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在近代商业史上,北方最善经营的首推山西客商,而山西商界最富盛名的,又当属乔家。电视剧《乔家大院》并非凭空虚构,而是以乔家第四代传人乔致庸为蓝本的演绎。
乔致庸祖上很穷,直到其曾祖辈时,才积攒了一些钱财。此后,他们勤俭持家,不断经营,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商。传至乔致庸这辈时,是由乔致庸大哥主事,乔致庸则专心读书,准备参加科举取士。
但不幸的是,乔致庸兄长英年早逝,使得万贯家财无人搭理,最终只能让乔致庸“辍学”,改为经商。弃文从商的乔致庸,自此挑起理家、理财的重担。由于早年饱读诗书,又出身经商世家,因而他成长的很快。
既有钱,又有才,加之为人踏实,讲究诚信,乔致庸当家时,乔家的资产越滚越多,使得乔家的产业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乔致庸主持乔家产业时,在持有原有资产的同时,先在包头财神庙街西口路北,独立投资增设了复盛全商号,之后又在包头瓦窑沟口路西增设了复盛西商号,经营业务与原来的复盛公相同,以油、酒、米、面为主,同时还经营典当、绸缎、副食杂货等。
到咸丰年间,乔致庸又拿出280亩土地来种植蔬菜,建立了复盛菜园,供应给来往商贩和当地市民。当时,乔致庸的商号采用按股分红的方式,一般三年一个账期,每股的分红便有几千两的白银,至于其本金更是十分庞大。
由于乔家的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人丁也越来越兴旺。于是,乔致庸开始给乔家扩张宅院。进入同治年间时,乔家便一次次地购置土地,大兴土木。他先是在老院西边修建了明楼院,之后又在与两楼院隔街相望的地方,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院,使得乔家的院落宛如小型宫殿一般。出于安全的考虑,乔致庸索性又将四处院落连为一体,建立了一个封闭的大城堡,成了名副其实的“乔家大院”。
至于乔致庸主家时到底有多少家财,已经难以估计。仅就包头一地来看,乔家便拥有房屋1000多间,在其老家乔家堡,另有土地200多亩,房屋400多间。此外,在山西祁县城内及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乔家也有不少房产。也有人曾估计,当时乔致庸手头仅流动资金便有千万两白银以上,房产也能折价几千万两,至于家中的真金白银和古玩字画,更是无法估量。
更为重要的是,乔家的商号每年还有巨额收益,无疑是一个鸡生蛋蛋孵鸡的问题,这份产业又如何这算呢?不过,如果说乔致庸富可敌国过于夸张,那么富甲一方又太过保守!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山西人乔致庸,出生于18 18年,他有幸成为乔家第4位大当家,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晋商代表,家境殷实的他,在享受别人享受不了的荣华富贵的同时,这一生也注定坎坷不平。
乔致庸作为乔家生意转危为安的关键弃文经商,说起他的经商能力,最直接的衡量尺度就是乔致庸时期,他为乔家直接创造了多少财富和利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时全国共有乔家的钱庄、票号、当铺和粮店200多家,何况是那个在那个国力不济的大清朝,资产预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为何如此的优秀,不仅能够让乔家转危为安,而且让乔家的资产再创新高,甚至在当时世界上都很有排面。
能让乔家拥有在世界财富上面排行的身份,这里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乔致庸为乔家做了什么?出生于商人世家的乔致庸,除了接受优秀的学校教育,还深受其家庭经商的影响,庆幸他生在了这样的一个家庭,但是上天却偏偏让他自幼失去父母,最终由他的兄长乔致广拉扯他长大。
也可能上天为了降大任于他,专门来考验他,兄长也在他少年时期病逝,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下决心要改变家族命运。
乔致庸掌管乔家生意期间,乔家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富豪。要说当时的乔致庸有多厉害,不光他本人被称为“亮财主”。
就在他下属的复字号也有“雄包头”的美称,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影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足以用遍布全国商界要地来形容。
作为乔家大院的修建者本人,乔致庸一改“不治家宅”老传统。从1862年开始,就在他此前居住的家院附近,开始大肆购买地皮、木材,为了修建豪华的乔家大院下足了功夫,这一伟大的功绩也是他晚年被人称颂的典型事件。
流传至今的乔家大院,也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由于其具有浓厚的山西建筑特色,极具观赏性和历史研究意义。乔家到底有多有钱,看看乔家大院,你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乔致庸一生共娶6个妻子,也算是典型的名门大户,6位妻子分别为他生育6个儿子,到了孙子辈高达11个之多。
为人谦和的他做生意也讲究以诚信为本,除了有极高的经商天赋,他也有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在那个天灾不断的年代,乔致庸不止一次打开粮仓救济灾民。
乔致庸不仅自己会赚钱,他更懂得利用人心打造赚钱机器。曾经粮店里的一个小掌柜,硬生生被他打造成了赚钱魔王,当时大德通票号的高钰,也悉数为乔家赚取几十万两白银。
当时可以说垄断包头市场,花钱资助学堂,更让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社会化营销手段被他用到极致。
