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如果就标题而言,我人为中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这方面的市场需要!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条件下,一个项目的推出首先就是要有市场需求。

但在古代,之所以这方面的画较少应该是与此有关。

总体来说,中国在古代的绘画艺术并不低,但绘画范围大致集中在这几方面。

第一,皇家宫苑。

在古时,皇家宫苑一般都有专门为皇帝画画的画师,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清朝从努尔哈赤一直到光绪帝的历代帝王的画像,以及朱元璋、朱棣,还有历史教科书中的隋炀帝等一干皇帝的画像,应该都是出自这些皇家宫苑的画师之手。

第二,艺术类。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民间有两个很有名气的画家,一是吴道子,二是唐伯虎。

这是两个很牛的不行的画家,特别是吴道子,有画圣之称。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派他到长江上游去,要他把沿途一带的景色画下来供自己欣赏。

谁知吴道子回来时却是两手空空,李隆基问他画的画在哪里,吴道子却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都把它画在这里了。

吴道子说罢,拿起画笔一路行云流水把他一路见到的所有景色一口气画了下来。

除了上述两人之外,还有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作品。

第三,娱乐需要。

大家都知道,宋朝有两个皇帝比较滑稽和有趣,一个是宋徽宗赵佶,另一个是他的儿子宋高宗赵构。

这爷俩治国无方,但却各有一手绝活。

高宗赵沟的字写得好,徽宗赵佶的画画的好。

这爷俩分别一个是中国历史上写字最好的皇帝,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画画最好的皇帝。

就徽宗皇帝的画而言,完全堪称是绘画界的艺术大师,他的主要强项一不是山水风景、二不是人物素描,而是画鸟。

第四,庙宇和寺院。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座寺院和庙宇,在墙壁上都有琳琅满目的各种画像。

但凡庙宇皆有壁画,如果没有壁画那还叫庙宇和寺院么?

除了释迦牟尼和天道祖师这些人物不能少之外,另外这座寺院的传统特点也不能不画。

举个例子说,在少林寺内,除了千佛殿里的达摩祖师的一苇渡江之外,在东厢的偏殿白衣殿里面,墙上就画满了历朝历代发生在少林寺里面的事情。

有小山挂帅、月空出征、十三棍僧助唐王,以及少林寺内的各种武艺招式动作。

这些壁画一方面有炫耀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那些为本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人。

除了上述这些特点之外,有一件事情也顺便提一下。

在《三国演义》中,于禁被俘变节以后,被关羽关押营中,后得东吴集团解救遣返回曹魏集团。

对于于禁这样一位对曹魏集团有功的人物,当时的曹丕也不便问罪,但也着实气恼。

他派人画了一副羞辱于禁的画,画中如何表达庞德宁死不屈,又如何表达于禁跪伏求降。

于禁在看了这幅画之后,不仅在羞愤之下抑郁而终。

因此,在古代之所以对有关战争的绘画较少,大致关键有两点:一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二是当时的政府部门没有专设这样一个机构!

除了上面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时的人类文明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东汉以前,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一般都是画在帛布一类的物品上,非常的浪费笔墨,且也不宜作画。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优秀战争题材的连环画,这一是现代的绘画技术比之古代提高了不少。

二是国家为了提高和振奋民族精神,拨出巨款专门成立了这样的一个宣传机构。

于是,我们也因此看到了许多古代的或者是现代的有关战争题材的宣传画和连环画。

而这一切在古代是没有的,也是不具备的!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对艺术只知道一些皮毛,但对这个问题还是懂一些。

第一,政治因素。

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都是严格的文化禁锢。

文字狱能够因为一句诗歌将你满门抄斩,就问你怕不怕。

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画战争画可能被当做政治上有什么暗指。

比如满清时期,你画岳飞大破金兀术,就等着坐牢吧。

再比如,你画一个陈胜吴广起义或者黄巢起义,可能像宋江一样认定你写反诗,画反画,整死你。

大家想想看,古代普通文人宁可清谈,以胡说八道来消磨时间,也不敢讨论政治,谁还敢画战争画呢?

