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诸葛亮断然拒绝不是什么职场问题,而是魏延的建议只有理论上成功的可能,风险太大。

子午谷奇谋,大体上是魏延率领5000精兵和5000辎重兵,从子午谷险要地形出奇兵,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

这样,就可以绕过魏军设在陈仓附近沿着水陆封锁线。

这条防线的魏军不但有重兵,而且占据地形优势,以逸待劳。

相反,蜀军无论走哪条路线攻打陈仓防线,都难以解决持续补给问题,会在陈仓附近和魏军长期缠斗。

最终,蜀军会会持久作战粮草供应不上,被迫撤退。

这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问题,只是客观条件如此,谁都无法妥善解决。

相反,子午谷奇谋可以绕过强大的陈仓防线,沿着子午谷小路直接杀到长安城下。

魏军驻守长安部队一定没有防备,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曹魏驸马夏侯楙一定会胆怯逃走。

随后,魏延可以缴获长安的魏军丢下的粮食,依靠这些粮食用1万大军坚守20天。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主力则从斜谷出兵,后一步赶到长安,协助魏延驻守。

只要蜀军都能守住长安,等于将魏国西北和中原两大块地盘切开。

如果蜀国能够进而吞掉西北地区,实力就会大大增加,具备和魏国正面对抗的实力。

如果蜀国联合吴国一同攻击,就有可能将魏国消灭。

表面上似乎不错,但子午谷奇谋是想当然的战略。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胜利,完全在于长安守军的张皇失措,自行逃走。

如果长安魏军并没有逃走,而且坚持死守,那么蜀军就极为危险。

大家都知道长安城市坚固,依靠魏延1万轻装部队,几乎没有可能打下来。

如果打不下长安,就不能得到这里的粮食,无法维持蜀国七八万大军随后的持续作战。

退一步说,就算魏延能够打下长安,魏军如果撤退前一把火将粮食烧掉,魏延还是要完蛋。

再退一步说,就算魏延能够吓走长安魏军,又能抢到粮食,也未必能够胜利。

这是因为魏军本来就驻扎在河南,距离潼关并不远。

一旦发现长安被攻击,魏军立即会增援。根据当时的行军速度,魏军最多20天就会赶来。

相反,诸葛亮的主力赶到长安,也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而魏军相对蜀军,兵力仍然有一倍的优势,后方粮食运输也比蜀军好得多,很可能出现蜀军退守长安,魏军长期围困的情况。

这是极为危险的。因为长安的粮食能有多少,一旦不足以维持七八万蜀军长期坚持守城,诸葛亮魏延就可能遭遇毁灭性的惨败。

到时候,他们试图原路返回汉中都是不可能的,直接会在长安被歼灭。

所以,子午谷奇谋太危险了,最多只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获胜。

搞笑的是,魏延还提出自己出兵封锁潼关,就可以阻挡魏军突入陕西。

其实,从河南杀入陕西,绝非只有潼关一条大路,你魏延区区1万人哪里能够防御的住。

所以,子午谷奇谋不是说完全不可行,但危险太大,搞不好蜀国就要亡国灭种。

以诸葛亮的谨慎,他绝对不可能用这种夸张的战略。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由西南进攻北方,在荆州这条水路被封死后,只能从山区进攻,斜谷、子午谷、骆谷道这几条小路就成了关键所在,魏延的计划就是诸葛亮带大军走斜谷,而魏延带五千人偏师走子午谷。我们且不说这个计划有多大的成功几率,单说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的方式,就是不懂职场潜规则,就算成功率是100%,也必然不会被同意。

1、不了解领导的性格

史书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一生唯谨慎。这足以概括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风格,就是制定好作战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然后在按照这个方式执行,除非有大的局势变动,一般不会改变。关于蜀国的长期计划就是隆中对,后来因为局势有变,出师表算是改动了长期计划。那么按照诸葛亮谨慎的军事指挥风格,对于出子午谷这种所谓“奇谋”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当时不是汉初了,很多地理上的秘密已经被发现,所谓很多小道都多有哨探和防备,而且长安周围并非空虚,不是奇谋能够成功的。

何况以诸葛亮这个领导的性格,你魏延上来就提出一个不符合领导心意的项目方案,领导会点头那才是见鬼了?现实职场中,领导往往拥有否决的权利,如果不了解领导的性格,那绝对不行的,至少提意见的方式要有讲究。