当时李鸿章急需军费,拜访山西富商乔致庸,当时见到乔致庸都尊敬的称他一声:亮大哥。出手阔绰的乔致庸在李鸿章临走前,顺手就给划了10万两白银。
乔家既会赚钱更会花钱,错综复杂的收支结构,再加上甚是稳定的现金流,每年分红收益更是不计其数,称他为中国的乔布斯也不为过。
虽然当时在清政府的管辖之下,但是他的财务状况明显要优于清政府,并不是说他有多么会压榨剥削,而是作为经商的金融世家,对经济和金融的把握掌控程度。
在当时那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说不上不富可敌国,但是称之为富豪确实绰绰有余的,在世界上也能排得上号。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乔家兴起于乾隆年间,乔致庸是乔家第四位当家人,他是清朝末年有名的晋商,人称"亮财主",就连左宗棠见到他,也称他一声“亮大哥”!乔家到了乔致庸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那么他究竟有多有钱呢?
从几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来:一、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他所需军费,大部分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候军费紧张时,还向乔家透支借款。当西北平定后,左宗棠回京述职,经过山西祁县,还特意拜访过乔致庸,一见面就直接称:“亮大哥,久仰了!”
二、李鸿章在组建北洋舰队时,乔致庸也曾捐银十万两,在当时十万两白银不是小数目,但是对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三、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向西逃窜,经济困难,乔致庸借给她白银40万两,后来“两宫回銮”后,乔致庸仅要了"福种琅环"一块牌匾,至于所借出的银两,一分未要。
四、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处,据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有800万到1000万两左右。
五、乔家有土地、乔家大院等不动产约合一千多万两白银。
(乔家大院)
- 综上所述,乔家在乔致庸时期,据保守估计,至少有白银2000万两。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清政府规定库平银1两等于37.301克。
现在白银的价格是一克4元左右,就按4元算吧。如下:
一两银子=37.301×4=149.204元
由上可得,那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49.204元。
那么2000万两呢?
2000万两白银=2000万×149.204=29.8408亿元,将近30亿元!
这个数目在现在也是令人惊叹的,何况当时物价便宜,所以说2000万两白银的实际价值要高于现在的30亿元,高的绝对不会是一星半点!
那么乔家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答案是:肯定算!
乔致庸的前辈伍秉鉴,是广州的世界首富。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近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他被一些学者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华尔街日报》评价他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约有2800万两白银,再加上他的不动产,据专业人士按照国际银价换算,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而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也仅有700万两白银,他的遗产是2000-3000万美元,也就是现在十几亿元钱。
让我们来捋一下:
世界首富伍秉鉴50亿;
美国首富十几亿;
乔家将近30亿。
如此看来,乔家在当时的世界上肯定算得上富豪啊!而且还名列前茅!您说呢?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乔致庸对乔家财产积累的贡献是巨大的,从他接手乔家到他去世之前,乔家的产业在他手上翻了200倍。乔致庸可以算是半个红顶商人了,朝廷国库没钱了,慈禧都要去找乔致庸借点钱。现在老马老王有钱,但是国家也看不上他们那点啊。而且乔致庸手上可是真金白银,不是数据。
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抱愧山西,其中提到他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发现从前对“山西穷困”的理解是错误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或者可以再往前追溯五百年,山西堪称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而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不过是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
乔家到底有多少钱,固定自产千万两白银,流动资金只能大致估算在700-1000万两白银,最后还有不可估价的不动产、票号、门面。当时的美国学者曾经谈及太谷,说这里是中国的华尔街。
乔致庸有这样的家底子,在世界上肯定能称得上富豪了。看看乔家大院,大院一共有313个房间,而且据说乔致庸在修房子的时候,每一块砖下面都要放一枚铜钱的,这样的房子在当时到底值多少钱?当时世界上除了最高统治者和他们手下的高官王亲,有多少商人能造得出这样规模的大宅呢?