第二,画师的问题。

古代中国画师分为宫廷画师,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师。

其中宫廷画师是为皇帝服务,主要画画肖像之内,不可能画战争。

民间画师为了生活,花鸟鱼虫、人物、历史故事什么画都画,但不可能有人让他花战争,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谁会把战争画挂在家里?其实,民间画师主要的工作就是寺庙等宗教建筑或者大家族建筑的壁画之内,种类是有限的。

文人画师为了消遣,倒是什么都可以画,原则上也可以画画战争。

然而,这些文人画师通常有一定社会地位,画画只是消遣娱乐,也是朝廷监视的重点。

他们不会随便乱花敏感题材招惹麻烦,最多画画花鸟鱼虫或者山水画。

第三,画的写实性问题。

古代文人武人是分开的,画画很好的文人多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没打过仗。

而武人则不可能有什么画画功底。

所以,即便文人想要画战争,他也画不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想象着乱画一通。

这种画,当然是比较差的,也没人愿意买,还不如画点美女。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其实不少的,但是由于古代文人最喜欢的创作方面不是战争画,而且中国国画保存困难,所以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明清两朝也流传了不少战争画,比如乾隆时期的平定准噶尔画,平定台湾画;明朝的平番得胜图等。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自古以来,在中国,战争的解释权一直在文人们手中,冲锋陷阵的将军们从来也没有获取过战争解释权。

左宗棠算是武将里面厉害无比的吧。

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左宗棠已经这么厉害了,他还不满意,很不满意。

因为他科举不利,考了三次没有考上,最后得了个举人也不是正经考上的,所谓搜遗而已。

有一次他以师爷身份在湖南帮骆秉章办理军务,一个总兵官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

光绪元年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位置够高了吧。

与此同时,几年一次的“考进士”也要开始了。

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光宗耀祖,这那对得起祖宗啊?

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左大人上奏朝廷,要求解除军务,他要回京参加会试。

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易帅,对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了,朝廷无法,只得破例赐了他一个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

然后,左宗棠才回身打仗去了,收复了新疆。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下讲左宗棠的故事?

不要说那些不参与打仗的人了,就算战功赫赫的战将也不在乎自己战功如何的,一个二品武官要跪拜没有功名的师爷。

最能光宗耀祖的是考上进士做官,而不是打仗杀人做英雄。

士兵们怎么打仗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了,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去考试了。

你就是有绘画天赋,也先请去参加功名考试,才有可能可以作为一个画家上战场,而不是普通一兵。

但是,你考上了功名,自然也不需要画画谋生了。

玩闹之事,修身养性的东西,画些残肢烂肉鲜血臭脓的,恶心不恶心呀!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因为没人去画。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准确,因为中国古代战争画并不能算少,但说相对的少,是可以的。

比方说,在汉代画像砖上,我们就能看到战争的场面——

很激烈,场面也很弘大,细节相当丰富。

而在离今天最近的朝代——清代,留存的战争画也不少——

看看,很写实,很细节,场面也很弘大。

再比如说,著名的敦煌壁画,其中战争场面也不鲜见——

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跨度,乃至于领域跨度看,都能看到战争画的身影。

但我们仍然只能说,它并不是主流。为什么呢?

我们看上面的绘画,都具有明确的功用性,汉画像砖描述的是汉匈战争的场面,这应该跟墓主人的经历有关,具有写实的性质。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基础功能,就像今天的影像记录一样,把事情记录下来。我们看清代的那张画,也一样,是把清军和捻军的一次作战画下来,都谁参加了战斗,哪些军队参加了战斗,战场情况是如何的,作战士兵如何英勇,然后拿给皇帝看,皇帝一看,龙颜大悦,载入史册,留存起来。敦煌壁画本身是劝人的功德画,是用画来把故事画出来,跟连环画一样,简单易懂,达到宣扬教义的目的。

中国古代战争画,基本就是这么个功能,它不能再向前走,也就是我要通过画战争表达什么,这是不可以的。

画山水、花鸟都可以,表达主人的追求,比如品格高尚,比如心忧天下,比如有鸿鹄之志,都可以。大家还可以彼此交流,怎么更好地把个人情怀和主流价值观表达出来,相互迎合,彼此支援,都没问题。

但战争画就不行了。

你画一张战争画挂在家里的墙上,高高悬挂,每日呼朋唤友,谈论你的志向,朋友们也都来支持你……你这不是画画,你这是谋反。

所谓文治武功,文治也好,武功也好,都是帝王意志的表现。文治,可以天下共治,由文人帮助皇上一起治理,这个行。武功不行。所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一旦从在野变成了最高执政者,武功就只能是皇帝的专利,皇帝还能在马上,其他人只能下马。何时需要上马,怎样上马,要皇帝安排,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没有主观意志,也就没有表现,更不能用艺术来表达、反映。

就像曾国藩,帮助大清朝立了那么大的功,他也不能把自己的事画成画,挂在墙上励志。他手下的大将彭玉麟就是位绘画高手,你看他画什么,不是画打仗,而是画梅花。梅花是什么?是气节,是面对严酷的形势不丢失自己的初心和志向。这是可以大张旗鼓宣扬的,也是帝王一族乐意看到的。

我们常说,古代社会越是先进发达,越是不尚武,而求文治,这其实就是皇帝为了自己江山社稷而进行的有目的引导——你们都求和平了,江山也就稳固了。战争画少,原因就在这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