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日军的“屁帘儿”奇丑无比,却是天皇的“恩赐”,并避免了日军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其功能类似于猪八戒的招风耳。八路军的军帽有类似功能却非常美观!

日军的这种设计,并非日本的独创,具有独特的功能。甚至在中国军队的军帽上,也有类似功能的设计,但要美观许多。

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日军为什么一定要用几块黄尿布,耷拉在帽子边上。

日军军帽垂布,是天皇的所谓“恩典”。

日军军帽两侧的垂布,设计非常奇葩。和三八式步枪一样,是二战日军的标配,通常被称为“帽垂”。

有一种说法,说是日本人怕被中国军队的大刀砍头,所以专门设计在军帽两边加帽垂,可以缓冲大刀欢杀的力量。这种说法绝对没有任何依据,因为凭借几片布片,根本无法抵御大刀劈砍的威力。

那么这几块奇丑无比的布片,最初是如何装备到日军部队中来的呢?

1874年,日军侵占我国台湾省后,台湾的爱国军民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入侵的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顽强抵抗。

驻台日军在“清剿”抗日武装的同时,深受台湾蚊虫叮咬之苦。由于台湾属于偏热带性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变化快,蚊虫很多,给日军造成了许多非战斗性减员。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日本天皇为了表现自己体恤“臣民”,进一步开展侵略战争,颁布了所谓的“天皇敕令”,给台湾的日本驻军配发“军帽垂布”。

1900年,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佩戴了这种有帽垂的军帽。

这种独特的设计,把整块布分成几块,帽子上方有三个通气孔,后面有绳带。后来几经修改,1938年6月,日军士兵配发陆军略帽,将“军帽垂布”随同发放,在帽子后下方有四块布片,耷拉在帽垂上,走起路来随风飘扬。

作用不大的功能和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

这么做的作用主要有4点:

一是防止蚊虫叮咬。在行军途中,可以自然飘动,在日军作战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蚊虫肆虐。这样就可以多少赶走一些蚊虫叮咬。

你要说这种设计效果有多大?当然不可能完全赶走蚊虫。对头颈部多少有一点保护作用。

二是便于空气流通。这种设计,相当于猪八戒的招风耳,通过帽垂不停地摆动,也促进了空气流通,便于散热,在闷热的雨林天气作战,增加舒适性。

三是可以遮阳。帽子上有了这种布片,多少也可以遮挡一些阳光。

四是应急作用。战场上,在士兵受伤时,经常不能及时找到干净的布,用来包扎伤口。这种布片虽然卫生状况不佳,关键时刻也能扯下来应急,包扎一些不太严重的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

日军在亚热带地区作战,尤其是在缅甸、英帕尔等丛林地区,由于蚊虫叮咬造成疾病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有了这种布片,有效降低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

有人估计,在整个二战期间,由于装备了这种布片,减少了日军大约10万人的非战斗减员。我认为这个统计并没有太多的依据。

照我看来,这种布片,不能否认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起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你想想看,行军途中,如果汗水、雨水把这些布片打湿,再加上天气闷热,这些潮湿的布片,贴在头颈部的皮肤上,能有多舒服?所以这种设计并不是很受欢迎。

日军的这种奇葩装备,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奇怪的审美观,他们认为这些布片迎风飘扬,比较拉风、“威风”。

在日本武士时代,日本武士就有一种称之为“阵笠”的装备。日本武士佩戴一种四周垂下布条的斗笠。这种布条主要功能是遮阳,同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因此,日本人在设计之初,除了参考借鉴当时法国军队的设计,也借鉴了古代武士“阵笠”的设计风格。日本人认为:这种设计好看、威风,能够展示他们所谓“皇军”的“形象”。

并非日军首创。

头上用布匹包扎,在中国古代叫“帻”,唐朝以后称为“幞头”。中国古代打仗时,士兵们在头上,就经常会包扎着一些布匹,式样五花八门,古代士兵的头巾,包裹士兵整个头部,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同时也能防止蚊虫叮咬,关键时刻可以用来包扎伤口。清朝李鸿章的北洋水兵,头顶上也裹着布片。

在军帽两侧加帽垂这种设计,法国人,德国人都曾经使用过,更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

法军为了防止士兵被阳光暴晒,从而灼伤皮肤,特别设计在帽子的后面加装布片,主要目的是防晒和防止蚊虫叮咬。法军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陆军部队。因此在明治时期,日本组建近代陆军,口号是“全面西化”,对部队的着装进行改革,仿效了法军的训练方法和服装样式。