慈禧和光绪帝出逃至山西之时,因为手头比较紧,想要和晋商借点钱周转。当时的晋商日子都不好过,乱世之中能自保就不错了,皆是婉言拒绝了。那个时候只有乔家的大德通的经理答应给他们借钱,而且是在没有支会乔致庸的情况下直接给了慈禧三十万两白银,按照购买力来算的话,晚晴的白银一两大约值现在700元左右,乔家出手之大方,真是让人咋舌。而乔致庸借了这么多钱,唯一向慈禧要的回报就是一块匾额“福种琅环”,乔家将它挂在大门之上。
这还不是乔家对清政府的唯一一次捐款,在李鸿章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曾经因为国库空虚,找乔致庸募捐。乔致庸也是一捐就是十万两。乔致庸的孙女对于乔致庸到底有多少钱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她清楚记得父亲对她说过,乔致庸曾经给北洋军队捐赠过一艘军舰。
乔家只是晋商之中的翘楚,而整个晋商体系更是庞大到牵一发而动全国,各晋商血肉相连,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乔家的当铺、粮店、商铺和票号遍布全国,多达200多处,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这个和清朝连根的商业帝国最终还是陨灭在历史之中。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乔致庸家族是典型的晋商,乔致庸是乔家第四代传人,连续几代人经营有方,让乔家到乔致庸时期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土豪。
到了乔致庸时期,乔氏家族共有店铺、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家,业务涉及全国,据说总资产有数千万两白银。
算一算乔家的财产在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乔致庸时期,清政府每年的税收大约为1亿两白银。假如乔家当时的财产价值3000万两,那么相当于清政府一年收入的30%。
在同一时期,清朝组建了著名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人数大约7万,装备了数百门克虏伯大炮,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和数万杆各式枪械,这些武器每年的维护保养、添置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当时,北洋军工资也远超一般清军,一名士兵的工资达4.5两白银,排长的工资达20两,营长的工资更是高过一般的州府官员。即便如此,北洋军每年的耗费也不过600万两,约为乔家财富的五分之一。
(器械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新军)
在当时,3两银子就可以让一户五口之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衣食无忧。也就是说乔致庸家族的3000万两白银,足以供养5000人口舒舒服服的生活一个月。
乔氏这么有钱,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呢?
在国际上看乔家就不属于顶级富豪水平了。再看乔致庸和同时期外国富豪的比较。
乔致庸时期正是美国工业大发展时期,这期间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富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的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1870年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高峰时期曾经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市场。他的财富在1914年达到巅峰,约为9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4%,当年美国的财政收入为7.2亿美元,洛克菲勒的财富比美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比乔致庸家族还夸张!
9亿美元在当时大约值14亿两白银,也就是说洛克菲勒的财富是乔致庸的46倍。乔致庸的财富与世界顶级富豪相比还是差不少。
两人的财富差别不在于个人能力,而在于国家环境乔致庸与国际大富豪的差距不在于经营能力,而在于所处的国家环境让他能以使财富升值。清末正是第二次革命来临之际,虽然清朝已经不再闭关锁国,但仍然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乔致庸只能继续经营传统行业,而对石油、电气产品等高科技领域一窍不通。
洛克菲勒就不一样了,他生在当时发展速度最快,正在积极转型的工业大国美国,这就让他得以借助了国家发展的东风,依靠朝阳产业石油业,在短期内完成财富的爆发式增值,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级富豪。可见,除了他经营能力之外,国家环境的优势更为重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的繁华)
个人认为,洛克菲勒出生在满清不会比乔致庸做得更出色,乔致庸出生在美国也有可能取得洛克菲勒的成就!