二、魏延错误的汇报方式

当然了,如果领导的想法和你的有冲突,也并非就完全没有机会,而是应当注重汇报自己想法的方式方法,这点上魏延又犯了大忌。

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是在诸葛亮和军事将领集体讨论战争对策的时候,魏延汇报了自己的子午谷计划。请问这种事情怎么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搞突然袭击呢?只能说魏延太不懂的职场之道了,诸葛亮对于这场战争是否有计划呢?很明显是有的,就是攻取陇右诸郡,在图谋关中。而魏延这么有冲击力的计划就是公然唱反调,认为诸葛亮的计划是“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这种让领导下不来台的事情还指望领导同意,怕不是在做梦?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和领导开闭门会议,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领导,用和不用全在领导自己考虑,而这又关系到职场关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三、功劳怎么算,责任怎么担

和领导想法、意见相左的计划不一定就不是好计划,但是领导如果不接受,再好的计划也没用。闭门会议汇报给领导后,如果真的是好计划,领导来宣布,这个功劳算谁的?当然是领导的了,这在职场中当然是领导喜闻乐见的了,而魏延公开搞突然袭击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到时候诸葛亮还能明抢这份功劳不成?所以说要么是魏延想法太过于幼稚,要么就是抢得北伐第一功,至少这是不符合职场的游戏规则,因为好处一定要给领导留着。

说完功劳还要说责任部分,诸葛亮是北伐最高指挥官,北伐失败诸葛亮就自请处罚,往大了说诸葛亮承担的是刘备的遗命,承担的是复兴汉室的责任,你魏延随便给个计划,诸葛亮就要照准,失败了责任谁来承担?主要责任还不是诸葛亮的,更何况魏延说了那么多废话,连一句失败愿军法从事都没有,不为领导担责,领导岂会给你机会?

现在职场中,要想有出头冒尖的机会,只有忍辱负重,人人都想要的机会为什么会给你?只有功劳给领导,责任自己扛,才会得到一份青眼,慢慢找到机会出头,如果这个基本的游戏潜规则都不懂,漫说是诸葛亮了,换上任何一个时代,魏延都难以得到重用,毕竟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这样千年一遇的人物不是谁都有机会遇到。我们在职场上大多遇到的是有着普通人市侩、精明和贪婪的领导,只有正确迎合他们的心里,才能在危机四伏的职场中把握住机会。

魏延的一系列违反职场潜规则的错误行为导致了自己的职场悲剧,那你会如何避免这种错误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魏延不是不懂职场潜规则,他是根本不愿意遵守什么潜规则。他狂傲的性格不允许他那么低调。他就是要自负任性,直到悲剧收场。

魏延的悲剧命运,源于他狂傲的性格。

在魏延的前半生,他表现的还比较低调谦逊。不是他想低调,是不得不低调。

一是他投靠刘备比较晚,论资排辈,他算是晚辈后生,轮不到他张狂。二是刘关张赵云马超黄忠才干出众、勇猛绝伦,魏延自己心服口服,没有张狂的资本。

等到刘备驾崩,五虎上将先后离世以后,蜀国真正能征惯战的宿将就只剩下魏延一个。论资历、论能力,都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武将。从后来北伐的战绩看,魏延也确实高出众人一筹。人处在这个境地,难免就会骄傲起来。特别是魏延本性孤傲,自视甚高。更加自以为是。

甚至对丞相诸葛亮都颇有微词。我们分析魏延可能确实认为诸葛亮一介文人,缺乏军事指挥的经验,军事才干比自己差得多。

偏偏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与魏延的主张存在重大分歧,魏延的主张无法实现,愈加感到压抑和愤懑。所以才会牢骚不断,对诸葛亮也愈加轻视和不满。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埋怨诸葛亮怯懦,叹息痛恨自己的才干不能尽情的发挥。这是他孤傲性格的外在表现,无法接受自己作为诸葛亮的既定事实,也无法摆正他在蜀汉的位置。

这一系列的认识错位,导致了魏延的悲剧命运。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子午谷谋略对还是错,断然拒绝的意思就是你说破天我都不同意,跟谋略对错无关,只跟职场潜规则有关。魏延虽然在这次被拒绝,其实很早以前就埋下了伏笔,连续几个职场潜规则的雷都踩了个遍,自己也落得被杀还戴上了“反贼”帽子,非常可悲。具体其不懂的潜规则如下:

