文化,码头文化。晚清之际,许多袍哥首领在保路运动中非常活跃,吸纳本土的身家清、己事明之人,以袍哥组织作骨干,联合民众,许多地方新军将领和之后的小军阀就是袍哥。可以说,四川之独立,哥老与有力焉。
清末的袍哥已经分为了清水和浑水,清水有金带皮和下九流,浑水等级森严,有舵把子,社长,老摇,边棚老管,管事,跳滩匠多个层级。总体来说,袍哥的内部排行可以分五个等级,分别被称为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一般来说,袍哥每年都有几次会期,如正月办春台酒,腊月要办团年会,还有不定期的迎宾会,而最郑重的一次就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
在一开始,袍哥还是以反清复明为主要思想,大量吸收了天地会的组织形式与联络办法,采取开山堂仪式。参加袍哥,有一套复杂的程序:
最初是先恩拜四兄(恩兄、承兄、保举、引进),堂内接受“栽培”,确定“排行”。然后才可以称兄道弟,成了正式的袍哥。对于那些有功的,原先的老袍哥,根据业绩,也要在会上论功行赏,办理“提升”。传统性也生动表现在袍哥身上,他们在伦理上鼓励忠义,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故而又被看作是洪门分支。袍哥是令清政府头疼的一股民间力量,清代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有袍哥的身影,如李永和、蓝朝鼎、李蓝之乱。清末的反洋教运动,排斥传教士,一绅二粮三袍哥,大足教案就是袍哥所主导的。
袍哥的运行规则是,内事不明问当家,外事不明问管事,不能轻易自作主张。袍哥的码头和联络站绝大多数是在茶馆,经常由红旗大管事坐堂负责,一般老么则是新人组织者,方便沟通。
袍哥顶敬三把半香,一敬羊角哀左伯桃,二敬桃园三结义(即刘关张),三敬水浒梁山,半把香是给瓦岗,但瓦岗兄弟失义,洛阳斩单雄信,秦叔宝抱头痛哭,义未全终,故而只得其半。不过对待叛徒,袍哥首脑从不拉稀摆带,往往是三刀六个洞。如果有小弟犯了事或有困难,头面人物会站出来捞梁子,实施互助。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代的永宁(今叙永)的郭永泰,正式开荩忠山,设置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信相号召,举办盛会,张灯结彩,大排香案,这就是堂会的开始:
会盟者即达四千余人,不久荩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开山立堂者尤以四川为最。不过,袍哥组织无论是清水浑水,都有一套内部使用的"切口"(隐语,俗称黑话),外人看不懂,平日里互动联络,颇有几分江湖色彩。并且,袍哥们看重同袍情,号称:
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色。兄弟我多在山沟少在书房,只知江湖贵重不知江湖礼仪,一切不周不到之处,望各位挽下袖子,亮下膀子,龙凤旗,日月旗,花花旗,给兄弟我打个好字旗。兄弟当前义为先,上三为天,下三为地,中间乃仁义。三江永泰拜码头。兄弟不材,敬四方英雄;摸摸凤凰头,你我得封侯,摸摸凤凰腰,你我弟兄骑马挂金刀,摸摸凤凰脚,你我弟兄加官又晋爵。虽然会公开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汗衫打伙穿,婆娘打伙睡。但是,袍哥当然也需要赚钱吃饭养家糊口,来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那些资历老的袍哥,投资基金或产业。二是小弟们拜码头、开茶馆的各项收入。三是设置赌博场、抽头吃利。四是经营烟毒、囤积粮食油脂等不正当收入。五是偶尔贩卖枪支弹药武器等,挣点外快。六是少数“保烟帮”帮伙保镖,合作商会,提成并收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保镖费。到了民国时期,袍哥这一组织发生了非常大变异,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过去。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是一群怎么样的人?
要说民国四川袍哥会,又叫哥老会,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民间帮会组织,甚至可以与我们熟知的洪门、青帮相提并论,只不过洪门活动于广东,青帮活动于上海,而袍哥会盛行在四川一代。
今天,纵横就来讲讲四川的袍哥的历史。
袍哥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袍哥,尽管大多数出身于社会底层,是无业游民,但是也有一定社会地位,是亦正亦邪的一群人。袍,也就是长袍,是针对短衫而言。短衫一般是指苦力,穿长袍的人自然是社会上有头有脸,关于民国时期长袍和短衫的区别,鲁迅笔下描绘的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人,孔乙己就穿着长袍。
另外,袍哥中的袍也可能取自“与子同袍”,表示兄弟情深,两个人都好到穿一个衣服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袍哥会不像洪门和青帮把反清复明当作最高宗旨,尽管袍哥也把反清当作重要的内容,但还是把兄弟情义看的最重,在袍哥中,把“忠信为本、义气为先”当作基本思想,就像我们看《无间道》中的黑帮,义字当先,通过“义”把各种类型的人联系在一起。
袍哥会要求会众对组织保持绝对的忠心和依赖,并且提倡桃园结义这样的兄弟道,关二哥是袍哥会信奉的人物,他们强调义气结合、豪侠仗义、团结互助、平等对待等口号。实际上你要是不理解的话,多看看香港的黑帮片,以这个为参照物了解,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
袍哥会在民国时期的历史作用袍哥是一个牵涉面及广的社会组织,是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帮会组织。
革命活动从来都跟帮会存在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比如孙中山曾经加入过洪门,而蒋介石跟青帮的黄金荣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过往的时候我们比较关心洪门和青帮,对袍哥会了解的并不多。
实际上在晚清的时候,袍哥会已经发展的极为庞大,因为袍哥中很多都是下层人士,和洪门、青帮还有着一些差别,在武昌起义前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实际上就有袍哥会的影子,而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鉴于袍哥在四川的影响力,因此积极吸收袍哥成员加入革命组织,依靠袍哥开战武装斗争。
正是因为袍哥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因此对袍哥采取纵容的政策,造成袍哥扰乱社会秩序,一度遭到政府的打压,但是考虑到袍哥的影响,在四川军阀混战期间,袍哥依然成为大大小小军阀拉拢的对象,比如熊克武、刘湘、杨森、潘文华、邓锡侯等在争夺地盘的过程中都利用过袍哥队伍。
在抗战中,袍哥也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因为四川有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男性加入袍哥组织,所以在川军出川抗日,征用壮丁中都有袍哥的影子,因此,可以说袍哥在抗日战争中做了很多贡献,包括很多时候就连国民政府都要请求袍哥来帮忙,据相关部门1949年统计,袍哥有一千七百万人,可见其影响。
当然了,袍哥说到底还是一个民间帮会组织,由于队伍没有硬性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所以很多群众都是迫不得已加入到袍哥队伍中以求自保,实际上只能在特殊历史时期起到一定的作用,到解放后,袍哥遭到了极大的打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