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称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成为北方民族君王的称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花木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也就是说最迟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可汗这个称呼。
中国史书上有可汗的记载,是三国时期了,公元261年。
《资治通鉴》载:“高贵乡公下景元二年(辛巳,公元二六一年)是岁,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贡,因留为质。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强大,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五世至可汗推寅,南迁大泽。又七世至可汗邻,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车惃氏分统部众为十族。”
一般认为,可汗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可能更早。
当时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都成为可汗,中国人则有时候成为可汗,有时候称为大汗。
而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一般都叫做汗国。
直到蒙古时期,蒙古人还建立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
满清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自称蒙语汗号“昆都仑汗”,皇太极继位后仍称“汗”,在满文中凡后金国皇帝处,“帝”仍用“汗”。
有意思的是,游牧民族的领袖还有个称呼,叫做单于。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单于只是部落的领袖(“天之子”),主要在更早的时代,比如匈奴冒顿单于。
匈奴严格来说不是国家,而是部落联盟性质。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单于,部落联盟领袖则叫做大单于。
其实,单于就相当于中国的大王,也就是一伙人的领袖。
而可汗最早和单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当时游牧民族还很原始,就算大单于的生活比普通牧民也好不到哪里去。
稍后,游牧民族发展起来,并且学习汉人的礼仪和气派,可汗就逐步取代单于。
单于是大王这种粗俗的称呼,而可汗就是国王的意思。
对于游牧民族比如鲜卑、柔然这些部落,可汗通常是贵族阶层的领袖,而不同于之前部落选举出来的单于可能只是普通牧民(只是有能力)。
其实游牧民族也是很看重血统的,可汗的称呼就比较高端,比单于更为高雅和尊贵。
上面说了,可汗就是大汗,直到满清统治中国多年,一些书籍中仍然不用皇帝而直接用可汗或者大汗的称呼。
可汗称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成为北方民族君王的称号的?
可汗的称谓应该始于汉朝时期的突厥。
唐朝的杜佑著有《通典》,认为是柔然国首领社崙首次使用“可汗”为号。
可是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将这一观点反驳,他认为是鲜卑拓跋氏首次使用“可汗”为最高尊号,认为:
“杜佑曰:‘可汗之号起于柔然社崙,犹言皇帝也。’而拓跋氏之先,《通鉴》皆书可汗,又在社崙之前。”但《资治通鉴》毕竟是后写的史料书籍,很有可能是后人改写称谓的嫌疑,但是在西安碑林所藏北魏《故徵士奚智墓志》已有“仆脍可汗”的字眼;大兴安岭鲜卑石室北魏太平真君年间祭文有“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的句子,句中的“可寒”通“可汗”。
种种文献表明,拓跋氏称首领为“可汗”应该早于柔然。
那么鲜卑人的“可汗”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很多史料则认为,“可汗”一词并非鲜卑原创,《朔方备乘札记》认为:
“呼韩二字,其音近可汗,当即可汗称号之始。”也就是说,该书认为,“可汗”发音近似呼韩邪单于的“呼韩”二字,是匈奴人将其作为继任首领们的习惯称谓,久而久之传到各民族成了“可汗”。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可汗称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成为北方民族君王的称号的?
“可汗”(Khan)一词很可能是随着拓跋鲜卑的崛起而出现的。
拓跋鲜卑是夏朝的直系后裔之一。夏朝的夏,就是斯基泰语Khar的音译,意思是“太阳”。而“可汗”(Khan)一词,则是Khar的音变,所以也是太阳。
为什么Khar会变成Khan呢?
尾音r变成n(或t),这种例子很多。
古代的“黠戛斯”是Kyrgyz的音译,现在译为“吉尔吉斯”。但还有另一种音译——“坚昆”。
Kyrgyz译为“坚昆”,也就是Kyr译为“坚”,gyz译为“昆”。也就是尾音r和z全都变成了n,即Kyn坚,gyn昆。
还有“冒顿”一词,是Batur(英雄)的音译。Ba译成“冒”,有点类似Bangla译成“孟加拉”。而tur译成“顿”,则明显是尾音r变成了n。
像这种尾音r变成n的例子很多,所以Khar完全有可能变成Khan。
有时也有两个词复合出现的情况,即Khar-Khan,音译为“喀啦汗”。
而另一个表示国王(首领)的词“君”,则是突厥语Kün(Kun)的音译,意思也是“太阳”。
可汗称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成为北方民族君王的称号的?
可汗(蒙古语:хан/ᠬᠠᠨ,土耳其语:hakan,乌尔都语:خان,又称大汗、合罕、汗王,简称汗),是四世纪以后北亚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最初的本意是指“客汉”是秦汉时期因为战乱逃难到北亚的汉人,跟南方的“客家人”类似。唐代古籍《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详细的说明了鲜卑人的先祖就是来自于秦汉时期的汉族,他们适应了北方的游牧生活,并且融合了当地的通古斯人蒙古人土著形成的一个新民族。北魏拓跋鲜卑皇帝歌颂先祖曰“皇祖先可寒配”。是最早将“可汗”认作其先祖,《魏书》开篇就有解释:“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可以知道北魏皇帝曾直言不讳的说自己就是汉人的一支,如果各位稍懂突厥语,就知道“可汗”=“喀喇汗”,与后来出现的“喀喇契丹”一样,都是“真正的汉人”之意。
“喀喇”就是:老的,大的,原来的之意。汗=汉
也就是说:汉人子孙语言突厥化以后,在北方草原和西域仍然强势建国。
这些汉人是汉朝以来直至蒙元时期西迁的汉人,中原被胡人占据后,自称“喀喇汉”和“喀喇契丹”。
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 《南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柔然把“可汗”上升为国家君主,并且以汉人后裔自居。称呼南朝为吴人,后来的突厥人蒙古人便把这一称号传遍全世界。
可汗称号是何时产生,又是如何成为北方民族君王的称号的?
可汗是指少数民族的首领,最早出现在鲜卑拓跋部,早年匈奴的首领叫做单于,原来鲜卑人是匈奴的附庸,所以他们的首领没有资格叫单于,后来匈奴西遁,鲜卑坐大,鲜卑拓跋部甚至建立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随着拓跋部的汉化,草原上原来拓跋部的附庸柔然部落发展了起来,并正式建立汗国,首领称为可汗,《木兰词》中的“可汗大点兵”里的可汗就还是保留游牧民族的称谓,后来的“天子坐明堂”则又是汉化后的表现,后期的北方民族,如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部落首领都是称为可汗或大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