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乔致庸接手乔家的生意是一个意外,他原本已在童试中中了秀才,正意气风发地想着如何夺举,谁料他的哥哥乔致广突然病亡,此时的乔致庸一个只有两条路的岔路口——
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将来为官更能光耀门楣,不过,这条路却充满了风险,毕竟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千千万,又有几人敢打包票自己一定能“东华门外唱名”?
或者,弃文从商。
乔家不只是乔致庸一个人的乔家,所以,他不能任性,也不能冒险,他只能弃文从商,从哥哥乔致广的手上接过了乔家的生意。
乔致庸也不愧是商界天才,他接手了乔家生意之后,让乔家的财力疯狂上涨,也让乔家一跃成为了晋商翘楚。
乔家积累了数千万两资产,乔家票号、钱庄、当铺、粮店遍布于中国各地,单单流动资金便有近1000万两。
清朝时期的1两白银相当于如今的200元人民币,1000万两白银便是2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乔致庸的身家至少已经过百亿了。
即便晚清局势动荡,白银的购买力已有所下降,即便降到了1两白银等于100元人民币的“白菜价”,乔致庸也仍有至少数十亿的身家。
所以,乔致庸别说是在晚清了,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是一个富豪。
不过,乔致庸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完成财富的积累,实则还是得益于票号。
票号不同于此前的钱庄,也不同于后来的银行,算是银行出现以前的一个过渡产物,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票号赚钱最狠的业务莫过于汇兑,乔致庸也正是站在了票号汇兑的风口之上,这才能够如此轻易、疯狂地利用票号敛财。
清政府原本明令禁止官府不得使用票号,所以一开始的票号只能接商业的单,此时的票号也只能说饿不死却又发不了财的尴尬状态。
可是,当太平军和捻军席卷了东南的半壁江山之后,原本便没有金融体系概念的清政府更慌了,战争打了这么久,税收怎么收?军饷怎么发?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清政府慢慢放开了对票号的限制,虽然明面上仍然不允许官府使用票号,但是实际上不论是清政府中央,还是地方官员,却都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票号了。
地方官员用票号汇兑给清政府缴税,清政府也用票号汇兑给军队发军饷或者筹军饷,如左宗棠西征的时候便问票号借了几百万。
此外,票号还会暗地里帮助贪官洗钱。
所以,官商勾结给票号带来了巨额利润,乔致庸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让乔致庸一家的财富积累进入了一个黄金期。
当然了,票号赚得最狠的时候是清政府在甲午战败之后,当时清政府为了赔款,几乎彻底放开了对票号的限制。
当时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弱,地方官员和票号商人的勾结也越来越紧密,即便清政府有心阻止,也是有心无力。
所以,清政府后来也从放任到后来允许政府和票号的“合作”。
此外,清政府自甲午之后,战争赔款动辄几个亿,以清朝当时的财政实力而言,根本不可能由清政府独立完成,所以也不得不转而依靠票号。
试想一下,《辛丑条约》让清政府连本带息赔了将近10个亿,这10个亿清政府当时又几乎交给了票号,由票号进行汇兑,这个过程中各个票号商人能赚多少?胡雪岩只不过是在帮左宗棠借外债的时候“上下其手”一番,便已经成了首屈一指的超级富豪!票号承兑这个10个亿的赔款,还能赚不到钱?
当然,这10个亿也不是让一家票号接手,这么多晋商这么多票号谁不眼睛发光地盯着,谁不想分一杯羹?
所以,这10个亿的赔款实际上是分摊给了很多票号。
乔致庸的两家票号可是当时实力最强的票号之二,这10个亿赔款哪能少得了乔致庸?所以,乔致庸这一次也是赚得满嘴流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乔家的财富积累达到了鼎盛期。
后来清政府一见钱这么好赚,岂能尽让一帮商人给赚了?于是,清政府于1905年开办了户部银行,开始争夺票号的业务。
票号在官办银行的打压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下坡路。
乔家票号,又焉能例外?
不过,乔家本便是依靠旧社会的官商勾结发家致富,所以辛亥革命的枪声一响,乔家和官府的合作环境和模式遭到了破坏,便迅速没落下去了。
显赫一时的盛宣怀,实则也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