禁忌一,背叛者,难获信任

其实,第一个职场禁忌发生在十几年前,那时小魏刚从上家公司辞职来到新公司。来到新公司后备受老板刘备的器重,又是升职又是加薪好不惬意。找到了更好的平台,这次工作变动非常成功,但小魏年轻气盛,为了给自己新工作增加筹码,走之前把原老板杀掉,并把原公司灭掉。这在职场是个大忌,你可以不满意之前的老板、之前的上司,但选择和平分手没人会怪你“背叛”,可是透漏前公司公司机密、打杀前上司、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等行为就是名副其实的背叛了,这非但不能加分还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声誉。而且,如果换作是你来做老板有那么一个下属也会睡不着觉,万一有下次,那么肯定被背叛的就是自己。可惜的是小魏当时还不知道另一个背叛者所谓三姓家奴吕布的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背叛者”的标签开始了一段新的职场。

禁忌二、恃才傲物、过于张狂,难获支持

在新职场,小魏有如打了鸡血不断升级打怪,不断晋升直至获得“五虎将”的终身荣誉。在职位上已经成为蜀国高层,但越是高层越需要有紧密的同盟,这样相关主张建议才能顺利的获得支持。但魏为人太恃才傲物、过于张狂,树敌多,同盟少。这种狂直到他临死都没意识到,代表性的一幕是在马上大喊“诸葛已死,谁敢杀我”。

《三国志》中对魏延的评价是:勇猛过人,又性矜高。

禁忌三、不听指挥,公开质疑领导,易获小鞋

有想法是好事,子午谷奇谋也可能是好谋略,但因为盟友少,在提出自己的计谋时没有群众基础必然很难通过决策。另外,作为下属,提出建议后上司没有采纳,也应该要坚决服从和支持领导决策。但魏延每次都坚持自己的是对的,公开传播上司诸葛亮没眼光、不懂奇谋。

禁忌四、亲密度不够,应不谋密事

职场中往往决定命运的是上级领导,跟上级领导搞不好关系会死的比较惨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因为背叛者标签,上级诸葛亮跟魏延的关系一直不亲密,之前因为有更上级的老板在,居中调和问题还不大。但诸葛亮成为实际的老板后,魏延还是依然如故,不主动寻求赢取信任,反而处处凸显自己比上司聪明,关系不够亲密还提出本该领导提出的谋略,必然通不过。

正所谓“疑心生暗鬼”,子午奇谋虽好,但提出来的人是魏延,那么诸葛就必然怀疑他的出发点和用心,必然不会同意这个策略。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三国蜀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魏延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却被诸葛亮拒绝,后世很多人常以为憾,批评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导致错失良机,当代也有人将这一案例运用于职场,认为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所以其计划才不被采用,对此,六甲番人认为,子午谷奇谋被否决只是一次决策而已,与决策者诸葛亮生性谨慎关系不大,更与什么职场潜规则没半点关系。

一、子午谷奇谋是否存在?

《三国演义》详细描述了魏延献计经过,而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只提到魏延曾请分兵: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尽管《三国志》并无明确出现“子午谷”三字,但从魏延请兵数量与会军地点看,所述也应是子午谷奇袭之计,所以,我们姑且认为历史上确有子午谷奇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魏延建议与诸葛亮合兵于长安,意在收取咸阳以西,而《三国志》则是魏延直取潼关,最后关门打狗尽取关中之地。

二、魏延之计是否可行?

历史没有如果,因此今日所论皆为事后诸葛亮而已,诸位看官无须介意。子午谷南起石泉县,北出秦岭山中,离西安府南百里,谷长六百六十里,山势险峻,途径恶劣,历史上曾有多位名将曾尝试从此谷道出兵,但大多因谷道难行而失败。

三国时期曹魏曹真伐蜀曾从子午道“子口”进兵,但会逢雨季,栈道断绝,行军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能退兵;东晋时桓温派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结果还未出谷就被前秦苻雄军队击败;明末农民军高迎祥五万大军也经汉中走子午谷,却被明将孙传庭两万新兵伏击全歼。

历史上唯一经过子午谷行军成功的例子是楚汉相争时的刘邦,“高祖受命,道由子午,兴于汉中”,但当时刘邦是去往汉中就任汉王,并非攻取汉中,出口处并无伏兵。

从历史真实事件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大概率失败,不论天气原因,还是魏军伏兵,都足以让魏延出兵不利。

三、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之计?