与此设计类似的是德军的“德式山地帽”,国民革命军的军帽,就参考了这种设计。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得到了大量的德式装备。其中,德式山地帽的设计,也就被大量列装国军。

全面抗战开始后,驻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后根据国军统一编制序列,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也开始佩戴这种设计的军帽。

抗战初期,国民党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后来随着抗日战争进入中后期,国共双方频繁发生摩擦,国民党停止或者延迟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也基本不再发放“青天白日”帽徽。因此,八路军帽子上一般不再有“青天白日”的帽徽,而只以两颗扣子作为代替。

而这两颗扣子是可以解开的。如果解开扣子,就可以把帽子两边挡耳朵的部分放下来,可以遮挡蚊虫叮咬、遮阳,天冷时,又可以护住耳朵御寒。这种设计比较美观。可放可收,非常人性化。

并非全部日军配备。

配发军帽垂布,主要是抗战时期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和日本南方军。其作战区域主要是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在华北战场作战的日军,由于没有那么多蚊虫,所以很少配发。

而日本关东军,则基本没有配发这种装备。因为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作战,气候相对寒冷,没有热带雨林,没有那么多的蚊虫叮咬,平时也很少有太阳暴晒,所以不需要有这种装备。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是日军军帽后面的那两片布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的!因为军人打起仗来,什么地方都去,比如在野外埋伏或是宿营,都有很多蚊虫,那两块布就是保护后颈的。

如果是在行军当中,走起路来(或者是跑步冲锋时),那两片布片也是随风飘荡的,这当然是能起到驱赶蚊虫作用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鬼子鬼点子多啊。

你的看法呢?

谢邀!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屁帘。

屁帘的学名叫做98式略帽,自1938年开始,在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开始换装这种98式略帽,它的基本样式是帽子中间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代表陆军,帽徽地下有一条皮带,在帽子上方两侧各有三个通气孔,后面有绳带。

而98式略帽最具特色的就是帽子后下方随风飘扬的四块布片,这些布片叫做“军帽垂布”,这就是中国抗日军民口中的“屁帘”。

其实,屁帘不是日军的特例,很多军队都有。

大家如果看过英法战争电影,就会看到这种帽子后的屁帘。

比如法国远征军,英国远征军,都有这种屁帘的设计。

屁帘主要的用处是两个:

第一,防晒。

去过中东等炎热地区的都知道,屁帘是很重要的。

萨沙去埃及沙漠徒步的时候,戴着帽子穿着防晒衣,但脖子没特殊防护。

一天下来,后脖子晒得就像煮熟的螃蟹,皮都要脱落了。

但那种天气,你要说把脖子严严实实捂起来,也不现实,那还不得热死。

当时有个中国老阿姨很聪明,用丝巾裹在头上拖在脖子后,这样就防晒了。

屁帘就是这个作用,非常使用的。

其实,屁帘就是阿拉伯人帽子的一种简单的演化。

第二,防蚊虫。

热带蚊虫较多,后面和两侧脖子是最容易被叮咬的。

有了这个屁帘,就可以防御住脖子。

这种有过在丛林生活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其实,屁帘是可以拆卸的,可以装可以不装,但大部分日军都是安装的。

屁帘最大问题是不好看。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叫帽子帮。后面有两块。

抗战时,牟平水道有日军据点,离我村十多公里。水道是大集。东西南北交通极其发达,据点共七座,围成一团,由交通壕相连,鬼子常下乡扫荡,我们这里老人赶水道集,常见鬼子。

我爷是老地下党兵工厂,常去水道,遇到多次鬼子。老人说,那个真鬼子,个短脸红,罗圈腿很历害。头特别小,头顶尖,夏天光头也戴帽,帽子两边有两块布,叫帮,据说没帮的日本,很难看,光头穿衣服真象虱子,头小肚大。

真对日本人的形象,有人发明一边加个帮,显得头大。但有缺点,让风一吹帽子就掉,有人发明把鞋带钉上去,用力系一下,就掉不了。

加上帮,好看了,但容易被击中,目标太大,后来统计,目标小死亡率更高,因为那个目标是真的,而这次目标两边是虚的。

有人说是防蚊子,防晒,都不对,是分析,并不真实。主要目的就是遮丑当大头,没别的作用,现在日本侵略外国,头还那么大,不加帮就不好看,怎么看也象虱子。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这种设计起源于18世纪40年代的,设计者是当时前往印度任职的英国人——哈夫洛克爵士。所以这种带屁帘的帽子也被叫做哈夫洛克帽(havelock cap)。