《三国志》仅用“制而不许”简述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又以魏延“长谓亮怯”间接描述了诸葛亮的心态,《三国演义》则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分析:

“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从魏延的角度看,诸葛亮是过于小心谨慎了,但从蜀国丞相的位置看问题,则能理解诸葛亮的决策动机,当时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当时蜀魏投入攻防战的兵力基本相当,因此诸葛亮更倾向于“十全之计”,而从战争经过来看,最后蜀军虽失败退兵,但只是输在马谡失守街亭,此次北伐蜀汉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其实,不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并未提到诸葛亮是因为忌惮魏延而不用其计,魏延之计若成功,关中之地尽属蜀汉,蜀汉将很有可能统一全国,这正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期待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诸葛亮虽然不喜欢魏延,但他是道德高尚的儒者,不会凭个人喜好而决策,更不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就此而言,“职场潜规则”论未免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四、遗憾:

虽说诸葛亮弃用魏延之计可以理解,但六甲番人还是觉得遗憾,“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往往能改变历史的走势,相比后来邓艾率兵偷渡阴平,子午谷奇谋的概率已不算低,而即便是失败了,也不过损失一万兵马而已,蜀汉不会因此而面临生死存亡。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断然拒绝,为何说魏延不懂职场潜规则?

这和职场潜规则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个单纯的军事行动可行性问题。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历史上谜一般的谋略,赞许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冷静者有之,激愤者有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献子午谷奇谋,试图自领5000精兵暗度陈仓,奇袭长安,与诸葛亮两军异道会师,被诸葛亮否定。

这是子午谷奇谋的背景。

听上去很完美,两路分兵,合兵长安,魏国张皇失措,一举可定天下!

要我说,这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谋略。

当时魏蜀形势,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与这个问题关系不大,我不再详细来分析。

简单从记载中魏延的原话来分析一下,你就能明白这个计谋有多么不靠谱。

原话是这么记载的: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一、“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这句话,看上去没有多大问题,夏侯楙在史书记载中也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不过,夏侯楙虽然没有表现出军事才能,并不等于他就没有一点军事才能,也不等于他就是个软蛋+怕死鬼,这完全就是魏延自己的主观臆断。

魏延本身只是“闻”——听说而已,凭借道听途说,就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听到魏延杀来,夏侯楙就会乘船逃走,小院觉得,这是相当的军事冒险主义。

再假设一下,就算夏侯楙如魏延所说,乘船逃走,就一定能保证长安其他高级军官会跟他一起逃走吗?或者中下级军官中没有埋没的地方人才,比如姜维、郝昭这种,临时接手城防吗?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

长安城墙高达10米,最高处12米,坚固异常,魏军只要坚守几天,全军轻装没有攻城器械的魏延军就会饿死在长安城下。

二、“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这句话,太小看了子午谷的行军难度。魏延的计划中,十天就能走出子午谷,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子午谷的地形,是出了名的难走,在他前面,曹真走过,走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又碰到下大雨,实在走不动了,干脆退兵了事。

子午谷长约一千汉里,魏延的计划是带战兵5000,军夫5000,这样的话,行军的平均速度只能取军夫的速度,战兵走得再快,也得停下来等军夫的粮食送上来,不然都得饿死,靠两脚走路,背着粮食的运输队的速度能有多快呢,我相信不用列举数据,大家心里都有个数。

除了曹真,再举两个栗子。

明末闯王高迎祥走子午谷冒险,结果被孙传庭伏击,被擒身死。最直观的例子,还有民国时候王耀武想兵行子午谷,奇袭西安的军事行动,结果走了几天就被迫放弃,这可是到了近代,尚且如此难走,三国时期可想而知。

十天内,魏延无论如何到不了长安,这还是在假设谷口没有魏军阻击的情况下。

三、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就算魏延开挂走出子午谷,夏侯楙如他所说弃城而逃,蜀军顺利占领长安,这条计策,也不能算成功。

首先,魏延必须能够坚守到诸葛亮到来。按照魏延的说法,只带5000战兵,而魏国的骑兵在6天内就能到达长安,新占之城,魏延能守住吗?

好吧,假设魏延又守住了,诸葛亮也如期和他会师了,那么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局面?

曹魏的优势兵力本来就在关中地区,而蜀军孤军深入,兵力少于魏军,后勤也难以供应,相当于是客场作战,这种形势,逼着诸葛亮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全军撤退,要么尽出主力和魏军决战。

这两个选择,哪个更好呢?我觉得都不好,还不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子午谷奇谋”就好比是魏延花两块钱买了张彩票,然后跟诸葛亮说我一定会中大奖一样,您说,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会信他吗?

职场潜规则,当然每个年代也有,不过如果把诸葛亮有理有据的拒绝也归于利用权力给魏延穿小鞋,这就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