这玩意就是用来防止脖子被晒伤的,因此较热的地方很流行。我估摸哈夫洛克爵士是收到了阿拉伯头巾的影响而设计这种帽子的,毕竟它曾经在阿富汗打过仗,而那块地方的阳光直射有特别厉害,因此它去印度这种同样比较热的地方时,顺便把这种能遮挡脖子的头巾与军帽结合了一下。

然后这种帽子就流行开了,美军、法军都带过,甚至越战中的美军也用过这种既能防晒,能一定程度上能防蚊的设计

所以当年在南方热带地区作战的日军带这种屁帘军帽也不奇怪。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二战时日军在行军作战时,军帽两侧为何会有几块垂布?

只要了解二战历史,爱看抗日题材电视剧的都知道,在当时,侵华日军的军服很奇特,特别是他们的军帽,更是让人不解和疑惑,帽子两边都有一块长长的布片垂到脖子处,像小孩儿用的尿布,虽然设计的滑稽,看着很辣眼睛,但电视上演的却是丝毫不假,当时的日军军帽确实是这样的,只是想不明白小日本为何会把本应严肃的军帽设计的如此奇葩?究竟有何用意?

小编认为,在帽子两边加两个布帘,应该是一种心理暗示,起到“护身符”或自我保护的心理作用,因为日本是典型的 信仰神道教的民族。

1、日本军帽垂布的历史来源。

据史料记载,其实日军帽子上的两块布有个很正规的名字叫“军帽垂布”,简称为“帽垂”,因为比较像狗的耳朵,所以也俗称“狗耳搭”,别看日本人头戴“帽垂”,但其实这样的设计一开始并不是他们的专利,追溯根源是我们中国的古人发明的。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军队的帽子上就设计了帘子,材质有布的,有皮的,还有金属的,种类很多。这项技术后来究竟是不是日本人从中国偷师学去的就不得而知了,早在1899年,日军占领了台湾岛时就已经开始戴这种军帽了,之后在八国联军中的日本军队也是戴着这种帽子。但据说近代帽子上的布垂设计却源于法国军队。因为近代日军组建是明治天皇时期,而当时效法的就是法国军服设计的军装,因此这种说法也站得住脚。

2、日本军帽两侧垂布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两块“狗耳搭”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保暖。早先日军侵占我国的东三省,常年驻扎,因当地异常严寒,有时候日军的头盖骨和帽子冻得都沾在一起,取都取不下来,裸露在外的耳朵也深受其害,常常被冻伤,所以这两块垂布能给耳朵些许保暖。

二是防晒防蚊虫。当时日军在我国境内,为了早日霸占我辽阔疆土,所以战线拉的很长,耗时耗力,一年四季不停歇,而夏季的紫外线非常强烈,很容易晒伤皮肤,蚊子也非常毒,若是经常被蚊子叮咬,很容易得致命的传染病,在帽子两侧加上了两块垂布,既可以防止暴晒,又能预防蚊虫叮咬染上疾病,保存战斗力,两全其美。

三是在战争中防护自己。如果双方近身搏斗时,这两块长布能恰巧挡住脖子的位置,对方刀刺过来的时候,不太把握得住脖子的要害位置,就能阻挡致命的伤害。另外还能隔绝噪音,减轻炮震,但小编认为这种说法实在搞笑,耳朵旁加两片破布就能减轻炮震?显然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四是有“护身符”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日军在帽子上加“布垂”最靠谱的一种原因源自日本传统。在古时,日本士兵出征时有戴“陈笠”的习惯。“陈笠”即士兵作战时戴的斗笠,脑后有布帘。这种说法即是日本帽垂的渊源。再后来明治维新,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带有“帽垂”的军帽。谁成想这看似奇葩的“帽垂”竟然还跟鼓舞士气扯上了关系,还被日军视为“护身符”,把它当作是天皇对每个士兵的恩赐,两边的布条分别代表“八宏一宇”和“四海一体”,是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的用语,意为“天下一家”。想来真是可笑至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日本人为什么在军帽上加“布垂”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帽子上加两个布帘,无非就是自欺欺人,求个心里安慰。在二战期间,不管这两块布片的作用被日军演绎的多出神入化,啼笑皆非,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戴上它,荧幕上的日军你一眼就成认得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